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墜 | zhuì | ①(使)落,掉下:坠马。呱呱坠地。唐 杜甫《哀江头》:“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箭正坠双飞翼。”唐 杜牧《金谷园》“落花犹似坠楼人”宋 宋祁《落花》:“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②往下沉:下坠。③系挂在器物上垂着的东西:扇坠儿。坠子(a.垂着的东西;b.流行于中国河南、山东的一种曲艺,如“河南坠子”)。 |
坠脚 | zhuìjiǎo | ①置于末尾;吊在下面。《西游记第七四回》:“行者见那牌背是个‘威镇诸魔’的金牌,正面有三个真子,是‘小钻风’,他却心中暗想道:‘不消説了!但是巡山的,必有个“风”字坠脚。’”②吊在下面的东西。多指装饰物。《红楼梦第二一回》:“自髮顶至辫梢,一路四颗珍珠,下面又有金坠脚儿。”③犹累赘。《醒世姻缘传第八六回》:“素姐道:‘説走就走,不消和他説,除惹的他弟兄们死声淘气的,带着个老婆,还坠脚哩。’” |
坠楼 | zhuìlóu | 跳楼自杀。唐 志定《逸句》:“惟有罇前今夜月,当时曾照坠楼人。”唐 杜牧《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花月痕第十一回》:“痴珠多情人,既深毁室之伤,復抱坠楼之痛。”按,此三例皆用晋石崇歌妓绿珠自杀之。参见“緑珠”。 |
坠绪 | zhuìxù | 指行将绝灭的学说。唐 韩愈《进学解》:“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
坠言 | zhuìyán | 失言。《汉书·邹阳传》:“虽坠言于吴,非其正计也。”颜师古注引苏林曰:“坠,犹失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四》(金)取我岁币,啖彼士卒。今幸天褫其魄,使先坠言以警陛下,惟圣慈留心焉! |
坠茵落溷 | zhuìyīnluòhùn | 茵:茵席;溷:厕所。随风而落,有的飘在茵席上,有的落在粪坑里。比喻境遇好坏不同。《梁书 儒林传 范缜》:“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侧。”清·捧花生《画舫余谭》:“夫姬既薄命为花,后此之坠茵落溷,诚难自主。” |
坠渊 | zhuìyuān | 落入深渊。谓使陷入困境或受害。《花月痕第六回》:“我们本是凭人搬弄的,爱之加膝,不爱之便要坠渊,又有什么凭据可説得出来?”参见“加膝坠渊”。 |
惴 | zhuì | ①又忧愁,又恐惧:惴恐。惴栗(恐惧发抖)。惴惴不安。②恐吓,使恐惧。《孟子·公孙丑上》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参见“自反”“缩”“褐宽博”。 |
惴恐 | zhuìkǒng | 恐惧。人心惴恐。《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宋 范正敏《遯斋闲览·刚果而和》:“程丞相琳,性严毅,无所推下,出镇大名,每晨起据案决事,左右皆惴恐,不敢喘息。”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嫦娥》:“宗闭户惴恐” |
惴栗 惴栗 | zhuìlì | 恐惧而战栗。语出《诗·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庄子·齐物论》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唐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清 朱仕琇《溪音序》:“﹝溪水﹞轰豗日夜,或作霹雳声。人立溪上,恒惴栗。”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五篇:“他们忧财产之丧失,愁骨肉的分散,愁自己生命的难保,真不知道是怎样地惴栗了。” 现在这形势可到了火烧眉毛的程度,我惴栗不安地等在一边, |
惴耎 | zhuìruǎn | 虫蠕动貌。《庄子·胠箧》惴耎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清 方苞《圣主亲征漠北颂》:“上及飞鸟,下及渊鱼,惴耎肖翘之物,莫不若其性。” |
惴惴 | zhuìzhuì | 忧惧戒慎貌。《诗·小雅·小宛》:“惴惴小心,如临于谷。”《庄子·齐物论》小恐惴惴,大恐缦缦。《魏书·阳固传》:“心惴惴而栗栗兮,若临深而履薄。”《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臣等每惧王室大有阎乐之祸,小有定安之变,夙夜惴惴,战栗累息。《晋书 武帝纪》惟朕寡德,负荷洪烈,托于王公之上,以君临四海,惴惴惟惧,罔知所济。宋 苏轼《秦始皇帝论》:“与禽兽争一旦之命,惴惴焉,朝不谋夕。”《资治通鉴 周纪四》燕人兴师而袭齐,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安平君以惴惴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人,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之功也。惴惴不安:形容又发愁又害怕的样子。《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六》由是为下者常眄眄焉伺其上,苟得间则攻而族之;为上者常惴惴焉畏其下,苟得间则掩而屠之。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织》: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鲁迅《彷徨·祝福》:“(祥林嫂)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 |
惴惴不安 | zhuìzhuìbùān | 指担心害怕(惴惴:恐惧、担忧的样子)。《诗经 小雅 小宛》:“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欧阳山《苦斗》六七:大家都认为这是震南村第一个大灾难,愁眉苦脸,惴惴不安。 |
赘 | zhuì | ①多余的,多而无用的:累(léi )赘。赘述。赘言。赘词。②招女婿:赘婿。入赘。参见“招赘”。入门为赘。《资治通鉴 秦纪二》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略取南越陆梁地,置桂林、南海、象郡。《聊斋志异 莲香》(桑)生出,浼女舅执柯。媪议择吉赘(桑)生。《聊斋志异 胡四娘》止有少女四娘,孽出,母早亡,笄年未字,遂赘程(孝思)。参见“出赘”。③赘瘤;肉瘤。《释名》赘,属也。横生一肉属着体也。赘疵(肉瘤。比喻多余无用之物);赘木(有赘瘤状物的树木);赘行(赘瘤)《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南唐主(李煜)退朝,与后服僧衣,诵佛书,拜跪手足成赘。 |
赘旒 | zhuìliú | 赘,连缀;旒,旌旗上的飘带。比喻实权旁落、为大臣挟持的君主。后亦指有职无权的官吏。《公羊传·襄公十六年》:“君若赘旒然。”何休注:“旒,旂旒;赘,繫属之辞,若今俗名就壻为赘壻矣。以旂旒喻者,为下所执持东西。”唐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三》:“王大誓师旅,兴言感慨,荡清上国,拯厥赘旒。”明 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盖君若赘旒久矣。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旒也。清 潘耒《烈士行赠赵义庵诗》:“苦言奔驰不称意,一官束体如赘旒。”章炳麟《答学究》:“以囚之则君若赘旒,而位号未改,幸四邻可以无动。” |
赘瘤 | zhuìliú | ①犹赘疣。比喻多馀无用之物。三国魏 嵇康《答难养生论》:“盖将以名位为赘瘤,资财为尘垢也。”宋 王禹偁《月波楼咏怀》:“身世喻泡幻,衣冠如赘瘤。”许地山《缀网劳蛛》:“财产是生活的赘瘤,不要也罢,和他争什么?” ②喻赘婿。清 李渔《慎鸾交·却媒》:“又怎肯去就东床,作赘瘤,冒阉人,为我舅。” ③人或动物身上的瘤。《聊斋志异 二班》见鼻下口角有两赘瘤,皆大如碗。 |
赘行 赘形 | zhuìxíng | 指赘瘤。《老子·第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魏源本义引司马光曰:“形、行古字通用。弃馀之食,适使人厌,附赘之形,适使人丑。”《后汉书·皇后纪上·光武郭皇后论》:“当其接牀笫,承恩色,虽险情赘行,莫不德焉。” 李贤注:“言丑恶也。” 南朝梁 沉约《奏弹王源》:“鄙情赘行,造次以之;纠慝绳违,允兹简裁。” 清 袁枚《与香亭书》:“倘能安分守己,无险情赘行,如马少游所云‘骑欵段马,作乡党之善人’,是即吾家之佳子弟,老夫死亦瞑目矣。” |
赘婿 | zhuìxù | 结婚后住到女家的男子;入赘的女婿。《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 |
赘疣 | Zhuìyóu | ①疣。皮肤上长的肉瘤。《聊斋志异 霍生》霍有邻妪,曾与严妻导产。偶与霍妇语,言其私处有赘疣。《聊斋志异 梁彦》推之不动,掐之则痛,竟成赘疣;口眼已合,如伏鼠然。《聊斋志异 云萝公主》嘱生曰:“记取四年后,侯氏生女,左胁有小赘疣,乃此儿妇。当婚之,勿较其门地也。” ②比喻多余无用的东西。洪兴祖 补注:“赘肬,瘤肿也。”《解人颐》钱德苍序:胡子尝病其赘疣、重复,玉石浑收,已而删繁就简,都为一集,名之曰“新”。 |
赘子 | zhuìzǐ | 以儿子质给他人。一说,为赘婿。《汉书·严助传》:“间者,数年岁比不登,民待卖爵赘子以接衣食。” 颜师古注:“如淳曰:‘淮南俗卖子与人作奴婢,名为赘子,三年不能赎,遂为奴婢。’赘,质也。一说,云赘子者,谓令子出就妇家为赘壻耳。”清 陶炜《课业馀谈·人物称谓》:“赘子,赘,质也。质子与人,三年不赎,遂没为奴也。” |
缒 | zhuì | ①绳索。《左传》登者六十人,缒绝,师鼓噪,城上之人亦噪。②用绳索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放或上拉:缒城而下。缒而上之。《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夜缒而出,见秦伯。《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一》魏长水校尉马愿等开邺城纳燕兵,戴施、蒋悬缒而下,奔于仓垣。《资治通鉴 宋纪四》(裴)方明夜缒而上,(刘)道济为设食,涕泣不能食。《资治通鉴 宋纪八》既夜,缒桶悬卒出,截其钩,获之。《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四》中城矢尽,(张)巡缚藁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令狐)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藁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以牛革为囊,数十人牵大绳以汲取之,自子至午,则泉脉渐竭,乃缒人于绳令下,以手汲取,投之于囊,然后引绳而上。③拽;拉。如:缒牛(拉牛;牵牛);缒手(拉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三》翼日,(刘)锜行城上,见二人远来,心知其归,即缒上。④明 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卷五.穷马周遭际卖缒媪》“缒”即“瑽cōng”,卖缒媪即通过敲击玉器,发出声音,来售卖玉器的老妇人。 |
缒幽 | zhuìyōu | 缘绳下坠于幽深之处。清 魏源《天台纪游诗之二》:“縋幽阴平师,凿险吕梁斧。” 清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初十》:“招集股分,设厂开工於向无人烟之地,凿险縋幽。”清·曾朴《孽海花 第三十四回》常肃也了解胜佛不是个缒幽凿险的空想人,倒是个任侠仗义的血性男子。 |
膇 | zhuì | 脚肿:“民愁则垫隘,于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疾。”《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一》王庶奏曰:兼自今冬以来,疾疹交作,精神昏耗,脚膝重膇。 |
硾 | zhuì I. | ①古同“缒”,拴上重物往下沉:“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八》乃经铁锚于上流硾之水中,又以竹縆绝七八百尺者,系两岸大橛上,每縆硾二舟或三舟,使不得下。②揣量物体的重量。II.chuí捣,敲打:“第一池纸匀硾之,易软少毛。” |
甀 | zhuì | 古时坛子一类的瓦器:“抱甀而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