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 | chì | ①红色,比朱色稍暗的颜色:赤血。赤字。②真诚,忠诚:赤诚(极其真诚)。赤忱。赤子(纯洁无暇的初生婴儿,古代亦指百姓)。赤胆忠心。③空无所有:赤手空拳。赤地千里。④裸露:赤脚(光脚)。⑤汉朝为五行中的火德,亦称“赤”,参见“赤德”“赤世”。 |
赤壁 | chìbì | ①山名。指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军大破曹操军队处。在今湖北武昌西赤矶山,与阳南纱帽山隔江相对。②即黄州赤鼻矶。宋 张孝祥《水调歌头 和庞佑父》:“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宋 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赤壁鏖兵 | chìbìáobīng | 鏖: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一折》:“叵耐刘备那厮,暗地夺取荆州,想他赤壁鏖战,全仗我东吴力气。”明 罗贯中 《三国演义第五二回》:道荣大笑曰:“赤壁鏖兵,乃周郎之谋也,干汝何事,敢来诳语。” |
赤膊上阵 | chìbóshàngzhèn | 光着上身,指不穿盔甲,形容作战英勇,全力以赴地进行战斗。后比喻没有准备或毫无掩饰地从事。他终于赤膊上阵,亲自出马了。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
赤城 | chìchéng | ①指帝王宫城,因城墙红色,故称。唐 王勃《临高台诗》:“赤城映朝日,緑树摇春风。”②山名。多以称土石色赤而状如城堞的山。a.在浙江省天台县北,为天台山南门。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赤城霞举而建标。” 李善注:“支遁天台山铭序曰:‘往天台,当由赤城山为道径。’孔灵符会稽记曰:‘赤城,山名,色皆赤,状似云霞。’”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拨五岳掩赤城。”王琦注:“太平广记:‘章安县西有赤城山,周三十里。一峰特高,可三百餘丈。’海録碎事:‘顾野王舆地志云:赤城山有赤石罗列,长里餘,遥望似赤城。’”清 朱彝尊《罗浮屈五过访诗》:“况今天地多战争,赤城华顶风烟惊。”b.在四川省灌县西南。又名青城山。宋 陆游《将之荣州取道青城诗》:“倚天山作海涛倾,看遍人间两赤城 。”自注:“青城山,一名赤城。”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四川一·山川险要》:“(青城山)一名赤城山,杜光庭记:‘山高三千六百丈,周匝一百五十里,蜀山之望也。’”③传说中的仙境。北周 庾信《奉答赐酒诗》:“仙童下赤城,仙酒餉王平。”倪璠注引神仙传:“茅蒙,字初成,乃於华山之中乘云驾龙,向日昇天,歌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昇入泰清,时下玄洲戏赤城。’”唐 陈子昂《修竹篇》:“携手登白日,远游戏赤城。” |
赤诚相待 赤诚相见 | chìchéngxiāngdài chìchéngxiāngjiàn | 指以至诚之心待人。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3章:“这所剩的数千饥饿疲惫之师因感学生一片忠君爱国之心和平日赤诚相待,暂时不忍离去,勉强可以一战。”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四章:“这一会儿,倒真是毫不见外地赤诚相待。”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十章》:“特别咱们自家人在一起,应该赤诚相见。”艾煊《大江风雷第二部》:“雷司令真是赤诚相见。” |
赤墀 | chìchí | ①皇宫中的台阶,因以赤色丹漆涂饰,故称。《汉书·梅福传》:“故愿壹登文石之陛,涉赤墀之涂,当户牖之法坐,尽平生之愚虑。”颜师古注引应劭曰:“以丹淹泥涂殿上也。”唐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先帝御马玉花驄,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閶闔生长风。”②借指朝廷。唐 岑参《奉和杜相公初夏发京城作》:“按节辞黄阁,登坛恋赤墀。”宋 陆游《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不愿峨冠赤墀下,且可短剑红尘中。” |
赤胆忠心 | chìdǎnzhōngxīn | 形容十分忠诚。又有公子一个嬷嬷爹,这人姓华名忠,年纪五十岁光景,一生耿直,赤胆忠心。清·文康《儿女英雄第一回》《说岳全第三十回》:“赤胆忠心扶社稷。”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二十》:“他为穷人赤胆忠心,尽往前钻。” |
赤德 | chìdé | 谶纬家谓汉以火德王,故称。亦称汉为“赤世”。《汉书·王莽传中》:“(莽)曰:‘予前在大麓,至于摄假,深惟汉氏三七之阨,赤德气尽,思索广求,所以辅刘延期之术,靡所不有。’”“赤世计尽,终不可强济。”《后汉书·袁绍传》:“主簿耿包密白绍曰:‘赤德衰尽,袁为黄胤,宜顺天意,以从民心。’” |
赤地千里 | chìdìqiānlǐ | 赤:空。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韩非子·十过》:“晋国大旱,赤地千里。”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三》说者谓当兵燹之余,污菜遍野,版籍荡然,人民死亡,赤地千里。 |
赤绂 | chìfú | ①即赤芾。②即赤绶。《三国志魏书 武帝纪》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 |
赤鸡 | chìjī | ①羽毛呈红色的鸡。唐 李白《行路难诗之二》:“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②指红色鸡毛。袁康《越绝书·吴人内传》:“(句践)皆得士民之众,而欲伐吴,於是乃使之维甲。维甲者,治甲系断,修内矛赤鸡稽繇者也。”张宗祥校注:“赤鸡,鸡羽,所以为饰者。”③即槐耳。生在槐树上的一种菌类植物。 |
赤籍 | chìjí | 尺籍,军籍。赤,通"尺"。《宋史·韩世忠传》年十八,以敢勇应募乡州,隶赤籍,挽强驰射,勇冠三军。《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六》将习黄金横带之娱,兵疲赤籍挂虚之冗。明 蒋一葵《长安客话·风秀才》秀才寄赤籍中,佯狂奇谲,众因呼之云。 |
赤箭 | chìjiàn | 天麻的别名。唐 韩愈《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唐 白居易《斋居诗》:“黄蓍数匙粥,赤箭一甌汤。”宋 沉括《梦溪笔谈·药议》:“赤箭,即今之天麻也……草药上品,除五芝之外,赤箭为第一。此神仙补理、养生上药。” |
赤脚蓬头 | chìjiǎopéngtóu | 参见“蓬头赤脚”。 |
赤金盘螭璎珞圈 | chìjīnpánchīyīngluòquān | 古代文学中,赤金盘螭璎珞圈常用来形容皇族或贵族的奢华装饰。王熙凤的赤金盘螭璎珞圈是她富贵身份的象征。 |
赤精 | chìjīng | ①谓南方之神。古代天子于立夏之日祭之南郊。《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赤璋礼南方”郑玄注:“礼南方以立夏,谓赤精之帝,而炎帝、祝融食焉。”《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郑玄注:“此赤精之君,火官之臣…… 炎帝,大庭氏也;祝融,顓頊氏之子,曰 黎,为火官。”②见“赤精子”。③谓眼球赤红。精,通“睛”。《汉书·王莽传中》:“莽为人侈口蹷顄,露眼赤精,大声而嘶。”文选·鲍照《舞鹤赋》“精含丹而星曜”李善注引浮丘公相鹤经:“露目赤精则视远。” |
赤精子 | chìjīngzǐ | ①指汉高祖刘邦。②相传为范蠡的别号。③道家谓老子的化身。④道教太华山云霄洞赤精子。《封神演义 第九回》赤精子曰:“此言有理,不可迟误。” |
赤口毒舌 | chìkǒudúshé | 赤:火红色。形容言语恶毒,出口伤人。唐 卢仝《月蚀》诗:“月蚀鸟宫十三度,鸟为居停主人不觉察,贪向何人家,行赤口毒舌,毒舌头上吃却月,不啄杀。” |
赤阑桥 | chìlánqiáo | 亦作“赤栏桥”。红色栏杆的桥。唐 顾况《叶道士山房诗》:“水边垂柳赤阑桥,洞里仙人碧玉簫。近得麻姑书信否,潯阳向上不通潮。”宋 周邦彦《玉楼春》:“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清 龚自珍《丑奴儿令·将返羽琌别墅留别沧浪亭僧词》:“赤栏桥外垂杨柳,似我秋心,一阵秋阴,槭槭萧萧秋便深。”胡韫玉《无题诗》:“閒向赤阑桥上望,万丝春雨葬梨花。” |
赤历 | chìlì | 宋至清初,上级财政机关稽核各州县官府钱粮的册籍。宋 庄简《论王子献等札子》襄城一邑,科率至十七万,谓之助国钱,更不抄上赤历。《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四年》其后元鼎奏:“驱磨本州财赋,惟凭赤历,难以稽考。"《醒世姻缘传 第四二回》侯小槐又说:“小人只有四十亩地,赤历可查。"《清史稿·食货志二》(顺治十一年)有赤历,令百姓自登纳数,上之布政司,岁终磨对。 |
赤鳞 | chìlín | 鱼的赤色鳞片。亦指鳞片赤色的鱼。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东望香鑪峯,北眺九江,传闻有石井方湖,中有赤鳞踊出,野人不能叙,直叹其奇而已矣。”南朝梁 江淹《别赋》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唐·杜牧《偶题》诗之一:“明月轻桡去,唯应钓赤鳞。”谢觉哉《海南之行·椰庄留别》诗:“采来野草含红豆,网得奇鱼耀赤鳞。” |
赤贫如洗 | chìpínrúxǐ | 形容极其贫穷。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老人家两个儿子,四个孙子,家里仍然赤贫如洗。”《先哲丛谈物茂卿》:“初卜居于芝街,时赤贫如洗,古耕殆不给衣食。” |
赤鬝 | chìqiān | 秃发的头疮。《聊斋志异 姊妹易嫁》然女素病赤鬝,稍稍介公意。 |
赤雀 | chìquè | ①传说中的瑞鸟。《三国志·吴志·孙休传》“泉陵言黄龙见”裴松之注引晋胡冲吴历:“赤雀见於豫章。”《礼记·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禎祥”唐 孔颖达疏:“言人有至诚,天地不能隐,如文王有至诚,招赤雀之瑞也。”《北史 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是日,槐里献赤雀。唐 杜甫《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赤雀翻然至,黄龙詎假媒?”②古代战舰名。北周 庾信《哀江南赋》:“苍鹰、赤雀,铁轴牙檣。”倪璠注:“皆战舰也。” |
赤鱬 | chìrú | 古代神话传说中异鱼名。人面,音如鸳鸯,食之可以疗病。其说始见于先秦。《山经·南山经》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
赤舌烧城 | chìshéshāochéng | 赤:火红色。赤舌如火,足以烧城。比喻毁谤或挑拔离间的话非常伤害人。汉 扬雄《太玄 干》:“赤舌烧城,吐水于瓶。”林纾《祭周如皋文》:“呜呼!有清之羸兮,赤舌烧城;阴趯阳湛兮,谗如沸羹。”
|
赤身露体 | chìshēnlùtǐ | 指光着身子,衣不蔽体;也指赤祼全身,不穿衣服。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吴班引兵到关前搦战,耀武扬威,辱骂不绝,多有解衣卸甲,赤身露体,或睡或坐。”清·文康《儿女英雄第八回》赤身露体,走到人前,成何体面? |
赤绳系足 | chìshéngxìzú | 赤绳:红绳;系:结、扣。旧指男女双方经由媒人介绍而成亲。唐 李复言《续玄怪录》:“固问囊中何物,曰:‘赤绳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则潜用相系,虽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逭。’”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五:从来说月下老人赤绳系足,虽千里之外,到底相合。 |
赤手空拳 | chìshǒukōngquán | 形容两手空空,一无所有。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一折》:“争奈他赤手空拳。”老舍《四世同堂三十五》老人没了主意,日本兵有枪,他自己赤手空拳。 |
赤松 | chìsōng | ①即赤松子。《楚辞·远游》:“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韩非子·解老》:“赤松得之,与天地统。”王充《论衡·无形》:“赤松、王乔,好道为仙,度世不死。”唐 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王琦注引太平寰宇记:“金华县有赤松涧,赤松子游金华山,以火自烧而化。”又引浙江通志:“金华县北有赤松山,相传黄初平叱石成羊处。初平号赤松,故山以是名。”②亦作“赤诵”。复姓。晋 干宝《搜神记卷八》:“吾姓为赤松,名时乔,字受纪。”③常绿乔木,树皮较薄,淡黄红色。木材质粗,较坚韧,供建筑、造纸等用,树干可采松脂。又为观赏树。④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名。《列仙传》谓:“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唐 杜甫《寄韩谏议注诗》:“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唐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诗》:“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指梅道士家) |
赤条精光 | chìtiáojīngguāng | 光身。比喻空无所有。刘绍棠《地火第十六章》:“这两个押车的团丁,连赌了两天两夜没阖眼,输了个赤条精光。” |
赤县神州 | chìxiànshénzhōu | 参见“神州赤县”。 |
赤炜 | chìwěi | ①古代五行说指南方赤色盛阳之气的光华。《汉书·王莽传中》:“南岳太傅致时奥,赤煒颂平,考声以律。”②赤色与火、夏天相配,因亦引申指夏天。宋 林景熙《会严陵邵德芳同舍邀宿玄同斋道旧有作诗》:“市槐梦忽醒,乔柯落风雨。何人斧为薪,遗根尚依土。缅怀赤煒初,鬱若翠蛟舞。”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二》:“乙卯春,柴读书孤山,余寄札云:‘秋将至矣,颇欲掩帷……’柴答云:‘赤煒未来,青春可爱。’” |
赤乌 | chìwū | ①古代传说中的瑞鸟。《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间者赤乌集於殿前,朕所亲见,若神灵以为嘉祥者,改年宜以赤乌为元。②金乌。亦代指太阳。③古氏族名。 |
赤舄 | chìxì | 古代天子、诸侯所穿的鞋。《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是用锡君衮冕之服,赤舄副焉。《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君务财劝农,仓库盈积,是用锡君衮冕之服,赤舄副焉。 |
赤县 | chìxiàn | ①“赤县神州”或“神州赤县”的省称。②唐、宋、元各代京都所治的县。参见“神州赤县” |
赤心 | chìxīn | ①赤诚的心,丹心。一片赤心。《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上推以赤心,各展其用,不逾期月,克定三边,未及十年,平一四海。②指物品、植物、果实内部为红色。 |
赤心报国 | chìxīnbàoguó | 赤:火红色,比喻真纯;赤心:忠心;报国:为国家效劳。旧指为帝王尽忠效劳。现亦形容赤胆忠心,为国效力。《资治通鉴·陈纪文帝天嘉元年》:“堷大言曰:‘诸王反逆,欲杀忠良邪!尊天子,削诸侯,赤心报国,何罪之有!’”清·无名氏《刘公案》第83回:“难得你赤心报国,与朕躬出力,忠正可嘉。” |
赤心相待 | chìxīnxiāngdài | 赤心:真诚的心。真心诚意对待别人。元·乔梦符《两世姻缘》第一折:“做了一程夫妻,彼此赤心相待,白首相期。” |
赤子 | chìzǐ | ①婴儿。《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汉书·贾谊传》:“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颜师古注:“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髮,其色赤。”《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晋书 符坚载纪上》方将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清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槎庵小乘》:“尺字古通用赤……赤子者谓始生小儿仅长一尺也。”《资治通鉴 汉纪六》如此,则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一》禹曰:“方今海内淆乱,人思明君,犹赤子之慕慈母。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也!”②比喻百姓,人民。《汉书·循吏传·龚遂》:“其民困於飢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宋 胡铨《上高宗封事》:“祖宗数百年之赤子,尽为左衽。”清 刘大櫆《祭尹少宰文》:“泰山乔狱,忽然崩摧。斯文何托,赤子畴依?” |
赤子之心 | chìzǐzhīxīn | 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喻纯洁善良的心地。《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唐 柳宗元《亡姊前京兆府参军裴君夫人墓志》:“下以不失其赤子之心,姻族归厚,率由是也。”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某倅》:“世儒眼大如豆,又乌知村翁野老固多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
赤族 | chìzú | 诛灭全族。书·扬雄传下:“客徒欲朱丹吾轂,不知一跌,将赤吾之族也。” 颜师古注:“诛杀者必流血,故云赤族。”《资治通鉴 齐纪九》(韦)睿曰:“陈虽(显达)旧将,非命世才;崔颇更事,懦而不武;其赤族宜矣。定天下者,殆必在吾州将乎?”《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一》人命至重,死不再生,万一怀枉,吞声赤族,岂不痛哉!唐 杜甫《壮游诗》:“朱门任倾夺,赤族迭罹殃。”明 焦竑《焦氏笔乘·赤族》:“赤族,言尽杀无遗类也。书注以为流血丹其族者,大谬。古人谓空尽无物曰赤,如‘赤地千里’,南史称‘其家赤贫’是也。”《聊斋志异 小翠》指日赤吾族矣!清 吴炎中丞舌诗:“愿为忠臣,身亡赤族寧足悲。” |
灻 | chì | 古同“赤”。上古灻树,最大的能力便是净化一切,但是净化之后本体就会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