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与《牡丹亭》

汤显祖生活在明嘉靖二十九年至万历四十四年(1550-1616),汤氏祖籍江西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江西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精于古文诗词,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太常寺掌宗庙礼仪;詹事府掌统府、坊、局之政事,以辅导太子;祠祭司主掌祭祀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疏,触怒了皇帝而贬至广东雷州半岛的徐闻任典史典史设于州县,为县令的佐杂官,但不入品阶)。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引入注目,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愤而弃官归里,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是他的代表作。他的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牡丹亭》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读《诗经·关雎》,中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诗句,春心骚动。从花园回来后丽娘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就是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

 

牡丹亭剧照.jpeg

        牡丹亭剧照

汤显祖本人对《牡丹亭》也十分得意,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汤显祖字)《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到了现代,昆剧《牡丹亭》影响最广,另有越剧,黄梅戏,电视和电影《牡丹亭》,使得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更为家喻户晓。

 

冯梦龙与《三言》

冯梦龙生活在万历二年1574年)到清顺治三年(1646年),终年七十三岁。冯梦龙是苏州人,出身士大夫家庭,科举道路却十分坎坷,屡试不中,直到崇祯三年(1630年),他五十七岁时,才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训导,崇祯七年(1634年)升任福建寿宁知县。四年以后回到家乡著书,除了写诗文,主要精力用于写历史小说和言情小说。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三言”各40篇,共120篇,约三分之一是宋元话本,三分之二是明代拟话本,供说书人使用。这三部小说集相继辑成并刊刻于明代天启年间。 

《喻世明言》中故事产生的时代包括宋、元、明三代。譬如“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谴责负心男子对爱情的不忠;“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描写了对失身妻子旧情难忘而破镜重圆;“羊角哀舍命全交”、“吴保安弃家赎友”等则歌颂了不计生死利害而忠于友情的精神。 

《警世通言》有反映市民生活的《崔待诏生死冤家》,反映妇女生活的《小夫人金钱赠平少》、《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及反映爱情生活的《乐小舍生觅偶》等作品。 

《醒世恒言》中的《卖油郎独占花魁》、《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苏小妹三难新郎》、《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等作品均以戏剧形式广为流传。

 

电影《冯梦龙传奇》画面.jpeg

        电影《冯梦龙传奇》画面

冯梦龙是一个高产作家,他还写了多部长篇历史演义,最为著名的是《东周列国志》共一百零八回,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这部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古今中外时间跨越最长,人物最多的一部小说,描写春秋战国时代“列国”故事。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四部史书,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冶为一炉,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

 

凌濛初与《二拍》

凌濛初生于万历八年(1580年),卒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今浙江湖州人。凌濛初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十二岁入学补弟子员(明清时期对县学生员称谓),屡试不中。十八岁补廪膳生,五中副车(乡试的副榜贡生),因而郁郁不得志。和“三言”作者冯梦龙皆以科场不顺,最后转向著述。在“三言”的影响下,凌蒙初编著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各四十卷,人称“二拍”,与冯梦龙所著《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二拍”,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代表。

从《初刻》的序言里,可以知道凌濛初是由于看到冯梦龙所编辑的“三言”行世颇捷,在肆中人的怂恿之下写了“二拍”。在小说的取材上,凌濛初所见的宋元旧本,已被冯梦龙“搜括殆尽”,剩下的只是“沟中之断芜,略不足陈”的东西,所以就“取古今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 

凌濛初才华横溢,一生著作颇多,小说、诗歌、戏剧、传奇、文学评论、史传、戏曲等几乎所有文学领域他都涉及。而带着希望上路的他,最终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拍案惊奇》,给我们留下了无限回味。“二拍”实有小说七十八篇。其中在对于商人与商业的描写上,他视经商为正道,认为商人的地位要高于文人,赞扬通过经商致富为正当渠道。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打徐州,凌濛初参与镇压,后在房村被李自成军包围,拒绝投降,忧愤呕血而死,享年65岁。

 

湖州市吴兴区织里利济文化公园内的凌濛初雕像.jpeg

        湖州市吴兴区织里利济文化公园内的凌濛初雕像

“三言二拍”中许多著名故事,在影视界久演不衰,成为经典的体裁系列之一。二十一世纪之初,几大影视公司联手投入巨资,共同推出全剧版“三言二拍”,以其引人入胜的故事,精彩到位的表演,生动反映了明代普通市民阶层的风俗人情,充分体现了这套系列奇书的精神魅力。它一面世,便引起影视界巨大轰动,许多评论家把它誉为“影视界一道亮丽风景”。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宋应星生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卒于大约清康熙五年(1666年),江西奉新人,其所著《天工开物》初刊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的插图之一.jpeg

        天工开物的插图之一

宋应星出生于士大夫家族,有较好的学习氛围。加上自身的勤奋好学,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如同前面已经叙述的作者一样,激烈的科场竞争,曾留给他屡次不中的阴影,往后的仕途生涯也未达到决策圈的显赫地位,但其对于学问的追求却从未松懈。

宋应星治学旨趣最大的特色在于“新”和“异”,其最主要的治学途径就是走出书斋,接触社会。其游历考察和他底层官员的仕途经历,使之有更多的机会来了解基层群众生产领域的工艺流程。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把《天工开物》称为“十七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