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一个大统一的王朝,享国289年,唐后面史学家把大唐分成四个时期:初唐近100年,指高宗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神圣武则天、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盛唐仅42年,指唐明皇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天宝年间达到最繁盛时期;中唐延续68年,经历了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宪宗李纯、穆宗李恒和敬宗李湛等。德宗李适上篇已经叙述,本篇重点写唐宪宗李纯,他在位时间较长,评价相对颇高。

唐宪宗李纯(778--820)是顺宗长子,顺宗在位仅仅一年。李纯即位以后,经常阅读历朝实录,每读到唐太宗和唐高宗的故事,他就仰慕不已。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比较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和倚重宰相,他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都是很晚才退朝。宪宗在位15年间,君臣同心同德,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长期以来,唐朝皇帝得到评价较高的有三人:唐太宗、唐玄宗和唐宪宗。宪宗没有能够像太宗和玄宗那样开创一个辉煌盛世,却能够和他们并驾齐驱,相提并论,这也正说明了他的不同寻常。

宪宗继位后刚明果断,敢用忠谋。他力图削平藩镇割据,恢复唐朝的统一。在位初期,他任用李绛相继为相。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先后平定了四川节使度刘辟和江南李琦的叛变,整顿了江淮财赋,招降了河北强大的藩镇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任用了名将李愬,全力消灭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使其他藩镇相继降服,归顺朝廷,结束了自肃宗以来,各地藩镇专横跋扈,各自任免官吏,对朝廷不供贡赋的局面,全国出现了暂短的统一。

但是,在和藩镇的战争中,宪宗又重用宦官,竟任命心腹太监“吐突承璀为左、右神策、兼河中、河阳、浙西、宣歙等道行营兵马使和招讨处置使等要职,作为统帅带兵出征,使宦官势力大大增长。有的大臣劝说宪宗要防止宦官权力过大,他却回答说:“‘吐突承璀只不过是一个家奴,不管给他多大的权力,我要除掉他,还不是如同拔掉一根毛那样轻而易举。”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宪宗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后,就自以为立下了不朽之功,渐渐骄侈。任用皇甫博、李吉甫而罢免了贤相,政治日见衰败。他还信仙好佛,想求长生不老之药。公元818年,他下诏征求方士。宰相皇甫博向他推荐了一个名叫柳泌的山人,由他配制长生药。又遣宦官使至凤翔迎接佛骨。刑部侍郎韩愈上疏,恳切诤谏。宪宗勃然大怒,准备对韩愈处以极刑。朝臣裴度等奏言韩愈忠直,皇上乃将其贬为潮州刺史。第二年,宪宗开始服用长生药,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

公元820年正月庚子日夜间,王守澄,陈弘志等宦官为了立李恒为帝,潜入寝宫谋杀了宪宗,然后守住宫门,不准朝臣入内,伪称皇上“误服丹石,毒发暴崩”,并假传遗诏,命李恒继位,还刺杀了“吐突承璀”

李恒即唐穆宗,是宪宗的三子,即位后,耽于宴游,不以国事为意。亲信佞庸,疏远忠臣,削弱军力,法制无章。穆宗也希望长生不死,很早就开始服金石之药。长庆四年(824年)正月十一日,穆宗中毒,病死在皇宫中的寝殿,终年30岁,在位仅四年。宦官王守澄与宰相李逢吉相勾结,专制国事,势倾朝野,政治更加腐败。

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是唐穆宗长子。李湛即位柩前,时年十六。即位后,奢侈荒淫。沉迷击鞠,喜欢半夜在宫中捉狐狸,史称“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宦官王守澄把持朝政,勾结权臣李逢吉,排斥异己,败坏纲纪。导致官府工匠突起暴动攻入宫廷的事件,后为宦官刘克明等人杀害,在位仅三年,得年18岁,印证了上篇所说的史学家往往把宦官专权称为唐晚期政治腐败和黑暗的表现之一,这一状况的最终形成,与德宗对宦官态度的改变有直接的关系。

宪宗时期出现了几个评价很高的政治人物,这里仅举三人为例,他们是裴度、李绛和白居易。

度:

自李希烈以来,淮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节度使均由军中拥立,专制一方。节度使吴少阳死后,儿子吴元济图谋继立,发兵侵扰邻境,威胁朝廷。宪宗发兵征讨。成德(今河北正定)节度使王承宗、淄青(今山东益都)节度使李师道与元济勾结,派遣刺客刺死主张讨伐的宰相武元衡,砍伤裴度。宪宗即命裴度代元衡为相,主持讨叛军事。十二年,讨叛军打了一次大败仗,宰相李逢吉等以淮西屯兵四年,劳师弊赋,力主罢兵。裴度认为淮西是腹心之疾,必须扫除,且河北藩镇正据此估计朝廷强弱,故不宜中止讨伐,并自请督师。同年八月,裴度以宰相领淮西节度使、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赴前线。这时诸道兵都有宦官监军,诸军将手脚被缚。裴度上奏,罢去监军,加强了统一指挥。十月,破蔡州,擒元济。淮西既平,河北震慑,相继归顺。十四年,又平定淄青李师道,史称元和中兴

宪宗以后,裴度又仕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在当时拥有“勋高中夏,声播外夷”的盛名和地位,但由于宦官当道,其虽有“将相全才”而不能为天子所用,所以并无多大作为。为避宦官当政,他退居东都洛阳,与诗人白居易、刘禹锡酣宴终日,高歌放言,以诗酒琴书自乐,不问政事。开成四年(839)去世,享年74岁。

 蒲剧《贤相裴度》剧照 .jpeg

蒲剧《贤相裴度》剧照

李绛

李绛一生时值中唐,国势渐衰,外部藩镇势力越来越大,朝中朋党之争愈演愈烈。李绛潜心匡时济世,屡屡上疏,常以唐玄宗先治后乱的历史经验为借鉴,用治生于忧危,乱生于放肆的道理劝谏宪宗,劝其选贤举能,开明政治,并提出贤则当任,任则当久的主张。他任宰相期间,曾多次建议皇帝削藩平党,并积极参与谋划。利用藩镇内部矛盾,使魏博节度使田兴听命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藩镇势力。李绛喜实厌虚,在朝勇于犯颜直谏。他曾说:身居国家重要职位,只图惜身不敢直谏,是臣辜负于君王。若臣子为国为民不看圣上脸色说话,敢于做出不顺从圣上的事,而被治罪,是圣上负于臣子。宪宗听罢很受感动,说道:卿告朕以人所难言者,疾风知劲草,卿当之矣。李绛还反对大臣无原则奉迎上意,粉饰太平。为此,常与人争辩殿上。一次,宰相李吉甫盛赞皇帝威德,李绛当场给予尖刻批评,宪宗帝赞李绛:绛言骨鲠,真宰相也。

 李绛像.jpeg

李绛像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但他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808年任左拾遗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喜好文学,受到皇帝的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说事直截了当,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白居易的诗作非常有名,《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卖炭翁》中的“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成为世代传颂的名言佳句。

白居易年老后修养在家,自称醉吟先生,并戏言:“宦游三十载,将老,退居洛下(即洛阳)。他自写道”放眼看青山,任头生白发。不知天地内,更得几年活?从此到终身,尽为闲日月。”

宪宗时期著名的文人从政者还有柳宗元、韩愈和刘禹锡,但这仨主要是因其文学成就而名垂千古,后边将专门安排第94篇“唐朝文化名人”对他们加以叙述。

白居易像.jpeg

 白居易像

 张正立评议:

中唐皇帝多无为,其中重墨叙述唐宪宗,旨在他依靠贤能治理国家,形成“元和中兴”局面提振中唐。但是内外矛盾积重难返,再加上宦官专权,中兴局面很快被破坏。 

宋:没错,一个朝代要垮台了总是积重难返,没药可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