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涉及晚唐88年间的六名皇帝,从第15到第20名的帝名、庙号、子嗣关系以及在位时间如下:
第15位文宗李昂,在位时间826年到840年共14年;第16位武宗李炎840年到846年在位6年;第17位宣宗李忱,846年到859年,在位13年;第18帝懿宗李漼,859年到873年,在位14年;第19帝僖宗李儇,873年到888年,在位15年;末帝昭宗李晔888年到904,在位16年。
上篇说到唐德宗李适起始的时候也疏斥宦官,但在遭遇“泾师之变”出逃避难的过程中,德宗逐渐改变了对宦官的态度。宦官成为德宗政治中枢当中重要的力量。德宗以后的唐朝皇帝当中,像他的儿子顺宗、孙子宪宗以及后来的敬宗、文宗等都是死于宦官之手。
宦官刘克明等人将唐敬宗李湛杀害后伪造遗旨,迎唐宪宗之子绛王李悟入宫为帝。两天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谦又指挥神策军入宫杀死刘克明和绛王李悟,立唐穆宗李恒第二子,唐敬宗之弟李昂为帝,这就是唐文宗。唐文宗李昂虽然是由宦官拥立的,但他不甘愿做宦官的傀儡皇帝,一心想铲除宦官势力,夺回政权。公元834,唐文宗得了中风,王守澄推荐一个叫郑注的医生给皇帝治病。病治好了,郑注也得到信任。郑注有个朋友叫李训,本是进士,后被流放,郑注把李训推荐给文宗,李训很快被封官拜相。文宗就与郑、李商议清除宦官的办法,对王守澄明升暗调,夺去了他的兵权,而把仇士良封为左神策中尉,使他失去了直接指挥禁军的兵权,不久还被一使者毒死在家里。
这时,郑注已经被任命为风翔节度使(今陕西省西部),文宗决定由郑注挑选几百亲兵,趁下葬王守澄全部宦官去送葬时,将他们斩尽杀绝。郑李二人并不齐心合力,李训为了抢功,乘郑注去风翔搬兵之时,又与文宗商定改变原有计划,先下手杀尽宦官,这就发生了致使文宗全面被控的甘露之变。
公元835年的一天,文宗上朝,李训指使手下官员奏称,左金吾大厅后的石榴树上有甘露,李训说这是祥兆,就带领文武百官向文宗道贺。文宗命李训率领百官去察看,李训回来又说这不象是真的甘露,文宗故意表示惊讶,命仇士良、鱼弘志带领众宦官去复看。李训事先已经在左金吾衙门埋伏了了亲兵几百人,当仇士良等宦官在李训的党徒禁卫军将军韩约陪同下走到左金吾门口时,韩约神情很是紧张,脸色都白了,这使仇士良产生了怀疑。这时,一阵风吹动了门边的布幕,仇士良等见里面埋伏了许多兵士,知道不妙,退身逃回,将文宗推入软轿抬着就走。李训追上去拉住轿子不放,被一个宦官当胸一拳打倒在地,仇士良等便簇拥着轿子逃入宫内。李训的这一谋划没有能杀掉仇士良等人,却使皇帝被太监抢走。太监掌握了皇帝,可以任意以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令,仇士良已完全掌握了朝中大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反使太监掌控了文宗李昂
李训见计谋败露,化装逃出京城。仇士良指挥神禁军大加搜捕,屠杀了朝官一千多人,并于终南山追杀了李训。郑注闻变,引兵退回风翔,也为监军所杀。
甘露之变以失败告终,掌握了朝中大权的仇士良,知道文宗也参预这次谋杀宦官的政变,心中怀恨,常对唐文宗无理,李昂也无可奈何。仇士良命左右神策副使率军队以搜捕盗贼为名,大肆杀戮金吾卒,死者甚众,可谓“横尸流血,狼藉涂地。”宰相舒元舆坐单骑出逃,被禁兵追擒,七十岁宰相王涯也被逮入狱,屈打成招,一家全被逮捕。禁军借机烧杀掠夺,京城的一些不法分子也趁机抢劫,整个京城一时血雨腥风,人人自危。文宗对此一筹莫展,只是饮酒求醉,赋诗排遣,自叹受制于家奴,还不如周赧王、汉献帝两个亡国之君。
公元840年正月,文宗抑郁成病,不能下床。宦官仇士良、鱼弘志得讯,于当天晚上就伪造遗诏,废太子为陈王(文宗立敬宗六子陈王李成美为太子),立李炎为皇太弟,负责处理军国大事,并带李炎登上朝堂接见百官。文宗闻知也无可奈何,群臣更是没人敢反对。
唐武宗李炎是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武宗身材高大,性情豪爽,即位这年,他已是27岁。李炎读书虽然不如文宗,但是他更能知人善任,而且也似乎少了一些书生迂腐意气,能够面对现实,很多时候他敢于向宰相当面认错,尤其是他信任和重用李德裕,使得他们君臣在会昌年间内忧外患交织的时刻,能够沉着应付,度过难关。李德裕是宰相李吉甫之子,武宗即位后﹐得到重用,拜太尉﹐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执政六年,内驭宦官,外败回纥,朝廷一时呈中兴之势,成为这一时期常常为人称颂的政绩。
李炎崇信道教。鉴于佛教势力泛滥,损害国库收入,在道士赵归真的极力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于公元845(会昌五年)年下令拆毁佛寺,并派御史分道督察。经数月努力,全国拆毁寺院、招提、兰若共4.46万余所,还俗僧尼26.1万人,奴婢15万人,没收大量寺院土地。由于毁佛成功,从而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
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的第十三子,唐穆宗的弟弟。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叔叔,原名李怡。从小木讷少语,尽管比武宗长一辈,李炎常拿他开涮。唐武宗危病,十来天不能说话,诸宦官于是暗中在宫禁内策划立新皇帝,后禁中传出以唐武宗名义颁发的诏书称:“皇子们都太年幼,必须选择贤德的皇族成员继承皇位,光王李怡可以立为皇太叔,改其名称李忱,所有军国政事可让他暂时处置。”皇太叔李忱出宫见百官时,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而裁决细小军政事务时,都能合情合理,人们这才知道他很内秀。
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贬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还朝。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
对外关系上,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唯一的一次军事上的胜利。宣宗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大中十三年(859)五月起,宣宗因为食用仙丹中毒,身体状况已经很糟了,一个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归西。宫中又是变故频频,而宣宗已是无知无觉了。
唐懿宗李漼是宣宗长子。宣宗病死后,被宦官迎立为帝,成为唐帝国第18帝。懿宗在位期间,沉湎游乐,对宴会、乐舞和游玩的兴致远远高出国家政事,对上朝的热情明显不如饮酒作乐。懿宗在位期间,一共任用了21位宰相,由于懿宗自己对政事兴致不高,尽管宰相的事务性权力不小,但大多数宰相不是碌碌无为者,就是爱财如命,属无所成就之辈。唐懿宗在位14年,终年41岁。
第十九帝唐僖宗李儇,唐懿宗李凗第五子,唐懿宗病重弥留之际,他在宦官的支持下被立为皇太子,柩前即位,12虚岁,政事处置全部听由宦官之口。宦官废长立幼,没有选择懿宗的长子而拥立12岁的李儇就是为了便于控制。僖宗在位期间最信任的宦官是田令孜。僖宗自幼就由田令孜照顾起居,感情上很是有些倚赖,并称呼田令孜为“阿父”。即位后便任命他做了神策军中尉。这样,僖宗朝的重大决策都掌控在田令孜手中了。
唐僖宗,十二岁继位,称呼宦官为阿父
就在僖宗即位不久,爆发了濮州(今河南濮阳)人王仙芝、冤句(今山东曹县北)人黄巢领导的大起义。
黄巢起义爆发以后,州县欺瞒上级,朝廷不知实情。各地拥兵的节度使为求自保,坐视观望,所以起义军发展很快。后来,黄巢率部南下进攻浙东,开山路700里突入福建,攻克广州,而后又回师北上,克潭州,下江陵,直进中原。880年十一月,黄巢击溃唐将高骈主力,直取东都洛阳。十二月,黄巢率大军至潼关城下,仅用六天时间就攻下潼关,并迅速向长安挺进。僖宗虽然对这一局势也很紧张,但并没有停止继续寻欢作乐,甚至在他为逃离长安做准备而任命剑南和山南道节度使时,竟然是用打马球赌输赢的办法决定人选。广明元年(880)十一月,由于唐军士气低落,黄巢起义军攻克洛阳,十二月,轻易拿下潼关逼近长安。僖宗君臣束手无策,相对哭泣,宰相卢携因畏惧自杀。田令孜率五百神策军匆忙带领僖宗和少数宗室亲王逃离京城,先逃往山南(汉中),又逃往四川。僖宗成为玄宗之后又一位避难逃往四川的皇帝,在四川躲避了整整四年。欲知289年的唐帝国如何倾覆巢穴,中国历史进入大分裂的五代十国的乱期,请接着阅读续篇。
张正立评议:
唐朝廷按照历史发展轨迹开始摇摇欲坠,二百八十九年的国运行将气尽。这是无法回避的历史宿命,黄巢起义只是起到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