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 | chā I. | ①不同,不同之点:差别。差距。差额。差价。②大致还可以:差可。《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③错误:差错。偏差。差池。④数学上指减法运算中的得数:差数。四减二的差是二。II.参见chà。III.参见chāi。IV.cī参(cēn)差 |
差别 | chābié | 形式或内容上不同的地方,区别。区分,分别。《百喻经·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然诸众生横计是非,强生诤讼,如彼二人等无差别。"宋 苏轼《送寿圣聪长老偈》:“此二人者,有何差别。”《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三》(宋高宗)谕之曰:“普安郡王甚贤,欲与差别,卿等可议除少保、使相,仍封真王。”清 姚鼐《读司马法》:“余尝谓周秦以降,文辞高下,差别颇易。” |
差池 | chāchí I. | ①失误;疏忽。若有半点差池,我手里不能轻轻的放过了你。②意外。须要好言安慰他,倘有些差池,不是当玩的。唐 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诗》:“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II.cīchí古代读音,指参差不齐之意。《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谓我敝邑,迩在晋国,譬诸草木,吾臭味也,而何敢差池?”杜预注:“差池,不齐一。” |
差讹 | chāé | 错误,差错。唐 韩愈《石鼓歌》:“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西游记第七四回》倘或一时言语差讹,认得我啊,怎生脱体? |
差强人意 | chāqiángrényì | 差:稍微、大致;强:振奋。原意是吴汉很能振奋其部下的意志。后用来指尚能使人满意。《后汉书·吴传》:“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嘆曰:‘吴公差彊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意谓还能振奋人们的意志。后谓尚能令人满意。《资治通鉴 齐纪十》(北魏宣武)帝甚悦,自华林园还宫,抚于忠之背曰:“卿差强人意!”《周书·李贤传》:“太祖喜曰:‘李万岁所言,差强人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七六回》:“我得了这一封信,似乎还差强人意,谁知偏偏把他丢了,你説可恨不可恨呢!” 李大钊《新纪元》:“欧洲几个先觉,在那里大声疾呼,要求人民的平和……要欧洲联邦,做世界联邦的基础。这都是差强人意的消息。” |
差三错四 | chāsāncuòsì | 颠倒错乱。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这小厮本说的丁一确二,这婆子生扭做差三错四。”《元曲选 合同文字》这小厮本说的丁一确二,这婆子生扭做差三错四。 |
差数 | chāshù | ①甲数减去乙数剩馀的数,叫差数。②差别。《庄子·秋水》:“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覩矣。” |
差违 | chāwéi | 差异,不同。《资治通鉴 唐纪十》上(李世民)曰:“法令不可数变,数变则烦,官长不能尽记;又前后差违,吏得以为奸。自今变法,皆宜详慎而行之。”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五篇:“以其用字造句,与繁本每有差违,若是删存,无烦改作也。” |
差慰人意 | chāwèirényì | 很能使人的心感到安适。指某种情况使人满意。宋·苏轼《答范梦得二首》:“频得潞公手笔,皆详悉精好,富公必时见之,闻其似四十许人,信否?君实固甚清安。得此数公无恙,差慰人意。” 《聊斋志异 水莽草》(祝)生曰:“此寇三娘也。”虽非生人,母视之,情怀差慰。 |
差长 | chāzhǎng | 谓年龄略大。《聊斋志异 于去恶》以陶(圣俞)差长,兄之。 |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 chāzhīháolí,miùyǐqiānlǐ | 指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
差足自喜 差足自慰 | chāzúzìxǐ chàzúzìwèi | 差:略;足:可。指自己觉得尚可自慰。差足自慰。鲁迅《书信集·致蒋抑卮》:“即归寓大啮,健饭如恒,差足自喜。” |
艖 | chā | 指小船、渔船的意思。《扬子·方言》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小舸谓之艖。《注》今江东呼艖,小底者也。《水浒传第六十五回》(雪)玉压桥边酒旆,银铺渡口鱼艖。 |
嚓 | chā I. | “喀嚓” kāchā:象声词,形容断开的声音;也作咔嚓。 “啪嚓”pāchā:象声词,形容东西掉在地上、器物破碎或撞击的声音。II. cā 象声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