diào I.

①乐曲;乐谱:曲调。采菱调。②乐曲定音的基调或音阶:C大调。五声调式。③语音上的声调:调号。调类。④说话的腔调:南腔北调。⑤口气;论调:一副教训人的调。两人人的发言是一个调。⑥人所蕴含或显露出来的风格、才情、气质:情调。格调。⑦选调;提拨:从基层调选干部。⑧调动:岗位调整。⑨征集;征调:调有余补不足。《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若不豫调,恐临时未可便用也。参见“发调”。⑩调查:调研。内查外调。11.提取、调取(文件、档案等):调档。12.调换:调座位。II.参见“tiáo”。III.zhōu朝,早晨:《广韵·平尤》:“调,朝也。”

调兵遣将

diàobīngqiǎnjiàng

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六七回:“因是宋公明生发背疮在寨中,又调兵遣将,多忙少闲,不曾得见。”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七回:写书教太师知道,早早调兵遣将,剿除贼寇报仇。《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六回:“须用神机妙策,智取其关,方可调兵遣将。”

调查研究

diàocháyánjiū

了解情况,考察分析。我们要充分调查研究之后才能下结论。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调查研究,我们从前做得比较好。”

调官

diàoguān

选调官职。元 刘祁《归潜志 卷七》:"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八》楚州孝子徐积既登第,未调官而母亡,遂不复仕。《初刻拍案惊奇 卷二七》:"话说宋朝汴梁有个王从事同了夫人,到临安调官。"

调虎离山

diàohǔlíshān

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亦“离山调虎”。《三十六计》“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调虎离山”。明·许仲琳《封神演义》:“子牙公须是亲自用调虎离山计,一战成功。” 明·吴承恩《西游记》:“先头来,我被钩了两下,未得水去。才然来,我是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出来争战,却著我师弟取水去了。”

调角

diàojiǎo

吹奏号角。唐 贾岛《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诗》:“调角寒城边色动,下霜秋磧雁行疎。”唐 张乔《书边事》:“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宋 王安石《江亭晚眺诗》:“归鞍侵调角,回首六朝山。”

调敛

diàoliǎn

赋税。《资治通鉴 唐纪三》自兹以外,不得横有调敛。《旧唐书·职官志二》:“﹝刑部比部﹞郎中、员外郎之职,掌勾诸司百僚俸料、公廨、赃赎、调敛、徒役、课程、逋悬数物,周知内外之经费,而总勾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九》而道路流言,陛下(宋仁宗)近日宫中燕饮,微为过差,赏赉之费,动以万计,耗散府库,调敛细民。

调良

diàoliánɡ

指驯服善良。《聊斋志异 彭海秋》马调良,幸不蹇劣,半月始归。

调人

diàorén

①周官名。负责调解民众之间的争端。《周礼·地官·调人》:“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郑玄注:“难,相与为仇讎。谐犹调也。”唐 柳宗元《驳复仇议》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孙诒让《正义》:“古者不禁报讎,而有调和之令,此官主司察而治之。”②称调解纠纷的人。 清 黄宗羲《庚戌集 自序》:“ 有明一代之文,论之者有二:以谓其初沿宋元之餘习,北地一变而始復於古;以谓明文盛於前,自北地至王李而法始亡。其有为之调人者,则以为两派不妨并存。”老舍《茶馆第一幕》:“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③调弄人,戏弄人。唐 张鷟《游仙窟》:“梦中疑是实,觉后忽非真。诚知肠欲断,穷鬼故调人。”

调饪

diàorèn

喻任宰相之职﹐治理国家。②烹饪。《聊斋志异 贾奉雉》两孙家分供餐饮,调饪尤乖。

调三斡四

diàosānwòsì

调三窝四,调三惑四。挑拨是非。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你休那里便伶牙俐齿,调三斡四,说人好歹,讦人暧昧。”元·无名氏《货郎旦》第四折:他正是节外生枝,调三斡四,只教你大浑家吐不的咽不的这一个心头刺。

调笙

diàoshēng

吹笙。唐 刘禹锡《早夏郡中书事诗》:“高帘覆朱阁,忽尔闻调笙。”宋 周邦彦《少年游词》:“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清 袁于令《西楼记·觅缘》:“(生)春纤冷,想緑纱深处,小妇调笙。”

调燮

diàoxiè

犹言调和阴阳。古谓宰相能调和阴阳,治理国事,故以称宰相。《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自秋徂冬不雨,知制诰田锡上言:“此实阴阳不和,调燮倒置,上侵下之职而烛理未尽,下知上之失而规过未能。”《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七》右丞相博尔济布哈以调燮失宜、灾异迭见罢,诏以太保就第。②调养;调理。金 朱之才《卧病有感二十韵》:“齿髮久已疏,又復失调燮。”宋 陆游《冬夜作短歌》:“衣裘视寒暖,日夜自调燮。”清 朱之瑜《与板矩书 之一臺兄英年畅遂,精研调燮之理,何为亦有此恙?

调驯

diàoxùn

训练;使之驯服。《史记·秦本纪》:“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 宋 袁褧《枫窗小牍 卷上》:“其马至御前,马足不肯进,左右鞭之,益鸣跳,不如调驯时。”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晚霞》:“故其购是童也,先以金啗其父母,预调驯之,堕水而死,勿悔也。”

调役

diàoyì

赋税和徭役。《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时兵革既息,天下少事,文书调役,务从简寡。"《南史·孝义传上·陈玄子》:"建武三年,明帝诏表门,蠲调役。"《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四》永惟四海之内,狱讼烦冤,调役频冗,与鳏寡孤独死亡贫苦,甚可伤也!宋 岳珂《金陀粹编·行实编年六·遗事》:"所部兵二万馀人,守御者半,攻讨者半,东西调役,畧无乏事。"

调鹰

diàoyīnɡ

调弄和训练鹰隼。唐 韩偓《苑中》诗:外使调鹰初得按,中官过马不教嘶。《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三年》开封尹桑维翰,以国家危在旦夕,求见帝,帝方在苑中调鹰,辞不见。胡三省注:调鹰者,调习之也,使其驯狎而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