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ēng I.

①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亲属:曾祖父。曾孙。②古同“”,增加。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竟然(出乎意外),简直,还(hái)。《论语·为政篇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孟子·公孙丑上》:尔何曾比予于管仲?《庄子·应帝王》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战国策·说赵太后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诗经·秦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列子 愚公移山》“以君之力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山、王屋何?”“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东汉 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明·魏学洢《核舟记》:而计其长曾不盈寸。④姓。II.参见“céng”。

曾不惨然

zēngbùcǎnrán

竟不觉得惨痛。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曾母投杼

zēngmǔtóuzhù

曾母,指曾参的母亲。杼,织布用的梭。曾母投杼指因曾母再三听说曾参杀人,终于心生恐惧,丢下手中梭具逾墙逃走。比喻流言可畏或诬枉的灾祸。《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朕以不明,虽有曾母投杼之疑,犹冀言者不信,以为国福。

曾参杀人

zēngshēnshārén

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总结为:孝子疑于屡至,比喻流言可畏。

曾皙

zēngxī

曾皙一般指曾点,中国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人,“宗圣”曾参之父,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是孔子30多岁第一批授徒时收的弟子。论语 先进篇》:“点!尔何如?”

曾云

zēngyún

层云。重迭的云层。曾,通“层”。文选·陆机《文赋》:“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一本作“层云”。文选·《园葵 诗》:“曾云无温液,严霜有凝威。”李善注:“曾,重也。”唐 杜甫《望岳诗》:“盪胸生曾云,决眥入归鸟。”

曾子杀彘

zēngzǐshāzhì

彘:猪。指教育孩子说实话,要以身作则。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诸说左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zēng

加多,添:增加。增多。增添。增益。增生(a.同“增殖”;b.古代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增产。增长(zhǎng)。增援。增殖。增辉。增减。增删。

增胜

zēngshèng

增加光彩。胜:美景。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增收节支

zēngshōujiézhī

增加收入,节约开支。我们目前的工作重心是增收节支。

增损

zēngsǔn

增加或减少,多指文字上的修改;好坏。《史记·吕不韦列传》:“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阿耆尼国》:“文字取则印度,微有增损。”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读之闳肆沉雄,浩乎司马之气矣,而左规右矩,一字增损末由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四篇》:“然今所传诸小说,皆屡经后人增损,真面殆无从复见矣。”《资治通鉴 晋纪十七》疾之增损,外无知者。

增羡

zēngxiàn

增加馀。《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五》癸酉,(宋真宗赵恒)诏:“天下榷利者,弗许增羡为额。”宋 苏轼《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商贾渐通,酒税增羡。《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一》戊戌,辽知三司使事韩操,以钱谷增羡,授三司使。金 王若虚《论语辨惑四》:自世之鄙夫,惧失陷而获罪,求增羡以为能,是故习成此风而不能免。《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惟有此官,课额增羡。

增益zēngyì

增进收获、收益。增益非浅。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增重

zēngzhòng

加重;增强。《后汉书·隗嚣传》:“增重赋敛,刻剥百姓。”宋 苏轼《李之纯可集贤殿修撰河北都转运使》:“治办之能,尝见於用;忠厚之质,不移於势,是用进登书殿,增重使指。”明 归有光《吴山图记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孽海花第十八回》:“此次出洋,必能争回多少利权,增重多少国体。”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揆郑《哀政闻社员》:“今以最新之名词,号召天下,且援引老成黄耉如马良者,以增重党势。”

zēng

恨,厌恶,嫌:憎恨。憎恶。爱憎。面目可憎。

憎爱

zēngài

憎恨与喜爱。《韩非子·解老》:“处乡不节,憎爱无度,则争鬭之爪角害之。”《后汉书·文苑传下·刘梁》:“不在逆顺,以义为断;不在憎爱,以道为贵。”宋 曾巩《泰山谢雨文》:“其虚心也,物有来而必应;其公听也,无憎爱之常情。”清 史骐生《写怀》:“世人憎爱错,不卖椟中珠。”

憎命

zēngmìng

憎恶命运。唐 杜甫《天末怀李白 诗》:“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杨伦笺注:“文人多遭困踬,反似憎命之达者,即诗能穷人意。”《花月痕第二回》:“祖士雅气概激昂,桓子野性情凄恻,痴珠兼而有之。文章憎命,对策既摈於主司,上书复伤乎执政。”参见“文章憎命”。

憎嫌

zēngxián

厌恶;埋怨。

憎怨

zēngyuàn

憎恶怨恨。王充《论衡·自然》:“德薄多欲,君臣相憎怨也。” 唐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髮救之而不辞也。” 清 刘大櫆《乌程闵君墓志铭》:“而人亦多谅其诚,鲜有憎怨之者。”②指厌恶责怪。崔左夫《钱塘风雨》:“这个年轻教师有些憎怨起来了。”

zēng I.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缯纩(丝织品和丝绵的合称)。缯彩。恶缯(质地变差丝帛)《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一十》不知者将谓旧习未除,朕(宋高宗)所服者多缯素,岂复有绮绣也!《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元世祖忽必烈)诏行省左丞呼逊兼领杭州等路诸色人匠,以杭州税课所入,岁造缯段十万以进。《红楼梦 第48回》惜春正乏倦,在床上歪着睡午觉,画缯立在壁间,用纱罩着。II.zèng绑;扎。《新增格古要论·制琴法》缯丝为弦。

缯帛

zēngbó

丝绸之统称。管子·国蓄:“春赋以敛缯帛,夏贷以收秋实。”《资治通鉴 汉纪十》夜郎旁小邑皆贪汉缯帛,以为汉道险,终不能有也,乃且听蒙约。唐白居《易重赋 诗》:“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资治通鉴 随纪五》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四》九月,丙申,出内府缯帛市谷实边。明吴骐塞下曲:“四牡騑騑出玉门,诏持缯帛赐乌孙 。”《聊斋志异 画皮》少懈,则气氤氲自缝中出。乃裂缯帛急束之。

缯彩

zēngcǎi

彩色缯帛。《晋书 符坚载纪上》先是,梁熙遣使西域,称扬坚之威德,并以缯彩赐诸国王,于是朝献者十有余国。

缯纩

zēngkuàng

缯 :为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纩: 絮衣服的新丝绵。缯纩:又作"纩缯",其意为:缯帛与丝绵的并称或指用缯帛丝绵制作的寒衣。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缯纩无温,堕指裂肤。(马)殷奏于汴、荆、襄、唐、郢、复州置回图务,运茶于河南、北,卖之以易缯纩、战马而归,仍岁贡茶二十五万斤。(后梁太祖朱温)诏许之。陈衍《元诗纪事·滨州民歌》:"田野桑麻一倍增,昔无粗麻今纩缯。"

缯练

zēngliàn

无文彩之绢帛。《汉书·王莽传上》:“太后宜且衣缯练;颇损膳,以视天下。”颜师古注:“缯练,谓帛无文者。

缯絮

zēngxù

缯帛丝绵。亦指缯帛丝绵所制衣服。《史记·匈奴列传》:“初,匈奴好缯絮食物。”《后汉书·杜茂传》:“又发委输金帛缯絮供给军士,并赐边民。”《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慰劳(袁)绍妻,还其家人宝物,赐杂缯絮,廪食之。《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王公诸国君长驰射,中者赐金锦缯絮各有差。唐 白居易《赠内诗》:“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皇甫真人》:“皇甫真人,号为有道术,善风鉴。高宗间因大雪中召入,以手提其所衣缯絮至数袭,谓皇甫曰:‘先生何怕冷耶?’”

zēng

古代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鱼网。战国楚 屈原《九歌 湘夫人》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西游记第四十七回》想是扳罾的渔人,等我问他去来。②网起: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鱼腹中”。

罾笱

zēnggǒu

泛指渔具。《庄子·胠箧》:“钩饵、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於水矣。”

罾缴

zēngjiǎo

矰缴。猎取飞鸟的射具。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罾缴充蹊,坑穽塞路。”唐 白居易《马上作》诗:“高有罾缴忧,下有陷穽虞。”     

zēng

本字从矢从曾。“曾”义为“重复利用的”、“二手的”。“矢”与“曾”联合起来表示“重复利用的箭”。本义: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的箭。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矢、茀矢,用诸弋射。” ②泛指短箭:“帝俊赐羿彤弓素,以扶下国。”

矰缴

zēngjiǎo

①系有丝绳、弋射飞鸟的短箭。战国策·楚策四》:“不知夫射者,方将脩其碆卢,治其矰缴,将加己乎百仞之上。”晋 陶潜《归鸟诗》:“晨风清兴,好音时交;矰缴奚施,已卷安劳。”程善之《赠陈子松藤诗》:“有时化作比翼禽,无奈矰缴长相寻。”唐 崔涂《孤雁二首》:“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②比喻暗害人的手段。《后汉书·袁绍传》:“加其细政苛惨,科防互设,矰缴充蹊,阬穽塞路。”《旧唐书·长孙无忌传》:“嗟忧患之易结,嘆矰缴之难违。” 清 吴伟业《哭志行诗》:“要路示指踪,党人罹矰缴。”

矰弋

zēngyì

系有生丝绳以射飞鸟的短箭。《庄子·应帝王》:“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汉书·货殖传序》:“鹰隼未击,矰弋不施於徯隧。”宋 王安石《集禧观池上咏野鹅》:“京洛尘沙工点汗,江湖矰弋饱惊猜。”清 沉宸荃《谒梅子真祠诗》:“明哲早见几,冥鸿避矰弋。”

zēng

①夸大其辞。②古同“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