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 | zhuō | ①抓,逮;拿,执:捉拿。捉奸。捉贼。捉弄。捕捉。捕风捉影。南北朝 佚名《折杨柳歌辞五首》:“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②握:捉笔。捉刀(代人作文)。捉襟见肘。③捉马:牵马;骑马。《聊斋志异 彭海秋》客后至,牵一马来,令彭捉之。……捉马营营,进退无主。 |
捉班做势 | zhuōbānzuòshì | 摆架子,装腔作势。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万一不肯时,做妹子自会劝他,只是寻得主顾来,你却莫要捉班做势。” |
捉颤 | zhuōchàn | 发抖。《水浒传第二回》:“当时洪太尉听罢,浑身冷汗,捉颤不住;急急收拾行李,引了从人下山回京。” |
捉刀代笔 | zhuōdāodàibǐ | 指代人出力或代写文章。领导干部都有自己的捉刀代笔人。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客止》:“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
捉刀人 | zhuōdāorén | 指拿着笔的旁侍。古代的侍从,有专门的刀笔吏,这里的刀和笔的作用类似。所以,捉刀人也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的人。《聊斋志异 张鸿渐》质审一过,无所可否,赵以巨金纳大僚,诸生坐结党被收,又追捉刀人。 |
捉襟见肘 捉襟肘见 | zhuōjīnjiànzhǒu | 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庄子·让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清·李绿园《歧路灯 第七十七回》只为一向窘迫,捉襟见肘,便东涂西抹不来,所以诸事胆怯。 |
捉裾 | zhuōjū | ①犹牵衣。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三国魏许允妻为阮共女,有才德而貌丑。成婚交礼毕,桓范劝允入内,允一见即欲出,妇捉裾停之,以理服允 ,遂相敬重。” ②提起袍子。谓动身启行。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三仙》:“介曰:‘……茅茨不远,可便下榻。’常麻并起捉裾,唤仆相将俱去。” |
捉摸 | zhuōmō | 猜测。形容变化无常,无法猜测预料。清 赵翼《瓯北诗话·七言律》东坡出,又参以议论纵横变化,不可捉摸。明·施耐庵《水浒全传 第二回》却说朱武、杨春两个正在寨里猜疑,捉摸不定。 |
捉掐 捉狭 | zhuōqiā | 刁钻;捉弄。《西游记第三二回》:“你罢软的老和尚,捉掐的弼马温,面弱的沙和尚 !他都在那里自在,捉弄我老猪来蹌路!”《花月痕第五十回》:“捉狭鬼,不是英雄,算我上你当罢。”《花城1981年第5期》:“常常可以相互挖苦、捉狭或打闹的老同学,恭维,是不可能的。”参见“促掐cùqiā”。 |
捉取 | zhuōqǔ | 擒拿;捕捉。南朝梁 任昉《奏弹刘整》:“孃去二月九日夜,失车栏夹杖龙牵,疑是整婢采音所偷。苟奴与郎逡往津阳门糴米,遇见采音在津阳门卖车栏龙牵。苟奴登时欲捉取,逡语苟奴,已尔,不须復取。”《敦煌曲子词·鹊踏枝》:“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 |
捉生 | zhuōshēng | 捉俘虏。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喜兆》:"淮西用兵时,刘沔为小将……每捉生踏伏,沔必在数。"《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己卯,北汉捉生指挥使路贵来降。《辽史·太宗纪上》:"十年,十二月庚辰,如金瓶泺,遣拽刺化哥、窟鲁里、阿鲁扫姑等捉生敌境。" 清 赵翼《戴琬草根斗蟀图》诗:"阵前闻骂周阳五,单骑突出誓捉生。" |
捉影追风 捉影捕风 | zhuōyǐngzhuīfēng zhuōyǐngbǔfēng | 又“捉风捕影”,“捉风捕月”,参见 “捕风捉影”。比喻说话做事没有确凿依据,随意而行。《金瓶梅词话第三三回》:“许人钱,如捉影捕风;骗人财,如探囊取物。”《西游记第二十五回》这泼猴枉自也拿他不住,就拿住他,也似抟砂弄汞,捉影捕风。明·郑若庸《玉玦记·博弈》:“许人话捉影追风,骗人财探囊取物。”参见“捕风捉影”。 |
捉贼捉赃 | zhuōzéizhuōzāng | 比喻处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实为根据。宋·胡太初《昼帘绪论·治狱》:“谚曰:‘捉贼捉脏,捉捉双。’此虽俚言,极为有道。”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三十五:捉贼捉赃,捉奸见双。又无证见,如何断得他罪。 |
桌 | zhuō | ①几(jī)案,可用于饮食、读书、写字:桌案。饭桌。方桌。②量词:三桌客人。 |
桌裙 | zhuōqún | 即桌帏。《老残游记第十七回》:“走进堂门,见东边一间摆了一张方桌,朝南也繫着桌裙。”《老残游记第十七回》人瑞拉着老残,翠花拉着翠环,要他们两个上坐。老残决意不肯,仍是去了桌裙,四方两对面坐的。 |
倬 | zhuō | 显着,大:“倬彼云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