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1127年―1279年)共152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贸易、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一个王朝。

下面着重介绍著名南宋文化名人陆游、李清照、辛弃疾和朱熹。 

陆游11251113-1210126日)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浙江绍兴人。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和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均俱很高成就。 

嘉定二年(1209年)秋,陆游忧愤成疾,入冬后,病情日重,遂卧床不起。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126日),陆游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可谓长寿老人。临终之际,陆游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对中原的丢失耿耿于怀,流芳千古:“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以诗的成就为最高,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存世有九千三百余首。

 

爱国诗人陆游.jpeg

爱国诗人陆游像

陆游诗中有描写田园风光、日常生活的。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游山西村》一诗,色彩明丽,并在景物的描写中寓含哲理,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广泛流传的名句。 

李清照(1084~约1155)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一岁。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李清照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南渡后,词人生活困顿。丈夫于1129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今南京)绍兴二年(1132年),至杭州,再嫁张汝舟,婚姻不幸福,数月后便离异。南宋王灼所著的《碧鸡漫志》中说:“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 

李清照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和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表现了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白话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白话译文:整天都在寻觅一切清冷惨淡,我不由感到极度的哀伤凄凉。乍暖还寒的秋季最难以调养。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它傍晚之时来的冷风吹的紧急。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伤心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家中的后园中已开满了菊花,我引忧伤憔悴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静坐窗前独自熬到天色昏黑?梧桐凄凄细雨淋沥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 

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jpeg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图像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 

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将辛弃疾词推崇到很高的地位,称“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轩”。辛弃疾中年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 

稼轩居士辛弃疾.jpeg

                        稼轩居士辛弃疾图像

朱熹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第109篇叙述到宋宁宗时期的韩侂胄,用现代话说就是一个极左分子。他官至太师、平章军国事,盲目攻金,下场悲惨。韩侂胄指称理学为伪学,以此打击理学人士。宋朝庆元二年(1196)十二月,“党禁”正式发生。朱熹以伪学罪首落职罢祠,剥夺了领取俸禄的权力。朱子门人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遭到严重打击。 

朱熹在儒学中的地位无以伦比,他是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52岁时,才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四书合刊,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才第一次出现。《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四书与“五经”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元朝迄至明清,《四书集注》长期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垂青,作为治国之本,也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成为封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 

乾道五年(1169年)九月,朱熹母去世,朱熹建寒泉精舍(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为母守墓,开始了长达六年之久的寒泉著述时期。朱熹在几十年的教书生涯中,兴建、修建、扩建了寒泉精舍、云谷书院、武夷精舍、考亭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湘西精舍等书院十余座,游讲各地书院数十所。 

儒学集大成者朱熹.jpeg

                    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图像

他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白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一一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它不仅成为后续中国封建社会700年书院办学的模式,而且为世界教育界瞩目,成为国内外教育家研究教育制度的重要课题。 

庆元六年(1200年)入春以后,朱熹足疾大发,病情恶化,左眼已瞎,右眼也几乎完全失明,生命垂危。朱熹却以更旺盛的精力加紧整理残篇,唯一的愿望就是要将自己生平的所有著作全部完稿,使道统后继有人。三月初九,71岁的朱熹在血雨腥风的“庆元党禁”运动中去世。四方道学信徒决定在十一月聚集在信州举行大规模的会葬,参加会葬者仍然有近千人之多。

注:济南二安:李清照又名李易安,辛弃疾又名辛幼安,都是济南人。

 张正立评议:

本篇讲述的南宋文化人代表陆游、辛弃疾、李清照、朱熹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璀璨明星。他们的诗词代代相传,经典作品被编入语文课本,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