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ī

魅:传说中指山林里能害人的怪物,如“魅魍魉”(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魑魅

chīmèi

古谓能害人的山泽之神怪。亦泛指鬼怪。《汉书·王莽传中》:“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颜师古注:“魑,山神也。魅,老物精也。”文选·张衡《东京赋》:“捎魑魅,斮獝狂。”薛综注:“魑魅,山泽之神。”唐 卢纶《割飞二刀子歌》:“刀乎刀乎何燁燁,魑魅须藏怪须慑。”清 唐孙华《时世公子行》:“生狞面目骄横色,如睹魑魅逢山臊。”常喻指坏人或邪恶势力。唐 杜甫《天末怀李白 诗》:“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明 徐复《祚投梭记·获丑》:“暗想朝廷上白日昏,妖氛魑魅公然奋。”庐隐《或人的悲哀》:“他们不用镜子,照他们魑魅的怪状。”指荒凉、边远的地区。语本左传·文公十八年:“投诸四裔,以御螭魅。” 宋 苏轼《到常州谢表之一》:“已分没身,寄残骸於魑魅;敢期择地,收暮景於桑榆。”

魑魅魍魉

chīmèiwǎngliǎng

原为古代传说中的鬼怪。指各种各样的坏人。《左传·宣公三年》:“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罔两即魍魉。

chī

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头。古同“,魑魅。三国魏 曹植《白马篇》:“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唐 李商隐《韩碑》:“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鼇蟠以螭。”红楼梦 第二回》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

螭坳

chī’ào

宫殿螭阶前坳处。朝会时为殿下值班史官所站的地方。《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昔唐文宗每开延英召大臣论事,必命起居郎、舍人执笔螭坳以纪时政,故《文宗实录》最为详备。《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六》遂与沙克嘉本等谋,欲俟巴延入朝擒之,戒卫士,严宫门出入,螭坳皆置兵。

螭魅罔两

chīmèiwǎngliǎng

亦作螭魅魍魎。亦作螭鬽魍魎传说中川泽山林的妖怪。后用以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螭,通“魑”。《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杜预注:“螭,山神,兽形。魅,怪物。罔两,水神。” 陆德明释文:“魅,亡备切;本又作鬽。”张衡《西京赋》:“螭魅魍魎,莫能逢旃。” 清 黄宗羲《七怪》:“王孙满之螭魅罔两,莫能逢之,言川泽山林也。”

螭头

chītóu

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及印章等上面的螭龙头像。《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八》唐制,二史立螭头之下,今在殿东南隅,言动未尝得闻。明 王鏊《震泽长语·官制》我朝翰林皆史官,立班虽近螭头,亦远在殿下。《红楼梦 第十七回》青松拂檐,玉兰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

螭吻

鸱吻

chīwěn

又叫鸱尾、鸱吻,龙生九子之一,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即吻兽,取其灭火消灾。《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二十八》壬申,金京师大风雨,雷电震坏寝殿鸱尾。《明史卷十 英宗前纪》正统八年夏五月戊寅,雷震奉天殿鸱吻,敕修省。

chī

舒展;散布:摛锦布绣。英名远摛。铺陈:“驰辩如涛波,摛藻如春华。”

摛锦

chījǐn

铺陈锦绣。宋 苏轼 《沁园春》词:“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摛藻

chīzǎo

铺陈辞藻。苏轼《书太宗御书后》:天纵之能,溢於笔墨,摛藻尺素之上,弄翰团扇之中。

chī

古书上指鹞鹰:张(嚣张、凶暴,像鸱张开翅膀一样)。视(昂首而视,如鸱欲有所攫取)。顾。目虎吻(形容相貌凶恶)。《庄子·秋水》于是鸱得腐鼠,鹓鹐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徐无鬼》鸱目有所适,鹤胫有所节,解之也悲。《聊斋志异 野狗》物嗥如鸱,掩口负痛而奔,吐血道上。《聊斋志异 辛十四娘》夜色迷闷,误入涧谷,狼奔鸱叫,竖毛寒心。""出现在《山海经》中的"西山经"。原文是:有鸟焉,一首而三身,其状如乐鸟,其名曰鸱。弘景曰∶鸱,即俗呼老鸱者。又有雕、鹗,并相似而大。《聊斋志异 大人》夜深,虎豹鸮鸱, 次第嗥动,诸客抱膝相向,不能寐。

鸱目虎吻

chīmùhǔwěn

如鸱之目,如虎之口。奸狠凶恶貌。《汉书·王莽传中》:“莽所谓鴟目虎吻豺狼之声者也,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王莽非直鴟目虎吻,亦紫色蛙声。”

鸱尾

chīwěi

古代宫殿屋脊两端瓦制的兽形装饰物。古人以为海中蚩精能避水患,故多以蚩为饰。因形似鸱尾,故称为鸱尾。《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八》壬申,金京师大风雨,雷电震坏寝殿鸱尾。《聊斋志异 禽侠》天津某寺,鹳鸟巢于鸱尾。参见“螭吻chīwěn

鸱吻

螭吻

chīwěn

传说中的龙子。亦为屋脊装饰物鸱尾的别称。螭吻由鸱尾、鸱吻(音吃吻)演变而来,唐朝以前的鸱尾加上龙头和龙尾后逐渐演变为明朝以后的螭吻。一般被认为是龙的第九子。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

鸱枭

chīxiāo

古人对猫头鹰的文言叫法。鸱枭虽是益鸟,但在中国一直就是丧门星的代称,我国的文章里说到它都是贬义。《资治通鉴 唐纪八十一》李振每自汴至洛,朝廷必有窜逐者,时人谓之鸱枭。《资治通鉴 后梁纪一》(敬)翔言于帝(后梁太祖朱温)曰:“苏循,唐之鸱枭,卖国求利,不可以立于惟新之朝。”《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一十》将闻阉寺之言,如狐狸夜号而鸱枭昼舞也。

鴞/鸱鸮

鸱鸺

鴟梟    

chīxiāo

chīxiū

亦作“鴟梟”。鸟名。俗称猫头鹰。常用以比喻贪恶之人或凶顽不驯。诗·豳风·鸱鸮》:“鴟鴞鴟鴞,既取我子,无毁我室。”《庄子·秋水》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 诗》:“鴟梟鸣衡扼,犲狼当路衢。”李善注:“鴟梟、豺狼,以喻小人也。”明 王錂《春芜记·解嘲》:“他奸谋恣行,恨鴟梟恶吻,把凤雏喧憎。”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我们能够大叫,是黄莺便黄莺般叫;是鸱鸮便鸱鸮般叫。”一说,指鹪鹩。又称桃虫鸟。见诗·豳风·鸱鸮》王先谦集疏。文选·张悛《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鴟鴞恤功,爱子及室。”刘良注:“鴟鴞,鸟也。言此鸟忧毁其室。”《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九》愿假臣一月,必令豺狼鸱枭各服其辜。《聊斋志异 刘夫人》虽有两孙,非鸱鸮,即驽骀耳。

鸱鸦

chīyā

猫头鹰和乌鸦。《庄子·齐物论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

鸱鸦嗜鼠

chīyāshìshǔ

比喻嗜好各不相同。《庄子·齐物论》:“民食刍豢,麋鹿食荐,且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

鸱夷

chīyí

革囊。《战国策·燕策二》:“昔者五子胥説听乎闔閭,故吴王远迹至於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鴟夷而浮之江。”《史记·伍子胥列传》:“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裴駰集解引应劭曰:取马革为鴟夷。鴟夷,榼形。《史记 太史公自序》夫差克齐,子胥鸱夷。明 梁辰鱼《浣纱记·死忠》:“你一死之后,当取汝尸盛以鴟夷之革,浮之江中。” 酒囊。《汉书·陈遵传》:“鸱夷滑稽, 腹如大壶,尽日盛酒,人复借酤。”《聊斋志异 八大王》糟丘之台既成,鸱夷之功不朽。借指春秋吴伍员。明高启行路难诗之二:“鉤弋死云阳,鴟夷弃江沙。”

鸱张

鵄张

chīzhāng

像鸱鸟张翼一样。比喻嚣张,凶暴。妄自鸱张。《三国志·吴志·孙坚传》:“卓不怖罪而鴟张大语,宜以召不时至,陈军法斩之。”《魏书·萧衍传》:“吞渊明之众,招厌虐之民,举长淮以为断,仍鵄张岁月,南面假名,死而后已。”《旧唐书·僖宗纪》:“初则狐假鴟张,自谓驍雄莫敌。”《资治通鉴 后汉纪三》郭威又谓诸将曰:“(李)守贞向畏高祖,不敢鸱张;以我辈崛起太原,事功未著,有轻我心,故敢反耳。正宜静以制之。”清 昭槤《啸亭杂录·超勇亲王》:“时贼势鴟张,赤帜遍野。”

鸱张鼠伏

chīzhāngshǔfú

比喻时而嚣张,时而隐蔽。《明史·贵州土司传序》:“蛮人鸱张鼠伏,自其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