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廟 | miào | ①供奉祖先的房屋:家庙。宗庙。太庙。②供神佛或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地方:孔庙。岳庙。寺庙。参见“寺”。③王宫的前殿,泛指朝廷:庙堂。 |
庙祠 | miàocí | ①祭于宗庙。《汉书 霍光传》祖宗庙祠未举,为玺书使使者持节,以三太牢祠昌邑哀王园庙,称嗣子皇帝。《韩非子·十过》:“秦得韩之都一,驱其练甲,秦韩为一以南乡楚,此秦王之所以庙祠而求也。”②庙宇和祠堂。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岸上竝有庙祠,祠前有石碑三所。” |
庙号 | miàohào | 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上尊谥曰太武皇帝,葬于云中金陵,庙号世祖。《资治通鉴 梁纪八一百五十二》乙酉,(北)魏葬孝明皇帝于定陵,庙号肃宗。《资治通鉴 梁纪十一》魏主(孝武帝)避广平武穆王之讳,改谥武怀皇帝曰孝庄皇帝,庙号敬宗。参见“谥号”。 |
庙令 | miàolìng | 官职名。唐代五岳诸庙各设庙令一人,掌握祭神及祠庙事务。唐 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 |
庙谟 | miàomó | 犹庙谋。庙算。帝正在庙堂占卜吉凶,祈求神灵护佑,以巫术假托神的旨意,迫使人们进行战争。这是"庙算"的原始形态。《后汉书·光武帝纪赞》:“明明庙谟,赳赳雄断。”按,谟,《文选》作“谋”。《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九》向有职在管库,日趋走时相之门,入则取街谈巷言以资耳目,出则窃庙谟朝论以惊流辈,一旦皆擢职司以酬所任。宋·岳飞《措置襄汉乞兵状》:“恭奉圣旨,恢复襄汉,仰遵庙谟,今已克平五郡。”清·洪升《长生殿·弹词》:“当日只为误任边将,委政权奸,以至庙谟颠倒,四海动摇。参见“庙算”。 |
庙庖 | miàopáo | 宗庙中的厨房。《周文 里革断罟匡君》水虞于是乎禁罜,设阱鄂,以实庙庖,畜功用也。 |
庙器 | miàoqì | 宗庙的祭器。《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明 唐顺之《指挥佥事汤雪江墓碑铭》:"余观古者人臣有崇勋殊阀,则上之人为之赞,述其祖先功德而锡之庙器,以彰其世美。" |
庙社 | miàoshè | ①宗庙和社稷。《魏书·城阳王鸾传》:“古者,军行必载庙社之主,所以示其威惠各有攸归。”《宋史·寇准传》:“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续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十七》前日贼犯淮西,诸将用命,捷音屡上,边土稍宁,盖庙社之灵,陛下(宋高宗)威德所至。②以喻国家。宋 文天祥《议纠合两淮复兴》诗:“而今庙社存亡决,只看元戎进退间。”宋 陆游《病起书怀》:“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宋史·韩世忠传》:“性戆直勇敢忠义;事关庙社,必流涕极言。” |
庙胜 | miàoshèng | 指朝廷预先制定的克敌制胜的谋略。《尉缭子·战威》:“刑如未加,兵未接,而所以夺敌者五:一曰庙胜之论。”《后汉书 袁绍传》:“且庙胜之策,不在强弱,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练,非公孙瓚坐受围者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晋书 宣帝纪》贼之所长者水也,今攻其城,以观其变。若用其所长,弃城奔走,此为庙胜也。《资治通鉴 晋纪十八》胡若送死,则敌之有余,若弃江远进,以我所短击彼所长,惧非庙胜之算。《北史·源思礼传》:“今奉庙胜之规,总驍捍之众,足以擒其酋帅,献俘闕下耳。” |
庙食 | miàoshí | 谓死后立庙,受人奉祀,享受祭飨。《史记·滑稽列传》:“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宋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能信於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於朝廷之上。”元 傅若金《题张齐公祠诗》:“自古英雄须庙食,精灵何待楚词招。” |
庙算 | miàosuàn | ①自夏朝开始,国家凡遇战事,都要告于祖庙,议于庙堂,成为一种固定的仪式。《孙子兵法 始计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②兵略。庙算是唯一确切的战略概念!《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三》臣(吕颐浩)愿庙算先定,阴为过江之备,而大为拒敌之资,申饬诸将,训习强驽,以俟夹淮一战,此不易之策。《清史稿卷二十 文宗本纪》辅弼充位,悉出庙算。参见“庙谟”。 |
庙堂 | miàotang | ①太庙的殿堂。晋 葛洪《抱朴子·名实》:“故庙堂有枯杨之瑚簋,穷谷多不伐之梓豫也。”②朝廷。指人君接受朝见、议论政事的殿堂。《淮南子·主术训》:“君人者,不下庙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也。”《庄子·在宥》:“故贤者伏处大山嵁巖之下,而万乘之君忧慄乎庙堂之上。”《晋书·宣帝纪》:“帝曰:‘边城受敌而安坐庙堂,疆埸骚动,众心疑惑,是社稷之大忧也。’”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明 陈汝元《金莲记·构衅》:“百姓嗷嗷苦横征,庙堂谁復问苍生。”《资治通鉴 汉纪十》故贤主独观万化之原,明于安危之机,修之庙堂之上而销未形之患也,其要期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矣。③太庙和明堂。楚辞·刘向《九叹·逢纷》:“始结言於庙堂兮,信中涂而叛之。”王逸注:“庙者,先祖之所居也。言人君为政举事,必告於宗庙,议之於明堂也。”④庙宇。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阴沟水》:“城南有曹嵩冢,冢北有碑,碑北有庙堂,餘基尚存,柱础仍在。”《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正犹豫间,忽然祥云瑞靄,笼罩庙堂,香风起处,见一老人,坐於石磯之上,即前日所见中源水君 。” |
庙堂之量 | miàotángzhīliàng | 庙堂:帝王之宗庙,喻宏大。形容人气量大,遇事沉着冷静。 |
庙学 | miàoxué | 旧指设于孔庙内的学校。宋 王安石《潭州新学 诗序》治平元年,天章阁待制兴国吴公治潭州,之明年正月,改筑庙学于城东南。《续资治通鉴 元纪四》(赵)良弼别业在温,故有地三千亩,乃折为二,六与怀州,四与孟州,皆永隶庙学以赡生徒,自以出身儒索,不忘本也。明 李东阳《改建忻州庙学记》葢自侯之来知是州,属意庙学,图革其故而新之。 |
庙议 | miàoyì | ①关于宗庙礼制的议论。《新唐书·朱子奢传》始,武帝时,太庙享止四室。高祖崩,将祔主于庙,帝诏有司详议。子奢建言:“汉丞相韦玄成奏立五庙,刘歆议当七,郑玄本玄成,王肃宗歆,於是历代庙议不能一。”②朝廷的谋议。宋 岳珂《桯史·刘蕴古》蕴古素谓庙议咸许,其来也,意得甚。《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四》焕章阁待制、提举南京鸿庆宫朱熹,始以庙议自劾,不许。明 张居正《与王鉴川计送归那吉事》彼虽有言,庙议已决,无足恤也。 |
庙祝 | miàozhù | 庙宇中管香火的人。《水浒传第二回》你可今晚先去,分付庙祝,教他来日早开些庙门,等我来烧炷头香,就要三牲献刘李王。 |
妙玅 | miào | ①美,好:妙语。妙不可言。美妙。妙境。妙处(chù)(a.好的地点;b.美妙的方面)。绝妙。妙趣横生。②奇巧,神奇:巧妙。妙计。妙用。奥妙。妙笔生花。灵丹妙药。③青春年少:妙年。妙龄。 |
妙不可言 | miàobùkěyán | 妙:美妙、巧妙;言:说。美妙得不能用言语表。晋 郭璞《江赋》:“经纪天地,错综人术,妙不可尽之于言,事不可穷之于笔。”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九回公子侧会其意,一吸而尽,觉甘香快嗓,妙不可言。 |
妙才 | miàocái | 亦作“妙材”。才华出众的人。妙才超轶。张衡《西京赋》:“秘舞更奏,妙材骋伎。”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然其文辞雅丽,为词赋之宗,虽非明哲,可谓妙才。”周亮《悼程蕴秀女士并慰陈西溪先生诗》:“休教奉倩神伤尽,好为宗邦护妙才。” |
妙处 | miàochù | ①美妙的地方。西山是休养的妙处。②奥秘之处。自有妙处。宋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説。” |
妙处不传 | miàochùbùchuán | 指精微奥妙的地方不是言语和笔墨所能表达的。宋·黄庭坚《戏题小雀飞虫画扇》诗:“丹青妙处不可传,轮扁斫轮如此用。” |
妙道 | miàodào | 至道;精妙的道理。《庄子·齐物论》:“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庄子·渔父》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枚乘《七发》:“今太子之病可无药石、针刺、灸疗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説而去也。”宋 陆游《感怀诗》:“妙道本自得,至言初不烦。” |
妙迹 | miàojì | 指佳妙的书法作品、谓不平凡的事迹。《晋书·王羲之传》:“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南朝陈 徐陵《序》:“三台妙迹,龙伸蠖屈之书;五色花笺,河北胶东之纸。”唐 温庭筠《清凉寺》:松飘晚吹摐金铎,竹荫寒苔上石梯。妙迹奇名竟何在,下方烟暝草萋萋。宋 黄庭坚《跋》:“及萧氏宇文焚荡之馀,千不存一。永师晚出,所见妙迹,唯有《兰亭》。” |
妙简 | miàojiǎn | 精选。《后汉书·儒林传序》:“时樊準、徐防并陈敦学之宜,又言儒职多非其人,於是制詔公卿妙简其选。”《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宜妙简德行,以充其选。” 晋 潘岳《夏侯常侍诔》:“设官建辅,妙简邦良。”《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一》诏:“公、卿、中二千石各举隐士、大儒,务取高行,以劝后进,妙简博士,必得其人。” 《资治通鉴 魏纪五》臣愚以为可妙简淑媛以备内官之数,其余尽遣还家,且以育精养神,专静为宝。 |
妙绝时人 | miàojuéshírén | 指作品的好,不是当时的人所能比。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公幹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 |
妙理 | miàolǐ | 精微的道理。三国魏 曹植《二祖优劣论》:“通黄中之妙理,韜亚圣之奇才。”唐 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诗》:“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宋 辛弃疾《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金 王若虚《揖翠轩赋》:“物之在天下,皆妙理之所寓也。”清 黄鷟来《雨晴游弘济寺访蒲庵和尚诗》:“捶钩畅玄旨,妙理穷指摘。” |
妙舌 | miàoshé | 谓善于言辩。亦谓说话生动有致。宋 黄庭坚《再答并简康国兄弟诗之二》:“妙舌寒山一居士,浄名金粟几如来。”《花月痕第十五回》你两个都是广长妙舌,怎的这会都作了反舌无声? |
妙手丹青 | miàoshǒudānqīng | 妙手:技能高超的人;丹青:绘画的颜料,比喻绘画的艺术。指优秀的画家。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庄濯江寻妙手丹青画了一幅‘登高送别图’,在会诸人,都做了诗。”《小说月报》:“他在美术学院拜了几位妙手丹青为师,干起了画匠职业。” |
妙手回春 | miàoshǒuhuíchūn | 妙:绝妙;妙手:指技能高超的人;回春:使春天又重新回来;比喻将接近死亡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能使生命垂危的病人痊愈。华佗素有妙手回春的称喻。亦“回春妙手”。唐 司空图《诗品 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 |
妙手空空 | miàoshǒukōngkōng | 指小偷,也形容手中一无所有。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玉公子》:“昨有妙手空空,伏兄卧室,窥伺久矣。”清 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九回:隔牖窥妆,私语切切;深宵胠箧,妙手空空。 |
妙手偶得 | miàoshǒuǒudé | 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宋·陆游《文章》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茅盾《白杨礼赞》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
妙手天成 妙然天成 | miàoshǒu/rántiānchénɡ | 形容事物或作品精妙自然,仿佛由天然而成,毫无人工雕琢的痕迹。赞美技艺高超之人创作的作品,或形容某种境界的完美与和谐。 |
妙算神机 | miàosuànshénjī | 形容智谋无穷,善于洞察形势,计策得当。宋·赵佶《念奴娇》:“妙算神机,须信道,国手都无勍敌。”清·李渔《怜香伴·闻试》:“且看你妙算神机,出人头地。” |
妙舞 | miàowǔ | 美妙之舞。《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繁手超於北里,妙舞丽於阳阿。”唐 杜甫《陪王侍御同登东山诗》:“笛声愤怨哀中流,妙舞逶迤夜未休。”唐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明 陈子龙《柳枝词之一》:“妙舞新传回鶻队,红灯碧月鬭清宵。”瞿秋白《文艺杂著·铁花》:“不是那轻挥羽扇,妙舞回旋的--而是胼胝满目--是有力的掌。” |
妙舞清歌 | miàowǔqīnggē | 美妙的舞蹈,清越的歌声。宋·秦观《一丛花》:“谁料久参差,愁绪暗萦丝,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清·薛雪《一瓢诗话》:“良辰美景,把卷为游,妙舞清歌,微吟以代。” |
妙想天开 | miàoxiǎngtiānkāi | 形容想法奇特、乖谬。邹韬奋《萍踪寄语》:“现在各处的教育当局却妙想天开,等到这试用期满,纷纷藉口停职。”张恨水《夜深沉》第32回:“他妙想天开,想认你作妹子。” |
妙绪 | miàoxù | ①指前代好传统。《晋书·文苑传·李充》:“逐迹逾笃,离本逾远,遂使华端与薄俗俱兴,妙绪与淳风并绝。” ②精妙的思绪、思想。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凤》:“耿生略述涂山女佐禹之功,粉饰多词,妙绪泉涌。” |
妙言要道 | miàoyányàodào | 妙:神妙,深微;要:重要,中肯。中肯的名言,深微的道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八篇:“宫室之疾,食色之害,宜听妙言要道,以疏神导体。”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藩国之文术》宜听妙言要道,以疏神导体。 |
妙语解烦 | miàoyǔjiěfán | 有趣的话引人发笑。《汉书·匡衡传》:“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使人笑不能止也。” |
妙语解颐 | miàoyǔjiěyí | 解颐:开颜而笑。有趣的话引人发笑。《汉书 匡衡传》:“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使人笑不能止也。”清·魏秀仁《花月痕》第22回:“‘有莺其羽’四字,妙语解颐,太太真个聪明。” |
妙语惊人 | miàoyǔjīngrén | 妙语:有深意或动听的语言。绝妙动听的语言令人吃惊。 |
妙语连珠 | miàoyǔliánzhū | 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他妙语连珠地发言让大家捧腹大笑。苏轼的诗《次韵答子由》中“好语似珠穿一一,妄心如膜退重重。” |
妙誉 | miàoyù | 美好的名声。宋 梅尧臣《送谢寺丞新赐及第赴扶沟宰》:世所重登科,如君特才选。丽赋惊宗工,妙誉动京辇。宋 张耒《太府李萃卿挽词》:妙誉驰场屋,家风在搢绅使华推厚德,卿月上通津。齿德时方重,山丘迹已陈。长年先友泪,怀感独沾巾。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张英风於海甸,驰妙誉於浙右。” |
缪 | miào I. | 缪氏出自秦穆公之后,古代缪穆同音,族人有缪遂、缪荃孙、缪伯英等。II. miù纰缪:错误。缪巧:计谋,机智,如“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III.mù古同“穆”,恭敬。IV. liáo古同“缭”,缭绕。V.参见mó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