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说到明成祖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和孙子宣宗朱瞻基创立了仁宣之治。本篇叙述的是明朝后续的俩帝,他们是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景帝朱祁钰,他俩是同父异母兄弟关系,是宣宗的长子和次子。

 明英宗朱祁两次在位,缘由就是因为土木之变。第一次,年仅九岁接父位,年号正统。主少国疑,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把持,宣宗朝时期的贤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仍然主政。随之,张氏驾崩,“三杨”去位,一直以来被皇帝朱祁镇宠信的宦官王振开始崭露头角,导致宦官专权。 

第125篇说到蒙古瓦剌和鞑靼之间互相争雄。到了明朝正统年间,瓦剌逐步强大起来,并且经常南下侵扰明朝疆域。第二十八代蒙古大汗罗斯·也先”,简称“也先”,经常以朝贡为名,骗取明朝的各种赏赐。总揽朝政的宦官王振对此颇为不满,下令减少赏赐。“也先”借此为名,挥师南下,直逼大同,威胁北京。皇帝朱祁镇时年二十来岁,祖母和一干老臣都已经离世,看到北方鞑子如此放肆,颇为恼恨。王振借此鼓动皇帝,朝中大臣劝阻无果,他决心效仿前辈,御驾亲征。

 当时,朝廷的军队主力都在外地,仓促之间难以集结。于是皇帝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二十万人,号称五十万大军。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七月十六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钰据守北京,然后和王振率官员100多人,带领大军从北京出发。八月至大同,闻前线战败消息后,王振决定回师。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骑五万前去阻击“也先”,到了鹞儿岭,中了“也先”的埋伏,全军覆没。明英宗在八月十四日到达土木堡(河北怀来县东南),被“也先”率军包围,军队死伤惨重,王振被杀。土木堡地势高,无泉缺水。当地仅有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有河,也被“也先”率领的瓦剌大军占据,明朝将士饥渴交迫,挖井二丈仍无水。“也先”待明军口渴难耐,军心涣散时再行进攻,取得了重大战绩。明英宗下马盘膝面南而坐,不久被“也先”俘虏。“也先”听说明英宗朱祁镇的车驾到来,惊愕异常,不敢相信,见了朱祁镇之后,非常恭敬,让朱祁镇住在他弟弟“伯颜帖木儿”的大营。“也先”想要对明英宗行悖逆之事时,巧有大雷劈死了“也先”的爱马,于是不敢轻举妄动。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活捉的事件史称“土木之变”,也称“土木堡之变”。

英宗朱祁镇因土木质变被蒙古大汗也先俘虏.jpeg

    英宗朱祁镇因土木质变被蒙古大汗也先俘虏

土木之变的消息传回京城,明朝举国震动,吏部尚书王直等拥立朱祁钰即位为帝,即明代宗,因年号为景泰,亦称景泰帝,或景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也先”挟持着朱祁镇继续进攻,由大同、阳和抵达紫荆关(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北部),从紫荆关攻入长城,直逼京师。明军被迫放弃了之前所占领的漠南地区,全面退守明长城以南。明朝兵部尚书于谦率领武清伯石亨、都督孙镗等人抵御瓦剌的进犯,取得战绩。“也先”请明朝大臣出迎英宗朱祁镇,不接回音。石亨等人与“也先”的大军继续激战,多次打败“也先”,致使他难以攻破北京而在夜里撤回到紫荆关,大肆劫掠之后出了长城。明朝都督杨洪又在居庸关(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大败“也先”的军队。“也先”仍旧挟持着明英宗北行至黑河(今黑龙江省西北部)。据说英宗帝北狩期间,“也先”在夜间看到其大帐之上有异样,大老远看见红光像龙蟠一样,非常的惊异。由此“也先”想要把他的妹妹进献给明英宗,被明英宗推辞了,于是对明英宗朱祁镇更加敬佩,便遣使与明朝求和。

同年秋,景泰帝朱祁钰派遣都御史杨善、侍郎赵荣等人前去迎接朱祁镇。“也先”带着杨善去见明英宗,并设宴为明英宗送行。

朱祁镇回来后自然是对代宗朱祁钰的皇位形成威慑。明代宗将哥哥英宗置于南宫,尊为太上皇,并安排锦衣卫对他加以软禁,严密控管。宫门不但上锁,并且灌铅,食物仅能由小洞递入。他还废除了英宗之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帝病重,不能临朝,石亨见帝疾甚,即与都督张軏、太监曹吉祥等密谋发动政变,拥英宗复辟,以邀功赏。是月十六,徐有贞、石亨等引军千余潜入长安门,急奔南宫,毁墙破门而入,掖英宗登辇,自东华门入宫,升奉天殿,并开宫门告知百官太上皇已复位。以石亨等攻破南宫门,故名“夺门之变”。

英宗复位后论复辟功,对石亨张軏、徐有贞等人分别晋官加爵。是年二月乙未,废景帝仍为郕王,八天后去世。重新登基的英宗朱祁镇对拥立朱祁钰即位的于谦、大学士王文等加以迫害,先下狱,后石亨、徐有贞等人要求诛杀于谦。奏疏上呈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于谦实在是有功劳的。”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皇帝的主意便拿定了,于谦被在闹市处死并弃尸街头,家人都被充军边疆。

 回想于谦在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之时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相当于如今的国防部长)。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迫使“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兵十万,分十营集中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仍独运征调,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于谦与岳飞、张煌言(苍水)并称“西湖三杰”。于谦,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张苍水,浙江鄞县人,明末著名的抗清英雄,爱国诗人。西湖青山碧水有幸,安葬了三位英雄,被世人流传至今。

对于“夺门之变”后人自有公论:景帝病重,前立太子也已故,已无子嗣,皇位理当归还英宗一系,原可和缓而自然的转移,其理甚明,其事至易,直以英宗庸暗,而小人从中滋生事端。结论:明代皇位之争,而甚无意义者,夺门是也。

天顺八年(1464年)就位两次共22年的明英宗朱祁镇崩,年三十有八。太子朱见深接位,即明宪宗。宪宗开始时不介意父叔辈的事情,后来还是对他叔叔朱祁钰作了比较实事求是的评价,曰:“郕王践阼,戡难保邦,奠安宗社,殆将八载。弥留之际,奸臣贪功,妄兴谗构,请削帝号。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意思是说:“叔叔对国家是有功的,是他保住了大明,但是石亨之流,竟然趁他病重,陷害忠坚,还削去了他的帝号,父皇英宗朱祁镇为此后悔了一生。”宪宗朱见深于成化二年(1466年)给于谦平反,将其儿子于冕官复原职(谕祭于谦,复其子冕官);成化十一年(1475)十二月戊子,复郕王帝号。

明宪宗朱见深对父叔之争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jpeg

     明宪宗朱见深对父叔之争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张正立评议:

最让人义愤填膺的是对劳苦功高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于谦的迫害。于谦是全才,他文治武功盖世,忠义英烈保江山,却被庸帝诛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