辄 | zhé | ①总是,就;立即:动辄得咎。浅尝辄止。辄入:擅入。《汉书 王莽传下》以王宪得玺绶不辄上、多挟宫女、建天子鼓旗,收斩之。《南史 本纪卷六梁武帝》所居室中,常若云气,人或遇者,体辄肃然。《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宣皇帝宇文赟》小有乖违,辄加其罪。《西厢记》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辄入中堂。②仗恃胡作非为:“甘受专辄之罪”。《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九》(刘)裕既行,青州刺史檩祗自广陵辄率众至涂中掩讨亡命。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祢是父之庙号,父在无容称庙,父殁何容辄呼? |
辄便 | zhébiàn | 随即。《百喻经·破五通仙眼喻》:“有一愚臣,輒便往至,挑仙人双眼,持来白王。”《水浒传第八二回》:“新降之人,未效功劳,不可輒便加爵。可待日后征讨,建立功勋,量加官赏。” |
辄然 | zhérán | 不动貌;全然。欲成精品必须抛弃一切患得患失的思想,凝神屏气,辄然忘吾。《庄子·达生》:“必齐以静心……齐七日,輒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陆德明释文:“輒然,不动貌。”明 焦竑《焦氏笔乘续集·金陵旧事上》:“句容县吴瀆塘有半汤湖,湖水半冷半热,热可以瀹鸡。皆有鱼,髮入輒然。” |
辄入 | zhérù | 擅入,随便进去。慎勿辄入的意思是,当心不要随便进去。宋 李上交《近事会元 卷二》《翰林志》云:学士院南北厅外各有铃索,人不敢辄入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三》帝(宋光宗)曰:“引裾可也,何得辄入宫禁乎?”元 王实甫《西厢记 第一本第二折》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辄入中堂。 |
辄行 | zhéxíng | 擅自行使:得策辄行。毫不犹豫,马上执行。欲来投托,未敢辄造 |
辙 | zhé | ①车轮压的痕迹:覆辙。车辙。易辙。南辕北辙。《左传 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老子·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跡;善言,无瑕謫。晋 陶渊明《读山海经 其一》:“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唐 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聊斋志异 酒友》狐曰:“不然。辙中水胡可以久掬?合更谋之。”②车行的一定路线:上下辙。③诗词、歌曲、杂曲所押的韵:辙口。合辙押韵。从声乐角度,根据汉字音节的韵母归纳为十三韵,称为十三韵辙。“韵辙”是同义复词。④办法,主意:没辙了。⑤途径,门路。 |
辙迹 | zhéjì | 亦作“辙跡”。①车子行驶的痕迹。艺文类聚卷七一引晋枣据船赋:“且其行无辙跡,止无所根,不疾而速,忽若驰奔。”南朝宋 颜延之《赭白马赋》:“跨中州之辙迹,穷神行之轨躅。”唐 白居易《人之穷困由君之奢欲策》:“倦畋渔之乐,疲辙跡之游。” 清 马维翰《泸定桥诗》:“人影漾惊波,行空无辙跡。” ②痕迹。《老子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讁。”西汉·贾谊《治安策》秦世之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也。南朝梁 任昉《答刘居士诗》:“行无辙跡,理絶心机。”清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泰伯篇三》:“颜子则去一分私,显一分公,除彼己之辙迹,而显其和平。” ③犹途径。《淮南子·主术训》:“今治乱之机,辙跡可见也。” 明 方孝孺《任重斋记》:“他如七十子之徒,虽其才各殊,至於辙迹亦一而已,盖自任之道同也。”清 包世臣《与杨季子论文书》:“夫孟荀文之祖也;子政、子云,文之盛也:型具在,辙迹各殊。” |
辙乱旗靡 | zhéluànqímǐ | 谓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后以“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之状。亦用于比喻。唐 虞世南《破邪论序》:“引文证理,非道则儒,曲致深情,指的周密,莫不辙乱旗靡,瓦解冰销。”亦作“辙乱旂靡”。清 昭槤《啸亭杂录·车骑营》:“然其制严重,难以连行,和通之败,辙乱旂靡,道路壅塞,士卒多有伤损,论者归咎车战,遂废其营。” |
蛰 | zhé | 动物冬眠,藏起来不吃不动:入蛰。惊蛰。蛰伏。蛰虫。蛰居(像虫子冬眠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蛰藏(cáng)。蛰隐。唐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公曹诗》:“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明 刘基《司马季主论卜》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四 陈希夷四辞朝命》五老告之以蛰法。怎唤做蛰法?凡寒冬时令,天气伏藏,龟蛇之类,皆蛰而不食。《聊斋志异 蜇蛇》蛇不甚长,而粗则如巨桶。盖蛰于内而不能出,已历多年者也。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
蛰虫 | zhéchóng | 藏在泥土中冬眠的虫子。《庄子·天运》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 |
蛰伏 | zhéfú | ①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淮南子·天文训》:“百虫蛰伏,介鳞者蛰伏之类也,故属于阴。”叶圣陶《隔膜·苦菜》:“蚯蚓很安适地蛰伏着,这回经了翻动,他们只向泥土深处乱钻。”②指人蛰居:蛰伏家中无法得知其是暂时消音是自发蛰伏行为。晋 葛洪《抱朴子·嘉遁》:“蛰伏于盛夏,藏华于当春。”清 方文《云间五子诗·徐闇公孚远》:“闇公青云器,蛰伏东海滨。”鲁迅《书信集·致台静农》:“兄蛰伏古城,情状自能推度。”③潜伏;隐蔽。老舍《蜕》第八:“在伺侯病人的时候,她感到不能忍受的麻烦,可也体验到蛰伏在心间而没经施用过的人情与热烈。”艾青《吹号者》诗:“我们蛰伏在战壕里,沉默而严肃地期待着一个命令。” |
蛰居 | zhéjū | 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指长期隐居在某个地方,不出头露面。蛰居山村。 |
蛰龙 | zhélóng | 蛰伏的龙,或可译作“古时冬眠的龙”,比喻隐匿的志士。金 元好问《刘曲龙潭》诗:“蛰龙何年卧,万国待霖雨。”明 梁辰鱼《浣纱记·定计》:“蛰龙困久夜长吟,欲作甘霖,定作甘霖。”《聊斋志异 龙》启睑而审视之,睛固无恙,但有赤线蜿蜒于肉分。或曰:“此蛰龙也。”妇忧惧待死。 |
蛰燕 | zhéyàn | 冬季伏匿在岩穴中的燕子。《晋书·郗鉴传》:“又徐龛、石勒左右交侵,日寻干戈,外无救援,百姓饥馑,或掘野鼠蛰燕而食之,终无叛者。” 宋 周必大《二老堂杂志·蛰燕》:“值天气暄甚,偶岸圮,蛰燕满江而飞。又寓昆山时归家拆旧土桥,易以砖石,其中皆蛰燕,以此辟海上乌衣国之说。” |
詟讋 | zhé | ①(使)丧胆;惧怕:积此千载恨,一发詟万夫。《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谋敌制胜之道,有声有实。敌弱者,先声后实以詟其气,敌强者,先实后声以俟其机。②前后因袭,不加改革。③禁忌;忌:(裘)无益于死者,而足以养生,故因其资(用)以詟之。 |
詟服 | zhéfú | 畏惧服从。使之畏惧服从。《汉书·项籍传》:"诸将詟服,莫敢枝梧。"《南史·梁本纪上·武帝上》:"今加湖之败,谁不詟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三》夫以曹玮知秦州,戎羌詟服,边境之事,玮处之已尽其宜。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陈侍御奏折》:"将见四夷詟服,边圉乂安。" |
詟谀立懦 | zhéyúlìnuò | 指使谄谀者知所畏忌,怯懦者知所自立。只有他这样的人才能詟谀立懦,国家就需要这样的人才,我们一定要留住他才行。宋·岳珂《桯史·陈了翁始末》:“前书《尊尧集表》,盖与此互见始末,讋谀立懦,不厌屡书也。” |
磔 | zhé | ①古代祭祀时分裂牲畜肢体。刳鸡胸、腹而张之,令其干枯不收。故从桀。孙希旦集解:“磔,磔裂牲体也。”磔犬流豕。②古代一种酷刑,把肢体分磔死。《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八》吴章要斩,磔尸东市门。《资治通鉴 随纪六》磔(杨)玄感尸于东都市,三日,复脔而焚之。《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二》突厥默啜离赵州,乃纵阎知微使还。太后(武则天)命磔于天津桥南,使百官共射之,既乃其肉,锉其骨,夷其三族,疏亲有先未相识而同死者。《聊斋志异 犬奸》后人犬俱寸磔以死。③纷张。张也,开也,裂也,剔也。唐 李颀《古意诗》:“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
磔裂 | zhéliè | ①车裂人体。后亦指凌迟处死。《后汉书 董卓列传》恨不得磔裂奸贼于都市,以谢天地!②分割;割裂。 |
磔磔 | zhézhé | ①象声词。鸟鸣声。宋 苏轼《石锺山记》:“而山上栖鶻,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宋 陆游《露坐诗》:“磔磔禽移树,芒芒月堕空。”清 黄景仁《鹊踏枝·鹧鸪词》:“只许隔花啼磔磔,啼时又惹天如墨。”②象声词。琴声。宋 苏轼《游桓山会者十人以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为韵得泽字》:“弹琴石室中,幽响清磔磔。”③象声词。棋子声。宋 黄机《传言玉女·次岳总干韵词》:“纹楸玉子,磔磔敲春昼。”④象声词。爆竹声。宋 陈元靓《岁时广记·元旦上·燃爆竹》:“潁滨除日诗云:‘楚人重岁时,爆竹鸣磔磔。’”⑤象声词。骨节声。《剪灯新话·太虚司法传》:“大异方若其长,不能自立,即愿身矮一尺。众鬼又驱至石牀上,如按麪之状,极力一捺,骨节磔磔有声,乃拥之起,果一尺矣。”⑥象声词。笑声。茅盾《虹八》:“刚一进门,就听得谢老先生的磔磔的笑声从那个作为客厅用的楼下厢房里出来。”茅盾《三人行七》:“惠简直狂笑了。笑声是那样磔磔地令人毛骨悚然。” |
磔诛 | zhézhū | 凌迟处死。明 孙柚《琴心记·廷尉伸冤》唐蒙即日磔诛市朝,以彰国家大典。《清史稿卷六圣祖本纪一》(康熙十八年九月)甲寅,金光祖执叛镇祖泽清送京,及其子良楩磔诛之。 |
摺 | zhé | ①叠:摺叠。摺扇。摺尺。摺刀。西汉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范雎摺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聊斋志异 宫梦弼》暮年,日餐榆屑一升,臂上皮摺垂一寸长,而所窖终不肯发。②用纸叠起来的册子:摺子。存摺。奏摺。手摺。 |
摺片 | zhépiàn | 清代称奏文为折片。《清史稿·穆宗纪二》丙辰,諭吏部、兵部、理藩院,亲政后,各署有请旨及军务摺片,均用汉文。《清史稿卷二十一 穆宗本纪一》谕军机处於各摺片后署赞襄政务王大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