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án I.

环绕。《汉书·扬雄传上》:“崇崇圜丘,隆隐天兮,登降峛崺,单埢垣兮。”颜师古注::“单,周也。”参见II.dān III. Shàn

单于

chányú

①百家姓中的一种,复姓;起源于后周,历史名人不多,现今主要分布在山东历城益都一带。单于姓在大陆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后,通直南部匈奴之王为南单于。可指北方入侵首领。《后汉书·南匈奴传》:“皇太子言曰:‘南单于新附,北虏惧于见伐,故倾耳而听,争欲归义耳。’”唐 杜甫《哀王孙》:“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唐 高适《燕歌行》:“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唐 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chán I.

①佛教指静思:坐禅。参(cān)禅。禅心。禅机(佛教禅宗启发门徒悟道时使用的隐语、比喻以及带有暗示性的动作等)。禅宗。禅定。宋 吴潜《江城子 示表侄刘国华》:“采山钓水美而鲜。饮中仙,醉中禅。闲处光阴,赢得日高眠。”②特指佛教的:禅师。禅杖。禅林。禅堂。II.shàn① 帝王的祭地之礼:封禅。②帝王让位给别人:禅位。禅让。受禅。《资治通鉴 梁纪一》夏,四月,辛酉,宣德太后令曰:“西诏至,帝宪章前代,敬禅神器于梁,明可临轩,遣使恭授玺绂,未亡人归于别宫。”③事物更(gēng)代。《资治通鉴 汉纪十三》夏,四月,还,修封泰山,禅石闾。

禅房

chánfáng

寺院建筑的一部分,僧徒尼姑的静修居住、讲经颂佛的房屋,也泛指寺院。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禅和子chánhézǐ

参禅人的通称。有亲如伙伴之意。《水浒传第四回》上下肩两个禅和子推他起来,说道:“使不得,既要出家,如何不学坐禅?”

禅机chánjī

①佛教禅宗和尚谈禅说法时,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使人得以触机领悟,故名。②用以称能发人深省富有意味的妙语。③禅法机要。《西游记第五十五回》那女怪,活泼泼,春意无边;这长老,死丁丁,禅机有在。

禅寂


chánjì

①佛教语。释家以寂灭为宗旨,故谓思虑寂静为禅寂。《维摩诘经·方便品》:“一心禪寂,摄诸乱意。”唐 李邕《郑州大云寺碑》:“发趣如因,弥入禪寂。”唐 钱起《送僧归日本》:“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殷遥》:“与王维结交,同慕禪寂,志趣高疏,多云岫之想。”明 唐顺之《丹阳别王道思诗》:“平生学禪寂,犹自别离难。”②谓坐禅习定。《景德传灯录·迦毗摩罗》:“师可禪寂于此否?”苏曼殊《幽光录》:“(僧祖心)年二十六,忽弃家为僧,禪寂於罗浮匡庐者久之。”

禅侣chánlǚ僧侣。唐 杨巨源《题贾巡官林亭诗》:“许询本爱交禪侣,陈寔由来是好儿。”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李端》:“意况清虚,酷慕禪侣。”《初刻拍案惊奇卷九》真是哭得三生诸佛都垂泪,满房禅侣尽长叮。清 钮琇《觚賸续编·树怪》:“(石涛和尚)与一二禪侣围火庵内。”

禅僧


chánsēng

和尚。《宋书·夷蛮传·婆黎国》:“时斗场寺多禅僧,京师为之语曰:'斗场禅师窟,东安谈义林。'”《资治通鉴 后晋纪五》或谓帝(后晋出帝石重贵)曰:“冯道,承平之良相;今艰难之际,譬如使禅僧飞鹰耳。”宋 苏轼《次韵颖叔观灯》:“安西老守是禅僧,到处应燃无尽灯。”《金瓶梅词话》第二七回:“又有那琳宫梵刹,羽士禅僧,住着那侵云经阁,接汉钟楼。”

禅世雕龙

chánshìdiāolóng

指文章世代相传。《后汉书 崔骃传赞》:“崔为文宗,世禅雕龙。”明·梅鼎祚《玉合记·赠处》:“你雄谭非马,禅世雕龙。”

禅诵


chánsòng

佛教语。谓坐禅诵经。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崇真寺》:“沙门之体,必须摄心守道,志在禪诵。”唐 张说《唐陈州龙兴寺碑》:“昼则目禪诵之事,夜则耳鐘梵之音。”唐 王维《山中寄诸弟妹诗》:“山中多法侣,禪诵自为羣。”

禅絮沾泥

chánxūzhānní

比喻禅寂之心受到尘世烦恼的沾染。《花月痕》第四九回:“兰香来无定处,绿蕊去未移时,想你二人禅絮沾泥,当不复悔偷灵药。”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四十九回:“兰香来无定处,绿蕊去未移时,想你二人禅絮沾泥,当不复悔偷灵药。”

禅意

chányì

犹禅心。唐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溪花与禪意,相对亦忘言。”明 何景明《吹笙诗》:“幽心与禪意,凄切转关情。”

禅语chányǔ

禅话。元 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东坡云:‘借你口中言,传俺心间事。你道有箇客官,不言姓名,有两句禪语,又叫做偈语。你道:眉山一块铁,特地来相謁。’”《花月痕第十一回》偶有烦闷,便邀心印煮茗清谈,禅语诗心,一空尘障。

chán

①昆虫,种类很多,雄的腹面有发声器,叫的声音很大:蝉联。蝉蜕。蝉韵(蝉鸣)。寒蝉。金蝉脱壳。清 沈德潜《过许州》:“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②古代的一种薄绸,薄如蝉翼:蝉纱。

蝉鬓

chánbìn

亦作“蝉髩”。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两鬓薄如蝉翼,故称。亦借指妇女。 晋 崔豹《古今注·杂注》:“魏文帝宫人絶所宠者,有莫琼树、薛夜来、田尚衣、段巧笑,日夕在侧,琼树乃製蝉鬢。縹眇如蝉翼,故曰蝉鬢。”南朝 梁元帝《登颜园故阁诗》:“妆成理蝉鬢,笑罢敛蛾眉。”唐 温庭筠《咏春幡》:“碧烟随刃落,蝉髩觉春来。”清 纳兰性德《浣溪沙词》:“睡起惺忪强自支,緑倾蝉鬢下帘时,夜来愁损小腰肢。”

蝉不知雪

chánbùzhīxuě

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你真是蝉不知雪没有见识。汉·桓宽《盐伯论·相刺》:“以所不睹不信人,若蝉之不知雪坚。”

蝉喘雷干

chánchuǎnléigān

蝉喘息,雷声净。形容酷热干旱。前蜀 贯休《苦热寄赤松道者》:“蝉喘雷干冰井融,些子清风有何益。”

蝉腹龟肠

chánfùguīcháng

古人认为蝉只须饮露,乌龟只要喝水。比喻饥饿之极。《南齐书 王僧虔传》:“蝉腹龟肠,为日已久,饥虎能吓,人遽与肉;饥麟不噬,谁为落毛?”唐·陆龟蒙《逸句》:“但说漱流并枕石,不辞蝉腹与龟肠!”

蝉冠

chán’guān

汉代侍从官所戴的冠。上有蝉饰,并插貂尾,故亦称貂蝉冠。后泛指高官。唐 钱起《中书王舍人辋川旧居》诗:“一从解蕙带,三入偶蝉冠。”宋 苏辙《代三省祭司马丞相文》:“龙袞蝉冠,遂以往襚。”明 无名氏《鸣凤记·端阳游赏》:“尽我蝉冠传内命,任他虎节去专征。” 《聊斋志异 梦狼》翁入,果见甥,蝉冠豸绣坐堂上,戟幢行列,无人可通。

蝉联

chánlián

指连续相承、连续不断,也有喻语言啰嗦,文词繁琐的意思。蝉联冠军。《梁书·卷三三·王筠传》: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苏曼殊天涯红泪记 第一章》:“老人为生谈者,均剑术家,蝉联不觉日暮。”

蝉联往复

chánliánwǎngfù

蝉联:连续相承。接连不断地反复重演。梁启超《新民说》:“故扰乱之种子不除,则蝉联往复之破坏,终不可得免。”

蝉冕

chánmiǎn

即蝉冠。晋 潘岳秋兴赋序:“珥蝉冕而袭紈綺之士,此焉游处。”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频作二守,竝/加蝉冕,政以礼成,民是以息。”《资治通鉴 齐纪一》圣旨每以蝉冕不宜过多。宋 刘克庄贺新郎词:“头似秃鶖巾裹懒,最不宜蝉冕宜僧帽,林中物,直须釂。”参见“蝉冠”。

蝉蜕

chántuì

①蝉自幼虫变为成虫时脱下的壳。可入药。性寒、味甘。主治感冒发热、咳嗽、音哑等症。一名蝉衣。②形同蝉蜕的现象。③喻洁身高蹈,不同流合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④喻摆脱贫贱,获致功名利禄。⑤喻去故就新,弃暗投明。⑥喻脱胎换骨。多指修道成真或羽化仙去。⑦喻破旧立新,获更高成就。

蝉噪

chánzào

①蝉声喧聒。南朝梁 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唐 皮日休 陆龟蒙《开元寺避暑联句》:“静潭蝉噪少,凉步鹤随迟。”前蜀 韦庄《和薛先辈见寄初秋寓怀即事》:“蝉噪因风断,鳞游见鷺沉。”②讥讽诗文多浮辞滥调,无病呻吟。唐 韩愈《荐士诗》:“齐梁及陈隋,众作等蝉噪。”清 姚鼐《题句容学博冯墨香小照诗》:“卷轴纷牛毛,题咏乱蝉噪。”

chán

①婵娟:a.姿态美好,如“竹婵娟,笼晓烟”;b.指美女,如“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c.指月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②婵媛(yuán:a.牵连,相连,如“结根竦本,垂条婵媛”;b.眷恋,如“心婵媛而伤怀兮”。c. 形容姿态美好,多指女子。屈原《九章·哀郢》:心婵媛而伤怀兮。③婵连:牵连,引申为亲族,如“云余肇祖于高阳兮,惟楚怀之婵连”(“肇祖”,始祖。)

婵娟

chánjuān

①姿态美好:《金瓶梅》不醉莫言还,请看枝间。已飘零一片减婵娟。宋 蔡伸《十六字令》:“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美女;美丽容貌:绮窗罗幕锁婵娟。唐 杜荀鹤《春宫怨》“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月亮: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