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ǎng

①猛冲:闯劲儿。闯将。闯进去。横冲直②历练,经历:闯练。他这几年出来了。③为一定目的而奔走:闯荡。闯关东。江湖。走南北。惹起:闯祸。闯乱子。⑤姓

闯荡江湖

chuǎngdàngjiāng hú

指奔走四方,在外谋生。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60回:“老英雄马元章在外面闯荡江湖数十年,永远不跟绿林人搭过伴。”张贤亮《丫头·婆姨》:“她们普遍没有闯荡江湖的气魄。”

闯南走北

chuǎngnánzǒuběi

奔走四方。他闯南走北,见多识广。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1章:“一个女子会几手武艺不难,难的是她是一个尚未出闺的大姑娘,能够带领一班人在江湖上闯南走北。”

闯王

chuǎngwáng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高迎祥、李自成的称号。高迎祥率飢民起义时自称闯王。他牺牲后,所部共推李自成为闯王。又称李闯王。明 佚名《闯王》:“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chuàng I.

开始,开始做:创造。创制。首创。开创。创立。创演。创议。《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置湖南飞虎军,帅臣辛弃疾所创也。II.chuāng伤:创伤。创口。创巨痛深(喻遭受重大的损失)。《史记 项羽本纪》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聊斋志异 珊瑚》过数日,探知珊瑚创渐平,登王氏门,使勿留珊瑚。

创病

chuàngbìng

伤病。亦谓伤病者。西汉 李陵《答苏武书》:“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宋 秦观《郭子仪单骑见虏赋》:“如此则虽驍雄而必弊,顾创病以何长。”

创基

chuàngjī

创立基业。《晋书 文帝纪》世宗(司马师)以睿略创基,太祖(司马昭)以雄才成务。晋 干宝《晋纪总论》:“是其创基立本,异於先代者也。”《晋书 愍帝纪》值魏太祖创基之初,筹画军国,嘉谋屡中,遂服舆轸,驱驰三世。《晋书 元帝纪》朕应天符,创基江表,兆庶宅心,襁负子来。唐 黄滔《南海韦尚书启》:“恢张帝道,陶冶生灵,所以知高祖创基,太宗纂业,更得无疆之祚,仍归有截之风。”郭沫若《满江红·向工人阶级致敬词》:“凭双手,开天拓地,创基立业。”

创钜痛甚

痛甚

chuàngjùtòngshēn

比喻受到巨大的创伤,痛苦之极。创伤深重。创钜指父母之丧。《礼记·三年问》:“创鉅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孔颖达疏:“‘创鉅者其日久’者,以释重丧所以三年也。其事既大,故为譬也。鉅,大也。”

创例

chuànglì

谓首创之事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九》卿等当谨法令,无创例以害法。清 叶廷管《吹网录·陈夫人年谱》考之往古,妇人未有以年谱传者。昌文此作,不知所本,似是创例。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 第三编第三章第一节》梁唐两朝的几个皇帝,靠武力劫夺地位,这是军阀本色,倒也不算创例。

创谋

chuàngmóu

①首先谋划。《后汉书·袁绍传》:“臣父兄亲从,并当大位,不惮一室之祸,苟惟寧国之义,故遂解节出奔,创谋河外。”②主谋。《南史·檀道济传》:“上将诛徐羡之等,召道济欲使西讨。王华曰:‘不可。’上曰:‘道济从人者也,曩非创谋,抚而使之,必将无虑。’”

创痏

chuàngwěi

创伤留下的痕迹,创伤。晋 左思《吴都赋》:“所以挂扢而为创痏,冲踤而断筋骨。”张衡《西京赋》:所好生毛羽,所恶成创痏。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香玉》:“君恶作剧,使人创痏,当与君绝矣!” 《聊斋志异 人妖》我以药医汝,创痏平,从我终焉可也,不然事发不赦。

创闻

chuàngwén

犹罕闻,罕见。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此事颇创闻,然揆以情理,似当如是。” 《聊斋志异 王成》富皆得于勤,此独得于惰,亦创闻也。《聊斋志异 公孙夏》世有未莅任而已受考成者,实所创闻,先生奇人,故有此快事耳。

创业垂统

chuàngyèchuítǒng

创业:创建功业;垂:流传;统:指一脉相承的系统。创立功业,传给后代子孙。《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汉 扬雄 《羽猎赋》:“是以创业垂统者,俱不见其爽。”晋 葛洪《抱朴子·逸民》:“吕尚创业垂统以示后人,而张苛酷之端,开残贼之轨。”宋 司马光《萧何营未央宫》:“创业垂统之君,致其恭俭以训子孙,子孙犹淫靡而不可禁,况示之以骄侈乎!”

创业维艰

chuàngyèwéijiān

开创事业是艰难的。谁都明白创业维艰的道理。高阳《胡雪岩全传·灯火楼台》:“古应春追随胡雪岩多年,当初创业维艰的经过大多熟悉。”

创议

chuàngyì

倡导建议;首先提议。汉·王充《论衡·宣汉》:"贾谊创议,以为天下洽和,当改正朔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续资治通鉴 魏纪四》乞下所属,依旧禁止樵采耕垦,并黜责创议之人。叶圣陶《乡里善人》:"余睹此恻然,创议于众,举办难民收容所。"

chuàng

悲伤:悲恻。痛。然泪下。满腹悲怆。怆然而涕下。锥心怆痛。怆惋欲绝。抱憾。宋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明 王守仁《瘗旅文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尔,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聊斋志异 水莽草》答云:“儿地下闻母哭,甚怆于怀,故来奉晨昏耳。儿虽死,已有家室,即同来分母劳,母其勿悲。”

怆恻

chuàngcè

悲痛。唐 戴叔伦《崇德道中》诗:"关山明月到,怆恻十年游。"《清史稿卷二十 文宗本纪》若使张国樑尚在,苏、常一带,何至糜烂若此。追念荩劳,益深怆恻。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莲香》:"今对履思容,实所怆恻。"《聊斋志异 公孙九娘》千里柔魂,蓬游无底;母子零孤,言之怆恻。《聊斋志异 鸦头》王(文)徘徊怆恻,眠食都废。

怆楚

chuàngchǔ

悲苦。明 胡应麟《诗薮·古体下》:“王翰《娥眉怨》、《长城行》,亦自怆楚,宜为子美所重。”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冯)生立释宁家,归见闱中人,泫然流涕,女亦相对怆楚。”

怆地呼天

chuàngdìhūtiān

怆:悲伤,凄楚。悲痛地呼天喊地。形容极其悲痛绝望的神态。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刘小官雌雄兄弟》:“又延两日,夫妻相继而亡,二子怆地呼天,号啕痛哭,恨不得以身代替。”

怆然

chuàngrán

悲伤貌。怆然感动。三国魏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愴然流涕也。”《晋书 宣帝纪》他日,又言曰:“太傅不可复济,令人怆然。”故(曹)爽等不复设备。《资治通鉴 晋纪二》每念疫气死亡者,为之怆然。《资治通鉴 唐纪六》(诸妃嫔)因相与泣,且曰:“皇太子仁孝,陛下以妾母子属之,必能保全。上(高祖李渊)为之怆然。唐 封演《封氏见闻记·第宅》:“郭令闻之,愴然动容。”宋 秦观《八六子 倚危亭》:“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宋 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 序》:“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小梅》:“临别,执手愴然交涕。”陈毅《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 诗》:“战斗相依久,初别意愴然。”

怆然涕下

chuàngrántìxià

怆然:伤感的样子。伤感地涕泪流洒。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chuàng

意思同“创”。唐 司空图《泽州灵泉院记》:“今禪宿洪密长老,俗姓刘氏……自清凉歷览,以至是山,乃剏林栖之所。”明 袁可立登莱巡抚袁可立请讨篡逆疏》“撤毁民家,剏建两宫,土木之营,十年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