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ìng I.

①回答或随声相和:应答。呼应。应对(答对)。应和(hè)。反应(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庄子·则阳田猎毕弋,不应诸侯之际。②接受,允许,答应要求:应邀。应聘。应考。③顺合,适合:顺应。适应。应机。应景。应时。应用文。《庄子·天下》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④对待:应付。应变。应酬。⑤表示猜测或推测。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II. 参见yīng。

应变

yìngbiàn

①对突发性事件的一种应付。应变能力。《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②由外力使物体尺寸或形状发生相对变化的现象,常以百分数(%)表示。

应变无方

yìngbiànwúfāng

随机应变,不墨守成规。他在生意场上应变无方,不拘一格,所以左右逢源,发展得很快。《史万岁传》:“临阵对敌,应变无方,号为良将。”

应捕yìngbǔ古时缉捕盗贼的吏役。《元史·宋本传》:“在法,民间失盗,捕之违期不获犹治罪,太常失守,及在京应捕官,皆当罢去。”《二刻拍案惊奇 卷一》:“捕厅僉了牌,另差了两个应捕,驾了快船,一直望太湖中洞庭山来。”《醒世姻缘传 第十九回》:“説起那武城县应捕,只好替他提鞋罢了。”
应承yìngchéng

同义词:答允,答应,应允,同意,允诺。照应。反义词:推搪。《水浒传第六十九回》李瑞兰葫芦提应承,收了金银,且安排些酒肉相待《水浒传第六十九回》李瑞兰葫芦提应承,收了金银,且安排些酒肉相待

应猝/应卒yìngcù犹应急。《墨子·七患》:“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陈忌问垒》:“用此者,所以应猝窘处隘塞死地之中也。”《东观汉记·冯衍传》:“备不豫具,难以应卒。”

应答如响

yìngdárúxiǎng

对答有如回声。形容答话敏捷流利。应答如流促膝谈心应答如响。《北齐书·杜弼传》弼幼聪敏……同郡甄琛为定州长史,简试诸生,见而策问,义解闲明,应答如响,大为琛所叹异。《聊斋志异 陆判》与谈古典,应答如响。参见“酬答”条。

应对

yìngduì

酬对;对答。宋 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序》: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

应对如流

yìngduìrúliú

对答象流水一样。形容答话很快,很流利。他学习成绩优秀,每次回答老师的提问都是应对如流。《晋书 张华传》:“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

应奉

yìngfèng

①侍奉。唐 范摅《云溪友议》卷三:“荆宝有小青衣曰玉簫,年才十岁,常令祗候,侍於韦兄,玉簫亦勤於应奉。”《敦煌曲子词·内家娇》:“除非却应奉君王,时人未可趋颜。”②指供给。宋 苏辙《乞裁损待高丽事件札子》:“然自其始通及今屡至,其实何益於事?徒使淮浙千里,劳於供亿,京师百司,疲於应奉。”③宋代专为宫廷进奉财赋的官署应奉局的省称。宋 吴坰《五总志》:“王黼宣和初入居宰路……乃復开边隙,置应奉,以持禄固位。”《宋史·食货志上一》:“政和以来,创为应奉,始废湖为田。”

应付裕如

yìngfùyùrú

应付:对付,处置。裕如:按自己的心愿做事。从容对付,毫不费劲。周而复《白求恩大夫》:“他跟随白大夫将近一年的时间,见习过上千次的大小手术,许多许多大手术他都应付裕如,很有经验了。”邹韬奋《经历 英文的学习》你在上课前仅仅查了生字,读了一两遍是不够的,必须完全了然全课的情节,才能胸有成竹,应付裕如。

应干

yìnggàn

犹言一切有关的。宋 周密《齐东野语·洪君畴》:“臣自班行,叨尘相位,一命已上,皆出亲擢。赋性僻介,素不与内侍往还,应干文字,悉由通进司投进。”《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一》诏:“户部取索应干财用,除诸班诸军料钱、衣粮、赏给特支依旧外,其馀浮费,并行裁省,节次以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望委户部行下本州,将州县应干仓库场务,每处止置都历一道,应有收到钱物,并条具上供、州用实数,各立项目抄转。《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七十三》吏部四选以下,刷具应干淹滞名件,并要了绝,违当重惩。

应官

yìngguān

①犹当官。唐 李商隐《韩翃舍人即事诗》:“通内藏珠府,应官解玉坊。” 冯浩笺注引李养浩曰:“应官,犹云当官,是唐人口语。”②应付官府的赋税、徭役等。唐 韩愈《顺宗实录一》:“人穷至坏屋卖瓦木,贷麦苗以应官。”唐 李涉《竹枝词》:“渡头少年应官去,月落西陵望不还。”③上班。唐 李商隐《无题》:“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应机

yìng

①顺应时机。《三国志·蜀志·郤正传》:“辩者驰説,智者应机。”《周书·文帝纪上》:“今便分命将帅,应机进讨。”②随机应变。《晋书·文帝纪》:“奇兵震击,而朱异摧破;神变应机,而全琮稽服。”《世说新语·排调》“未若诸庾之翼翼”南朝梁 刘孝标注:“放应机制胜,时人仰焉。”唐 黄滔《误笔牛赋》:“王献之繢画弥精,变通可惊,失手而笔唯误点,应机而牛则真成。”明 李本《重编 诚意伯文集 序》:“运筹定计,应机料敌。”③伺机。《晋书。谢安传》安遣弟(谢)石及兄子(谢)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

应接不暇

yìngjiēbùxiá

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应接不暇。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应发,使人应接不暇。”

应景yìngjǐng

①为了适应当前情况而做某事。红楼梦》第六二回:“当下又值宝玉生日已到……姐妹中皆随便--或有一扇的,或有一字的,或有一画的,或有一诗的,聊为应景而已。②适合当时的节令。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扫墓,都是应景的行为。

应举

yìngjǔ

①接受选用或举荐。《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三》河内尹焞应举,见发策黜元祐之政,乃叹曰:“尚可以干禄乎!”不对而出。元 无名氏《冻苏秦》楔子:“如今七国争雄,都下招贤之榜,您孩儿禀过父亲母亲,待和哥哥同去应举。”②参加科举考试。《古今小说·范巨卿鸡黍死生交》:“时汉帝求贤,劭辞老母,别兄弟,自负书囊,来到东都洛阳应举。”唐 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家贫,不足以自活,应举觅官,凡二十年矣。”宋 苏轼《答李端叔书》:“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满生在家无事,日夜读书,思量应举。”清 侯方域《贾生传》:“贾生乃辞归里,凡七应举,不第。”

应卯yìngmǎo

旧时官吏每天卯时(现时上午七点)到官署听候点名;引申为照例到场,敷衍了事。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妙在薛蟠如今不大上学应卯了。因此秦钟趁此和香怜挤眉弄眼,递暗号儿,二人假装出小恭,走到后院说私己话。”

应门

yìngmén

照管门户。指应接叩门之意。应门的领客入厅。晋 李密《陈情表》:“外无朞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应命

yìngmìng

①从命,遵命。《后汉书·董卓传》:“前温出屯美阳,令卓与边章等战无功,温召又不时应命,既到而辞对不逊。”《晋书 王羲之传》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南史·虞荔传》:“及文帝平彪,武帝及文帝并书招之,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宦娘》:“妇顰蹙曰:‘此即不敢应命。’”李一氓《重读总司令的诗》:“我们只得应命去陪他吃午饭。”②应付命令。唐 李复言《续玄怪录·薛伟》:“渔人赵干藏巨鲤,以小者应命。裴怒鞭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卷一》:“杨大年每欲作文,每盈一幅,则命门人传録,门人疲於应命。”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内阁·伪画致祸》:“时传闻清明上河图手卷……即命汤善价求市,既不可得,遂属苏人黄彪摹真本应命。”

应期

yìngqī

①顺应期运。三国魏 曹植《制命宗圣侯孔羡奉家祀碑》:“於赫四圣,运世应期。”《晋书 宣帝纪》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南朝梁 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陛下应期万世,接统千祀。”唐 李白《当涂李宰君画赞》:“应期命世,大贤乃生。”章炳麟《箴新党论》:“林宗才非应期,器不絶伦。”②犹如期。唐 韩愈《贺雨表》:“龙神效职,雷雨应期。”

应权通变

yìngquántōngbiàn

谓顺应机宜,采取变通的措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詔策亮曰” 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晋春秋:“昔孝文卑辞匈奴,先帝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三国演义第七三回》:“若应权通变,以寧静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

应塞

yìngsāi

应付搪塞。《汉书·王莽传下》:“郡县力事上官,应塞詰对,共酒食,具资用,以救断斩,不给復忧盗贼治官事。”章炳麟《訄书·订孔》:“凡说人事,固不当以禄胙应塞,惟孔氏闻望之过情有故。”

应绳

yìngshéng

合乎绳墨。《庄子·马蹄》:“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应绳。”②喻符合规矩法度。晋 陆机《文赋》:“苟銓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

应时

yìngshí

随时;即刻。立时;立刻;马上。《汉书·何武传》:“武为刺史,二千石有罪,应时举奏。”《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佗遂下疗,应时愈。”三国魏 曹植《与杨德祖书》:“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晋书 元帝纪》平西将军祖逖帅众讨击,应时溃散。《宋书 本纪武帝上》高祖进战弥厉,前后奋击,应时摧破,即斩(皇甫)敷首。《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九》刘光世以骁将锐兵而不能应时擒制,以邵青所乘皆舟楫,而光世皆平陆之兵故也。②顺应天时;适合时令。应时小菜。《晋书 文帝纪》简练将帅,授以成策,始践贼境,应时摧陷。《晋书·孝愍帝纪论》:“晋高祖宣皇帝(司马懿)以雄才硕量,应时而仕。”元 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似这般应时的瑞雪,是好一个冬景也。”③对付度日。谓谋生。《红楼梦 第五八回》其中或有一二个知事的,愁将来无应时之技,亦将本技丢开,便学起针黹纺织女工诸务。

应时对景

yìngshíduìjǐng

应:适合;对:相合。适合当时的情景。清·曾朴《孽海花》第八回:“应时对景,我们各贺一杯,你再说飞觞吧。”

应时而生

yìngshíérshēng

指顺应时运而生。唐·吕温《凌烟阁勋臣赞二十二首之十》:“夔公峥嵘,金虎之精,应时而生,与运俱行。” 

应世yìngshì

①顺应世运。应付世事。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篇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②佛、菩萨应化于世。

应手

yìngshǒu

随手而就。应手奏效。唐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②方言,(工具、武器等)用着觉得顺手,运用自如。应手货。参见“得心应手

应天

yìngtiān

①顺应天命。《晋书 元帝纪》昔之为政者,动人以行不以言,应天以实不以文,故我清静而人自正。《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朕应天从物,伐罪吊人;一鼓而荡平阳,再举而摧强敌。犹震天。

应天承运yìngtiānchéngyùn

应天:顺应天命。承运:承受运气。谓帝王顺应天命统治天下,符合上天意志。曾朴《孽海花第二回》话说大清朝应天承运,奄有万方,一直照着中国向来的旧制,因势利导,果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应天顺民

应天顺人

yìngtiānshùnmín

yìngtiānshùnrén

顺应天命,合乎人心。《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愿大王应天顺民,速即洪业,以宁海内。

应天顺时

yìngtiānshùnshí

顺应天命和时势。多用为帝王创业嗣统的美词。《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应天顺时,扑讨凶逆,以宁社稷。《晋书 武帝纪》:“至于皇考文王(司马昭),睿哲光远,允协灵,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大晋继三皇之踪,蹈舜禹之迹,应天顺时,受禅有魏,宜一用前代正朔服色,皆如虞遵唐故事。”《晋书·元帝纪》:“爰暨世祖,应天顺时,受兹明命。”

应务

yìngwù

处理政务。应酬事务。宋 苏轼《乞擢用程遵彦状》:"而端静之士,虽有过人之行、应务之才,又皆藏器待时,耻於自献,朝廷莫得而知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八》自馀诸路,亦望推择资任较高、练达民情、识治体、近中道之人,使忠厚安民而不失之宽弛,敏给应务而不失之浅薄。清 刘大櫆《芋园张君传》:"应务之暇,即披览书史。"明 唐顺之《答周七泉通判书》:"仆自来家居,多是谢却一切应务,或闭门读书,或宴坐山水间。"

应物

yìngwù

①顺应事物。《庄子·知北游》:“邀於此者,四枝彊,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庄子·天运》彼未知夫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锺泰《发微》:“‘应物无方’,言不执滞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宋 欧阳修《道无常名说》:“无常以应物为功,有常以执道为本。”《西游记 第二回》:“这猴王自从了道之后,身上有八万四千毛羽,根根能变,应物随心。”②犹言待人接物。《晋书·外戚传·王濛》:“虚己应物,恕而后行。”《隋书·循吏传·刘旷》:“刘旷,不知何许人也。性谨厚,每以诚恕应物。”明 孙柚《琴心记·挑动春心》:“你看他清标应物,如春月之濯柳;英气逼人,似野鹤之出羣。”清 姚鼐 扬雄《太玄 目录序》:“虽庸愚不肖,苟筮之而见所以处事应物者,皆合乎圣人之道也。”

应运而生

yìngyùnérshēng

原意是顺应天命而产生的人或事物;后多指顺应适当的时机或时代要求而出现的人或事物。汉 荀悦《汉纪后序》:“实天生德,应运建立。”清 曹雪芹《红楼梦》:“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

应兆yìngzhào

应验的征兆。《封神演义 第二十四回》今飞熊应兆,上天垂象,特赐大贤助我皇基,是西岐之福泽也。《红楼梦第七七回》:“就像孔子庙前的檜树,坟前的蓍草,诸葛祠前的柏树,岳武穆坟前的松树……世乱,他就枯乾了;世治,他就茂盛了,凡千年枯了又生的几次。这不是应兆么?”

应制

yìngzhì

旧指由皇帝下诏命而作文赋诗的一种活动。古代应制诗,大多是歌功颂德之词。唐王维有一首七律《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宋 万俟咏有词《三台 清明应制》。

yìng

①坚固,与“”相对:坚硬。硬木。硬煤。硬卧。硬席。硬币。硬笔(钢笔、铅笔、圆珠笔的统称)。硬化。硬件(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构成计算机的各个元件、部件和装置的统称)。硬碰硬(喻用强硬对付强硬,或强手对强手。)②刚强有力:强硬。硬朗。硬实。硬气(a.刚强,有骨气;b.有正当理由,于心无愧。“”读轻声)。硬骨头。欺软怕硬。③固执;勉强:生硬。硬撑。硬是。硬顶。硬挺。生拉硬拽。④能力强,质量好:硬手。硬功。过得

硬弓

yìnggōng

需用很大的劲才能拉开的弓。宋 刘克庄《沁园春 答九华叶贤良》:“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

硬语

yìngyǔ

刚劲的语言;生硬的词句。唐 韩愈《荐士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宋 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词》:“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元 刘祁《归潜志 卷八》:“小诗贵风骚,今人往往止作硬语,非也。”明 李东阳《麓堂诗话》:“亨父天才敏絶,而好为精鍊奇思硬语,间见叠出,人莫攖其锋。”刘师培《文说·和声》:“且古用韵文,厥有二故:……一则奇字硬语,佶屈聱牙;惟韵语偶文,便於讽诵。”参见“盘空硬语”。

硬着头皮

yìngzhétóupí

勉强去做难度较大的事。曾朴《孽海花》第27回:“以后更难相处,只好硬着头皮,老着脸子,追踪前往,不管太后的款待如何,照旧的殷勤伺候。”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两害相权取其轻,椿寿只得硬着头皮上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