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蔔 蘿蔔;占卜 | bǔ Ⅰ. | ①古人迷信,用火灼龟甲,以为看了那灼开的裂纹就可以推测出行事的吉凶。卜卦 bǔguà 占卜卦象以视吉凶 占卜zhānbǔ 用龟甲、蓍草、铜钱、骨牌等推断吉凶(迷信)。《聊斋志异 柳生》因诣柳,将以卜姻。宋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明 刘基《司马季主论卜》东陵侯既废,过司马季主而卜焉。②预料,估计,猜测,测定:预卜。《资治通鉴 陈纪四》(湘州刺史华皎)启求广州,以卜朝廷之意。唐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③选择。杜甫《秋野》:系舟蛮井路,卜宅楚村墟。《聊斋志异 阿霞》过数日,曰:“妾姑去。此处烦杂,困人甚。继今,请以夜卜。” 《聊斋志异 于去恶》偶出户,见一人负笈㑌儴,似卜居未就者。Ⅱ.bo 萝卜 |
卜鼎 | bǔdǐng | 九鼎是古代传国重器,政权的象征。择定置放九鼎之所在,即意味定都于其地。后即沿用为定都之称。《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国家粗定,高宗卜鼎临安,改元绍兴。” |
卜凤 | bǔfèng | 春秋齐懿仲想把女儿嫁给陈敬仲,占卜时得到“凤皇于飞,和鸣锵锵”等吉语。后因以“卜凤”为择婿的典故。唐 白居易《得乙女将嫁于丁既纳币而乙悔判》:“况卜凤以求士,且靡咎言;何奠雁而从人,有乖宿诺。”参见“占凤“。 |
卜吉 | bǔjí | 谓占问选择吉利的婚期或风水好的葬地等。唐 李复言《续幽怪录·郑虢州騊夫人》:“弘农令女既筓,将适卢氏,卜吉之日,女巫有来者。”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宋 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一》:“永昌陵卜吉,命司天监苗昌裔往相地西洛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绣》:“不数日,姚夫妇俱至,卜吉成礼乃去。” |
卜郊 | bǔjiāo | 用占卜选定郊祭的日期。改卜郊。《礼记·郊特牲》卜郊,受命于祖庙,作龟于祢宫,尊祖亲考之义也。《谷梁传·成公十年》夏,四月,五卜郊,不从。乃不郊。 |
卜珓 | bǔjiào | 亦作"卜筊"。占卜术的一种,用杯形器物,投掷于地,视其仰覆以占吉凶。宋 潘若同《郡阁雅言》孟宾于华山神前卜珓,一年乞一珓,凡六掷珓,皆上吉,后六举及第。元 姚桐《乐郊私语·鲁公祠》谒所谓鲁公祠,祠旁有思鲁桥,壁端有卜筊祠,州民有疑辄问,凶吉如响,公之精灵不昧。《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八》(朱)元璋恐不免于难,乃诣伽蓝卜珓,问避乱,不吉,即守故,又不吉。 |
卜居 | bǔjū | 占卜择定建都之地。择地居住。《艺文类聚》卷六四引 南朝齐 萧子良《行宅》诗:“访宇北山阿,卜居西野外。”唐 杜甫《寄题江外草堂》诗:“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左司谏方来,言岳珂比已罢斥,乃卜居吴门,蔑弃君命。 |
卜世 | bǔshì | 占卜预测传国的世数。亦泛指国运。《左传·宣公三年》:“成王定鼎于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资治通鉴 魏纪一》(曹丕)显纳(献帝)二女,是以知王龄之不遐,卜世之期促也。《晋书 元帝纪》惠泽侔于有虞,卜世过于周氏。《南史·宋武帝纪》:“晋以卜世告终,歷数有归,钦若景运,以命于裕 。”《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五年》:“敌去之后,脩德政以息民,若卜世未穷,何忧旧业之不復!”参见“卜年”。 |
卜筮 | bǔshì | 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诗经·国风·卫风·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易·繫辞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礼记·曲礼上》:“龟为卜,筴为筮。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郑玄注:“簭,音筮。”《庄子·庚桑楚》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资治通鉴 汉纪八》臧儿卜筮之,曰:“两女皆当贵。”《后汉书 张衡列传》臣闻圣人明审律历以定吉凶,重之以卜筮,杂之以九宫,经天验道,本尽于此。(太宗李世民)诏:“民间不得妄立妖祠。自非卜筮正术,其余杂占,悉从禁绝。”《聊斋志异 果报》安丘某生,通卜筮之术。 |
卜算子 | bǔsuànzǐ | ①词牌名。唐 骆宾王作诗喜用数字,人称“卜算子”,词家遂取以为名。双调四十四字,仄韵。又名缺月掛疏桐、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等,宋教坊演为卜算子慢,双调八十九字,仄韵。②曲牌名,属南曲仙吕宫。字数与词牌半阕同。用作引子。 |
卜兆 | bǔzhào | 指占卜时甲骨上预示的吉凶方面的信息。《太平广记》卷三八九引《朝野佥载》:“卜兆云,葬后当出八公。其地东村西郭,南道北堤。”亦指占卜以确定墓地。兆,指墓地。明王守仁《卧马冢记》:“方公之卜兆也,祷于大卿,然后出从事,屡如未迪。” 《聊斋志异 堪舆》宋公卒,两公子各立门户,为父卜兆。 |
卜者 | bǔzhě | 以龟占卜的人。《吕氏春秋·制乐》:“其吏请卜其故,汤退卜者曰:‘吾闻祥者福之先也。’”汉 司马迁《史记 车涉世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淮南子·说林训》:“卜者操龟,筮者端策。”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三》:“(李相回)尝之洛桥,有二术士,一卜者一筮者。” |
卜征 | bǔzhēng | 占卜巡狩之吉凶。古时帝王五年一巡狩,先卜问吉凶,五年五卜,都得吉兆才出行。《左传·襄公十三年》:"先王卜征五年,而岁习其祥,祥习则行,不习则增,修德而改卜。" |
卜昼卜夜 卜夜卜昼 | bǔzhòubǔyè bǔyèbǔzhòu | 指白天饮酒占卜过了,晚上饮酒没占卜,恐怕不吉利;常用于形容夜以继日地宴乐无度,没有节制。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齐桓公到敬仲家喝酒,很快乐,至晚,桓公命点起灯来继续喝下去。敬仲说:“臣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卜昼卜夜”。清·计六奇《明季南略·举朝皆醉》:“文武臣工,无夕不会,无会不戏,卜昼卜夜。”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卜夜卜昼,靡有已时。” |
卜祝 | bǔzhù | 专管占卜、祭祀的人。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张铣注:"迁父为太史,掌知天文律历卜筮祠祝之事。"南朝 梁 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犹惧隐鳞卜祝,藏器屠保。物色关下,委裘河上。"《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五》臣(赵抃)尝言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措置颠倒、引用邪佞、招延卜祝、私仇嫌隙、排斥良善、很愎任情、家声狼籍八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七》贼遂焚官府、城市、寺观及豪右之家,凡官吏、儒生、僧道、巫医、卜祝之流,皆为所杀。《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二》肃宗、代宗皆喜阴阳鬼神,事无大小,必谋之卜祝,故王屿、黎干皆以左道得进。田北湖《论文章源流》:"自天下不官,文书专司於卜祝,取天下之私著,审辨而淘汰之。" |
卜筑 | bǔzhù | 指择地建筑住宅,即定居之意。肇基卜筑。唐 孟浩然《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诗:"卜筑依自然,檀溪不更穿。"《明史·唐顺之传》:"(唐顺之)卜筑阳羡山中,读书十馀年。" |
卟 | bǔ | 现指一种有机化合物,是叶绿素,血红蛋白等的重要组成部分。II. jī属于通用字,本意是占卜。也作“乩”。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金圣叹》圣叹自为卟所凭,下笔益机辩澜翻。 |
补補 | bǔ | ①把残破的东西加上材料修理完整:缝补。补葺。亡羊补牢。②把缺少的东西充实起来或添上:弥补。补充。贴补。补习。滋补。③益处:不无小补。于事无补。 |
补敝起废 补弊起废 | bǔbìqǐfèi | 补:修整;敝:破旧;起:起用;废:废弃。修整破旧的东西,起用废弃的东西。比喻恢复旧的制度。《史记·太史公自序》:“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 |
补察 | bǔchá | 补过误,察得失。《左传·襄公十四年》:“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杜预注:“补其愆过,察其得失。”《史记·周本纪》:“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近臣尽规,亲戚补察。”张守节《正义》:“言亲戚补王过失,及察是非也。”《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且近臣有尽规之谏,亲戚有补察之箴,所以匡君正主明忠信也。《三国志·吴志·骆统传》:“统志在补察,苟所闻见,夕不待旦。” |
补词 | bǔcí | 在古代官衙中,补词指告状人未提交完整诉状时,需要补充的状词,作为审问的依据。《儒林外史》知县叫补词来,当下补了词,出差拘齐了人。 |
补代 | bǔdài | ①入赘女婿的俗称。宋 朱翌《猗觉寮杂记 卷上》:“有同舟者号李布袋。篙人问其説。一人曰:‘语讹也,谓之补代。人家有女无子,恐世代自此而絶,不肯出嫁,招壻以补其世代耳。’”元 张国宾《薛仁贵第二折》:“刘大公家菩萨女,招那庄王二做了补代。则俺这众亲眷插环釵。”②补充代替。《晋书 王羲之传》自军兴以来,征役及充运死亡叛散不反者众,虚耗至此,而补代循常,所在凋困,莫知所出。 |
补服 | bǔfú | ①明清时的官服。清 曾朴《孽海花第九回》而且公使夫人是一国观瞻所系,草率不得,所以妾情愿从权,把诰命补服暂时借她,将来等到复命还朝时,少不得要一概还妾的。②明清时于品服之外,缀有随时依景而制的补子的衣服。 |
补官 | bǔguān | 补授官职。《史记·平準书》:“入物者補官,出貨者除罪。”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文臣曰‘上書可采’,武臣曰‘軍前有勞’,並補官,仍許磨勘,封贈爲官户。”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五:再说达奚刺吏,因丁忱回籍,服满到京。闻马周为吏部尚书,自知得罪,心下忧惶,不敢补官。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管怀珠寄夫书》:“日望夫子早日補官,同到 秦中 ,合家完聚。” |
补过饰非 | bǔguòshìfēi | 补过:弥补过失;饰非:文饰过错。指掩饰过错。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16卷:“文士笔墨,为人补过饰非,往往如是。” |
补辑 | bǔjí | ①谓补充兵员使之安定。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幕府輙復分兵命鋭,脩完补辑,表行东郡,领兖州刺史。”吕延济注:“言操数败丧师旅,而绍专以精兵脩辑之,而又表天子令操领东郡太守也。”②补缀辑录。隋 江总《陶贞白集 序》:“门人补辑,若逢辽东之本,好事研搜,如诵河西之篋。”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博约上》:“如生秦火未燬以前,其籍具存,无事补辑,彼将无所用其学矣。”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嗜酒终身》:“李阳冰《草堂集》序谓李白在安史之难以来的八年间,著述十丧其九,其后虽然屡经补辑,但散佚依然是不会少的。” |
补苴 | bǔjū | 补缀,缝补。汉 刘向《新序·刺奢》今民衣敝不补,履决不苴。引申为弥补缺陷。《明史·武宗纪赞》犹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钧诸臣,补苴匡救,是以朝纲紊乱,而不底於危亡。清 陈学泗《纪事 诗》漫议补苴停转运,最怜剜肉赐全租。 |
补苴罅漏 | bǔjūxiàlòu | 苴:鞋底的草垫,这里作动词;罅:缝隙。补好裂缝,堵住漏洞。比喻弥补事物的缺陷。补好裂缝,堵住漏洞。比喻弥补事物的缺陷。唐 韩愈 《进学解》:“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
补廪 | bǔlǐn | 明清科举制度,生员经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增生可依次升廪生。《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回》上面严紧,秀才不敢卖,倒是把考等第的开个名字来补了廪罢。’我就把我的名字开了去。今年这廪是我补。 |
补拟 | bǔnǐ | 谓按照选人的才能拟定补授的官职。周书·儒林传·乐逊:“选曹赏録勋贤,补拟官爵,必宜与众共之,有明扬之授。” |
补偏救弊 | bǔpiānjiùbì | 补救偏差漏洞,纠正缺点错误。《汉书·董仲舒传》:“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弊而已也。”严复《原强》苟不自其本页图之,则亦仅能补偏救弊,偷为一时之治而已矣。 |
补葺 | bǔqì | ①修补;修缮。唐 薛用弱《集异记补编·高元裕》自公题记后,廨署补葺亦屡矣,而毫翰焕然独存。《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六》然祭酒、司业、博士多非其人,惟粉饰章句,补葺时务,以应故事。②补辑。宋 苏轼《策略一》而天下之士,方且掇拾三代之遗文,补葺汉唐之故事,以为区区之论,可以济世,不已疎乎! |
补阙 | bǔquē | ①填补缺漏,匡正错失。《晋书 卷三十六 张华传》:“华遂尽忠匡辅,弥缝补阙,虽当闇主虐后之朝,而海内晏然,华之功也。”《晋书 王羲之传》今亟修德补阙,广延群贤,与之分任,尚未知获济所期。②职官名。唐置,掌谏讽和举荐。其中左补阙属门下省,右补阙属中书省。 |
补阙灯檠 | bǔquēdēngqíng | 阙:缺;灯檠:灯架。没有灯架,用人充作灯架。旧时讽刺男人惧内。宋 陶谷《清异传》:“冀州儒李大壮畏服小君,万一不遵号令,则叱令正坐,为绾匾髻,中安灯碗燃灯火,大壮屏气定体,如枯木土偶,人诨目之曰补阙灯檠。” |
补阙挂漏 | bǔquēguàlòu | 阙:缺;漏:遗漏。指弥补事物的缺陷和漏洞。清 赵曦明《<颜氏家训>跋》:“至于补阙挂漏,俾臻完善,不能无望于将伯之助云。” |
补阙拾遗 | bǔquēshíyí | 阙:通“缺”,缺失。拾遗:补录遗漏。补录缺失遗漏的内容。《晋书 张轨传》:“圣王将举大事,必崇三讯之法,朝置谏官以匡大理,疑承辅弼以补阙拾遗。”《明史 孙磐传》其次扬清激浊,能补阙拾遗。 |
补摄 | bǔshè | 相互补充替代。《逸周书·籴匡》:“年俭谷不足,宾祭以中盛,唯钟鼓不服美,三牧五库补摄。”孔晁注:“职事相兼不物设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二广考试补摄官人,请依本部铨试出官指挥,将考校到合格人,以十分为率取五分。 |
补署 | bǔshǔ | 补任官职。《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三》(赵光义)乃下诏,募民“有能纠合应援王师者,资以粮食,假以兵甲,擒酋豪者,随职名高下补署。” |
补遂 | bǔsuì | 古国名。《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 …… 武王伐紂;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高诱注:“补遂,国名。”鲍彪注:“补遂,国名,未详。” |
补天浴日 | bǔtiānyùrì | 这是指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和羲和给太阳洗澡两个神话故事。后用来比喻人有战胜自然的能力。也形容伟大的功业。《宋史 赵鼎传》:“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带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无二。”明 朱鼎《玉镜合记 新亭流涕》反听刘隗刁协之徒,窃弄威柄,将我补天浴日之功,弃而不录,思之不能无怨也。 |
补天柱地 | bǔtiānzhùdì | 修补天,支撑地。比喻伟大的功勋。南朝梁 陆倕《新漏刻铭》:“业类补天,功均柱地。” |
补衣 | bǔyī | ①打过补丁的衣服。《吕氏春秋·顺说》:“田赞衣补衣而见荆王。”高诱注:“补衣,弊衣也。”②补衣服。宋 贺铸《鹧鸪天 重过阊门万事非》:“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
补治 | bǔzhì | 修补整治。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宋 王安石《寄题睡轩诗》:“新居当中条,墙屋稍补治。” |
补缀 | bǔzhuì | 指缝补连缀;泛指修补。提汲补缀。《礼记·内则》:“衣裳绽裂,纫箴请补缀。” 三国吴 韦昭《序》:“亦以所觉,增润补缀。”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放逸者流宕而忘归,穿凿者补缀而不足。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黎氏》:“妇便操作,兼为儿女补缀,辛勤甚至。”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陆押官》:“押官曰:‘此无难辨:公家盆破,有补缀处;此盆无也。’验之始信。” 柳青《题叙》:“他的旧棉袄也似乎补缀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