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à I.

①错误:话说差了。②不相当,不相合:差不多。③缺欠:还差十元钱。④不好,不够标准:差等。成绩差。

差除

chàchú

官职任命。宋 欧阳修《论按察官吏札子》审官三班吏部等处,又只主差除月日,人之能否,都不可知。《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一》臣王随,登庸以来,众望不协,差除任性,褊躁伤体。《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七》四官散于群有司,无三公兼领之重,而二府惟进擢差除,循资级,议赏罚,检用条例而已。《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三》大臣专权,甚于先朝,率意差除,无所顾忌,此天下所以重失望也。明 汤显祖《紫钗记·泪展银屏》俺归到中途闻圣旨,别有差除疾和迟,少不得荣归故里。

差舛

chàchuǎn

差错。汉 蔡邕《上汉书十志疏》:"请太师田注考校连年,往往颇有差舛。"宋 苏轼《上皇帝书》:"一消一息,一呼一吸,昼夜与天地相通,差舛毫忽,则邪沴之气干之矣。"清 戴名世《孔庙从祀议》:"差错。如毛郑之释经於名物,固为赅洽,而义理间有差舛。"

差次

chàcì

分别等级次序。《史记·商君列传》:“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司马贞索隐:“谓各随其家爵秩之班次。”《汉书·高后纪》:“今欲差次列侯功,以定朝位。”颜师古注:“以功之高下为先后之次。”《资治通鉴 宋纪六》魏主(拓跋焘)使尚书李顺差次群臣,赐以爵位;顺受贿,品第不平。

差贷

chàdài

chàtè

失误。《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大酋监之,毋有差贷。” 郑玄注:“差贷谓失误” 《聊斋志异 云翠仙》我顾自乐之,保无差贷。参见“差忒”。

差第

chàdì

区分等级。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上官昭容:“又差第羣臣所赋,赐金爵。”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今天下四万万人之材性,长素岂尝为其九品中正而一切检察差第之乎?”《资治通鉴 汉纪十三》及高后时,尽差第列侯位次,藏诸宗庙,副在有司。

差跌

chàdiē

失足跌倒。喻失误。差,通"蹉"。《淮南子·俶真训》:"其所守者不定,而外淫於世俗之风,所断差跌者,而内以浊其清明。"唐 陆贽 《请抚循李楚琳状》:"贼胜则往,我胜则来,其间事机,不容差跌。"《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八》(韩)宗劭等诊疗之时,惟求疾愈,备施方术,非不尽心,而祸福难移,竟成差跌,原其情状,亦可哀矜。《聊斋志异 飞龙相公》由此洗心改行,不敢差跌。清 吴伟业 《又咏古》诗:"一朝遇差跌,未得全要领。"

差度

chàdù

衡量选择。《汉书·王莽传上》:“已使有司徵孝宣皇帝玄孙二十三人,差度宜者,以嗣孝平皇帝之后。”颜师古注:“差度谓择也。”

差法

chàfǎ

①吏部选授官吏的条例,又称《差注条法》。《宋史·选举志四》吏部尚书蔡洸以改官、奏荐、磨勘、差注等条法,分门编类,名《吏部条法总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九》差法留滞而士大夫有失职之怨。《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宝庆三年》诸道检法官,照条格差法,宪司毋得妄辟。②指徭役赋敛。元 马致远《汉宫秋 第一折》你便晨挑菜,夜看瓜,春种谷,夏浇麻,情取棘针门粉壁上除了差法。③犹做法。元 无名氏《争报恩 第一折》你低着腰,把那脚抬得轻着。这等的差法,也着人教你!赤赤赤!

差发

chàfā

①蒙元时指赋税徭役。宋 彭大雅《黑鞑事略》:“其赋敛谓之差发。”元 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套曲》:“欠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元史·世祖纪一》:“詔减免民间差发。”②明 初西北地区官府令少数民族以马易茶也称“差发”。《明史·西域传二·曲先卫》:“明初设安定、阿端、曲先、罕东、赤斤、沙州诸衞,给之金牌,令岁以马易茶,谓之差发。”

差官

chàguān

①朝廷临时派遣的官员。《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六》国子学发解举人,别敕差官主之,盖自(谢)泌始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其合差官,令楫奏辟。《水浒传 第六七回》次日,蔡京会省院差官,赍捧圣旨敕符,投凌州来。②听候高官差遣的小官吏。《老残游记》第三回:"差官早将软帘打起。"

差科

chàkē

指差役和赋税。唐 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诗》:“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杂色差科,在长番之外者)宋 陆游 岳池农家诗:“緑秧分时风日美,时平未有差科起。”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二章》:“田赋之外,每遇差科,贪官污吏放富欺贫。”

差堪

chàkān

略可。朱淑真是中国宋代著名女词人,与李清照“差堪比肩”,并称“词坛双壁”。《天雨花第四回》:“两人下拜齐声哭,今日差堪报父亲。”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拙作销路如常,捏捏脚膀,胖了不少,此则差堪告慰者也。”茅盾《动摇六》:“国光自问没有多大才力;只是肯负责,彻底去干,还差堪自信。”

差量

chàliàng

衡量,度量。后书·冯勤传:“由是使诸侯封事。勤差量功次轻重,国土远近,地埶丰薄,不相踰越。”

差率

chàlǜ

徭役。《宋史·张鉴传》:"关辅之民,数年以来,并有科役……今若复有差率,益致流亡,纵令驱迫,必恐挠溃

差税

chàshuì

赋税。《武王伐纣平话 卷中》姬昌先去见老母太任,礼毕,姬昌仍旧且理天下,重赏三军,轻收差税;重修有道,除去不仁。《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一》河水泛滥,农夫被灾者与免差税一年。卫、怀、孟、郑四州塞河劳役,并免今年差税。《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元贞二年二月)庚申,诏改元,赦天下,免上都、大都、隆兴差税三年。

差忒

chàtè

差错,误差。《旧五代史·汉书·隐帝纪下》尝因乾象差忒,宫中或有怪异。宋 叶适《故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铭》论承平至渡江公卿行事本末,其人贤不肖,无一差忒。《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自是八十年间,司天之官遵而用之,靡有差忒。

差移

chàyí

犹差错,也指变动,变更。明·沉仕《锁南枝·题所见》曲:“唐土儿却知音,留下他弓鞋印。我轻轻验,细细轮,不差移,止三寸。”《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人心或可昧,天道不差移。

差注

chàzhù

吏部对地方官吏的选派任命。注,注官,即按资叙授官。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差注之失,谓应差近远之类。"《宋史·选举志四》:"又诏州县久无正官者,听在选人申部,审度牓阙差注。"《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九》(宋徽宗)诏:“上书邪等选人,除不得注知县、令、丞外,其职官录、参、判、司、簿、尉并许差注。”

chà

①山脉分歧的地方,亦指道路、河流分歧的地方:岔道。岔子。大沟小岔。②转移话题,未按原来的方向行进而偏到一边:打岔。走岔了。③互相让开或调换:把这两个会的时间岔开。④方言,嗓音失常:调(d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