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 | chéng I. | ①在下面接受,托着:承重。承受。《资治通鉴 周纪一》:贵以临贱,贱以承贵。②担当,应允:承担。承当。承包。承做。承认。③受到,蒙受:承蒙。承恩(蒙受恩泽)。④继续,接连:继承。承平(指社会比较持久安定的局面)。承前启后。⑤顺从,迎合:奉承。承颜候色(顺着别人颜色办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四》衡(州)守钱鍪,承韩侂胄风旨,窘辱(赵汝愚)百端。⑥姓。II.zhěng III.zèng IV.zhēng V.zhèng |
承弼 | chéngbì | 承:在下面接受,托着:担当,承受。弼:辅佐上面,上级,一般指帝王诸侯:如弼士,弼匡(辅佐匡正的人)承弼:承命辅佐。《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臣光曰:当(唐)文宗求治之时,(牛)僧孺任居承弼,进则偷安取容以窃位,退则欺君诬世以盗名,罪孰大焉! |
承弊 | chéngbì | 承接衰世。《管子·侈靡》变而足以成名,承弊而民劝之。汉 班固《白虎通·三教》三教改易,夏后氏始,高宗亦承弊,所以不改教何?明子无改父之道也。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是以六国力战,强秦承弊,豳王不争,周道用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古之投机者有四:有投隙之机,有捣虚之机,有乘乱之机,有承弊之机。 |
承禀 | chéngbǐng | ①禀告。后书·吴传:“(谢躬)裨将虏掠不相承禀,光武深忌之。”《资治通鉴 随纪六》樊子盖新自外藩入为京官,东都旧官多慢之,至于部分军事,未甚承禀。②奉命。魏书·郭祚传:“祚承禀注疏,特成勤剧。” |
承尘 | chéngchén | ①古代在座位顶上设置的帐子。②天花板。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聊斋志异 禽侠》殿承尘上,藏大蛇如盆,每至鹳雏团翼时,辄出吞食净尽。 |
承宠 | chéngchǒng | 承受恩宠。《后汉书 董卓列传》中常侍张让等窃幸承宠,浊乱海内。唐 王昌龄《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聊斋志异 辛十四娘》既承宠降,有山茶可以当酒。 |
承佃 | chéngdiàn | 旧社会农民向地主租种土地。《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二》沿江荒田虽多,大半有主,难以如陕西例,乞募民承佃。 |
承恩 | chéng’ēn | ①蒙受恩泽。唐 岑参《送张献心充副使归河西杂句》:“前日承恩白虎殿,归来见者谁不羡。”唐 王勃《滕王阁序》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唐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唐 杜荀鹤《春宫怨》“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宋 黄升《清平乐 宫怨》:“当年掌上承恩。而今冷落长门。又是羊车过也,月明花落黄昏。”刘成禺《洪宪纪事诗之一七四》:“君王碧洗颁冠玉,养子承恩四子婚。” ②台馆名。《汉书·霍光传》:“筑神道,北临昭灵,南出承恩。”颜师古注引 服虔云:“昭灵、承恩、皆馆名也。” |
承乏 | chéngfá | 指暂任某职的谦称。语出《左传·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摄官承乏。”杜预 注:“言欲以己不敏,摄承空乏。”宋 宗泽《贤乐堂记》:“宣和六年春,朝廷以仆承乏郡贰。”《资治通鉴后唐纪五》(安)重诲曰:“臣披荆棘事陛下(后唐帝李嗣源)数十年,值陛下龙飞,承乏机密,数年间天下幸无事;今一旦弃之外镇,臣愿闻其罪!”《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三十九》臣(蒋芾)虽暂时兼摄,亦不敢以承乏而怠于职事。 |
承风 | chéngfēng | ①接受教化。《楚辞·远游》:“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承风,蒙被休经。”《汉书·王莽传上》:“於是大小乡和,承风从化。”《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叔宝承风,因求继好,载伫克念,共敦行李。②谓迎合上官的意图。风,口风。《后汉书·庞参传》:“参名忠直,数为左右所陷毁,以所举用忤帝旨,司隶承风案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此人(李参)若主计,外台承风刻削,则天下益困弊矣。《明史·唐文献传》:“文献曰:‘亦知公无意杀之也,第台省承风下石,而公不早讫此狱,何辞以谢天下!’” |
承奉 | chéngfèng | 承命奉行。《晋书 景帝纪》又为群小所迫,将危社稷,不可承奉宗庙。《晋书 文帝纪》明公宜承奉圣旨,受兹介福,允当天人。奉承讨好。 |
承伏 | chéngfú | 认罪。《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一》金制:“职官犯公罪,在京已承伏者,虽去官犹论。”元 郑庭玉《后庭花 第二折》若是受了他买告咱当罪,若是有证见便承伏。 |
承华 | chénghuá | ①马监、马厩名。《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僕)属官……又龙马、闲驹、橐泉、騊駼、承华五监长丞。”②太子宫门名。文选·陆机《赠冯文罴迁斥丘令》:“閶闔既闢,承华再建。”李善注引洛阳记:“太子宫在太宫东薄室门外,中有承华门。”《陈书·王玚传》:“世祖顾谓冲曰:‘所以久留瑒於承华,政欲使太子微有瑒风法耳。’”③指太子宫室或太子。《晋书 惠帝纪》长乐不祥,承华非命,生灵版荡,社稷丘墟。《梁书·元帝纪》:“嗣后升遐,龙輴未殯,承华掩曜,梓宫莫测。”唐 黄滔《寄陈侍御诗》:“九级燕金满樽酒,却愁随詔謁承华。” |
承化 | chénghuà | 承奉天运,进行教化。唐 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 |
承欢 | chénghuān | 迎合人意,博取欢心。多指侍奉父母、君王等。承欢膝下。《楚辞·九章·哀郢》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唐 白居易《长恨歌》:“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
承欢膝下 | chénghuānxīxià | 承欢:旧指侍奉父母;膝下:子女幼时依于父母膝下,故表示幼年。旧指侍奉父母。《孝经·圣治》:“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曰严。”清·吴璿《飞龙全传》第52回:“明哲保身,智者所贵;承欢膝下,人子当然。” |
承基 | chéngjī | 继承基业。张衡《西京赋》:“高祖创业,继体承基,暂劳永逸,无为而治。”《晋书 武帝纪》武皇承基,诞膺天命,握图御宇,敷化导民,以佚代劳。《晋书 愍帝纪》世宗承基,太祖继业,(夏侯)玄(李)丰乱内,(文)钦(诸葛)诞寇外,潜谋虽密,而在机必兆。袁宏《三国名臣序赞》:“三五迭隆,歷世承基。” |
承籍 | chéngjí | 承袭先人的仕籍。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
承家 | chéngjiā | 承继家业。《易·师》:“开国承家,小人勿用。”《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启国承家,修废官,举俊逸,蠲除烦苛。南朝陈 徐陵《与王僧辩书》:“未有膺龙图以建国,御凤邸以承家。”清 杨昭《闲止书堂集钞跋》:“惟我主人,清白承家,慷愾赋性,四海交游,共识心胸。” |
承间 | chéngjiān | 趁机会。《楚辞·九章·抽思》:“愿承间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三国魏 嵇康《琴赋》:“王昭楚妃,千里别鹤,犹有一切,承间簉乏,亦有可观者焉。”《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八》右仆射梁喜、侍中任谦、京兆尹尹昭承间言于(姚)兴曰…唐 谷神子《博异志·李全质》:“紫衣人承间谓全质曰:‘适蒙问所须,岂不能终诺乎?’”《资治通鉴 周纪五》范睢日益亲,用事,因承间说王曰。夫人以为然,承间言于太子曰…《资治通鉴 汉纪四》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而言,如四人意。《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二》贼众精悍,(曹)操兵寡弱,操抚循激励,明设赏罚,承间设奇,昼夜会战。《资治通鉴 晋纪十七》他日,(徐)光承间言于(石勒曰:“今国家无事,而陛下神色若有不怡,何也?” |
承教 | chéngjiào | ①接受教令。《孟子·梁惠王上》:“寡人愿安承教。”赵岐注:“愿安意承受孟子之教令。”《战国策·赵策二》:“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史记·乐毅列传》:“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②用作谦词,言接受教诲。宋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所论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徐御史起身相谢道:‘承教了。’”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小髻》:“今已同里,旦晚可以承教。” |
承睫 | chéngjié | ①谓含着眼泪。睫毛上承接著淚水。《三国志·蜀志·郤正传》“雍门援琴而挟説” 裴松之注引桓谭新论:“於是孟尝君喟然太息,涕泪承睫而未下。”②看人眼色,形容逢迎。《后汉书·阳球传》:“(乐松、江览)依凴世戚,附託权豪,俛眉承睫,徼进明时。”《聊斋志异 吕无病》女俯眉承睫,殷勤臻至。 |
承露盘 | chénglùpán | 武帝迷信神仙,于建章宫筑神明台,立铜仙人舒掌捧铜盘承接甘露,冀饮以延年。后三国魏明帝亦于芳林园置承露盘。《汉书·郊祀志上》:“其后又作柏梁、铜柱、承露僊人掌之属矣。”颜师古注:“三辅故事云: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 |
承命 | chéngmìng | 指受命。《聊斋志异 雨钱》翁怒曰:“我本与君文字交,不谋与君作贼!便如秀才意,只合寻梁上君交好得,老夫不能承命!”遂拂衣去。 |
承逆 | chéngnì | 承迎。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香》:“一女子翩然入,(桑)生意其莲 ,承逆与语。” |
承宁 | chéngníng | 止息,安定。《左传·成公十三年》:“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寧诸侯以退,岂敢徼乱?” |
承平 | chéngpíng | 治平相承;太平。承平日久,人不知兵。《史记 孝武本纪》孝武纂极,四海承平。《汉书·食货志上》:“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数鉅万,而贫弱俞困。”《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四》庆忌为国虎臣,遭世承平,匈奴、西域亲附,敬其威信。《后汉书 张衡列传》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晋书 怀帝纪》怀帝天姿清劭,少著英猷,若遭承平,足为守文佳主。《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三》时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革,猝闻范阳兵起,远近震骇。唐 鲍防《杂感诗》:“家海内承平久,万国戎王皆稽首。”《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一》自古人君当艰难之运,未有不节俭;当承平之后,未有不奢侈。明 王琼《双溪笔记》:“畿内、山东地方,因承平日久,物产繁盛。”李劼人《死水微澜 第三部分三》:“只可惜在承平时候,成都地方不比梁山泊,所以没有出头做一番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七》吕颐浩因言承平之久,士多文学,而罕有练达兵财可济今日者。 |
承平盛世 | chéngpíngshèngshì | 承平:太平。太平、兴盛的时代。我们都希望有承平盛世的局面。《汉书·食货志》:“王莽因汉承平之业,匈奴称藩,百蛮宾服。” |
承前 | chéngqián | ①遵循前者。文选·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初至承前,未知深浅。” 李善注:“言每事承前,无所改易也。”②从前。《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承前诸州饥饉,皆待奏报。”胡三省注:“承前,犹今言从前也。” |
承前启后 | chéngqiánqǐhòu | 指继承前人事业,为后人开辟道路。展望未来,卡尔斯丹人豪情满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明·朱国祯《涌幢小品·曾有庵赠文》:“公承前草创,启后规模,此之功德,垂之永永。” |
承嬗离合 | chéngshànlíhé | 解释继承演变。 |
承上启下 | chéngshàngqǐxià | 承接上面的,引出下面的内容。《诗经·小雅·常棣》丧乱既平清·陈奂传疏:“第五章为承上启下之词。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故君子戒慎唐·孔颖达疏:“故,承上启下之辞。”宋·张炎《词源·制曲》:“思量头如何起,尾如何结,方始选韵,而后述曲,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启下。” |
承嗣 | chéngsì | ①世袭;传代。《晋书 景帝纪》太后以彭城王先帝诸父,于昭穆之序为不次,则烈祖之世永无承嗣。《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宣皇帝宇文赟》帝之在东宫也,武帝(宇文邕)虑其不堪承嗣,遇之甚严。②长子。③指继承为嫡长子。④即丞司。 |
承天 | chéngtiān | ①承奉天道。《易·坤》:“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汉书 王莽传》承天当古,制礼以治民,作乐以移风。《后汉书·郎顗传》:“夫求贤者上以承天,下以为人。”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②唐代乐舞名。《新唐书·礼乐志十一》:“舞者二十人。分四部:一景云舞,二庆善舞,三破阵无,四承天舞……承天乐,舞四人,进德冠、紫袍、白袴。” ③唐代宫城南中门叫承天门。《旧唐书·睿宗纪》:“兵部尚书郭元振从上御承天门楼,大赦天下。” |
承天之祐 | chéngtiānzhīyòu | 承:受;祐:保佑。蒙受老天的保祐。《周易·大有》:“自天祐之,吉无不利。”章炳麟《民国五豪赞》迫窜良将,夷其肢股。屡蹶复兴,承天之祐。 |
承祧 | chéngtiāo | 继承,承继为后嗣。《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一》五季生齿凋耗,太祖受命,太宗、真宗继圣承祧,休养百姓,今天下户口之数,盖倍于前矣。李劼人《天魔舞》第二十章:" 黄敬旃的身体毕竟不及牛维新几个同学的好,大概因为是独子,而又承祧了几房,自幼被居孀的母亲过于溺爱了一点罢。" |
承统 | chéngtǒng | 继承帝位。《汉书·公孙弘等传赞》:“孝宣承统,纂修洪业。”《后汉书·殇帝纪》:“皇帝幼冲,承统鸿业。”王粲《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功绩未卒,太公殂陨,贤胤承统,以继洪业。” |
承望 | chéngwàng | ①迎合;逢迎。承望风旨。《后汉书·鲍永传》:“都尉路平承望风旨,规欲害永。”明 王琼《双溪笔记》:“至是会议,鸿儒托礼部尚书毛珵、户部尚书石玠 承望内阁风旨。”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吕无病》:“妇以远游咎无病,无病<鞠躬屏气,承望颜色,而妇终不快。”②指望。《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结亲本拟防非祸,养子承望奉甘碎。”元 武臣《玉壶春 第二折》:“离了嘉禾旧朋党,断却苏州刺史肠,再要相逢莫承望。”③料到。元 马致《远宫秋 第二折》:“谁承望月自空明水自流,恨思悠悠。”《红楼梦 第六三回》:“小道也曾劝説:‘功夫未到,且服不得!’不承望老爷於今夜守庚申时,悄悄的服了下去,便昇仙去了。”梁斌《播火记四七》:“老头子一辈子省吃俭用,不是容易,不承望落个这样结局。” |
承先启后 | chéngxiānqǐhòu | 继承前代的,启发后代的。文中这句话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清 王昶《湖海诗传 尹继善》:“文端公历任封疆,晚归台阁,岁历五十馀载,承先启后,三代平章。” |
承休 | chéngxiū | 承受美善。《史记·封禅书》:“今鼎至甘泉,光润龙变,承休无疆。” |
承颜 | chéngyán | 顺承尊长的颜色。谓侍奉尊长。《汉书·雋不疑传》:“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晋书·孝友传序》:“柔色承颜,怡怡尽乐。”宋 周密《武林旧事·庆寿册宝》:“寿皇圣孝,冠絶古今,承颜两宫,以天下养。”《清史稿卷五·世祖纪二》惟侍奉皇太后顺志承颜,且冀万年之后,庶尽子职,少抒前憾。《聊斋志异 续黄粱》奴仆一到,则守、令承颜。《聊斋志异 江城》女自是承颜顺志,过于孝子。 |
承颜候色 | chéngyánhòusè | 看人脸色行事,不敢有不同意见。《魏书·寇治传》:“畏避势家,承颜侯色,不能有所执据。”唐·魏征《陈书后主纪论》佞谄之论,承颜候色,因其所好,以悦导之。 |
承意 | chéngyì | 秉承意旨,逢迎。《庄子·外物》:“彼教不学,承意不彼。”成玄英疏:“禀承教意以导性,而真道素圆,不彼教也。”《史记·汲郑列传》:“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於不义乎?”《陈书·始兴王叔陵传》:“叔陵治在东府,事务多关治省阁,执事之司,承意顺旨,即讽上进用之。” 明 孔迩《元蕉馆纪谈》:“伪将征伐必使之遍求奇寳,故善承意者,甚至发冢行劫。” |
承翼 | chéngyì | 指鬼神护佑。宗鬼之护曰承,上天之佑曰翼。《庄子.秋水》 兼怀万物,其孰承翼?《史书.吴越春秋》 “皇天佑助,我王受福。良臣集谋,我王之德。宗庙辅政,鬼神承翼。《鹖冠子.泰鸿》神圣践承翼之位,以与神皇合德。 |
承荫 | chéngyīn | 恩荫授官。《元章新集·吏部·承廕》:“职官以礼去任例应致仕,委有一子承廕。”《初刻拍案惊奇 卷三八》后来通藉承荫,官也至三品,与千户家往来不绝。 |
承御侍女 | chéngyùshìnǚ | ①承御:侍奉帝王的宫女/妃子。承御侍女就是指侍奉皇帝的妃子(帝王嫔妃最低级的妃子)《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八》金主(完颜景)得嗽疾,颇困,时承御贾氏、范氏皆有娠,未及乳月。②古代宫中侍奉君王后妃的女子。②婢女;女仆。③旧指从事服务工作的女子。 |
承悦 | chéngyuè | 奉承取悦。《红楼梦第五六回》獨寳玉是個迂闊呆公子的心性,自爲是那四人承悦賈母之詞。 |
承运 | chéngyùn | ①承受天命的运气。《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朕以不德,承运革命,君临万国,秉统天机,思齐先代,坐而待旦。②承担运输之事。 |
承政 | chéngzhèng | 清官名。天聪五年(1631年)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以贝勒一人主管,置承政、参政、启心郎等官。顺治元年(1644年),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十五年,省启心郎。《清史稿·太宗纪二》更定部院官制,专设满洲承政,以阿拜为吏部承政…… |
承值 承直 | chéngzhí | 当值;侍奉。《新唐书·百官志上》:“凡府馬承直,以遠近分七番,月一易之。”明 高明《琵琶记·琴诉荷池》:“自小承值書房,書房,快活其實難當。”《二刻拍案惊奇卷七》是日郡中开宴,凡是应得承直的娼优无一不集。《醒世姻缘传》第五回:“承值的將晁書、晁鳳送到西邊一個書房安頓。” |
承直郎 | chéngzhíláng | 文散官名。宋徽宗崇宁初置,以换留守、节度使、观察使的判官,正六品,金正七品下,元正六品,明为正六品初授之阶。《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九》其后遂止鬻承直郎已下官。 |
承制 | chéngzhì | ①谓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汉书 王莽传》莽遂固辞。太后复使长信太仆闳承制召莽,莽固称疾。《后汉书 袁绍传》:“绍遂领冀州牧,承制以(韩)馥为奋威将军,而无所将御。”“臣时辄承制,窃比窦融,以议郎曹操权领兗州牧。”《后汉书·吴传》:“鸿召见,甚悦之,遂承制拜为安乐令。”《后汉书 吕布传》(袁)绍听之,承制使领司隶校尉,遣壮士送布而阴使杀之。《晋书·宣帝纪》:“申仪久在魏兴,专威疆埸,輒承制刻印,多所假授。”《晋书·惠帝纪》:“(张方)劫帝幸长安 ……僕射荀藩、司隶刘暾、太常郑球、河南尹周馥与其遗官在洛阳,为留臺,承制行事,号为东西臺焉。”《晋书 元帝纪》承制赦荆扬。《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高祖与王僧辩等进启江州,请晋安王(萧方智)以太宰承制,又遣长史谢哲奉笺劝进。《明史·陈友定传》:“(定)颇任威福,所属违令者輒承制诛窜不絶。”②称开府承制之官。宋 苏舜钦《庆州败 诗》:“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承制乳臭儿。” |
承旨 | chéngzhǐ | ①亦作“承指”。逢迎意旨。《韩非子·八奸》:“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汉书·楚元王刘交传》:“侍御史以为光望不受女,承指劾德诽谤詔狱,免为庶人。” 晋 张华《博物志·杂说上》:“王莽时,郡国多称瑞应,岁岁相寻,皆由顺时之欲,承旨求媚,多无实验。”《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六》上知傅太后素尝怨喜,疑博、玄承指,即召玄诣尚书问状,玄辞服。《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八》州郡承旨,或有未尝交关,亦离祸毒,其死、徙、废、禁者又六七百人。②接受圣旨。《新唐书·百官志二》:“许敬宗、李义甫为相,奏请多畏人之知也,命起居郎,舍人对仗承旨,仗下,与百官皆出,不復闻机务矣。” ③官名。唐代翰林院有翰林学士承旨,位在诸学士上。凡大诰令﹑大废置﹑重要政事,皆得专对。《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四》白居易尝因论事,言“陛下错”,上色庄而罢,密召承旨李绛,谓“白居易小臣不逊,须令出院。”《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四》辛巳,以端明殿学士、知徐州张方平为翰林学士承旨。 |
承重 | chéngzhòng | ①承受重量、推力。承重隔墙。②宗法制度指承担丧祭和宗庙的重任。《晋书 惠帝纪》成都王(司马)颖自在储贰,政绩亏损,四海失望,不可承重,其以王还第。 |
承转 | chéngzhuǎn | 承接转送。收到上级公文转交下级,或收到下级公文转送上级。《红楼梦 第四十八回》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