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 | cù I. | 同“猝”。突然;迅疾;敏捷。《战国策·燕策》:“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后汉书 袁绍传》操今东击刘备,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王粲《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天降灾害,祸难殷流,初交殊族,卒成同盟。”曹植《吁嗟篇》诗:“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至如畋狩军旅,燕享刑罚,固民之性,不可卒除。”II.参见“卒zú”。 |
卒卒 | cùcù | 匆促急迫的样子;着急的样子。《汉书·司马迁传》:“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 颜师古注:“卒卒,促遽之意也。”唐 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岂一人卒卒能纪而传之邪?”《资治通鉴 汉纪十七》云舅李竟所善张赦,见云家卒卒,谓竟曰:…. |
卒合 | cùhé | 同“猝”。仓促,急速。仓促聚起来的。《后汉书 吕布传》(陈)珪曰:(韩)暹、(杨)奉与(袁)术,卒合之师耳。 |
卒然 | cùrán | ①终于,最后。《楚辞·天问》:“齐桓九会,卒然身杀。”朱熹集注:“卒,终也。” ②突然;忽然。马上,很快。《庄子·列御寇》:“卒然问焉而观其知。”苏轼《留侯论》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资治通鉴 周纪三》孟子入见而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战国策·唐雎说信陵君》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史记·滑稽列传》:“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覩/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唐 王昌龄《赠宇文中丞》诗:“车服卒然来,涔cén阳作游子。”宋 苏轼《留侯论》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醒世姻缘传 第三十回》:“船过了宿迁,入了黄河,卒然大风刮将出来,船家把捉不住,顷刻间把那船帮做了船底。” |
猝 | cù | 是狗处于“醉”的状态,是狗处于“发酒疯”的状态,其表现就是到处乱窜,逢人就咬,被咬的人都处于来不及防备的状态。突然:猝然。《资治通鉴 秦纪二》王贲自燕南攻齐,猝入临淄,民莫敢格者。猝尔。猝生变化。猝不及防。猝死(突然发生的非暴力死亡)。猝故(突然发生的事变)参见“卒”。《资治通鉴 晋纪一》陆凯曰:“君臣无不相识之道,若猝有不虞,不知所赴。”《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九》新栅坚固,攻之未易猝拔。《聊斋志异 凤仙》婢去复返曰:“大姑寄语官人:好事岂能猝合?适与之言,反遭诟厉;但缓时日以待之,吾家非轻诺寡信者。” |
猝不及防 | cùbùjífáng | 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碧碧》:“少年遑遽,极力挤之,孙猝不及防,失足坠巖下。”周而复《白求恩大夫七》:“敌人给这猝不及防的奇袭动作所怔住了,军心动摇起来。” |
猝发 | cùfā | ①在视线范围以外所接收到的信号的突然增加。②爆发,发动。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
猝然 | cùrán | 突然地,出乎意料。《聊斋志异·促织》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 |
蹙顣② | cù | ①紧迫,急促:穷蹙。《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八》陈蕃移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诈未立,政事日蹙。《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二》但当使兵往屯关要,皆自蹙死。《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八》(吕)蒙曰:“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资治通鉴 魏纪一》汉主(刘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陆)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汉主夜遁。宋 司马光《肥水之战》(苻)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资治通鉴 宋纪七》皆曰:“虏驱民使战,后出者灭族,以骑蹙步,未战先死,此将军所亲见也。”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唐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情隘辞蹙,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怜焉。②皱,收缩:蹙眉。蹙额。蹙皱。蹙缩。容蹙。眉心微蹙。蹙眉长叹。双眉愁蹙。眉头紧蹙。《资治通鉴 晋纪十八》独慕容镇军父子竭力,心存本朝,以寡击众,屡殄强敌,使石虎畏惧,悉徙边陲之民散居三魏,蹙国千里,以蓟城为北境。《红楼梦 第23回》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红楼梦 第52回》晴雯听了,果然气的蛾眉倒蹙,凤眼圆睁,即时就叫坠儿。李白《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③局促不安:蹙蹙。《孟子·万章上》舜见瞽瞍(舜父),其容有蹙。《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三》(吕护内无蓄积,外无救援,我深沟高垒,坐而守之,休兵养士,离间其党,于我不劳而贼势日蹙,不过十旬,取之必矣,何为多杀士卒以求旦夕之功乎!④缩小;减削。《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五》况天德故城僻处确瘠,去河绝远,烽侯警急不相应接,虏忽唐突,势无由知,是无故而蹙国二百里也。⑤(使)狭窄,狭小;逼迫,追逼。《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一》贼至,见门开,不敢入,还去,(高)仁厚发伏击之,东川兵大奔,追至城下,蹙之壕中,斩获甚众而还。《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三》襄阳上流,襟带吴、蜀,我若得之,进则可以蹙贼,退则可以保境。《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五》(陈)友谅战败气沮,亡在旦夕,今当并力蹙之。 |
蹙怖 | cùbù | 忧愁恐惧貌。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焦螟》:“狐乃蹙怖作色,愿谨奉教。” |
蹙蹙 | cùcù | ①局缩不舒展。 ②忧惧不安貌。《西游记第十八回》愁蹙蹙,蛾眉淡,瘦怯怯,语声低。《聊斋志异 聂小倩》妇曰:“将无向姥姥有怨言否?”曰:“不闻,但意似蹙蹙。” 《聊斋志异 黄九郎》而恶绪萦怀,恒蹙蹩有忧色。③急促。 ④皱缩貌。 |
蹙蹙靡骋 | cùcùmíchěng | 指局促,无法舒展。《诗经 小雅 节南山》:“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清·梁启超《中国国债史》我民岁增二千余万之负担,汲汲顾影,蹙蹙靡骋矣! |
蹙地 | cùdì | 损失国土。《孽海花第二四回》:“大凡交涉的事,是瞬息千变的,只看雯兄养疴一个月,国家已经蹙地八百里了。”郑观应《盛世危言·铁路》:“若彼以一旅之师长驱直入,则边陲千里闃其无人,蹙地丧师可以立待。” |
蹙额 | cù'é | 不高兴或全神贯注时皱眉头。蹙:紧迫,穷蹙。蹙蹙:局促不安。《庄子·至乐》髑髅深颦蹙额曰: “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孟子·梁惠王》疾首蹙頞而相告。《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九》(刘)豫拘于琼林苑,尝蹙额无聊,谓鲁王昌曰:“父子尽心竭力,无负上国,惟元帅哀怜之。” |
蹙国 | cùguó | 丧失国土。《诗·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后汉书·西域传序》:“内无以慰劳吏民,外无以威示百蛮。蹙国减土,经有明诫。”《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今徙就凉州,不唯有蹙国之名,且姑臧去敦煌千有余里,防逻甚难,二虏必有交通窥之志;《 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故使忘身效节者获诮于等夷,率众先登者取怨于士卒,偾军蹙国者不怀于愧畏,缓救失期者自以为智能。《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而乃卑辞重币,求和于契丹,蹙国縻爵,姑息于保吉。” |
蹙蹐 | cùjí | 小步行走。鲍照《尺蠖赋》:“逢险蹙蹐,值夷舒步。忌好退之见猜,哀必进而为蠧。” |
蹙金 | cùjīn | ①一种刺绣方法。用金线绣花而皱缩其线纹,使其紧密而匀贴。亦指这种刺绣工艺品。 唐杜甫《丽人行》:“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宋 杨万里《中秋月长句》:“黄罗团扇暗花纹,蹙金突起双龙凤。”②比喻文辞完美充实、无懈可击。 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张登长於小赋,气宏而密,间不容髮,有织成隐起往往蹙金之状。” |
蹙迫 | cùpò | ①逼迫。《后汉书 董卓列传》又议太后蹙迫永乐太后,至令忧死,逆妇姑之礼,无孝顺之节,迁于永安宫,遂以弑崩。宋 陆游《岁暮感怀以馀年谅无几休日怆已迫为韵》:“困穷礼义废,盗贼起蹙迫。”②逼近。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园篱》:“其栽榆与柳……数年成长,共相蹙迫,交柯错叶,特似房櫳。”③损伤。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养气》:“若销鑠精胆,蹙迫和气,秉牘以驱龄,洒翰以伐性,岂圣贤之素心,会文之直理哉!”周振甫注:“蹙迫和气,损伤和顺的体气。”姜书阁述:“若销鑠精神,蹙伤和气,疲日伐性於辞翰之场,又岂圣贤会文之素心哉!”④困窘,窘迫。《周书·贺拔胜传》:“城围蹙迫,事等倒悬,请告急於大军,乞师为援。” |
蹙然 | cùrán | 局促不安貌。忧愁不悦貌。《孟子·公孙丑上》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庄子·外物》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问曰…唐 韩愈《答殷侍御书》:“辱赐书,周览累日,竦然增敬,蹙然汗出以慙。”(吴)敏曰:“金人渝盟,陛下何以待之?”帝(宋徽宗)蹙然曰:“奈何?”宋 王巩《甲申杂记》:“御厨进羊乳房及羔儿肉。宣仁蹙然动容曰:‘羊方羔而无乳,则馁也。’”明 王守仁《瘗旅文》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胡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冰心《往事(二)》:“我觉得有些人面色很无主,掩着口蹙然的坐着。” |
蹙弱 | cùruò | 犹削弱。迫窄弱小。《魏书·司马叡传》:“恩既作乱,八郡尽为贼场,及丹阳诸县处处蜂起,建业转成蹙弱。”《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建隆元年》:“终以国境蹙弱,遂决迁都之计。” |
蹙踏/蹙蹋 | cùtà | ①踩踏。《老残游记第十回》耳中但听得风声,水声,人马蹙踏声,旌旗熠耀声,干戈击轧声,金鼓薄伐声。②压倒。③践临;到达。④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