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ú I.

①在。《仪礼·士昏礼》:婿立于门外。”同”於”。《礼记·檀弓 有子之言似夫子》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于夫子乎?”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生于某年”、舟行于海”、生于斯,长于斯。”汉 刘向《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②以、用。《左传·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以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晋纪总论》今晋之兴也,功烈于百王,事捷于三代。(第一个“于”是“比”,第二个“于”是“用”。)③对、对于。《诗经·邶风·泉水》:有怀于卫,靡日不思。”④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养性,以漠处神,则入于天门。”晋 刘琨《劝进表》况茂勋格于皇天,清晖光于四海。唐 杜牧《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⑤依照。《书经·盘庚下》: “历告尔百姓于朕志。”⑥为了。《孟子·万章上》: “唯兹臣庶,女其于予治。”⑦给。《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⑧用于动词和其宾语间,表示对象。《左传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楚公子围聘于郑,且娶于公孙段氏。《论语·学而》: “子禽问于子贡。”孟子·公孙丑下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孟子·滕文公上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然友之邹问于孟子。《孟子·离娄上》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宋 苏洵《六国论》: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明史·卷二·太祖本纪二》: “丙子,颁即位诏于天下。”⑨被,置于动词之后,表示被动。《左传·成公二年》: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周文 单子知陈必亡》八年,陈侯杀于夏氏。《史记·卷六十八·商君传》:”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⑩到、至。《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菑济之闲。”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资治通鉴 唐纪八十》许德勋还过岳州,刺史邓进忠开门具牛酒犒军,德勋谕以祸福,进忠遂举族迁于长沙。(11)从、由。《老子·第六十四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于细。《战国策 司马错论伐蜀》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褚公于章安令迁太尉记室参军。”(12)对。如: “于心不忍”、于事无补”。《论语·公冶长》: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13)为、为了。《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齐使管仲平戎于周。”(14)比,置于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也。”《战国策·齐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汉 贾谊《过秦论》: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唐·李白《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15)和、与、跟。《论语·子路》: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宋·苏轼《日喻》: “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16)如,像。《宋书 本纪武帝上》俾宣、元之祚,永固于嵩、岱。(17)姓。II.xū于嗟xūjiē:表示感叹、悲叹等。III.yū形容词,广大。《礼记·檀弓下》:“诸侯之来辱敝邑者,易则易,于则于,易、于杂者,未之有也。”IV.同“举”。

于飞

yúfēi

杜预注:“雄曰凤,雌曰皇。雄雌俱飞,相和而鸣鏘鏘然。犹敬仲夫妻和睦,适齐有声誉。”后因以喻夫妻(或男女)同行或恩爱和合。元 张可久《满庭芳·春怨》曲:“清明近,于飞上坟,不由我不伤神。”明 沉青门《普天乐·思情》套曲:“孤时限岂自招?于飞愿天应为保,且把香来着意烧。”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梅女》:“两人登榻,于飞甚乐。”

于飞之乐

yúfēizhīlè

于飞:比翼齐飞。比喻夫妻间亲密和谐。《诗经·大雅·卷阿》:“凤凰于飞,翩翩其羽。”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不知彼可能将女进贡深宫,以遂朕于飞之乐?”

于归

yúguī 

指女子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诗 周南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礼记·大学》《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幼学琼林.卷二.婚姻类》:女嫁曰于归,男婚曰完娶。朱熹集传:“妇人谓嫁曰归。” 《尔雅》:‘于,曰也。’ 清 李渔《蜃中楼·双订》:“他日于归,不知嫁着甚么男子,好生愁闷。” 《聊斋志异 新郎》孙公拘妇父谕之,送女于归,始合卺焉。《聊斋志异 公孙九娘》(莱阳)生问:“何时于归?”女曰:“三日矣。”生乃出所赠珠,为甥助妆。

于嗟

yújiē

叹词。表示赞叹。《诗·周南·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毛传:“于嗟,叹辞。”《诗·召南·驺虞》:“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騶虞。”郑玄笺:“于嗟者,美之也。” ②叹词。于:通“吁”,叹词,表感慨。表示悲叹。《诗·邶风·击鼓》:“于嗟洵兮,不我信兮。”郑玄笺:“叹其弃约,不与我相亲信。亦伤之。”《诗经·卫风·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史记·伯夷列传》于嗟徂兮,命之衰矣。《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王饿,乃歌曰……于嗟不可悔兮寧蚤自财,为王而饿死兮谁者怜之!” 唐 元稹《唐故建州蒲城县尉元君墓志铭》:“禽交加,六神没,于嗟元君归此室。”

於陵子仲

于陵子仲

yúlíngzǐzhòng

战国时隐逸之士。或谓即陈仲子。《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於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裴駰集解:“列士传曰:楚於陵子仲,楚王欲以为相,而不许,为人灌园。”司马贞索隐:“孟子云陈仲子,齐陈氏之族,兄为齐卿,仲子以为不义,乃适楚,居于於陵,自谓於陵子仲。楚王聘以为相,子仲遂夫妻相与逃,为人灌园。列士传云字子终 。” 西汉 《狱中上梁王书是以孙叔敖三去相而不悔,於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

于穆

於穆

yúmù

美好的赞叹。《·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汉书·司马迁传》:“汉兴已来,至明天子……受命於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颜师古注:“於,叹辞也;穆,美也。言天子有美德而政化清也。”清 魏源默觚上·学篇十四》:“耄而德业愈巍奂,卒能归根复命于於穆之天。”

于讴

於謳

yúōu

咏叹歌吟。《庄子·大宗师》:“需役闻之於謳,於謳闻之玄冥。”陆德明释文:“於,音乌。”陈鼓应今注引宣颖曰:“於謳,咏叹歌吟。”

于时

於时

yúshí

在这个时候,当时。于时冰皮始解。《左传 驹支不屈于晋》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肴志也,岂敢离逷?《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与兄元逊俱有名於时,论者以为(诸葛)乔才不及兄,而性业过之。《晋书 怀帝纪》属孝惠之时,宗室构祸,帝冲素自守,门绝宾游,不交世事,专玩史籍,有誉于时。《晋书 谢安传》于时悬象失度,亢旱弥年,安奏兴灭继绝,求晋初佐命功臣后而封之。《宋书 本纪武帝上》于时东伐诸帅,御军无律,士卒暴掠,甚为百姓所苦。

于是

yúshì

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孟子·告子下》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②在这个时候,当时。《左传 楚归晋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左传 祁奚请免叔向》于是祁奚老矣,闻之,乘驲而见宣子。

于是乎

yúshìhū

犹于是。《国语·周语上》:“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 《周文 里革断罟匡君》古者大寒降,土蛰发,水虞于是乎讲罛罶,取名鱼。唐 韩愈《赠崔复州序》:“庆復人之将蒙其休泽也,於是乎言。”明 刘基《郁离子·枸橼》:“夫木产于土,有土斯有木,於是乎果实生焉。”《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夫合诸侯,民之大事也,於是虖观存亡。”

于事无补

yúshìwúbǔ

对事情毫无补益。大错已经铸成,你再责备他也于事无补。丁玲《风雨中忆萧红》:“但徒劳的热情虽然常常于事无补,然在个人仍可得到一种心安。”

于斯

於斯

yúsī

同“於此”。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於江潭……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至於斯。’”《资治通鉴 周纪一》先王之礼于斯尽矣。《明史 卷十四 宪宗二》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

于阗

yútián

地名。位于新疆省南部,濒克里雅河西岸。为南疆绿洲之一,有汉、回两城,回城较 繁荣。 ②国名。位于今新疆和阗县一带,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也作“于寘”。

于心不忍


yúxīnbùrěn

多表示对受害者的同情。

于心何忍

yúxīnhérěn

意思是怎能忍心,即内心不忍。

于焉

yúyān

从此;于此。唐 顾况《塞上曲》:“酣战祈成功,于焉罢边衅。”唐 唐彦谦《游南明山诗》:“于焉偶閒暇,鸣轡忽相聚。”于是。《诗·小雅·白驹》:“所谓伊人,於焉逍遥。”朱熹集传:“使其人得以於此逍遥而不去。”陈奂《传疏》:“玉篇:‘焉,是也。’言於是消摇也。今字作‘逍遥’。”《后汉书·董卓传论》:“及残寇乘之,倒山倾海,崑冈之火,自兹而焚,版荡之篇,於焉而极。”唐 元稹《相和歌辞·决绝词》:“有美一人,於焉旷絶。”宋 王禹偁《待漏院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明 刘基《清修院良上人浸月轩诗》:“珍重无生侣,於焉托清净。”

于以

yúyǐ

犹言于何。犹言于何。用什么。 犹言至于。 犹是以。


于邑

yúyì

亦作“於悒”。①忧郁烦闷。《楚辞·九章·悲回风》:“伤太息之愍怜兮,气於邑而不可止。” 王逸注:“气逆愤懣,结不下也。” 朱熹集注:“於音乌。” 牟融理惑论:“玉石同匱,猗顿为之於悒;朱紫相夺, 仲尼为之叹息。”《旧唐书·肃宗纪论》:“臣每读诗至 许穆夫人 闻宗国之颠覆, 周大夫伤宫室之黍离,其辞情於邑,赋諭勤恳,未尝不废书兴叹。”《资治通鉴·献帝建安十九年》:“马超知张鲁不足与计事,又鲁将杨昂等数害其能,超内怀於邑。”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缀法》:“若令思挫於弱毫,教屈於陋墨,言之使人於邑。”②犹呜咽。于邑三叹。《史记·刺客列传》:“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乃大呼天者三,卒於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王伯祥注:“於邑,同‘呜咽’。悲哽。”《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方时隆盛,年夭伤兮。弟子增欷,洿沬悵兮。悲愁於邑,喧不可止兮。” 唐 刘禹锡《原力》:“客於邑垂涕洟。刘子解之……客闻之破涕。”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既而秋决有日,女始皇皇躁动,昼去夕来,无停履。每于寂所,於邑悲哀,至损眠食。”

于于

yúyú

①自得貌。《庄子·应帝王》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成玄英疏:“于于,自得之貌。”《庄子·盗跖》:“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唐 白居易《和朝回与王炼师游南山下 诗》兴酣头兀兀,睡觉心于于。《续资治通鉴 宋纪第一百七十六》峨冠于于,而每见大夫之乏使。②相属貌。元 蒲道源《闲居记事 诗之一》凌晨出求籴,于于如栉比。③多难貌,屈曲貌。汉 扬雄《太玄·饰》白舌于于屈于根。范望注:"于于,多难之貌。"司马光集注:"于于,屈皃。"④镇静安详。宋 苏洵《张益州画像记谓公(张方平)暨暨,公来于于。

于兹

於兹

yúzī

①于今,至今。《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汉 东方朔《非有先生论》:“虚心定志,欲闻流议者,三年于兹矣。”唐 韩愈《祭侯主簿文》:“我狎我爱,人莫与夷,自始及今,二纪于兹。”唐 韩愈《进学解》“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三 》是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汉世良吏,于兹为盛。《清史稿卷五·世祖纪二亲政以来,五年於兹。焦心劳思,以求治理,日望诸臣以嘉谟入告,匡救不逮。②当今,今世。《汉书·司马相如传》:“休烈显乎无穷,声称浹乎于兹。” 颜师古注:“于兹,犹言今兹也。”吁嗟;叹息。蔡邕玄文先生李子材铭:“于兹先生,秉德恭勤。”③在此。唐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yú I.
窊,凹。如:圩顶。江苏南通的九圩港和三圩头的地名中都读。参见II. wéi III.

似玉的美石。二千多年以前的《尔雅》、《列子》、《山海经》中就已经使用。玗琪,树名。《山海经》开明北有玗琪树。

古簧管乐器。形似笙而略大。战国时盛行于民间。《说文》竽,竹三十六簧也。按,管乐也。《荀子·正名》调竽奇声以耳异。滥竽充数lànyúchōngshù:不会吹的人混在会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yú I.

介词。在。如:生於某年、舟行於海、生於斯,长於斯。②介词。往;向。《论语·学而》:子禽问於子贡。《明史·卷二·太祖本纪二》:丙子,颁即位诏於天下。③介词。为、为了。《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齐使管仲平戎於周。④动词。跟从;亲近。⑤动词。依靠。三国魏·曹植《当来日大难诗》:广情故,心相於。唐·刘得仁《赠敬晊助教诗二首之一》:便欲去随为弟子,片云孤鹤可相於。II. 参见yú。III.参见wū。

古代一种盛液体的器皿。水盂。痰盂。漱口盂儿。《史记·滑稽列传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晋书·惠帝纪》:“次获嘉,市粗米饭,盛以瓦盆,帝噉两盂。”唐 韩愈《送石处士序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明 王守仁《瘗旅文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聊斋志异 江城》观自在(即观世音)愿力宏大,何不将盂中水洒大千世界也?

盂方水方

yúfāngshuǐfāng

盛水的器皿是什么形状,水也成为什么形状,比喻在上的人言行影响风气。《荀子·君道》:“君者盘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