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 | dàn I. | ①可以用力发射出去的小丸;装有爆炸物可以击毁人、物的武器:弹丸。子弹。弹雨。枪弹。氢弹。导弹。手榴弹。原子弹。②古代指以竹为弦的弓:《战国策·庄辛论幸臣》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II.tán ①用手或工具拨动而发射出去,弹弓。亦指用手指拨弄:弹射。弹跳。弹拨。弹指。弹琴。弹奏。弹冠相庆(喻即将作官而互相庆贺,多作贬义)。《庄子·齐物论》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②检举违法失职的官吏:弹劾。弹纠。讥弹。 |
弹不虚发 弹无虚发 | dànbùxūfā dànwúxūfā | 弹:弹子或子弹。弹子或子弹颗颗中靶,没有一颗打出靶外;形容百发百中。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六回:“弓弦响处,那弹子如雨点一般打将出去,真是‘弹无虚发’,每发一弹,岸上即倒一人。” |
弹铗无鱼 | dànjiáwúyú | 铗:剑把。指处境窘困,有求于人。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明·杨珽《龙膏记·邂逅》:“料不为弹铗无鱼,只若是文园消灭。” |
弹尽粮绝 | dànjìnliángjué | 作战中弹药用完了,粮食也断绝了。指无法继续作战的危险处境。宋·杨万里《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兵,屡捷。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 |
弹尽援绝 | dànjìnyuánjué | 作战中弹药用完了,援兵断绝了。也比喻处境非常困难。宋·杨万里《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兵,屡捷。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迄今晨三时,敌弹尽援绝,全线动摇。 |
弹空说嘴 | dànkōngshuōzuǐ | 犹言唱高调说空话。《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莫要弹空说嘴。假如不幸我庄周死后,你这般如花似玉的年纪,难道捱得过三年五载?” |
弹丸黑志 | dànwánhēizhì | 解释见“弹丸黑子”。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地惟黑子,城犹弹丸。”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赵普》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志之地,将无所逃。 |
弹丸黑子 | dànwánhēizǐ | 亦作“弹丸黑志”。喻极小。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地惟黑子,城犹弹丸。”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地惟黑子,城犹弹丸。”清·戴名世《<孑遗录>自序》名都大邑,所向皆破,而吾桐独完,桐小县,仅弹丸黑子。 |
弹丸脱手 | dànwántuōshǒu | 比喻作诗圆润精美、敏捷流畅。宋·苏轼《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饮》:“新诗如弹丸,脱手不移晷。”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诗话下·赓缦堂诗》诸联皆琢句清新,弹丸脱手。 |
弹丸之地 | dànwánzhīdì | 原意是弹丸大的地方。弹丸:弹弓所用的铁丸或泥丸。形容地方非常狭小。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弹丸之地”。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此弹丸之地,犹不予也,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明·许仲琳《封神演义》:“西歧城不过弹丸之地,姜子牙不过浅行之夫。” |
弹议 | dànyì | 批评议论。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丧出之日,门前然火,户外列灰,祓送家鬼,章断注连: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之罪人,弹议所当加也。” |
弹雨枪林 | dànyǔqiānglín | 弹下如雨,枪立如林。形容战斗剧烈。清·孙雨林《皖江血·拒敌》:“且划策,弹雨枪林,木坏山隤,江城付动灰。”贯公《拒约须急设机关日报议》无论两军对垒,弹雨枪林,而观战之侦探队,须履险如夷,电传消息。参见“枪林弹雨”。 |
弹章 | dànzhāng | 指弹劾官吏的奏章。《明史·刘观传》:“帝怒,逮观父子,以弹章示之。”明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神道碑》:“而抚臣方衔石太守昆玉,婞直不妩媚,故弹章及之。”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粱》:“越日,弹章交至,奉旨削职以去。” |
郸 | dàn I. | 邯郸市,地名,在河北省。郸城县,河南周口店市辖属县。II.duō 汉侯国名。 |
惮 | dàn | ①怕,畏惧:忌惮。惮服。肆无忌惮。过则不惮改。魏晋 张载《题北村六首 其二》:“求富诚非惮执鞭,安贫随分乐丘园。两间茅屋青山下,赢得浮生避世喧。”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三国演义 第六十五回》孔明曰:“昔主公困守荆州,北畏曹操,东惮孙权,赖孝直为之辅翼,遂翻然翱翔,不可复制。今奈何禁止孝直,使不得少行其意耶?”荀子《荣辱篇》:勇而不见惮者、贪也。《资治通鉴 周纪四》内则不惮诈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则不惮诈其与而求大利焉。②劳苦,因劳成疾:哀我惮人。是彼偏得以逸待劳,乃兵家之所惮也。 |
惮烦 | dànfán | 怕麻烦。《左传·昭公三年》:“唯惧获戾,岂敢惮烦?”《孟子·滕文公上》:“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资治通鉴 梁纪一》(谢)朏素惮烦,不省职事,众颇失望。明 宋濂《郑府君墓版文》:“戴星往来踰三十春秋,不惮烦也。”巴金《龙》:“你为什么这样不惮烦地阻止我?” |
惮服 | dànfú | 畏服。《晋书·苻坚载记上》:“坚挥剑捶马,志气感厉,士卒莫不惮服焉。”《新唐书·魏元忠传》:“张易之家奴暴百姓,横甚,元忠笞杀之,权豪惮服。” |
惮赫 | dànhè | 震惊。惮,通“怛”。《庄子·外物》:“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陈鼓应注引胡文英庄子独见:“惮赫,震惊。” 唐 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故其文章言语与事相侔,惮赫若雷霆,浩汗若河。” |
惮赫千里 | dànhèqiānlǐ | 惮赫:威震。威震千里。形容声威极盛。《庄子·外物》:“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 |
惮劳 | dànláo | 怕苦怕累 许褚曰:“兵已至此,主公不可惮劳。” |
惮畏 | dànwèi | 畏惧。《史记·吴王濞列传》:“(吴王濞)闻胶西王勇,好气,喜兵,诸齐皆惮畏,於是乃使中大夫应高誂胶西王 。”《后汉书·度尚传》:“尚后为辽东太守,数月,鲜卑率兵攻尚,与战,破之,戎狄惮畏。”《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由是宦官无所惮畏,并起第宅,拟则宫室。 |
瘅 | dàn I. | ①由劳累造成的病。②憎恨:彰善瘅恶。臣恐后之乱臣贼子,得引以为比,开悖逆之原,非所以彰善瘅恶也,请改其(李重俊)谥。II.dān 中医指热症:脾瘅。火瘅(即“丹毒”)。瘅痔。《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七》上(宪宗李纯)不听,大发江、湖兵会容、桂二管入讨,士卒被瘅疣,死者不可胜计。 |
瘅恶 | dàn’è | 憎恨坏人坏事。《尚书·毕命》:“彰善瘅恶,树之风声。” 孔传:“明其为善,病其为恶。”《晋书·曹志秦秀等传赞》:“象既攘善,秀惟瘅恶。” 唐 独孤及《唐故太子宾客张公遗爱碑颂》:“彰善用明,瘅恶用威。” 清 王士禛《居易续谈》:“其于圣明瘅恶之义,不啻炳如日星,严如斧钺矣。”参见“彰善瘅恶”。 |
瘅疽 | dānjū | 恶疮。《论衡.死伪》:“晋荀偃伐齐,……瘅疽生,疡于头。”杜预注:“癉疽,恶创。” 唐 张鷟《朝野佥载 卷二》:“李氏头上生四处癉疽,脑溃,昼夜鸣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