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īng

①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 银雀山 墓竹简《孙膑兵法·威王问》长兵在前,短兵在后,为之流弩,以助其急者。西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②战士,军队: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见(指武装冲突)。③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兵法。兵家。兵机。兵衅(战争的争端)。兵书。兵谏(进谏时以武力要挟,迫使必从)。兵荒马乱。兵贵神速。④作及物动词表示用武器杀害。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⑤纷争。《庄子·列御寇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

兵败如山倒

bīngbàirúshāndǎo

形容军队溃败就像山倒塌一样,一败涂地。兵:军队。形容军队溃败就像山倒塌一样,一败涂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七十三章》:“由于主将首先逃走,江西全线孙(传芳)军俄然出现了兵败如山倒的局面。”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七章》:“真是兵败如山倒——敌人没有东西吃,士兵成群地逃散。”

兵弁bīngbiàn

士兵和低级武官的总称。《说岳全传 第三十七回》临阵反顾者斩。兵弁赌博者斩。妄言祸福者斩。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失事》:“预先买通驻防兵弁。” 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爱惜士子》:“有应试广文,怀挟一包裹。兵弁搜得,献之。”

兵柄bīngbǐng

兵权;军权。《杨家将 第十五回》曹彬自以出师无功,闷闷不悦,因上表力辞兵柄。

兵不血刃

兵无血刃

bīngbùxuèrèn

bīngxuèrèn

兵:兵器;刃:刀锋。兵器上没有沾血。形容未交锋就取得了胜利。《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资治通鉴 魏纪一》(赵咨)对曰:“…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晋书 武帝纪》师不延时,獯虏削迹,兵无血刃,扬越为墟。《资治通鉴 随纪一》韩擒虎:臣以轻骑五百,兵不血刃,直取金陵,降任蛮奴,执陈叔宝,据其府库,倾其巢穴。《资治通鉴 卷二百七十四》(李)绍琛曰:“郭侍中佐命功第一,兵不血刃取两川,一旦无罪族诛;如绍琛辈安保首领!以此不敢归朝耳。”

兵不厌诈

bīngbúyànzhà

指用兵不厌嫌诈术;比喻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战国·韩非《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兵不厌诈”。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金圣叹批:若说兵不厌诈,诸葛亦无如此之阵图,若说幻不厌深,偃师亦无如此之机械。”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操使蔡中、蔡和诈降,刺探我军中事,公瑾将计就计,正要他通报消息。兵不厌诈,公瑾之谋是也。”

兵不由将

bīngbùyóujiàng

比喻下级不服从上级的指挥。这个单位出现兵不由将的混乱局面。明·徐渭《续英烈传》第22回:“燕兵知是天助,乘风大呼纵击。南兵乱慌慌,只觉风声皆兵,哪里还敢恋战。遂兵不由将,将不顾兵,各各奔溃。”

兵车之会

bīngchēzhīhuì

春秋时齐桓公争霸,屡次与诸侯会盟,其中在鲁僖公年间的四次,齐国带有军队,你为“兵车之会”。《穀梁传 庄公二十七年》:“兵车之会四,未尝有大战也。”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四回:寡人用兵车之会三,衣裳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兵冲

bīngchōng

军事要冲。《后汉书·荀彧传》:“潁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衝。”《南史·柳元景传》:“夏口是兵衝要地。”《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新亭既是兵冲,所欲以死报国耳。清 魏源《圣武记卷二》:“以衡州当兵衝,自长沙徙都之。”

兵端

bīngduān

军事上的事端,导致战争的事端。唐 韩愈《黄家贼事宜状》:"实由自邀功赏,造作兵端。"刘埙《隐居通议·文章八》引宋谢枋得《江东运司策问》:"兵端不可妄开,国事不可再误。"《宋史·列传第八十一》刘庠传:"众疑其造兵端,欲大为备。"即,大家怀疑契丹要发动战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二》时金主(完颜亮)日谋南伐,故设词以为兵端,而杂以它辞乱之。

兵多将广

bīngduōjiàngguǎng

兵将众多;形容军队人员多,兵力强大。明·施耐庵《水浒全第五十四回》:小人觑探梁山泊兵多将广,武艺高强,不可轻敌小觑。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鲁肃谓孔明曰:“先生见孙将军,切不可实言曹操兵多将广。”明·无名氏《四马投唐》楔子:量王世充兵微将寡,俺元帅兵多将广,人强马壮。

兵多者败

bīngduōzhěbài

指兵卒过多的军队,常常会吃败仗,因为兵将各有所恃,号令不齐。清 赵翼《陔馀丛考》:“古来用兵,往往兵多者败,差兵过多则号令不齐,气势不贯,必不能有臂指相使之用。”

兵非贵益多bīngfēiguìduō

古代一种用兵作战思想。指兵不在多而贵精。《孙子·行军篇》:“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兵符

bīngfú

①古时调遣军队的凭证。《史记·魏公子列传》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汉书 王莽传下》遣将不与兵符,必先请而后动,是犹绁韩卢而责之获也。②兵书。《史记·五帝本纪》天遣玄女下,受黄帝兵符,伏蚩尤。

兵戈抢攘

bīnggēqiǎngrǎng

兵戈:武器,指战争;抢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金史·粘葛奴甲传》时兵戈抢攘,道路不通,奴甲受命,毅然策孤骑。《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六》唐太宗当兵戈抢攘之际,置文学馆学士凡十有八人,其后皆为名臣。

兵戈扰攘

bīnggērǎorǎng

兵戈:武器,指战争;扰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 冯衍传下》:“遭扰攘之时,值兵革之际。”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那老母原是兵戈扰攘中看见杀儿掠女,掠坏了再苏的。

兵革

bīnggé

①兵器和甲冑的总称。泛指武器军备。《周礼·地官·酇长》:“若作其民而用之,则以旗鼓兵革帅而至。”《礼记·礼运》:“冕弁兵革,藏於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郑玄注:“兵革,君之武卫及军器也。”孔颖达疏:“是国家防卫之器。”《韩非子·解老》:“凡兵革者,所以备害也。”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战国策·秦策一》:“朞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战国策 苏秦以连横说秦》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汉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褚先生曰:地形险阻,所以为固也;兵革刑法,所以为治也。犹未足恃也。宋 陈亮《酌古论四·封常清》:“古之善用兵者,士卒虽精,兵革虽鋭,其势虽足以扼敌人之喉而蹈敌人之膺,而未尝敢轻也。”②指战争。兵革不休。《诗·郑风·野有蔓草序》:“君之泽不下流,民穷於兵革。”《史记 孝文本纪》赖天地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今兵革不起,畜积有余,诸有杂调,一以与民。《陈书·虞寄传》:“且兵革已后,民皆厌乱。”宋 苏轼《策略一》:“国家无大兵革几百年矣。”清 沉初《西清笔记·纪故》:“崇禎末,兵革扰乱,帝於宫中习学骑马,左右扶掖以上,不数步即坠。”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中国,干戈之国也。统览数千年之史乘,其三十载不见兵革者殆希。”

兵贵神速

bīngguìshénsù

神速:特别迅速。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嘉言曰:‘兵贵神速。’”《旧唐书·李靖传》:“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七回:“兵贵神速,今夜分四路去劫大寨,杀得他只轮不返。”

兵贵先声

bīngguìxiānshēng

指用兵贵在先以自己的声势镇慑敌人。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唐·卢藏用《陈子昂别传》:“况兵贵先声。今发半天下之兵属王,安危成败,在百日之内,何可轻以为寻常!”参见“先声夺人”。

兵贵拙速

bīngguìzhuō

语出自明代著名学者李鸷注《孙子兵法》"兵闻拙速"句:"宁速毋久,宁拙毋巧;但能速胜,虽拙可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四》帝(宋高宗)曰:“当如此措置,兵贵拙速,不宜巧迟,机事一失,恐成后悔,宜速谕之。”

兵荒马乱

bīnghuāngmǎluàn

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现象明·陆华甫《双凤齐鸣记·第二一折》:乱纷纷,东逃西窜,闹烘烘,兵荒马乱,一路奔回,气尚喘。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闲话》:“正是兵荒马乱,江路难行,大家作伴才好。”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此时四处兵荒马乱,朝秦暮楚,我勉强做了一部《旧唐书》,那里还有闲情逸志弄这笔墨。”

兵火连天

bīnghuǒliántiān

兵火:形容战乱纷争;连天:形容蔓延 兵火连天:形容战乱纷争蔓延遍及各地,表达古代战争所带来的情景。

兵精粮足

bīngjīngliángzú

兵士精壮,粮草充足。形容军力强盛,战备充分。清·无名氏《说唐第二十回》他久镇河北,兵精粮足,自立旗号,不服隋朝所管。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四十三回》:“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

兵警

bīngjǐng

军队和警察。鲁迅《南腔北调集·论“赴难”和“逃难”》:“现在中国的兵警尚且不抵抗,大学生能抵抗么?” ②出兵打仗的消息。《聊斋志异阿绣》逾十余日,忽闻兵警,犹疑讹传;久之,信益急,乃趣装行。

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

bīngláijiàngdǎng

shuǐláitǔyǎn

指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元·无名氏《大战邳彤》:“主公,便好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元·无名氏《云台门第一折》:“兵来将敌,水来土堰,兄弟也,你领兵就随着我来,不可延迟也。”

兵连祸结

bīngliánhuòjié

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七》今(刘)豫进不能取,又不能守,兵连祸结,愈无休息,从之则豫受其利,败则我受其弊。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六回:“秦君耻败,而三帅俱好勇,其志不胜不已。兵连祸结,未有已时,子余之言是也。”

兵临城下

bīnglínchéngxià

敌军已来到自己的城墙下面。比喻情势十分危急。《战国策·齐策二》:“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元·无名氏《范书第一折》:“有一日兵临城下,将至濠边,四下里安环,八下里拽炮,人平了你宅舍,马践了你庭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回》:兵临城下,将至壕边,岂可束手待毙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bīngmǎwèidòng,

liángcǎoxiānxíng

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同“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民间俗语,明朝文献中已多见,如《大唐秦王词话》:“自古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兵精粮足,战无不胜。”张震《英明的预见,正确的战役方针》:“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千万人民除了保证前线军需弹药粮草的供应处,还不顾一切艰苦,热情地转运与看护伤员。”

兵拏祸结

bīngnáhuòjié

战争、灾祸连续不断。同"兵连祸结",近“兵拏怨结”。宋史·陈良佑传》:"今遣使乃启衅之端,万一敌骑犯边,则民力困于供输,州郡疲于调发,兵拏祸结,未有息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三》前岁忽遣人割还河南故地,皇帝(宋高宗)深念一纪之间,兵拏怨结,祸极凶殚,南北生灵,肝脑涂地,许其修睦,因以罢兵。

兵弩

bīngnǔ

兵刃和弓弩。泛指武器。《墨子·备高临》:“兵弩俱上。”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精物妖怪百端》:“兵弩自行。火从篋簏中起,衣物烧尽,而簏故完。”《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且王莽败亡已兆,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市兵弩。《后汉书·逸民传·逢萌》:“行至劳山,人果相率以兵弩捍御。”

兵气

bīngqì


①战争的气氛。《汉书·燕剌王刘旦传》:“谋事不成,妖详数见,兵气且至,奈何?”唐 王昌龄《宿灞上寄侍御王与弟诗》:“昨闻羽书飞,兵气连朔塞。”明 李东阳《风雨叹诗》:“潼关以西兵气多,芦笳吹尘尘满河。”清 曹寅《十三夜南楼看月诗》:“直北再瞻兵气劲,龙沙早雪是今年。”②士气。唐 杜甫《新婚别诗》:“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唐 杜甫《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兵气回飞鸟,威声没巨鼇。”仇兆鳌注:“兵气二句,言军势之振。”唐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溥伟《让国御前会议日记》:“惟军餉紧要,餉足,则兵气坚,否则气馁兵溃,貽患甚大。”

兵强马壮

bīngqiángmǎzhuàng

兵力强大,马匹健壮。形容军队富有战斗力。。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时孔明兵强马壮,粮草丰足,所用之物,一切完备,正要出师。《新五代史·安重荣传》:“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兵强则灭

bīngqiángzémiè

谓依恃军队强盛则毁灭。《列子·黄帝》:“老聃曰:‘兵彊则灭,木彊则折。’”按,今本老子作“兵彊者则不胜,木彊则兵。”《淮南子·原道训》:“故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高诱注:“兵犹火也,强则盛,盛则衰,故曰则灭,以火諭也。”

兵刃

bīngrèn

指刀剑戈矛等兵器。兵刃相接。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参见“兵不血刃”

兵戎相见

bīngróngxiāngjiàn

指用战争解决问题。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二回》:“齐萨所说的,无非是索交尼堪外兰,否则兵戎相见,差弁无可辩驳,只得唯唯而还。”吴晗《朱元璋第三章二》:“从至正十六年起,张士诚和朱元璋兵戎相见,大小数百战,互有胜负。”

兵弱于外

bīngruòyúwài

军队弱小,对外作战失败。《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大臣无重,则兵弱于外;父兄犯法,则政乱于内。兵弱于外,政乱于内,此亡国之本也。”

兵上神密

bīngshàngshénmì

上:通“尚”,贵。用兵贵在神密。《汉书·周勃传》:“兵事上神密,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雒阳。”

兵梢

bīngshāo

驾船或管船的士兵。舟船牵挽,已有兵梢。宋 欧阳修《乞条制催纲司奏草》:“或於沿河孤逈村落地分,故意损坏靠阁,便於本处拆拽堆垜枉破,兵梢看守,有至三四年者。”宋 苏轼《论纲梢欠折利害状》:“擅立随船一法,刻剥兵梢,败坏纲运,以误国计。”《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年》:“时浙西及通州皆有海舟,兵梢合万人,詔平江守臣朱翼提督。”

兵势

bīngshì

军队的实力。《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势耳,非心服也。用兵布阵。用兵奥秘。《孙膑兵法·威王问》威王曰:“善哉!言兵势不穷。”

兵微将寡

bīngwēijiàngguǎ

兵少将也不多,形容力量薄弱。量王世充兵微将寡,俺元帅兵多将广,人强马壮。《三国志平话·张飞三出小沛》:“奈备兵微将寡,壕浅城低,有倒悬之急,累卵之危。”

兵卫

bīngwèi

士兵和守卫之具。亦指防卫。《战国策·韩策二》:“臣之仇,韩相韩傀。傀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兵卫设,臣使人刺之,终莫能就。”《汉书·齐悼惠王刘肥传》:“勃请为君将兵卫卫王。”颜师古注:“谓将兵及卫守之具。”唐 宋之问《秋莲赋》:“君门閟兮九重,兵卫儼兮千列。”唐 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明 林富《重锓 诚意伯刘公文集 序》:“当天下甫定之初,首諗滞狱,倡立兵卫。”

兵无常势

bīngwúchángshì

兵:战争;常:常规、不变;势:形势。指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指根据敌情采取灵活对策。兵无常势,我们要灵活机动随时改变战略方针。先秦 孙武《孙子 虚实》:“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兵燹

bīngxiǎn

因战乱而遭受焚烧破坏的灾祸。宋·庄季裕《鸡肋篇》先圣旧宅,近日亦遭兵燹之厄,可叹也夫!《明史·太祖纪二》民被兵燹,困征敛。清 薛福成《应诏陈言疏》江苏久遭兵燹,创痍呻吟,元气未复。《清史稿卷二十 文宗本纪》湖北累为贼踞,小民兵燹馀生,疮痍可念。《聊斋志异 张诚》父遭兵燹,荡无家室。参见“官灾兵燹”。

兵饷bīngxiǎng

军人的薪俸。也泛指军队的给养和费用。 清 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一》:“乃命昭才入水师营,食兵餉,擢为武弁。”《花月痕第二十三回》其黠者方且借兵饷开销,饱充囊橐…

兵形bīngxíng

指用兵作战的方式方法。《孙子·虚实》:“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郭化若注:“兵形,即作战方式,怎么打的意思。”清 魏源《圣武记卷九》:“故臣于是篇所载,庙算、将略、兵形、地势特详云。”

兵行诡道

bīngxíngguǐdào

兵:用兵;行:使用;诡:欺诈;道:方法。用兵可以运用诡异和诈伪的战法。先秦 孙武《孙子 计》:“兵者,诡道也。”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三十三回:“大凡兵行诡道。你把这奸细杀了,也无济于事。”

兵凶        

bīngxiōng

战乱的祸患。《后汉书·伏湛传》:“遭时反覆,不离兵凶。”《后汉书·贾琮传》:“时黄巾新破,兵凶之后,郡县重敛,因缘生姦。”《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皇运不造,书契未闻,中国其亡,兵凶总至。唐 韦应物《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诗》:“兵凶久相践,徭赋岂得闲?”

兵凶战危bīngxiōngzhànwēi

佳兵不祥。晁错《言兵事疏》:“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故以大为小,以彊为弱,在俛卬之间耳。”后以“兵凶战危”谓战事凶险可怕。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兵凶战危,非安全之道。”郭孝成《民国各团体之组织第一节》:“当此兵凶战危之秋,所有受伤军兵,颠卧战綫,咻噢呻吟,惨不忍覯。”

兵严

bīngyán

谓兵士整装待发。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又改易宿卫,用其亲近,復敕兵严,欲向青徐。”

兵已在颈

bīngyǐzàijǐng

颈:颈项。刀已架在脖子上,比喻危险已非常逼近。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五回》:“夷吾曰:‘此辈兵已在颈,尚欲累人耶?’”

兵在其颈

bīngzàiqíjǐng

刀架在脖子上。比喻危险已非常逼近。《国语·周语中》:“兵在其颈,其隙至之谓乎。” 《聊斋志异 江城》大惧失色,堕烛于地,长跪觳觫,若兵在颈。

兵仗

bīngzhàng

旧指兵器。兵仗作坊。《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时宁都人刘蔼等资(李)迁仕舟舰兵仗,将袭南康。

兵秩

bīngzhì

供官员役使的“事力”(仆役)和俸禄。《汉书 王莽传》又置大赘官,主乘舆服御物,后又典兵秩,位皆上卿,号曰六监。《北齐书·王琳传》:“孝昭赐琳璽书,令镇寿阳,其部下将帅悉听以行,乃除琳驃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封会稽郡公,又增兵秩,兼给鐃吹。”按,据隋书·百官志中,北齐规定各级官僚“各给事力”,“给事力”亦作“给兵”,专供本官役使;“秩”则指俸禄。是以知此谓升官加禄之事。

bīng I.

槟榔:a.常绿乔木,生长在热带,果实可食,亦可入药;b.这种植物的果实。II.bīn子:苹果属中的一种,比苹果小,熟的时候紫红色,味酸甜,略有点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