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勤谨,不懈怠,如“孜孜不倦”、“孜孜以求”。

孜孜

zīzī

①孜孜:勤谨,不懈怠,如“孜孜不倦”、“孜孜以求”。《资治通鉴 汉纪六十》(贾)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隋书 帝纪卷二高祖杨坚下》自强不息,朝夕孜孜,人庶殷繁,帑藏充实。《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三》朕(宋英宗)持赏罚之大公,固将必行之。百执事其易虑孜孜,各修厥职以称朕意。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164篇》朕夙夜孜孜,改图百度,岂为崇尚新奇。形容词副词后缀:喜孜孜;乐孜孜;苦孜孜

③和乐貌。美好貌。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兄弟三人,特相爱友,所得甘旨新异,非共聚食,必不先尝,孜孜色貌,相见如不足者。


孜孜不倦

孜孜无倦

zīzībùjuàn

zīzīwújuàn

同义词:专心致志;夜以继日;废寝忘餐;持之以恒。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南史·范泰传》:“泰博览篇籍,好为文章,爱奖后生,孜孜无倦。”

孜孜不已

zīzībùyǐ

勤勉从事,努力专一,不肯停歇。《汉书 王莽传》无时休息,孳孳不已者,凡以为天,厚刘氏也。汉·荀悦《汉纪·平帝纪》:“故乱则统其理,危则致其安,祸则引其福,绝则接其继,幼则代其任,夙夜孜孜不已,凡以为天下厚刘氏也。”《隋书·杨素传》:“以为阴阳之书,圣人所作,祸福之理,特须审慎。乃遍历川原,亲自占择,纤介不善,即更寻求,志图元吉,孜孜不已。”

孜孜矻矻

zīzīkūkū

勤勉不懈貌。唐 韩愈《争臣论》:“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於闻用也,閔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后已。”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统序科第》:“我唐沿隋法 ,孜孜矻矻,以事草泽。”明 高攀龙《与卞子静书之二》:“惟是孜孜矻矻,好古敏求,只一求字,便可做二六时中工课也。” 清 魏源《婺源王君墓表》:“其未成书有读史汇説若干卷,孜孜矻矻,导原植根,推而放之,充如也。”

孜孜无怠

zīzīwúdài

同“孜孜不怠”。南朝梁 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贵而好礼,怡寄坟,虽牵以物役,孜孜无怠,乃撰四部要略。”《北史·序传·李冲》:“(李冲)勤志强力,孜孜无怠,且理文簿,兼营匠制,几案盈积,剞劂在前,初不劳厌也。”《南史·梁纪中·武帝下》:“(梁武帝)勤於政务,孜孜无怠。每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烛看事,执笔触寒,手为皴裂。”

孜孜以求

zīzīyǐqiú

孜孜:勤勉的样子。意思是不知疲倦地探求。孙犁《芸斋琐谈》:“因为他那种孜孜以求、有根有据、博大精深的治学方法,也为人所熟知了。”

zī I.

①初耕的田地。参见“东菑”。②开荒:“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③姓。II.zì ①插入:树立:“察其菑蚤不齵,则轮虽敝不匡。”②枯死而未倒的树:“周公之状,身如断菑。”③车辐插入毂中的部分。④矮墙。⑤剖析。III.zāi 古同“灾”,害:“不逢天菑,不遇人害。”《庄子·人间世》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庄子·则阳天下有大,子独先离之。参见“危菑”

菑畬

zīshē

初耕和耕了三年的田。谓耕田。因其为民生之本,比喻根本。《尔雅·释地》:“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畬。”邢昺疏引孙炎曰:“菑,始菑(灾)杀其草木也;新田,新成柔田也;畬,和也,田舒缓也。”《易·无妄》:“不耕获,不菑畬,则利有攸往。”孔颖达疏:“不敢首发新田,唯治其菑熟之地。”首发新田为菑,菑熟之地为畬。韩愈《符读书城南》诗:“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畬。”谓经训是文章的根本。

黑色:衣。帷。素(a.黑和白;b.借指僧人和俗人,因僧尼穿黑衣,而白衣是平常人穿的衣服)。黄(指和尚与道士)。黑绳。《庄子·外物》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资治通鉴 梁纪四》太和、景明之制,非徒使缁素殊途,盖亦以防微杜渐。②姓。

缁黄

zīhuáng

道。僧人缁服,道士黄冠,故称。唐 独孤及《谢勅书兼赐冬衣表》:“缁黄载跃,斑白相欢。”宋 洪迈夷坚丙志·程佛子》:“每岁必以正月十六日,设斋饭缁黄,名曰龙会斋。”明 李东阳《西山杂诗》之四:“山中岁月空寒暑,世外缁黄亦化迁。”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李生》:“游食缁黄,往来寄宿,辄与倾谈,供给不厌。”

缁流zīliú僧徒。僧尼多穿黑衣,故称。《水浒传第四五回》叵耐缁流之辈,专为狗彘之行,辱莫前修,遗臭后世,庸深可恶哉!

缁衣

zīyī

①僧尼的服装。借指僧人。引申指佛教。《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三》狄仁杰上疏谏又曰:“梁武、简文舍施无限,及三淮沸浪,五岭腾烟,列刹盈衢,无救危亡之祸,缁衣蔽路,岂有勤王之师!”《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四》酸枣尉袁楚客致书元忠,以为:“崇长缁衣,使游走权门,借势纳赂,三失也。”宋 彭乘《续墨客挥犀·香山寺猴》:“多羣猴,至相呼沿挂檐楹之上……又常污僧缁衣。”《红楼梦 第一一八回》:“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郭沫若《孔雀胆第四幕》:“桥上走出一位以黑纱蒙面的僧人,身着缁衣,手敲金钟,口念‘南无阿弥陀佛 ’。”②黑色衣服。《论语·乡党篇》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列子·说符》:“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 

缁素

zīsù

①黑和白。缁素不分。《孔丛子·公孙龙》:“以丝麻加之女工,为缁素青黄,色名虽殊,其质则一。”②指僧俗。僧徒衣缁,俗众服素,故称。 

缁帷

zīwéi

喻林木繁茂之处。《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緇帷之林。”成玄英疏:“緇,黑也。尼父游行天下,读讲诗书,时於江滨,休息林籟,其林鬱茂,蔽日阴沉,布叶垂条,又如帷幕,故谓之緇帷之林也。”后因以为高人贤士讲学之。 唐 吴筠《高士咏·通元真人》:“已陈緇帷説,復表沧浪謡。” 清 顾炎武《过张贡士尔岐诗》:“緇帷白室覩风标,为嘆斯人久寂寥。”

①辎车:古代一种有帷盖的车。《资治通鉴 周纪二》辞以刑馀之人不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②辎重(zhòng):行军时携带的器械、粮草、营帐、服装、材料等。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径截輜重,横攻士卒。”

辎軿

zīpínɡ

辎车和軿车的并称。后泛指有屏蔽的车子。《后汉书 袁绍传》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軿柴毂,填接街陌。

輜重/辎重

zīzhòng

①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搬运的物资。《史记 淮阴侯列传》从间道绝其辎重。②运输中的(或可以运输的)设备。军队的辎重。可含义责任重大。《老子·第二十六章》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輜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③外出的人携带的包裹行李。

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锱介(喻微小)。锱锤(喻微小)。锱铢(喻琐碎的事或极少的钱)。《夜谭随录》崔秀才:况今得之如泥沙,当日求之无锱铢。《资治通鉴 秦纪一》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

锱坛之宫

zītánzhīgōng

指学宫。锱,通“菑”。矮围墙。《庄子·徐无鬼》:“君亦必无盛鹤於丽谯之间,无徒骥於锱坛之宫。”章炳麟《膏兰室札记·锱坛之宫》:“锱借为菑。《公羊》昭二十五年传:以人为菑。《解诂》:菑,周埒垣也。所以分别内外卫威仪。今太学辟雍作侧字,然则菑坛者,谓坛外有埒垣也。”一说为宫名。宫内有坛曰“锱坛”,因以坛名其宫。

锱铢

zīzhū

旧制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不较锱铢。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淮南子·兵略训:"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则锱铢有馀。不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则数倍不足。"《庄子·达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唐 杜牧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五》体物锱铢,看人衡纩。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吾无遗债累汝,汝亦无父母兄弟掣肘,得行己志,可勿受锱铢聘金。"

锱铢必较

zīzhūbìjiào

锱、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极小的差别也不放过,在极其细微的差别中决出胜负。近义词:斤斤计较。较尽锱铢。反义词:虚怀若谷。鲁迅是文豪没有错。不过他很善于理财,不准别人拖欠稿费,锱铢必较。

①古同“”,黑色。②地名、水名。淄河:水名,在中国山东省。

南朝梁 江淹《别赋》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同琼珮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一》(蒙古太祖十二年十月)辛未,蒙古取金邹平、长山及淄川(今山东淄博市辖区)

鲻鱼。属于鲻科的一种鱼,产于许多海和河流中,主要生活在岸边,身长可达30至60厘米,具有食用价值这个讨厌的家伙留着鲻鱼头,看了就让人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