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斬 | zhǎn | ①砍断:斩断。斩首。斩决。斩除。斩草除根。斩钉截铁。先斩后奏。披荆斩棘。②(文言)断绝。《诗经·小雅·节南山》:“国既卒斩,何用不监。”《孟子·离娄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 |
斩草除根 | zhǎncǎochúgēn | 斩:砍断;斩草:割草;除:去掉。割草要把草根彻底除掉。比喻除去祸根;不留后患。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绝其本根,勿使能殖。”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七:斩草除根,萌芽不发;斩草若不除根,春至萌芽再发。 |
斩衰 斩縗 斩缞 | zhǎncuī | 旧时五种丧服中最重的一种。用粗麻布制成,左右和下边不缝。服制三年。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为公婆,承重孙为祖父母,妻妾为夫,均服斩衰。《汉书 霍光传》服斩縗,亡悲哀之心。《晋书 元帝纪》(太兴元年)三月癸丑,愍帝崩问/闻至,帝斩缞居庐。《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五》中书令宗楚客衣斩衰、乘青驴逃出,至通化门,门者曰:“公,宗尚书也。”去布帽,执而斩之,并斩其弟晋卿。《资治通鉴 后梁纪六》符习不敢当成德,辞曰:“故使无后而未葬,习当斩衰以葬之,俟礼毕听命。” |
斩钉截铁 斩钉切铁 | zhǎndīngjiétiě zhǎndìngqiētiě | 斩:砍断;截:切断。砍断钉子切断铁。比喻做事;说话坚决果断。我喜欢那种斩钉截铁的作风。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洪州云居道膺禅师》:“师谓众曰:‘学佛法底人,如斩钉截铁始得。’”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一章:“又是一声‘不许动!’那么斩钉切铁,比前几次严厉多了。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三:‘要是他不理你呢?’‘你也不理他。’邓秀梅斩钉切铁地干脆回说。 |
斩伐 | zhǎnfá | ①征伐。《诗·小雅·雨无正》:"降丧饥馑,斩伐四国。" 宋 苏辙 《秦论》:" 秦人居诸侯之地而有万乘之志,侵夺六国,斩伐天下,不数十年之间而得志于海内。"②诛杀。《史记·酷吏列传》:"张汤数称以为亷武,使督盗贼,所斩伐不避贵戚。"《汉书·尹齐传》:"武帝使督盗贼,斩伐不避贵势。"③砍伐。《荀子·王制》:"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馀材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方春斩伐,竭泽而渔,草木鱼鳖,亦莫生遂。 |
斩竿揭木 斩木揭竿 | zhǎn’gānjiēmù zhǎnmùjiēgān | 揭:举起;竿:竹竿。砍削树木当兵器,举起竹竿作军旗。比喻武装起义。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一回臣闻田虎斩木揭竿之势,今已燎原,非猛将雄兵,难以剿灭。清·褚人获《坚瓠补集·关社引》:“维兹六月,忽有斩竿揭木之事。” |
斩钢截铁 | zhǎn’gāngjiétiě | 比喻干脆利落,坚决果断。同“斩钉截铁”。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邓九公看他作的这等斩钢截铁,心里想到昨日安老爷的话,真是大有见识,暗暗的佩服。”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五章:李自成斩钢截铁地说:‘我不亲自去,敬轩不会起义。天下大局,决于此行!’ |
斩关夺隘 | zhǎn’guānduóài | 砍断门闩,攻破城门,夺取关隘。形容军队作战勇敢,势不可挡。刘伯承《回顾长征》:“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许光达等《湘鄂西和湘鄂川黔的武装斗争》(红三军)一路上克服了……严重困难,跋山涉水,斩关夺隘,粉碎了敌人的前堵后追,消灭许多敌人。 |
斩木为兵 | zhǎnmùwéibīng | 砍削树木当兵器。汉·贾谊《过秦论》:“(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 |
斩剐 | zhǎn’ɡuǎ | 斩刑与剐刑。斩﹐砍去头颅。剐﹐割肉离骨﹐最后致死。皆古代的酷刑。《续资治通鉴 元纪八》然斩剐之刑,则又往往滥用之,至其酷也,或生剥人皮;又有三段铲杀法,未之除也。 |
斩关 | zhǎn’guān | 砍断门,泛指攻破城门。语本《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奔邾。”《后汉书·坚镡传》:“镡乃引军赴宛,选敢死士夜自登城,斩关而入。”《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九》上(敬宗李湛)时在清思殿击球,诸宦者见之(作乱者),惊骇,急入闭门,走白上;盗寻斩关而入。宋 苏洵《权书上·攻守》:“夫盗之于人抉门斩关而入者有焉,他户之不扃键(jiōngjiàn门扇上的环纽)而入者有焉。”清 王韬 《淞隐漫录·盗女》:“忽闻门外马嘶人沸,列炬若昼,一女子率众官军斩关径入。” |
斩获 | zhǎnhuò | 原意为作战时对敌人的杀伤、俘获,现比喻大有收获。《南史 本纪卷六梁武帝》(王)肃、(刘)昶单骑走,斩获千计,流血绛野。 |
斩级 | zhǎnjí | 斩取首级,就是杀敌的意思。《晋书 宣帝纪》蜀将马岱入寇,帝遣将军牛金击走之,斩千余级。唐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 卷一》:"贼众大乱,因而纵击,所向摧陷,斩级获生不可胜数。"《宋史·徽宗纪二》:"诏西边用兵,能招纳羌人者,与斩级同赏。"明 沈德符《野获编·宗藩·郡王谋叛贷命》:"凡平寨一百九十五,斩级三千。" |
斩将搴旗 斩将刈旗 | zhǎnjiàngqiānqí zhǎnjiāngyìqí | 砍杀敌将,拔取敌旗。形容勇猛善战。《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文选·李陵《答苏武书》:“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覉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 李周翰注:“斩贼之将,取贼旗。” 明 王玉峰《焚香记·传笺》:“任纵横出奇兵应变,斩将搴旗呼吸间。” 吴伯箫《羽书·马》:“百万军中,出生入死,不也是凭了征马战马才能斩将搴旗的么?” |
斩尽杀绝 | zhǎnjìnshājué | 斩:砍断;尽、绝:完。全部杀掉;一个也不留。比喻做事不留余地。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集团妄图将中国革命力量斩尽杀绝,但是共产党人是斩不尽、杀不绝的,革命自有后来人。元 高文秀《渑池会》第四折:“将秦国二将活挟将来了,将众兵斩尽杀绝也。” |
斩戮 | zhǎnlù | 斩杀;杀戮。《三国志·魏志·董昭传》:“近魏讽伏诛建安之末,曹伟则斩戮黄初之始。”《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元年》:“晞至青州,以严刻立威,日行斩戮,州人谓之‘屠伯’。”清 魏源《圣武记 卷九》:“适明亮兵截其后队,惠龄、庆成等骑兵截其前队,各有斩戮。” |
斩首 | zhǎnshǒu | 杀头。斩首示众。《史记 屈原列传》: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
斩头沥血 | zhǎntóulìxuè | 形容为匡扶正义而不顾生死。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我是斩头沥血的人,何肯戏弄良人!”清·感惺《游侠传·侠议》在今日算是一个斩头沥血的人儿。 |
斩头去尾 | zhǎntóuqùwěi | 斩掉头部,除去尾部。指将整体分割。也指剩下中间部分。叶剑英《伟大的战略决战》:“由于我军执行了上述方针,华北敌人即被我军斩头去尾,一截一截地被各个歼灭。” |
崭 | zhǎn I. | 高峻,高出:崭露头角(喻初次显露才能)。崭新(极新)。II.chán古同“巉”,险峻。 |
崭露头角 崭露头脚 | zhǎnlùtóujiǎo zhǎnlùtóujiǎo | 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白话释义:虽然少年;已经是成年人;能够考中进士;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 |
崭然 | zhǎnrán | ①形容山势高峻突兀。 唐 柳宗元《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北有双山,夹道崭然。” 宋 梅尧臣《依韵和刘原甫见寄》:“周碑嗟缺矣, 少室望崭然。”清 戴名世《雁荡记》:“天柱峙其右,奇特雄伟,崭然不可躋。”②形容物体尖锐突出。宋 杨万里《食菱诗》:“鷄头吾弟藉吾兄,头角崭然也不争。” 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七·小猎犬》:“见一小鹿,长二寸许,双角崭然。”③形容超出一般。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明 唐顺之《刑部郎中唐嘿庵墓志铭》:“君自少时,其於货利声色中能崭然不为所污染若此。” 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三五》:“丱角春明入塾年,丈人摩我道崭然。”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十三章》:“许多新体的诗歌所谓‘词’者,也崭然露出头角来。”参见“崭露头角”。④鲜明貌。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金生色》:“居家犹素妆;一归寧,则崭然新艳。”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恒娘》:“后日为上巳节,欲招子踏春园。子当尽去敝衣,袍袴袜履,崭然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