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āi

①采取,拿下:采摘。摘取。摘桃子。摘除。②选取:摘要。摘录。摘编。文摘。摘引。寻章摘句。指摘(挑出缺点)。③借:摘兑。东摘西借。

摘胆剜心

zhāidǎnwānxīn

摘:取。剜:用刀剜。用刀子将胆和心取出。形容非常痛苦。元·无名氏《小孙屠》第三折:“再休放来生债,啼哭的摘胆剜心,伤情无奈。”清·无名氏《隔帘花影》第44回:“绑出去摘胆剜心,不许停留。”

摘发

zhāifā

①调拨。《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五》又,吴充、鞠真卿摘发礼院生代署文字等事,人吏则赎金免决,充、真卿并降军垒,此(陈)执中缪戾宜罢免者二也。《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又令统制官姚公辅、赵铨守原州,听候中军统制吴挺节制,不得自为摘发。”②揭示、阐明。晋 袁宏《后汉纪·明帝纪上》:“诵《易经》,习《诗》、《论语》、《春秋》,略记大义,听言观论,摘发其要。”鲁迅《坟·文化偏至论》:“聪明英特之士,虽摘发新理,怀抱新见,而束于教令,胥缄口结舌而不敢言。”③揭发。《北齐书·冯翊王润传》:“及长,广慎方雅,习于吏职,至摘发隐伪,奸吏无所匿其情。”

摘伏

zhāifú

①犹折服。使从心里屈服或服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四》(廉)希宪讲求民间利害,抑强扶弱,摘伏摧奸,境内大安。②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旧唐书·玄宗纪上》:“内外官人被诸道按察使及御史所摘伏,咸宜洗涤,选日依次叙用。”

摘瓜抱蔓

zhāiguābàomàn

唐 李贤《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后用以喻一扫而空。《“五四”爱国运动资料·陕西学生一九一九年五月三十日通启》狡日思逞,岂仅得一青岛而可以餍其欲哉?将见摘瓜抱蔓,舐糠及米,着着进逼,而无已时。

摘句寻章

zhāijùxúnzhāng

摘取、搜寻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元·汤式《一枝花·赠人》套曲:“论文时芸窗下摘句寻章,论武时柳营内调丝弄竹。”清·烟霞散人《凤凰池》第四回:老夫少年虽曾摘句寻章,推敲一道,从未谙之,这些壁间之作都是小女代为,不过初学涂鸦,有何好处。

摘僻

zhāipì

亦作“摘擗”。拳曲手足。谓自加拘束。《庄子·马蹄》:“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成玄英疏:“摘僻是曲拳之行。”一说,烦碎。郭庆藩集释引郭嵩焘曰:“擿僻,当作‘摘擗’。 王逸注楚辞:‘擗,析也。’摘者,摘取之;擗者,分之;谓其烦碎也。”

摘山煮海

zhāishānzhǔhǎi

摘:开发。指开山炼矿,煮海成盐。比喻开发矿藏。宋·秦观《国论》:"至于摘山煮海,冶铸之事,他日吏缘以为奸者,临遣信臣,更定其法。"《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八》大要谓先时百姓之摘山者,受钱于官,而今也顾使之纳钱于官,受纳之间,利害百倍。

摘瑕指瑜

zhāixiázhǐyú

谓揭示优缺点。明·袁宏道《送徐太府见可入计序》:“士之执举子业者盈庭,公摘瑕指瑜,无不心折。”明·张同奎《上六部禀帖》先帝一日与忞评论古今名臣宿将,摘瑕指瑜,纤悉无遗。

摘星楼zhāixīnglóu

楼名。传说为商纣王所建,极高峻。元 马致远《宫秋第二折》:“俺又不曾彻青霄高盖起摘星楼。”《封神演义 第五回》纣王正在摘星楼宴乐,听见大殿上钟鼓齐鸣,左右奏:“请圣驾升殿。”

摘印zhāiyìn

清制,地方官犯事,须即撤职者,即由督抚委派人员收取该官印信,限日离任,叫“摘印”。由于贪赃枉法,该知府被朝廷下令摘印,并由总督亲自委派信官员前往收缴印,责令其即日离开…

zhāi I.

古同“摘”,采摘。参见II.tī III.zhì

擿埴索涂

zhāizhísuǒtú

亦作'擿植索涂'。亦作'擿埴索途'。谓盲人以杖点地摸索道路。常喻暗中求索。

zhāi

①屋舍,常指书房、学舍、饭店或商店:书斋。聊斋。荣宝斋。内斋。同斋:同学。唐 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聊斋志异 雷曹》乐云鹤、夏平子,二人少同里,长同斋,相交莫逆。《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王)国宝起斋,侔清暑殿,(东晋)孝武帝甚恶之。《聊斋志异 聂小倩》宁(采臣)斋临野,因营坟葬诸斋外。② 祭祀前或举行典礼前清心洁身:斋戒。封斋(亦称“把斋”)。斋月。斋坛。斋会。斋果。③佛教、道教等教徒、道徒吃的素食:斋饭。斋堂。吃斋。④舍饭给僧人吃:斋僧。《西游记第七六回》有些善信的人家斋僧,见我食肠大,衬钱比他们略多些儿,我拿了攒在这里

斋厨

zhāichú

亦作“斋厨”。寺庙的厨房。亦指一般的厨房。又称香积厨。宋 叶适《宿石门诗》:“栖栖三羽衣,日晏斋厨空。”宋 苏轼《超然台记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宋 苏轼《后杞菊赋》:“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清 黄景仁《遇雨止云谷寺诗》:“斋厨列蔬果,茗味更清絶。”

斋舫

zhāifǎng

运载斋库物资的船。《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六年》:“主者求坚船以为斋舫。”胡三省注:“以船载斋库物,因曰斋舫。”

斋宫

zhāigōng

皇帝进行斋戒的场所,在皇室的各种祭祈建筑中,都建有斋宫。《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八》(王)珪典内外制十八年,尝因斋宫赋诗,有所感叹,帝(宋神宗)闻而怜之,遂有是拜。《明史 卷十一 景帝》终于舆疾斋宫,小人乘间窃发,事起仓猝,不克以令名终,惜夫!

斋公zhāigōng

寺庙里管香火的人。是对道士的尊称;旧时也称迷信、吃素食的人为斋公。《儒林外史第三回》我听得斋公们说,打了天上的星宿,阎王就要拿去打一百铁棍。

斋讲zhāijiǎng

①宣讲佛法之集会。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梁孝元萧绎)年少之时,每八月六日,载诞之辰,常设斋讲,自阮修容薨殁之后,此事亦絶。”《北史·高允传》:“又雅信佛道,时设斋讲,好生恶杀。”②旧指学舍的讲堂。宋 欧阳修《吉州学记》:“学有堂筵斋讲,有藏书之阁。”

斋醮

zhāijiào

僧人、道士设坛祈福。亦称斋醮科仪,道教仪式。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犹如演出一场折子戏,这就是道教斋醮科仪,俗称"道场"。《明史·太祖纪二》僧道斋醮杂男女,恣饮食,有司严治之。《明史 卷十九 穆宗》罢一切斋醮工作及例外采买。

斋戒

齐戒

zhāijiè

古人祭祀之前,必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不与妻妾同寝,以示虔诚庄敬,称为斋戒。《孟子·离娄下》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庄子·知北游》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资治通鉴 秦纪二》乃始皇至海上,诸方士齐人争上书言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资治通鉴 秦纪三》九月,赵高让子婴斋戒,到宗庙参拜祖先,接受国君的印玺。《史记 淮阴侯列传》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南史 本纪卷七梁武帝中》虽在蒙尘,斋戒不废,及疾不能进膳,盥漱如初。唐 李商隐《韩碑》:“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九》古人斋戒而告君,臣(程颐)前后两得进讲,未尝敢不宿斋戒,潜思存诚,凯感动于上心。

斋居

zhāijū

①斋戒别居。《明史·左懋第传》:"三月,大风霾。帝布袍斋居,祷之不止。"清 钮琇《觚剩续编·芙蓉阁》:"时世宗 斋居西宫,建设醮坛,勅大臣制青词一联,悬于坛门。"②家居;闲居。《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七》庚寅,以星变,(宋仁宗)斋居不视事五日,降畿内囚死罪,流以下释之,罢诸土木工,赈河北流民过京师者。宋 王安石《送郓州知府宋谏议》诗:"坐镇均劳逸,斋居养智恬。"清 黄景仁《荻港舟次》诗:"纷纷宾从厌粱肉,公也斋居饱饘粥。"

斋居蔬食

zhāijūshūshí

闲居在家,粗茶淡饭。形容生活俭朴。《元史·刘秉忠传》:“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昔。”

斋库

zhāikù

收藏财物的仓库。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斋库失火,烧荆州还资,评直三千余万。”北史·后妃传上·文成元皇后李氏》:“高祖登白楼望见,美之。乃下台,后得幸于斋库中,遂有娠。”

斋郎

zhāiláng

官名。属太常寺。北魏已有太常斋郎、祀官斋郎,均为七、八品的小官。唐代太堂寺所属郊社署有斋郎一百十人,无品级,供郊庙之役。宋代也有此官,员数无定。《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九》张守曰:“祖宗时尝亦有此(指鬻官),第止斋郎。”

斋庖

zhāipáo

斋祀用的厨房。唐 韩愈《南海神庙碑》:治其庭坛,改作东西两序,斋庖之房,百用具修。《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八》国家治平百馀年,虽有国子监,仅容释奠斋庖,而生员无所容。明 张羽《过云岩》诗:斋庖竹外烟,汲路松间雪。

斋寝

zhāiqǐn

斋戒寝宿。宋 梅尧臣《愿嚏》诗:“我今斋寝泰坛下,侘傺愿嚏朱颜妻。” ②斋戒时居住的地方。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二亲既没,所居斋寝,子与妇弗忍入焉。”王利器集解:“斋寝,斋戒时所居之旁屋。” 清 黄宗羲 《永乐寺碑记》:“穹殿中峙,轩庑回旋。有斋寝以安禅寂,有门闼以谨启闭。” 《聊斋志异 老龙船户》已而斋寝,恍惚见一官僚,搢笏而入。

斋僧

zhāisēng

设斋食供养僧众。初设斋僧的原意在于表明信心、皈依,后渐融入祝贺、报恩、追善的目的。《聊斋志异 小猎犬》山右卫中堂为诸生时,厌冗扰,徙斋僧院。

斋僧敬道zhāisēngjìngdào

“斋僧”指的是施舍饭食给僧人,表示对和尚的虔诚和礼敬;“敬道”则是指对道士的尊敬和施舍。通过信仰道教并施舍给僧人来行善积德。

斋宿zhāisù在祭祀或礼前,先一日斋戒独宿,表示虔诚。《封神演义 第二十四回》如果虚名,可叱而不用,又何必主公斋宿而后请见哉。

斋童

zhāitóng

书僮。《聊斋志异 黄九郎》(何)生邑邑若有所失忘啜废枕,日渐委悴,惟日使斋童逻侦焉。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宦娘》:“既归寝,斋童闻琴自作声,初以为僚仆之戏也。”

斋心涤虑

zhāixīndílǜ

净洁身心,清除杂念。宋叶适《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方斋心涤虑,以俟陛下反复诘难,庶几竭尽愚衷。”同“齐心涤虑”。

斋仗

zhāizhàng

帝王斋宫禁卫。《资治通鉴 齐纪四》上(南齐武帝)大怒,遣中书舍人吕文显、直将军曹道刚将斋仗五百人收(王)奂,敕镇西司马曹虎从江陵步道会襄阳。《梁书·江蒨传》:“居父忧以孝闻,庐于墓侧,明帝敕遣斋仗二十人防墓所。”《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八年》:“乃遣卫尉胡谐之、游击将军尹略、中书舍人茹法亮帅斋仗数百人,诣江陵检捕羣小。”胡三省注:“斋仗,天子斋内精仗手也。”

zhāi I.

①同“斋”。②斋戒:齐三日而后行。《论语·乡党篇》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论语·篇》子之所慎:齐,战,疾。II.参见 qí 

zhāi I.

又用作“侧歪”。指倾斜。如:“你看那人侧侧着走”。II. 参见cè。 III. zè同“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