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 | zhuā | ①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一把抓住。、 他抓起帽子就往外走。②人用指甲或带齿的东西或动物在物体上划过:抓痒痒 、他手上被猫抓了一下。③捉拿;捕捉:抓土匪、老鹰抓走了一只小鹰儿。④加强领导,特别着重(某方面):抓重点、 他分工抓农业。⑤抢着做:三抓两抓就把工作抓完了。⑥吸引(人注意):这个演员一出场就抓住了观众。⑦方言,上海话,四川话,山东话中,还可以表示干嘛的意思。⑧方言,新疆话, 可以表示很弱,很没有能力的意思。 |
抓耳挠腮 | zhuāěrnáosāi | 又抓耳朵又搔腮帮子。形容高兴焦急等的样子。(挠、抓:搔)。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大郎听罢,气得抓耳挠腮没有是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 |
抓乖卖俏 | zhuāguāimàiqiào | 耍聪明,卖弄乖巧。亦抓乖弄俏 |
抓髻 | zhuājì | 旧时指头发上拢,绾在头顶上或两旁的一种发式。形如握拳,表示未婚女子的身份。黄天化在山吃斋,今日在王府吃荤,随挽双抓髻,穿王服,带束发冠…《老残游记第二回》:“停了数分鐘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陕北民歌选·迎春揽工》:“三月里哟三月三,李大女娃草窑钻;身铺麦秸头枕砖,抓髻压倒偏又偏。” |
抓阄 | zhuājiū | 亦拈阄niānjiū每人从预先做好记号的纸卷或纸团中摸取一个,以决定谁该得什么或做什么。北方,尤其在河北唐山一带,把抓阄、抽签,也俗称“抽勾”。严复《论沪上创兴女学堂事》:“岂有伉俪之大,一与之齐,终身不改,而发端之始,乃以探筹抓鬮之灋行之乎?” |
抓周 | zhuāzhōu | 也叫试儿、试周、揸生日。它是周岁礼中一项很重要的仪式,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古俗,在民间流传。婴儿出生满一年,占称“周”,现称周岁,周岁这天,全家人不仅要庆贺,而且还要举行隆重的抓周仪式。在古典名著《红楼梦》里.也曾写到过“抓周”这个礼仪.贾宝玉在周岁那天抓了胭脂钗环。参见“试儿”。 |
挝 | zhuā I. | ①打,敲打:鞭挝。挝鼓。挝杀。《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昔直不疑无兄,世人谓之盗嫂;第五伯鱼三娶孤女,谓之挝妇翁。《聊斋志异 尸变》至东郊,瞥见兰若,闻木鱼声,乃急挝山门。《聊斋志异 跳神》室数鼓乱挝如雷,蓬蓬秸人耳。《聊斋志异 庚娘》但闻妇曰:“若所为,雷霆恐碎汝颅矣!”王乃挝妇。《聊斋志异 辛十四娘》仰见高闳,以策挝门。《聊斋志异 陈锡九》后半年馀,锡九夜读,闻挝门声,问之寂然。②古同“抓”,用指或爪挠。《西游记第三回》众猴称谢毕,都去抢刀夺剑,挝斧争枪,扯弓扳弩,吆吆喝喝,耍了一日。《聊斋志异 八大王》生大言曰:“我冯某非受人挝打者!” II.wō①〔老挝〕国名,在东南亚。②(挝) |
挝鼓 | zhuāgǔ | 击鼓。或特指击登闻鼓。唐 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诗:“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清 陈维崧《水龙吟·江行望秣陵作》词:“何处回颿挝鼓,更玉笛数声哀怨。”《续资治通鉴·宋孝宗干道六年》今畿甸之民,州县一不得其情,则之台之省,以至挝鼓,必彻而后已。《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立登闻鼓院,许有冤者挝鼓以闻。参见“登闻”。 |
挝阖 | zhuāhé | 敲门。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云翠仙》:“夜将半,始抵母家。挝阖入,见楼舍华好,婢仆辈往来憧憧。” |
髽 | zhuā | 指古代妇人在办丧事的时候梳的发髻,用麻束住头发。《仪礼》髽衰三年。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祀变荆巫祷,风移鲁妇髽。戴圣《礼记.檀弓上》:“鲁妇人之髽而吊也,自败于台鲐始也。” |
髽髻 | zhuājì | 梳在头顶两旁或脑后的发髻。古时男女皆有,近代常为中老年妇女发型。清 赵翼《蔡节妇》诗:“女流中有此须眉,髽髻当门只手支。”郭澄清 《大刀记》第一章:“这里边,有白须满胸的老爷爷,有梳着灰白髽髻的老奶奶。” |
髽角 | zhuājiǎo | 即髽髻。《水浒传第三一回》:“(武松)把门一推,呀地推开门,抢入来了,先把一个女使髽角儿揪住,一刀杀了。”参见“髽髻”。 |
爪 | zhuǎ I. | ①口语,鸟兽的脚趾或趾甲。也指趾甲。鸡爪;鸭爪;猫爪。②某些器物下端像爪的部分。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海蛆》:“铁锚四爪皆折。”II. 参见zhǎ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