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炽登基遭遇朱高煦的争夺
上篇说到明成祖朱棣第五次亲征漠北班师至榆木川(现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时大渐驾崩,遗诏传位皇太子朱高炽,即明仁宗。在立太子这事上,成祖曾经倾向过次子朱高煦。靖难之役时,朱棣多次濒临危难,在朱高煦的力战下方转败为胜,因此成祖认为次子很像自己,威猛刚烈且善于打仗。后成祖因孙子朱瞻基而选择高炽为太子,遵循了封建立长之规。
永乐二年(1404年),成祖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藩国云南。朱高煦不从,极力请求与儿子返回南京。成祖无奈,只得同意。永乐十三年(1415年),朱高煦被改封到青州,但仍不愿前往。成祖这才疑心他有夺嫡之意,下诏催他就藩。
永乐十五年(1417年)三月,成祖将朱高煦徙封到乐安州(今山东惠民),并命他即日起程。朱高煦到达封地后,心怀怨念,更加着急地策划谋反。朱高炽多次致书劝诫无效。
朱高炽喜好读书,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欠壮,因此不能随父征战,一直留守负责监国。《明史》夸曰:“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高炽登基后保持为人宽厚。他为政开明,注意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即位后开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了许多冤狱,使得以昭雪,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他还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朱棣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
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病重,二十九日不豫,遗诏传位皇太子。是日崩,年四十有八。庙号仁宗。有说朱高炽是被那个曾经上书反对迁都北京的李时勉气死的。仁宗登基后他又上疏议论政事。仁宗非常愤怒,将李时勉召到便殿,但李时勉在答辩中毫不退让。朱高炽气得命武士用金瓜击打李时勉,李时勉三根肋骨被打断,抬出去时都快死了。仁宗病情加重了还念念不忘,说:“李时勉在朝廷上侮辱我。”这天晚上,明仁宗朱高炽逝世。
尽管在位时间极短,但由于长时间负责监国,他有充分的时间来推行自己政策,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加上这段时间,朱高炽对明朝做出的贡献就毋庸置疑了。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堪比西汉文景之治(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明宣宗朱瞻基粉碎朱高煦的反叛
明仁宗朱高炽有九个儿子,立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当年朱棣就十分重视培养这位嫡长孙,靖难之役胜利以后,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同时也不忘亲自教导。永乐中期以后的远征漠北,朱棣总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解如何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这对后来朱瞻基对朱高煦的亲征有非常大的帮助。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朱棣都要带朱瞻基到农家看看,让皇孙了解农家的艰辛,让他以后作一位爱民的好皇帝。朱棣对朱瞻基的精心教导为他以后成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很大程度上是沾了儿子朱瞻基的光,因此父子俩就成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钉,青年的朱瞻基就被卷入了这场争斗。明仁宗病逝,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打算在半路设伏,截杀朱瞻基,但由于行动仓猝,没有成功。不久,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对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的赏赐厚于其他王府。朱高煦向宣宗提出请求,敷陈利国安民四事。宣宗命有关官员将其建议予以实施,又复信答谢。此后,凡是朱高煦提出的请求,宣宗都按照他的意见一一照办,朱高煦却认为宣宗软弱无能,更加骄横狂妄。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宣宗叹道:“汉王果然谋反了。”宣宗决定亲征。书载:“至乐安,帝两遣书谕降,又以敕书系矢射城中谕祸福。”这时,城内叛军都想抓住朱高煦献给宣宗。朱高煦大惊,暗中派人到行营面见宣宗,打算出降。当夜,朱高煦把兵器与通谋书信全部烧毁,假意回到汉王府,暗中从小路出城投降。
这时,群臣纷纷上奏,请求将朱高煦明正典刑。宣宗不许,还把弹劾奏章给朱高煦看。朱高煦叩首道:“臣罪该万死,惟听陛下处置。”朱高煦余党全部被擒后,宣宗赦免城中守军之罪。
返回北京后,宣宗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民,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同谋伏诛者六百四十余人,因故意放纵和藏匿反贼而被处死或戍边的计一千五百余人,发配到边远地区的计七百二十人。
后来,宣宗去探视朱高煦,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
明宣宗朱瞻基炙死叔父朱高煦并将其儿子们全部杀死。
朱瞻基做了皇帝后注意任人唯贤,因此宣宗朝人才济济,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武有英国公张辅等,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继(西汉)文景之治、(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他被史家称为太平天子,历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这些称号对于宣宗来讲都并不夸张,只是宣德皇帝享寿不长,在位十年就染上不明之症,撒手人寰,终年38岁。《明史》赞扬其在位期间“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郑和七次下西洋
在明成祖朱棣永乐和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年间发生了郑和七下西洋的重大航海外交事件。
郑和(1371-1433),明朝中官即太监,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郑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永乐二年(1404年),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对他十分信赖。1405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成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明朝初期以婆罗/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朱棣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和东非的友好关系。以后分别在永乐六年(1408)、永乐十年(1412)、永乐十四年(1416)、永乐十九年(1421)、永乐二十二年(1424)和宣德八年(1433)七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回程到印度西海岸古里时,郑和在船上因病过逝,享年62周岁。
郑和出使过的城市和国家共有36个。郑和下西洋发展了海外贸易,传播了中华文明,多次调解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维护了东南亚、南亚地区稳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声望。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这样评价郑和: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郑和下西洋航海路线
张正立评议:
本篇提及郑和七次下西洋,不仅显示出明代航海技术的先进,还在促进大国外交、经贸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有深远意义的贡献。
宋德富回复:郑和的名气大大胜过明宣宗朱瞻基和他的叔父朱高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