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徹 | chè | ①通,透,达:贯彻。透彻。彻底。彻骨。彻悟。响彻。《庄子·外物》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列子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宋 魏了翁《次韵苏和甫雨后观梅》:“疏影照人骚梦冷,清香彻骨醉痕锁。”宋 晁补之《盐角儿 亳社观海》:“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②治,开发:“彻田为粮”。③毁坏。拆:“彻我墙屋”。《汉书 霍光传》巷端人共见有人居云屋上,彻瓦投地,就视,亡有。《汉书 王莽传中》是时,长安民闻莽欲都雒阳,不肯缮治室宅,或颇彻之。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尝寄人宅,奴婢彻屋为薪略尽,闻之颦蹙,卒无一言。④通“撤”,表示卸下。撤掉。甲骨文,从“鬲”(炊具)从“丑”(举手),表示吃罢饭用手撤去炊具的意思。撤除,撤去。《孟子·离娄上》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庄子·庚桑楚》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战国策·齐策四》:“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於孝情者也。”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幽怪一·宫老婢》:“后自守寡以来,撤环瑱,去簪珥,屏脂粉。”⑤西周时流行于诸侯国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诗》毛传训“彻”为“治”。《老子·第七十九章》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赵岐《孟子注》:“彻,犹人彻取物也。”许慎《说文·攴部》:“彻,通也。”因“彻”有“通”义,故对于彻法有“为天下通法”、“耕则通力合作,收则计亩而分”、“彻与助无别,皆什一法,改名彻者,以其通贡、助而言也”、“通其田而耕之,通其粟而析之之谓彻”、“彻无常额,惟视年之凶丰,……谓之彻者,直是通盘核算,犹彻上彻下之谓”等不同说法。《论语·颜渊篇》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⑥剥取。桑土:桑根之皮。《孟子·公孙丑上》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⑦大曲中的最后一遍。“吹彻“意谓吹到最后一曲。南唐 李璟《摊破浣溪沙》:“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⑧文言,达,到。响彻云霄。《国语·鲁语上》:“既其葬也,焚,烟彻于上。”刘言史《代胡僧留别》诗:“定知不彻南天竺,死在条支阴碛中。”宋 陈师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⑨彻晓。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⑩文言,尽,完。《晋书 文帝纪》巴汉震叠,江源云彻,地平天成,诚在斯举。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彻旦 | chèdàn | 达旦,直至天明。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班尹陶陶於永夕"李善注引《东观汉记》:"尹敏与班彪相厚,每相与谈,常晏暮不食,昼即至冥,夜彻旦。"《续资治通鉴 魏纪十》先帝(宋神宗)中夜得报,起,环榻行,彻旦不能寐,自是惊悸,驯致大故,祸由(高)遵裕,得免刑诛幸矣。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终日沉饮,听郑卫之声,与胡乐合奏,自昏彻旦,谓之聒帐。"明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闽游日记前》:"风雨彻旦,溪喧如雷。"清 龚自珍《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惟窗外船过,夜无笙琶声,即有之,声不能彻旦。" |
彻骨 | chègǔ | 深透入骨。宋 洪迈 《夷坚丙志·庐州诗》:“张侯及内子,遍体生疮痍,爬搔疼彻骨,脱衣痛粘皮。”宋 陈亮《浪淘沙 梅》:院落晓风酸。春入西园。芳英吹破玉阑干。墙外红尘飞不到,彻骨清寒。《聊斋志异 王成》不知一贫彻骨,而至性不移,此天所以始弃之而终怜之也。 |
彻侯 | chèhòu | 爵位名。秦统一后所建立的二十级军功爵中的最高级。初因袭之,多授予有功的异姓大臣,受爵者还能以县立国。后避武帝讳,改称通侯或列侯。新莽时废。后用以泛指侯伯高官。贾谊《陈政事疏》:“令信越《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二十彻侯。皆秦制,以赏功劳。彻侯金印紫綬。”明 王世贞《觚不觚录》:“彻侯緹帅,延饮必上座。”清 吴伟业《吴门遇刘雪舫诗》:“长兄进彻侯,次兄拜将军。” |
彻里彻外 彻里至外 彻内彻外 | chèlǐchèwài chèlǐzhìwài chènèichèwài | 从里到外,完完全全。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0回:“又叫裁缝与武松彻里彻外做秋衣。”《水浒传》第十一回:“(柴进)叫庄客取一笼衣裳出来,叫林冲彻里至外都换了。”毛泽东《反对党八股》现在许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了,这很好,但是‘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郭沫若《屈原》第二幕:“到了你们这一代就不同了,你们根本就没有受过烙印,所以你们的诗,彻内彻外,都是自己作主人。” |
彻膳 | chèshàn | 古代遇有灾患变异时,帝王撤减膳食,以示自责。诗·大雅·云“膳夫左右” 毛传:“膳夫彻膳,左右布而脩。”孔颖达疏:“膳夫之官,减撤王之膳食。” 西汉·贾谊《治安策》及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记过之史,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后汉书·伏湛传》:“夫一穀不登,国君彻膳;今民皆飢,柰何独饱?”宋 沉括《梦溪笔谈·艺文二》:“熙寧六年,有司言日当蚀四月朔。上为彻膳,避正殿。”清 魏源《默觚下·治篇十二》:“天子争臣七人而止,诸侯争臣五人而止。至於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諫之鼓……于以明目达聪,而元首良焉,股肱康焉。” |
彻上彻下 | chèshàngchèxià | 彻:贯通。贯通上下。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宋 朱熹集注引宋 程颢曰:“夫彻上彻下语。”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翁方纲肌理说》:“照这样讲神韵,真是彻上彻下无所不该了。” |
彻首彻尾 | chèshǒuchèwěi | 彻:通,透。从头到尾,全部,十足的意思。他是一个彻首彻尾的坏蛋。宋 朱熹《答陈安卿书》:“今此于既学适道之后却言笃信何也?恐信字彻首彻尾不可分先后。 |
彻曙 | chèshǔ | 犹彻旦。《三国志·魏志·常林传》於是咸共嘉之。裴松之注引 三国魏 鱼豢《魏略》:林夜挝吏,不胜痛,叫呼敖敖彻曙。《金华子杂编》卷下引唐 李郢《宿杭州虚白堂》诗:江风彻曙不得睡,二十五声秋点长。宋 柳永《御街行》词:唯有画梁,新来双燕,彻曙闻长叹。《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更使彻曙巡警,露坐不眠,精神有限,何以克堪! |
彻天 | chètiān | ①上达云天。形容盛大。焦赣《易林·乾之否》:“戴日精光,驂驾六龙;禄命彻天,封为燕王。”②上达云天。形容高。《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玺潜汉水,伏於渊泉,晖景烛耀,灵光彻天。唐 薛用弱《集异记补编·汪凤》:“遥见二青气,粗如箭簳,而紧鋭彻天焉。”清 孙枝《次韵答邓孝威之六》:“烽火回头尚彻天,须将现在鬭尊前。”③上达云天。形容声音响亮。 宋 陈师道《妾薄命诗》:“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赵朴初《浣溪沙·和毛主席民族歌舞晚会词》:“铜鼓芦笙响彻天,轻裾长袖舞翩躚,歌声齐唱大团圆。”④整天。中国歌谣资料·河南新乡民歌《一把骨头蹦着筋》:“乡长顿顿不离荤,保甲长彻天醉熏熏。” |
彻头彻尾 | chètóuchèwěi | 彻:贯彻。从头到尾,自始至终。指从头到尾,全部,十足的意思。宋·朱熹《答胡季随书》:“近日学者说得太高了,意思都不确实,不曾见理会得一书一事,彻头彻尾。”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机会主义者。梁启超《为学与做人》:“无论遇着如何繁难的事,我都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他的条理。” |
彻悬 彻县 | chèxuán chèxiàn | 古代君王或卿大夫遇有灾患疾病,即撤去悬挂的钟磬之类乐器,表示不敢贪图逸乐。《资治通鉴·晋恭帝元熙元年》今入岁已来,阴阳失序,风雨乖和;是宜减膳彻悬。胡三省注:“悬,乐悬也,天子宫悬,诸侯轩悬。大荒,大札,天地有烖,国有大故,则减膳彻乐。”《清史稿卷十一 高宗本纪二》诏以五月朔日食,行在彻悬、斋戒。 |
撤 | chè | ①免除,除去:撤职。撤销。撤任。《论语·乡党篇》不撤姜食,不多食。②退,收回:撤退。撤防。撤岗。撤回。撤诉。撤换。撤离。③减轻,减退:撤味儿。撤分量。撤火。 |
撤毁 | chèhuǐ | 拆毁。《周书·武帝纪下》:“(帝)身衣布袍,寝布被,无金寳之饰,诸宫殿华綺者皆撤毁之。”《新唐书·李栖筠传》:“关中旧仰郑白二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磑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撤毁。” |
撤瑟 | chèsè | 本谓撤去琴瑟,使病者安静,且示敬意。语本《仪礼·既夕礼》:“有疾,疾者齐,养者皆齐,彻琴瑟。”彻、撤,同。后用以称疾病危笃或死亡。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姐》:“我今名列仙籍,本不应再履尘世,但感君情,特报撤瑟之期。可早处分后事,亦勿悲忧,妾当度君为鬼仙,亦无苦也。” |
撤身 | chèshēn | 转身;回身。《西游记第四回》慌忙将斧架隔,呵嚓的一声,把个斧柄打做两截,急撤身败阵逃生。《西游记第三四回》:“孙大圣撤身走过,得了寳贝。”《红楼梦第二七回》:“小红听説,答应着,撤身去了。” |
澈 | chè | ①水清:清澈。澄澈。澈底。②同“彻”。穿透。唐 柳宗元《小石潭记》: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
澈底澄清 | chèdǐchéngqīng | 指完全清楚,毫无遗漏。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如今这个人的来历是澈底澄清的明白了。” |
澈悟 | chèwù | 完全醒悟;彻底理解。《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你是几时澈悟到这步田地的呢?”茅盾《一个女性一》:“(张小姐)竟说她是因为没有男子爱,才发此貌似澈悟的议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