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麵 麵粉,當面 | miàn | ①头的前部,脸:脸面。颜面。面目。面面相觑。②用脸对着,向着:面对。面壁(a.面对着墙;b.佛教指面对墙壁静坐修行)。③事物的外表:地面。面友(表面的、非真心相交的朋友)。面额(票面的数额)。④方位,部分:前面。反面。片面。全面。多面手。⑤量词,多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面鼓。宋 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⑥会见,直接接头的:当面。面议。面晤。耳提面命(“耳提”,提着耳朵叮嘱;“面命”,当面指教,形容教诲殷切)。⑦几何学上指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有长有宽没有厚的形:平面。曲(qū)面。⑧粮食磨成的粉,特指小麦磨成的粉:面粉。面食。面包。⑨粉末:药面儿。⑩由面粉和水做成的条状食物:面条。11.食物含纤维少而柔软:这种瓜很面。 |
面北眉南 | miànběiméinán | 谓脸面相背,互不理睬。形容相处不合,各不照面。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三折:“既然是你为我来,须回避,且做个面北眉南,你东咱西。”明·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俺那崔氏女正红愁绿惨,你个张君瑞待面北眉南。” |
面壁 | miànbì | ①佛教语。《五灯会元·东土祖师·菩提达磨大师》:“当魏孝明帝孝昌三年也,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后因以称坐禅,谓面向墙壁,端坐静修。面壁九年归觉路,踏蘆一渡脱迷津。《聊斋志异 王子安》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②喻常人的静坐养神。《红楼梦 第六四回》:“晴雯道:‘袭人么?越发道学了,独自个在屋里面壁呢。’”③比喻刻苦学习,潜心钻研。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
面壁功深 | miànbìgōngshēn | 面壁:佛家语,指面对墙壁默坐静修。和尚面壁静修,道行很深。比喻某人在某一方面造诣很深。你听说达摩老祖面壁功深的故事吗?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 |
面壁磨砖 | miànbìmózhuān | 比喻事不能成功。《景德传灯录 南岳怀让禅师》:“开元中有沙门道一住传法院,常日坐禅……师乃取一砖,於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师作什麽?’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能成镜邪?’(师曰):‘坐禅岂得作佛邪?’”宋 陈师道《请月长老再住荐福疏》守株待兔虽达者之不为,面壁磨砖亦古人之常事。 |
面不改容 | miànbùgǎiróng | 谓脸色不改变。形容遇到危难时,镇定自若。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3回:“吉平面不改容,略无惧怯。” |
面刺 | miàncì | 当面指责。《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桓宽《盐铁论·相刺》:“袁盎面刺絳侯之骄矜。”《汉书·王莽传上》:“定陶太后 欲立僭号,惮彼面刺幄坐之义。” |
面从 | miàncóng | 谓当面顺从。《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书载‘予违汝弼,汝无面从’,孤岂不乐忠言以自裨补邪? |
面从腹诽 | miàncóngfùfěi | 诽:毁谤。表面顺从,心里不以为然。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六十三回:“世兄果为嫌家伯语重,何难回头是岸,万不可面从腹诽。” |
面方如田 | miànfāngrútián | 脸形方正,象田字一样。迷信星相的人认为方脸是富贵相。《南齐书·李安人传》:“帝大惊,目安人曰:卿面方如田,封侯状也。” |
面缚 | miànfù | 双手反绑于背而面向前。古代用以表示投降。《左传·襄公十八年》:“乃弛弓而自后缚之。其右具丙亦舍兵而缚郭最,皆衿申面缚,坐于中军之鼓下。”杨伯峻注:“面缚,即自后缚之。”《史记·宋微子世家》:“周武王伐紂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司马贞索隐:“面缚者,缚手于背而面向前也。”《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丙午,赤眉君臣面缚,奉高皇帝玺绶,诏以属城门校尉。《晋书 宣帝纪》:“汝不肯面缚,此为决就死也,不须送任。”“(王)凌计无所出,乃迎于武丘,面缚水次。”《资治通鉴 魏纪十》汉主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面缚舆榇诣军门。《资治通鉴 宋纪六》万度归至敦煌,留辎重,以轻骑五千度流沙,袭鄯善,壬辰,鄯善王真达面缚出降。唐 柳宗元《为裴中丞伐黄贼转牒》:“谓宜投戈顿顙,面缚乞身。” 元 尚仲贤《单鞭夺槊 第一折》:“你既肯面缚归降,我也须降阶接待。” 严复《原强续篇》:“是何异驱四百兆之赤子,繫颈面缚以与其仇,以求旦夕之喘息。” |
面缚衔璧 | miànfùxiánbì | 两手反绑而面向前,口含碧玉以示不生。古人用以表示投降请罪。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六年》:“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绖,士舆榇。”北齐·杜弼《为东魏檄梁文》:“若吴之王孙,蜀之公子,顿时以动,见机而作,面缚衔璧,肉袒牵羊,归款军门,委命下吏。” |
面缚舆榇 | miànfùyúchèn | 语本《左传·僖公六年》:“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经,士舆櫬。”杜预注:“缚手于后,唯见其面……櫬,棺也。将受死,故衰絰。”后因以“面缚舆櫬”谓双手反绑,车载空棺,表示投降并自请极刑。《三国志·魏志·邓艾传》:“艾至成都, 禪率太子诸王及羣臣六十餘人面缚舆櫬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櫬,受而宥之。”《晋书 武帝纪》(太康元年)三月壬申,王浚以舟师至于建鄴之石头,孙皓大惧,面缚舆榇,降于军门。《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衍》:“衍君臣面缚舆櫬,出降于七里亭。”清 黄宗羲《徵君沉耕岩先生墓志铭》:“即使面缚舆櫬,犹应宣布皇威,而后愍其归死以宥之。”亦省作“面櫬”。晋 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子婴面櫬,祖膺图。” |
面光 | miànguāng | 耳光。《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便看你们搜,搜不出时,打你几个面光。” |
面红耳赤 面红耳热 | miànhóngěrchì miànhóngěrrè | 脸和耳朵都红了。形容因激动或羞惭而脸色发红。可表示吵架。《朱子语类卷二九》:“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耳赤;子文却三仕三已,略无喜愠。”《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东山用尽平生之力,面红耳赤,不要说扯满,只求如初八夜头的月,再不能勾。”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可怜裴兰孙是个娇滴滴的闺中处子,见了一个陌生人,也要面红耳热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九回:想到这里,不免面红耳热起来,也就讪讪的进房梳洗去了。韬奋《患难馀生记第一章》:“我们都始终客客气气,没有面红耳赤过。” |
面红颈赤 | miànhóngjǐngchì | 解释见“面红耳赤”。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四卷:“倘有不达时务的,捉空摘了一花一蕊,那老儿便要面红颈赤,大发喉急。” |
面红面赤 | miànhóngmiànchì | 谓双方因争执而变脸。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自蒙泰山错爱,将令爱嫁事小人……虽不曾生半个儿女,未曾面红面赤,半点相争。” |
面红面绿 | miànhóngmiànlǜ | 解释见“面红面赤”。《廿载繁华梦》第九回:“自己进他门以来,未有半点面红面绿,他不负我,我怎好负他?” |
面黄肌瘦 | miànhuángjīshòu | 面:脸;肌:肌肉;代指身体。面色发黄;身体消瘦。形容人久病体衰或营养不良的样子。元 杨梓《霍光鬼谏》:“眼欺缩腮模样,面黄肌瘦形相。”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回:寻到厨房后面一间小屋,见几个老和尚坐地,一个个面黄肌瘦。 |
面讦 | miànjié | ①当面攻讦。《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方朕(金主完颜永济)有过,汝等不谏,今乃面讦,此岂为臣之义哉?②亲自审讯。宋 文莹《玉壶清话 卷七》黎明,尽为信所捕,擒至便殿,不用吏鞫,面讦得实,悉戮於市。 |
面里 | miànlǐ | 向里。谓深入事物内部。《朱子语类》卷四五:“‘學要鞭辟近裏。’……大抵是要鞭督面裏去。今人皆不是鞭督向裏,心都向外。” |
面谩 | miànmàn | 当面欺蒙。《汉书·季布传》:“夫以高帝兵三十餘万,困於平城,噲时亦在其中。今噲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谩!” 颜师古注:“谩,欺誑也。” 宋 司马光《医官第二札子》:“安道等不惟方术无効,论其面谩之罪,亦宜诛殛矣。”《明史·余应桂传》:“壮士健马咸出关西。贼得之,必长驱横行,大臣安得面谩!” |
面谩腹诽 | miànmánfùfěi | 谓当面欺诳,心怀毁谤。《明史·万镋传》:“又以不得一品,面谩腹诽,无大臣礼。” |
面貌一新 | miànmàoyīxīn | 样子完全改变,出现了崭新的面貌。邓小平《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现在农村面貌一新,百分之九十的人生活改善了。”孙犁《庚午文学杂记》:“不到几年,使这些人面貌一新。” |
面貌狰狞 | miànmàozhēngníng | 狰狞:样子凶恶。形容面貌凶恶可怕。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卷》:“一个个身长臂大,面貌狰狞。” |
面门 | miànmén | 头的前部;脸。元 王仲文《救孝子第二折》:“被鸦鹊啄破面门,狼狗咬断脚跟。”《封神演义第二九回》将手一拳,把费仲打下丹墀,面门青肿。《水浒传第二三回》:“武松把隻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
面面皆到 面面俱到 | miànmiànjiēdào miànmiànjùdào | 各方面都照顾得很周到。也指不仅各方面都照顾到,而且每一个方面都处理的很得当。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七回:“他八股做得精通,自然办起事来亦就面面俱到了。”清·梁章钜《楹联续话·挽词》:“后数日而部行新令始至,复令改制一联,云:‘来去有前因,遗范难忘联襼日;宽严能并济,新恩惜在盖棺时。’则面面皆到矣。” |
面面俱圆 面面圆到 | miànmiànjùyuán miànmiànyuándào | 同“面面俱到”。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七回:“只有单道台却做了一个面面俱圆:抚台见面夸奖他,说了能办事;领事心上也感激他弹压百姓,没有闹出事来,见了抚台亦很替他说好话;至于绅衿一面,一直当他是回护百姓的,更不消说得了。”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咸丰5年4月20日》:“足以允服人心,面面俱圆。”鲁迅《朝花夕拾·无常》:“所以看客对于他们不很敬畏,也不大留心,除了念佛老妪和她的孙子们为面面圆到起见,也照例给他们一个‘不胜屏营待命之至’的仪节。”郭沫若《今昔集·论儒家的发生》这种新见解,对于古书的矛盾可谓面面圆到。 |
面面相窥 | miànmiànxiāngkuī | 解释同“面面相觑”。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四回:“麝月等依言分头各处追问,人人不晓,个个惊疑。麝月等回来,俱目瞪口呆,面面相窥。”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四回:就指着衣服向于家父子道:‘你说这衣服那里来的?’于家父子面面相窥,都回不出。 |
面面相睹 面面相看 面面相觑 面面厮觑 | miànmiànxiāngdǔ miànmiànxiāngkàn miànmiànxiāngqù miànmiànsīqù | 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看着,都默不出声。《续传灯录·海鹏禅师》:“僧问:如何是大疑底人?师曰:毕钵巖中面面相觑。”《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三个人面面相觑,却似鱼胶粘口,一字难开。”《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崔宁)到家中问丈人丈母,两个面面廝觑。”《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崔宁)到家中问丈人丈母,两个面面厮觑。”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一回:两个入进楼中,见三个尸首,横在血泊里,惊得面面厮觑,做声不得。《清平山堂语本·快嘴李翠莲记》:“诸亲九眷面面相睹,无不失惊。”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零五回:“这一言不打紧,唬得贾政上下人等面面相看,喜得番役家人摩拳擦掌,就要往各处动手。”孔厥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申耀宗和他手下的保卫团都面面相看,不言声儿。参见“目目象觑”。 |
面命耳提 面命耳训 | miànmìngěrtí miànmìngěrxùn | 命:训诫。提着耳朵当面告诉他。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要求严格。宋 刘克庄《拟撰科诏回奏》:“词意有未稳处,仰荷明主亲酒奎画,不啻面命耳提。”郭沫若《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评》:“而对于秦始皇,也俨然就像在面命耳训的一样。” |
面目 | miànmù | ①相貌。面目可憎。②事物的外表、形态;面貌。还其本来面目。忠烈之面目。清·全祖《望梅花岭记》入世之面目。③比喻事物所呈现的景象。显出庐山真面目。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无一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④指面子、脸面。愧无面目见人。《汉书·李广苏建传》何面目以归。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篇》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何面目见吾邑义士。 |
面目可憎 | miànmùkězēng | 面目:面貌;可憎:令人厌恶。相貌丑陋;令人厌恶。唐 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明 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七回:士人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
面目犁黑 | miànmùlíhēi | 形容憔悴的样子。犁字是通假字,通“黧”,作黧黑或黎黑。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 |
面目全非 | miànmùquánfēi | 面孔变得完全不是原来的样子,也形容事物变化很大。多为贬义。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婢见面血狼藉,惊绝。濯之,盆水尽赤。举首则面目全非,又骇极。”鲁迅《坟·杂忆》:“现在却面目全非了,居民寥寥;即使偶有几间破屋,也无门窗;若有门,则是烂洋铁做的。” |
面目一新 | miànmùyīxīn | 一下子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房间经过修饰,窗明几净,给人以面目一新的感觉。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 |
面目狰狞 | miànmùzhēngníng | 狰狞:面目凶恶。形容面目凶狠可怕。亦作“面貌狰狞”、“狰狞面目”。清·吴趼人《九命奇冤》第十三回:“另外还有两人……都是身材骄健,面目狰狞。”傅雷《傅雷家书·1955年4月21日夜》:“做一个名人也是有很大的危险的,孩子,可怕的敌人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的。” |
面涅 | miànniè | 面部创伤的瘢痕。《宋史·狄青传》:"青奋行伍,十馀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 |
面朋口友 | miànpéngkǒuyǒu | 谓非真诚相交的朋友。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面朋口友,固不足怪。欲明通财之义,非道义之交不可。” |
面皮 | miànpí | ①脸皮。②面子;情面。《水浒传第四回》他是赵员外檀越的兄弟,如何别得他的面皮。③方言,(面皮儿)包包子、饺子等的薄片状的面。④军鼓的上鼓面。 |
面墙 | miànqiáng | ①《尚书·周官》:“不学墙面,莅事惟烦。”孔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临政事必烦。” 孔颖达疏:“人而不学,如面向墙无所覩/睹见,以此临事,则惟烦乱不能治理。”后因以“面墙”比喻不学而识见浅薄。 蔡邕表太尉董公可相国:“(邕)新来入朝,不更郎承,摄省文书,其由面墙。”《后汉书·左雄传》:“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民,宣协风教。若其面墙,则无所施用。”《资治通鉴 齐纪五》“…朕(北魏孝文帝)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耳。”《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一》至是(赵光义)召(王)显谓曰:“卿家本儒,遭乱失学。今典掌枢机,固无暇博览群书,能熟军戒三篇,亦可免于面墙矣。”明 邵璨《香囊记·讲学》:“凿壁且偷光,寸阴休旷……免使他年悔面墙。” 清 钱谦益《江阴李贯之七十序》:“贯之经明行修,忘贫屏贵,使乡邦之士友,有所矜式考问,而获免於面墙。”②谓静心修养。 唐 唐彦谦送樊琯司业归朝诗:“駟马终题柱,诸生悉面墙。” 唐 唐彦谦《寄蒋二十四 诗》:“禪门澹泊无心地,世事生疎欲面墙。” |
面墙而立 | miànqiángérlì | 比喻不学之人,如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尚书·周官》:“不学墙面。”孔安国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晋书 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古今成败,不可不知,退朝之暇,念观典籍,面墙而立,不成人也。 |
面染 | miànrǎn | 犹面熟。《初刻拍案惊奇 卷六》狄氏欲待起身,抬起眼来,原来是西池上曾面染过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八》:“一日有一个客人来嫖宿饮酒,见了莫大姐,目不停瞬,只管上下瞧覷。莫大姐也觉有些面染,两下疑惑。” |
面如傅粉 | miànrúfùfěn | 形容男子美貌。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4回:“这两人,面如傅粉,唇若涂朱,举止风流,芳兰竞体。” |
面如冠玉 | miànrúguānyù | 比喻男子徒有其表。也形容男子的美貌。西汉 司马迁《史记 陈丞相世家》:“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曾朴《孽海花》第二回:“一脚已跨进园来,后头还跟着个面如冠玉、眉长目秀的书生。” |
面如灰土 | miànrúhuītǔ | 解释同“面如土色”。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既而斜日西转,眺望方殷,女子坌息急奔而入,曰:‘殆矣!多言者泄其事于王妃,妃展巾抵地,大骂狂伧,祸不远矣!’生大惊,面如灰土,长跽请教。” |
面如满月 | miànrúmǎnyuè | 脸盘白白的、圆圆的像满月一样。形容相貌白净丰满而有神采。《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其相貌也,面如满月,目若青莲。” |
面如凝脂 | miànrúníngzhī | 凝脂:凝结的脂肪。比喻脸色洁白柔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 |
面如死灰 面若死灰 | miànrúsǐhuī miànruòsǐhuī | 死灰:冷却的灰烬。形容因心情沮丧或受惊吓而脸色灰白。《淮南子 修务训》:“昼吟宵哭,面若死灰,颜色霉墨,涕液交集。”西汉·司马迁《史记·修务训》:“昼吟宵哭,面若死灰,颜色霉墨,涕液交集。”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八回:“只见那妇人面若死灰,无一点生人血色。”王朔《枉然不供》:“任北海面如死灰:‘您什么意思?’” |
面如土色 | miànrútǔsè | 土色:灰黄色。脸色像泥土的颜色一样。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妹妹十分胆小,会被一只虫子吓得面如土色。《敦煌变文集 捉季布传文》:“归到壁前看季布,面如土色结眉额。” |
面色如土 面如土色 | miànsèrútǔ miànrútǔsè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回:“惊得洪太尉目睁口呆,罔知所措,面色如土,奔到廊下,只见真人向前叫苦不迭。”《西湖二集·吴越王再世索江山》:“董昌面色如土。众兵都面面厮觑,不敢则声。”刘复《学徒苦》诗:学徒淘米河边,照见面色如土。 |
面善 | miànshàn | ①面熟。《笑林广记 四等亲家》女亲家曰:“便是有些面善,一时想不起。”②面容和蔼。 |
面折 | miànshé | 当面批评、指责。《史记·汲郑列传》:“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南史·刘苞传》:“苞居官有能名,性和直,与人交,面折其非,退称其美。”《资治通鉴 唐纪十一》上(李世民)大怒,拂衣而入。久之,独引(柳)范谓曰:“何面折我!”对曰:“陛下仁明,臣不敢不尽愚直。”上悦。《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三》时武三思、张易之兄弟用事,(韦)安石数面折之。《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张)说有才智而好贿,百官白事有不合者,好面折之,至于叱骂。《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九》(宋琪)在相位日,百执事有求请,多面折之,以是取怨于人。清 王晫《今世说·德行》:“(王湛)尝面折人过,人不加恨,而多敬畏之。” |
面折廷诤 面折廷争 面折庭争 | miànshétíngzhèng | 诤谏,照直说出人的过错,叫人改正。指直言敢。谓在朝廷上犯颜直谏,据理力争。《史记·吕太后本纪》:“陈平、絳侯曰:‘於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史记·汲郑列传》:“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东汉·班固《汉书·公孙弘传》:“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南史·刘苞传》:“苞居官有能名,性和直,与人交,面折其非,退称其美。”《资治通鉴 唐纪十六》皇后(武氏)上表称:“陛下前以妾为宸妃,韩瑗、来济面折庭争,此既事之极难,岂非深情为国!乞加褒赏。”唐 刘餗《隋唐嘉话 卷上》南衙羣官,面折廷争,陛下尝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有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復何聊乎?《续资治通鉴·宋理宗淳祐二年》:“耶律楚材面折廷争,言人所难言,人皆危之。”《汉书·公孙弘传》:“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辽史·萧岩寿传》:“巖寿廉直,面折廷諍,多与乙辛忤,故及於难。”清 侯方域《汤御史传》:“(汤兆京)慷慨言天下事,数面折廷諍。”清王晫今世说·德行:“(王湛)尝面折人过,人不加恨,而多敬畏之。”章炳麟《变法箴言》:“争变法者,吾未见其有面折廷諍、千人皆靡者也。” |
面是背非 面是心非 | miànshìbèifēi miànshìxīnfēi | 当面赞成,背后反对。表里不一。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反比那面是背非,临财苟得,见利忘义,一班峨冠博带的不同。”明·吴承恩《西游记》第56回:“师徒都面是背非。”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9回:“从来人面是心非,如何保得到底!”茅盾《锻炼》:“严老板早就推三挨四,面是心非。” |
面首 | miànshǒu | 《辞源》解释“面首”为:“面,貌之美;首,发之美。面首,谓美男子。引申为男妾、男宠。”确定面首这个称谓的,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的前废帝刘子业。根据《宋书·前废帝纪》记载:山阴公主淫恣过度,谓帝曰:“妾与陛下,虽男女有殊,俱托体先帝。陛下六宫万数,而妾唯驸马一人。事不均平,一何至此!”而“帝乃为主置面首左右三十人。” 《聊斋志异 颜氏》生曰:“面首三十人,请卿自置耳。” |
面授机宜 | miànshòujīyí | 面:当面;授:教;传授;机宜:适应时机的对策、办法。当面教给应采取的机密的对策或措施。宋 苏轼《与孙子思七首》:“书四纸,并药方驰上方,须面授其秘也。”(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三章):左良玉在他退出后,立刻召集诸将,面授机宜。 |
面似靴皮 | miànsìxuēpí | 脸上皮肤如同靴皮。形容满脸皱纹。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田元均为人宽厚长者,其在三同,深厌干请者,虽不能从,然不欲峻拒之,每温颜强笑之,尝谓人曰:‘作三司使数年,强笑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 |
面无惭色 | miànwúcánsè | 惭:羞愧。脸上没有一点羞愧的神色。《新编五代史平话 唐史》:“若以爱民惜库物,遭大王杀死,仆见先王于地下,面无惭色矣。” |
面无人色 | miànwúrénsè | 脸色没有一点血色。形容恐惧到极点或非常虚弱。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将军列传》:“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四回:不过一钟茶的时候,那马兵押着车子已到。吴举人抢到面前,见他三人面无人色。 |
面衣 | miànyī | ①古人服饰,用以遮蔽脸面。《西京杂记 卷一》:“今日嘉辰,贵姊懋膺洪册,谨上襚三十五条,以陈踊跃之心:金华紫轮帽、金花紫轮面衣。”《晋书·惠帝纪》:“行次新安,寒甚,帝堕马伤足,尚书高光进面衣,帝嘉之。”宋 高承《事物纪原·冠冕首饰·帷帽》:“又有面衣,前后全用紫罗为幅,下垂,杂他色为四带垂於背,为女子远行乘马之用。亦曰面帽。”②指死者的盖面布。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上》:“几郎就木之时,面衣忘开口,其时匆匆就剪,误伤下脣。” 唐 戴孚《广异记·仇嘉福》:“家人仓卒悲泣,嘉福直入,去妇面衣候气,顷之,遂活。” |
面引廷争 | miànyǐntíngzhēng | 解释同“面折廷争”。东汉·班固《汉书·梅福传》:“故京兆尹王章资质忠直,敢面引廷争。” |
面有菜色 | miànyǒucàisè | 形容因饥饿而显得营养不良的样子。《礼记 王制》:“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荀子 富国》:“故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三十五章:“饱一餐,饿两顿,人人面有菜色。” |
面谀 面誉 | miànyú miànyù | 当面恭维。当面称誉。《孟子·告子下》: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諂面諛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庄子·盗跖》:“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諛。”《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王员外见先生赞扬太过,只道是面諛之词,反放心不下。”《资治通鉴 汉纪三》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居常以尽公相告戒,若曲徇亲旧之情,不过得其面誉,安能胜众人之毁也! |
面谕 | miànyù | 当面给予训示或下达命令。《三国演义》请天子登五凤楼,召百官面谕讨贼。 |
面誉背非 面谀背毁 面誉背毁 | miànyùbèifēi miànyúbèihuǐ miànyùbèihuǐ | 谓当面称赞,背后诽谤。隋·王通《中说·关郎》:“亲朋有非义者,必正之曰:‘面誉背毁,吾不忍也。’群居纵言,未尝及人之短。”《宋史·范杲传》:“杲性虚诞,与人交,好面誉背非。” 宋·陈文蔚《双溪书院揭示》:“惟自近世以来,朋友道弊,群居之时,笑侮戏谑,面谀背毁,善不相告,失不相正。” |
面争庭论 | miànzhēngtínglùn | 同“面折庭争”。宋·欧阳修《上范司谏书》:“他日闻有立天子陛下,直辞正色,面争庭论者,必范君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