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 | zāo | ①遇见,碰到(多指不幸或不利的事)。偶遇。遭遇。遭难(nàn)。遭受。遭殃。遭灾。遭扰(婉辞,指受招待)。指不期而遇。《庄子·应帝王》天根游于殷阳,至蓼水之上,适遭无名人而问焉。《庄子·在宥》又三年,东游,过有宋之野,而适遭鸿蒙。《庄子·列御寇》达大命者随,达小命者遭。唐 杜甫有诗《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聊斋志异 爱奴》一夜共寝忘晓,为公子所遭,徐惭怍不自安。②周,圈:周遭。转了一遭。③次:一遭生,两遭熟。④遇合,运气;逢。《史记 孝武本纪》遭圣则兴,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伏而不见。唐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
遭变 | zāobiàn | 遇到变故。文选·干宝《晋纪总论》:“及周公遭变,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者,则皆农夫女工衣食之事也。”吕延济注:“遭变,谓管蔡流言也。” |
遭逢 | zāoféng | 犹遇到。犹际遇。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遇到朝廷选拔。) |
遭逢不偶 | zāoféngbùǒu | 谓不遇合时机。明·冯惟敏《不伏老》第三折:“说则说老手能修五凤楼,怕则怕遭逢不偶。”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叶生》嗟乎!遇合难期,遭逢不偶。 |
遭逢会遇 | zāofénghuìyù | 解释同“遭遇际会”。汉·王充《论衡·偶会》:“非二龙使厉王发孽、褒姒令幽王愚惑也,遭逢会遇,自相得也。” |
遭火 | zāohuǒ | 犹失火。清 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崔府君著灵异于宋高孝两朝》:“及孝宗诞育之际,赤光照天……郡人皆以丞廨遭火,久之,方知为张夫人免身。”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遭际 | zāojì | ①境遇;经历。平生遭际令人感伤。犹遇到。《水浒传第八一回》只是久闻娘子遭际今上,以此亲自特来告诉衷曲。②犹际遇。遭遇时机,指受到达官贵人的提拔、赏识。《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六》尝有持狄梁公画像及告身诣(狄)青,以为青远祖;青谢曰:“一时遭际,安敢自附梁公!”厚赠其人而遣之。元脱脱《辽史·杨佶传》:"上曰:'卿今日何减吕望之遇文王!' 佶对曰:'吕望比臣遭际有十年之晚。'"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 卷五》他想着:“冲州撞府,没甚大遭际,则除是长安帝都,公侯卿相中,有个能举荐的萧相国,识贤才的魏无知,讨个出头日子,方遂乎生之愿。”③泛指人生经历。《红楼梦 第六四回》"我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 |
遭家不造 | zāojiābùzào | 遭:遇到;造:成。原是周成王居父丧时自哀之辞。后指遭遇家中不幸的事。《诗·周颂·闵予小子》:“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郑玄笺:“閔,悼伤之言也;造,犹成也。可悼伤乎,我小子耳!遭武王崩,家道未成。”孔颖达疏:“往日遭此家道之不为,言先王既崩,家事无人为之。”本为周成王居父丧时自哀之辞,后用以泛指家中遭遇不幸。《汉书 王莽传》陛下至圣,遭家不造,遇汉十二世三七之厄,承天威命,诏臣莽居摄,受孺子之托,任天下之寄。《宋书 本纪武帝上》朕以寡昧,遭家不造,越自遘闵,属当屯极。《旧唐书·昭宗纪上》:“朕遭家不造,布德不明,十载已来,三罹播越。”清 程麟《此中人语·梅州隐士》:“闻隐士遭家不造,因继母不能相容,遂飘零琴剑。” |
遭劫在数 | zāojiézàishù | 谓命中注定要遇到灾难。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他竟要弄得到一处,这人也就算个遭劫在数的了!” |
遭罹 | zāolí | ①遭遇困忧。文选·班固《幽通赋》:“斡流迁其不济兮,故遭罹而嬴缩。” 李善注引项岱曰:“遭,遇也;罹,忧也。”前蜀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窜逐同天宝,遭罹异建康 。”宋 苏轼《徐州谢奖谕表》:“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四海,子养万民,哀无辜之遭罹,特遣使以存问。”②遭遇;遭受。《资治通鉴 宋纪十二》上(刘宋明帝)亦不欲使居中,从容谓之曰:“卿等遭罹暴朝,勤劳日久,应得自养之地;兵马大郡,随卿等所择。”明 唐顺之《莆田林氏先墓表》:“(林华)秉道守正,虽遭罹谗疾,终获保全。” 许杰《关于明日的文学的回忆》:“我怕遭罹文,怕出了什么事情,有些犯不着。” |
遭难 | zāonàn | ①方言,遭到不幸和灾难;遇到麻烦。他这一辈子可没少遭难。《晋书 元帝纪》其免中州良人遭难为扬州诸郡僮客者,以备征役。②因事故而丧生。遭难身亡。 |
遭倾遇祸 | zāoqīngyùhuò | 遭逢危亡之世而遇祸害。《楚辞·刘向〈九叹·远逝〉》:“遭倾遇祸,不可救兮,长吟永欷,涕究究兮。”王逸注:“言己遭倾危之世而遇患祸,不可复救,故长叹歔欷而涕滂流,不可止也。” |
遭丧 | zāosàng | 遭遇丧事。《左传·文公六年》:"秋,季文子将聘于晋,使求遭丧之礼而行。"《左传·哀公十五年》:"于是乎有朝聘而终,以尸将事之礼,又有朝聘而遭丧之礼。"杜预注:"遭所聘之丧。"《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吏部选法,小使臣遭丧不解官,给假百日。《敦煌变文集·韩朋赋》:"昔有贤士,姓韩名朋,少小孤单,遭丧遂失其父,独养老母。"而(程)戬与(范)祥议不合,祥寻亦遭丧去。 |
遭时 | zāoshí | ①谓遇到好时势。遭时得位。《庄子·徐无鬼》:“遭时有所用,不能无为也。”成玄英疏:“以前诸士遭遇时命,情随事迁,故不能无为也。”《庄子·山木》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周书·薛憕传》:“此年少极慷慨,但不遭时耳。”《庄子·让王》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遭时自利也。宋·欧阳修《泷冈阡表》:“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明 叶盛《水东日记·顾都御史声望》:“虽公遭时得君之盛,要亦有慑服弹压之实焉。”清 吴伟业《又咏古之五》:“遭时固不易,推心尤独难。”②指所遭遇的时势。唐 韩愈《祭郑夫人文》:“既克反葬,遭时艰难,百口偕行,避地江濆。”唐 骆宾王《在狱咏蝉》:“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五》故圣人执权,遭时定制,步骤之差,各有云设,不强人以不能,背急切而慕所闻也。 |
遭时不偶 | zāoshíbùǒu | 解释同“遭逢不偶”。元·许衡《时务五事·为君难·任贤》:“遭时不偶,务自韬晦。” |
遭时定制 | zāoshídìngzhì | 谓因时势而规定法制。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崔骃传》:“故圣人执权,遭时定制,步骤之差,各有云设。”李贤注:“遭遇其时而定法制,不循于旧也。” |
遭时制宜 | zāoshízhìyí | 犹言因时制宜。《隋书·经籍志一》:“遭时制宜,质文迭用,应之以通变,通变之以中庸。” |
遭事制宜 | zāoshìzhìyí | 犹言因事制宜。《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世俗岁殊,时变日化,遭事制宜,因时而移,旧之非者,何可放焉!” |
遭枉 | zāowǎng | 遭受冤屈。《封神演义第十回》:“皇后遭枉酷死,(紂王)自立妲己为正宫。”《封神演义第二八回》:“今丞相欲要攻城,恐城破玉石俱焚,可怜无辜遭枉。” |
遭忧 | zāoyōu | 遭父母之丧。《魏书·儒林传·李业兴》:"永安二年……遭忧解任,寻起复本官。"《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九》命韩草(韦)贻范起复制,曰:“吾腕可断,此制不可草!”即上疏论(韦)贻范遭忧未数月,遽令起复,实骇物听,伤国体。 |
遭遇 | zāoyù | ①犹遇到。《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古者赏有功,襃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 司马贞索隐:“言遭遇乱时则上武也。”《百喻经·愿为王剃须喻》:“譬如盲龟值浮木孔,此二难值,今已遭遇。”《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王太尉)山中采药,遭遇纯阳真人,得度为仙。” 沙汀《还乡记二》:“她猜不透他们会遭遇什么事,但一定有不幸在等他们。”②犹际遇。《汉书·丙吉传》:“自曾孙遭遇,吉絶口不道前恩。”颜师古注:“遭遇谓升大位也。”唐 常建《太公哀晚遇 诗》:“古来荣华人,遭遇谁知之。”元 耶律楚材《和冯扬善韵》:“伟材鲜遭遇,君臣难两全。”清 况周颐《蕙风词话 卷四》:“元以词曲取士,于载籍无征,唯宋时词人遭遇极盛。”③泛指人生经历。张衡《思玄赋》:“惟天地之无穷兮,何遭遇之无常。”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计其一生遭遇,亦无更得志于食饩者。”苏曼殊《绛纱记》:“吾书今先揭梦珠小传,然后述余遭遇。”④指遇到的不幸的事情。宋 王谠《唐语林·豪爽》:“李光颜,一健儿也,遭遇多,偶立微功,岂可妄求名族?”清 李渔《慎鸾交·论心》:“人生切忌貌如花,既已如花,遭遇既能佳!” 峻青《海啸第一章二》:“大水灾之后,他老是挂念着她们,不知道这祖孙二人的遭遇。” |
遭逢不偶 遭遇不偶 | zāoféngbùǒu zāoyùbùǒu | 谓不遇合时机。人都有遭遇不偶的时候。明·冯惟敏《不伏老》第三折:“说则说老手能修五凤楼,怕则怕遭逢不偶。”清·谭嗣同《先仲兄行状》:“遭遇不偶,居恒忽忽,悲歌感慨,以发其堙郁之气。”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叶生》嗟乎!遇合难期,遭逢不偶。 |
遭遇际会 遭遇运会 | zāoyùjìhuì zāoyùyùnhuì | 犹言逢遇时机。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今吾德至薄也,人至鄙也,遭遇际会,幸承先王馀业,恩未被四海,泽未及天下,虽倾仓竭府以振魏国百姓,犹寒者未尽暖,饥者未尽饱。”《后汉书·公孙述传》:“隗嚣遭遇运会,割有雍州,兵强士附,威加山东。”唐·房玄龄《晋书·宣帝纪》遭遇际会,毕力遐方。 |
遭运 | zāoyùn | 遭遇时运。《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传论》:“夫遭运无恒,意见偏杂,故是非之论,纷然相乖。”《晋书·元帝纪》:“遭运迍否,皇纲不振。” |
遭值 | zāozhí | 犹遇到。汉 东方朔《七谏·沉江》:“愿悉心之所闻兮,遭值君之不聪。”元 刘祁《归潜志卷十二》:“今而遭值乱离,屏居故山之下。”章炳麟《訄书前录·分镇匡谬》:“遭值丧乱,则守文之制,固运而往矣。”《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五》遭值文、景玄默,养民五世,财力有余,士马强盛 《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六》年老遭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扶奉送。 |
遭迍 | zāozhūn | 亦作“遭屯”。遭受困顿。《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诛斩解(朱解)身甘受死,一门骨肉尽遭迍。”明 王錂《春芜记·忤奸》:“我又不曾咸腓胡行,为甚的灭趾遭屯。”《封神演义第四七回》:“堪怜那一位穿红的道人遭迍,吾心不忍。”《西游记第七十七回》把我师父捉将去,连弟子一概遭迍,都捆在蒸笼里,受汤火之灾。 |
糟 | zāo | ①做酒剩下的渣子:酒糟。糟粕(亦喻无价值的东西)。糟蛋。糟糠之妻(指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②腐朽,腐烂:糟烂。糟朽。③坏:事情办糟了。糟糕。④作践,损害:糟蹋。糟践(“践”读轻声)。 |
糟糠 | zāokāng | 指酒糟、米糠等粗劣食物,旧时穷人用来充饥的食物。借指共过患难的妻子。糟糠之妻。还比喻废弃无用之物。贾谊《过秦论 中》:“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汉书 王莽传中》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奸。《魏书·释老志》乃释氏之糟糠,法中之社鼠,内戒所不容,王典所应弃。 |
糟糠之妻 | zāokāngzhīqī | 喻指共过患难的妻子。糟糠: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后汉书·宋弘传》:“(光武帝)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八大王》:“生辞曰:‘糟糠之妻不下堂,宁死不敢承命。王如听臣自赎,倾家可也。’ ” |
糟魄/糟粕 | zāopò | 《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王先谦集解:“司马云:‘糟烂为魄,本又作粕。’”宋 王安石《成 字说 后诗》:“湖海老臣无四目,谩将糟魄污修门。”清 王筠《菉友肊说》:“是知化神奇为臭腐,则籍亦糟魄也。” |
糟丘 | zāoqiū | 积糟成丘。极言酿酒之多,沉湎之甚。《尸子 卷下》:“六马登糟丘,方舟泛酒池。”《韩诗外传 卷四》:“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望十里,而牛饮者三千人。”《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尔乃携窈窕,从好仇,径肉林,登糟丘。” 唐 李白《襄阳歌》:“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清 朱彝尊《折桂令曲之二》:“归去来休,二顷秫田,一篑糟丘。”《资治通鉴 魏纪一》(张)昭对曰:“昔纣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也。”王(指孙权)默然惭,遂罢酒。《聊斋志异 酒友》(车)生曰:“我癖于曲蘖,而人以为痴;卿,我鲍叔也。如不见疑,当为糟丘之良友。”《聊斋志异 八大王》糟丘之台既成,鸱夷之功不朽。 |
糟扰 | zāorǎo | 方言,破坏骚扰。《红楼梦第七九回》连当铺里老朝奉伙计们一群人 |
糟腌 | zāoyān | 用酒或糟加上盐及其他调味品腌制食品。指糟腌的食品。《水浒传第二一回》却有郓城县一个买糟腌的唐二哥,叫做唐牛儿,如常在街上只是帮闲,常常得宋江赍助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