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與 | yǔ I. | ①和,跟:正确与错误。与虎谋皮。生死与共。②给:赠与,授予。给予;禅让。与人方便。《左传 子革对灵王》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王其与我乎?《左传 郑庄公戒饬守臣》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公羊传 吴子使札来聘》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孟子·公孙丑下》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孟子·万章上》孟子曰: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庄子 逍遥游》中“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 《庄子·大宗师》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庄子·山木》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庄子·外物》尧与许由天下,许由逃之;汤与务光,务光怒之。《史记·管晏列传》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三》天与不取,悔不可追。《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今兵革不起,畜积有余,诸有杂调,一以与民。宋 秦观《八六子 倚危亭》:“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四》愿陛下(宋高宗)勿惑谗谤,虽未付以(张浚)大柄,且与以近郡,以系人心,庶缓急可以相及。《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有功者虽仇与赏,有罪者虽亲与罚。《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先是(陈)源罢德寿宫提举,诏与落阶官,臣僚言其过恶,请寝成命,与一在外宫观,从之。宋 黄孝迈《湘春夜月词》:“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清 方苞《狱中杂记》无差,谁为多与者?③交往,友好:相与。与国(相互交好的国家)。《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不知。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汉王之败彭城,诸侯皆复与楚而背汉。④与其:比较连词,常跟“不如”、“宁可”连用。《战国策·颜斶说齐王》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⑤参与,欣赏;帮助,赞助,赞许,相信;赞成;赞扬,自夸。与人为善。《道德经 第七十九章》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论语·述而篇》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子罕篇》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先进》: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点”指曾皙即曾点)“子曰:‘论篤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庄子·庚桑楚》且夫尊贤授能,先善与利,自古尧、舜以然,而况畏垒之民乎!《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四》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参见“不与”。南朝梁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山川)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復有能与其奇者。”五代 佚名《王江南 天上月》:“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与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⑥以。《聊斋志异 三生》不然,且将负盐车,受羁馽,与之为马;不然,且将啖便液,受烹割,与之为犬。⑦教给,传给。与之,传与之道也。《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獧乎!⑧通“豫”,“与乐”通“豫乐”。 《庄子·德充符》寡人恤焉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参见“豫乐”。⑨等待:《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战国楚 屈原《离骚》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吾与即与吾)II. 参见yù。III. 参见yú。 |
与存 | yǔcún | 参与其间。《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赵岐注:“天下之乐,不得与此三乐之中。” |
与古为徒 | yǔgǔwéitú | 和古人作朋友。《庄子·人间世》:“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花月痕第十四回》雨槛弄花,风窗展卷,遵养时晦,与古为徒,这也省却多少事。 |
与国 | yǔguó | 盟国;友邦。《管子·八观》:“与国不恃其亲,而敌国不畏其彊。”《战国策 司马错论伐蜀》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史记·项羽本纪》:“项梁曰:‘田假为与国之王,穷来从我,不忍杀之。’”裴駰《集解引 如淳曰》:“相与交善为与国,党与也。”《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资治通鉴·魏元帝景元四年》:“主使羣臣会议,或以蜀之与吴,本为与国,宜可奔吴 。”邹韬奋《国际形势与中国抗战》:“他们终不能认清敌与友的区分,把任何国家都看作‘与国’,结果是得不到一个‘与国’!” |
与狐谋皮 与虎谋皮 | yǔhúmóupí yǔhǔmóupí | 和老虎狐狸商量;要它的皮。比喻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去商量损害他人利益的事;绝对办不到。后多指要恶人放弃自己的利益;纯属幻想。要日本帝国主义放弃侵华野心,无异于与虎谋皮。《太平御览》第208卷引《符子》:“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
与虎添翼 | yǔhǔtiānyì | 翼:翅膀。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逸周书·寤敬篇》:“毋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之。”《淮南子·兵略训》:“今乘万民之力而反为残贼,是为虎傅翼,曷为弗除。”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若纵之使之归袁绍,是与虎添翼也。 |
与民更始 | yǔmíngēngshǐ | 跟人民一起又有新的开端。指除旧布新。东汉 班固《汉书 武帝纪》:“朕嘉唐虞而乐殷周,据旧以鉴新。其赦天下,与民更始。”高阳《金色昙花》:“溥仪在不得已朕只得准如所请,于宣统九年临朝听政,与民更始之后,刊出应兴应革诸大端共九条,作为‘宣统皇帝’与‘天下臣民’的约法。 |
与谋 | yǔmóu | 参与谋划。《左传·宣公七年》:“夏,公会齐侯伐莱,不与谋也。凡师出,与谋曰及,不与谋曰会。”杜预注:“与谋者,谓同志之国,相与讲议利害,计成而行之,故以相连及为文。”《庄子·知北游》:“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尽诛所与谋者。于是乃遣淮南王,载以輜车,令县以次传。”《汉书 苏武传》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对于新文艺,不久当有一种有组织的压迫和摧残,这事情是好象连几个书店也秘密与谋的。” |
与能 | yǔ’néng | 推荐有才能的人。与,通“举”。《易·繫辞下》:“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孔颖达疏:“天下百姓亲与能人,乐推为王也。”《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王引之经义述闻·礼记中:“与,当读为举。《大戴礼·王言篇》:‘选贤举能。’是也。举、与古字通。”《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三》北海相孔融谓(刘)备曰:“袁公路(袁绍)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备遂领徐州。《晋书 愍帝纪》于是百姓与能,大象始构。《隋书·高祖纪下》:“始以外戚之尊,受託孤之任,与能之议,未为当时所许,是以周室旧臣,咸怀愤惋。” |
与人 | yǔrén | ①合乎民意取得人心。《国语·越语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韦昭注:“与人,取人之心也。”《管子·形势》:“持满者与天,安危者与人。”尹知章注:“能安危者,则与人合。”②交给别人。《孟子·公孙丑下》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 |
与人方便 自己方便 | yǔrénfāngbiàn yǔzìjǐfāngbiàn | 给别人一些方便,别人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方便。 教育我们懂得遵守秩序和规则。《西游记第十八回》行者陪着笑道:“施主莫恼,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你就与我说说地名何害?我也可解得你的烦恼。” |
与人为善 | yǔrénwéishàn | 跟人一同做好事。现在泛指善意地给予别人帮助。《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
与日俱增 | yǔrìjùzēng | 与:跟着;日:时间;俱:一起。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俩的感情与日俱增。《清史稿 圣祖纪三》:“万国安,即朕之安,天下福,即朕之福,祝廷者当以慈为先。朕老矣,临深履薄之念,与日俱增,敢满假乎?” |
与时 | yǔshí | 追逐时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貲。”裴駰集解:“与时,谓逐时也。”《汉书 司马迁传》与时迁徙,应物变化。三国蜀 诸葛亮《戒子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唐 杜甫《古柏行》:“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
与时俯仰 | yǔshífǔyǎng | 时:时势;俯仰:随宜应付。亦“与世俯仰”,跟着世风进退。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四》魏元忠自端州还,为相,不复强谏,惟与时俯仰;中外失望。愚明《青年与枣树》这种爱憎分明,丝毫不苟的敏感性,难道不比那种是非不清,与世俯仰的恶习好很多吗? |
与时俱进 | yǔshíjùjìn | 行动和时代一起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观念、行动和时代一起进步,从而发生一些改变。与时皆行。 |
与时消息 | yǔshíxiāoxi | 谓事物无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兴盛衰亡。消,消亡。息,孳生。《庄子·盗跖》面观四方,与时消息。后书·孔融传:“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而欲绳之以古刑,投之以残弃,非所谓与时消息者也。” |
与世浮沉 与世沉浮 | Yǔshìfúchén yǔshìchénfú | 随波逐流,附和世俗。《史记·游侠列传》:“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於世,岂若卑论儕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唐·韩愈《答刘正夫书》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宋·司马光《右班殿直傅君墓志铭》:“然不能与世浮沉。平视贵要,若无人,故所至龃龉。” |
与世推移 与时推移 | yǔshìtuīyí yǔshítuīyí | 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楚辞·渔父》:“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后汉书·崔駰传》:“故圣人能与世推移,而俗士苦不知变。”郑观应《盛世危言·商战》:“求一挟千百万之貲,与世推移而足以畸轻畸重者,管子以外,不数覯焉。”亦作“与时推移”。唐 李白《冬夜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吾不凝滞於物,与时推移。” |
与世长辞 | yǔshìchángcí | 世:人世;长:永远;辞:辞别;告别。和人世永远告别。是死的委婉语。汉 张衡《归田赋》:“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常辞。”冯德英《迎春花》第十九章:曹冷元那斑白的头发楂和胡须都烧焦了,脸上起着一片红泡,眼睛含着浑泪,与世长辞了。 |
与世隔绝 | yǔshìgéjué | 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常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这个山区基本上是与世隔绝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4卷:“山野废人,与世隔绝,不习跪拜,望陛下优容之。” |
与世无争 | yǔshìwúzhēng | 和社会上的人没有争执。多指一种消极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他总是持着与世无争的态度。《战国策·楚策四》:“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
与…无宁 | yǔ...wúnìng | 与其……不如。清·林觉民《与妻书》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
与物无竞 | yǔwùwújìng | 谓与世人无所争竞。《资治通鉴 晋纪四》乐广性冲约清远,与物无竞。《北史·薛辩传》:“湖少有节操,篤志於学,专精讲习,不干时务,与物无竞,好以德义服人。”《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宰相重任,卿辈更审议之。吾在河东时见冯书记多才博学,与物无竞,此可相矣。” |
与物无忤 | yǔwùwúwǔ | 指处世态度随和,与人无所抵触。《周书·苏亮传》宝夤作乱,以亮为黄门侍郎。亮善处人间,与物无忤。及宝夤败,从之者遇祸,唯亮获全。《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八》(金布萨)揆体刚内和,与物无忤,临民有惠政。 |
与与 | yǔyǔ | ①繁盛貌。《诗·小雅·楚茨》:“我黍与与,我稷翼翼。”郑玄笺:“黍与与,稷翼翼,蕃廡貌。” 张衡《南都赋》:“其原野则有桑漆麻苧,菽麦稷黍。百穀蕃廡,翼翼与与。”②威仪合度貌。《论语·乡党》:“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邢昺疏:“与与,威仪中适之貌。既当君在之所,故恭敬使威仪中适,不敢解惰也。” 唐 韩愈《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襃衣危冠,与与如也。”③犹豫不决貌。《老子》“与兮若冬涉川” 河上公 注:“举事輒加重慎,与与兮若冬涉川,心犹难之也。”《淮南子·兵略训》:“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击其犹犹,陵其与与。” |
与之 | yǔzhī | 给他。《孟子.告子上》: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参见“与之为取”“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
与之为取 | yǔzhīwèiqǔ | 与:赐予,施予,给予。之:代词,这、那。取:qǔ 拿:得到:选择。给予正是为了取得。司马迁《管晏列传》“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老子 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战国策·魏策一》《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
与众不同 | yǔzhòngbùtóng | 表示与其他人不一样。东汉 王充《论衡》:“故富贵之家,役使奴童,育养牛马,必有与众不同者矣。”清·李汝珍《镜花缘》:“这是今日令中第一个古人,必须出类拔萃,与众不同,才觉有趣。”《老残游记二编·第一回》:惟这青龙子等兄弟数人,是亲炙周耳先生的,所以与众不同。《文明小史·第三〇回》:伯集肚皮里有了这些见解,自然与众不同。 |
屿 | yǔ | 小岛:岛屿。唐 柳宗元《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