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 | yīn | ①声,亦特指有节奏的声:声音。音乐(yuè)。音律。音色。音量。音区。音韵。音像。音容(声音、容貌)。弦外之音。②信息,消息:音信。佳音。音讯。 |
音尘 | yīnchén | ①音信,消息。唐 李白《忆秦娥词》:“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絶。”宋 贺铸《石州慢 薄雨收寒》:“回首经年,杳杳音尘都绝。”②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土。踪迹。 |
音辞 | yīncí | ①言谈;辞令。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以外率多田野閒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②文词。唐 刘知几《史通·序例》:“枚乘首唱七发,加以七章、七辩,音辞虽异,旨趣皆同。”③音调歌词。《旧唐书·曹确传》:“可及善音律,尤能转喉为新声,音辞曲折,听者忘倦。” |
音耗 | yīnhào | 音信;消息:久无音耗。二弟不知音耗,妻小陷于曹贼;上不能报国,下不能保家:安得不忧?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七 单符郎全州佳偶》自从游宦以后,邢家全无音耗相通,正在悬念。《聊斋志异 武孝廉》年余,不通音耗。 |
音节 | yīnjié | ①声音高低,缓急的节奏。音节谐捷。宋 姜夔《暗香 旧时月色 序》: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②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的语言单位,其中包含一个比较响亮的中心。一般来说,一个字是一个音节。 |
音句 | yīnjù | 读音和断句。《晋书·庾亮传》:“读书无从受音句,顾问未尝遇君子。” |
音律 | yīnlǜ | ①指音乐的律吕、宫调等。②泛指乐曲,音乐。③文字声韵的规律。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今世音律谐靡,章句偶对,讳避精详,贤於往昔多矣。 |
音容 | yīnróng | 声音与容貌。唐 白居易《长恨歌》:“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
音容宛在 | yīnróngwǎnzài | 仿佛还听到他的声音,还看到他的容貌神情。形容对死者的想念。唐 李翱《祭吏部韩侍郎文》:“遣使祭斝,百酸搅肠,音然宛在,曷日而忘?” |
音容笑貌 | yīnróngxiàomào | 谈笑时的容貌和神态,用以怀念故人的声音容貌和神情。《孟子·离娄上》:“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所以直到现在,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梁斌《播火记》二:“严萍送出门外,听着车声走远,心里想:亏得碰上他……眼前还闪着这位老人的音容笑貌。” |
音声 | yīnshēng | ①乐音;音乐。《周礼·地官·鼓人》:“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庄子·至乐》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 三国魏 嵇康《琴赋》:“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唐 韩愈《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公不好音声,不大为居宅,於诸帅中独然。”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凤阳士人》:“音声靡靡,风度狎褻。”②泛指声音。《列子·杨朱》:“夫耳之所欲闻者音声,而不得听者,谓之闭听。”晋 干宝《搜神记 卷十一》:“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元 郑光祖《倩女离魂 第二折》:“这等夜深,只听得岸上女人音声,好似我倩女小姐。” 闻一多《红烛·红豆》:“听他跳激底音声,这般凄楚!这般清切!” ③谐音与噪音。《老子·第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
音书 | yīnshū | 音讯,书信。唐 杜甫《宿府》:“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唐 杜甫《阁夜诗》:“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唐 宋之问《渡江诗》:“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唐 沉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诗》:“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宋 柳永《定风波词》:“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元 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三折》:“都做了一春鱼雁无消息,不甫能一纸音书盼得。”明 高明《琵琶记·丹陛陈情》:“况隔千山万水,生死存亡,虽有音书难寄。”李大钊《南天动乱适将去国忆天问军中诗》:“风尘河北音书断,戎马江南羽檄纷。” |
音问 | yīnwèn | ①音讯;书信。清 恽敬《与庄大久书》:“为别十三载,不得音问七年,然私心拳拳,如终日侍左右也。”②清 陈确《哭长翁叔父文》:“徒以山川辽越,音问久疏,二十年来,窅如隔世。叔父遽疑其有遐心。”《聊斋志异 刘海石》无何,海石失怙恃,奉丧而归,音问遂阙。 |
音信 | yīnxìn | 信息,书信,消息。他走后杳无音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音信杳然 | yīnxìnyǎorán | 没有一点消息 |
音训 | yīnxùn | ①对古籍中的字词注音释义。晋书·徐邈传:“(邈)撰正五经音训,学者宗之。”《北史·刘芳传》:“(芳)博闻强记,兼览苍雅,尤长音训,辩析无疑。” 鲁迅《集外集·选本》:“文选的影响却更大,从曹宪至李善,加五臣音训注释书类之多,远非拟世说新语可比。”②训诂学术语。与“形训”相对,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又称“声训”。有音同的,如释名·释衣服:“衣,依也。”有双声的,如说文·岂部:“愷,康也。”有迭韵的,如说文·人部:“侨,高也。”刘熙释名是音训专著。 |
音韵 | yīnyùn | ①和谐的声调、韵律;诗文的音节起伏转折。这首诗音韵十分和谐。②字发音的声、韵、调。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 |
喑瘖 | yīn | ①哑,不能说话:喑哑难言。仪同三司广陵王(元)恭,(元)羽之子也,好学有志度,正光中领给事黄门侍郎,以元叉擅权,托喑病居龙华佛寺,无所交通。《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八》枢密使、礼部侍郎田况,暴中风瘖,十上章求去。《资治通鉴 陈纪八》天元召刘、(颜)之仪入卧内,欲属以后事,天元喑,不复能言。《聊斋志异 长治女子》道士捉而捺之。女欲号,则瘖不能声。参见“万马齐喑”。②缄默,不说话。柳宗元《与箫翰林俛书》:"用时更乐瘖默,思与木石为徒" |
喑恶 喑噁 | yīn’è yīn‘ě | 发怒声。《史记 淮阴侯列传》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唐 李白《拟恨赋》:“骓兮不逝,喑恶何归?”清 恽敬《后二仆传》:“(明光)于甲夜自起,喑恶独饮酒,持刀奔巡检司。”参见“喑哑” |
瘖聋 | yīnlóng | ①哑和聋。《史记 淮阴侯列传》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②喻对事物不闻不问,闭目塞听。 |
喑默 | yīnmò | 沉默不言。《新唐书·孝友传·梁文贞》:"晨夕汛扫,庐墓左,喑默三十年,家人有所问,画文以对。"《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六》比年以来,谏官不论得失,御史不劾奸邪,门下不驳诏令,共持喑默,以为得计。《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是故强臣挟恩以陵上,小人怙强以无上,久则内外相为一体,上喑默以听其所为,日朘月削,殆有人臣之所不忍言者。元 刘埙《隐居通议·拾遗》:"通国震惊,在廷喑默。"孙中山《实行裁兵宣言》:"乃独於文裁兵主张,久付喑默怀疑之端,亦无表示。" |
喑呜 | yīnwū | ①悲咽。《资治通鉴·顺帝永建元年》:“寧伏欧刀以示远近!喑呜自杀,是非孰辨邪!”胡三省注:“类篇曰:‘啼泣无声谓之喑,叹伤谓之呜。’” ②怒喝。《资治通鉴 随纪六》(李)密谓杨玄感曰:“人言当指实,宁可面谀!若决机两阵之间,喑呜咄嗟,使敌人震慑;密不如公;驱策天下贤俊,各申其用,公不如密:岂可以阶级稍崇而轻天下士大夫邪!”唐 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喑呜则山岳崩頽,叱咤则风云变色。” |
喑呜叱咤 | yīnwūchìzhà | 喑呜:怀怒气;叱咤:发怒时的叫喊声,指厉声怒喝。宋·欧阳修《樊侯庙灾记》不然,则喑呜叱咤,使风驰霆击,则侯之威灵暴矣哉!《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七》昔项羽喑呜叱咤,百战百胜,卒败死垓下,天下归于汉。 |
喑哑 | yīnyǎ | ①哑巴,口不能言;谓沉默不语;嘶哑。《资治通鉴 唐纪八》‘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夫养稂莠者害嘉谷,赦有罪者贼良民,故朕(李世民)即位以来,不欲数赦,恐小人恃之轻犯宪章故也!” ②喑恶。发怒喝叫。 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四》:“外黄小儿,回喑哑之威; 杨家童乌 ,与《太玄》之笔。”清戴名世《范增论》:“当此之时,项籍叱咤喑哑之资、拔山盖世之气,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于去恶》:“又其生平喑哑如霹雳声,矛马所至,无不大快,出人意表。”见“喑恶”。郑愁予《雨说》: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③指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红楼梦第113回》那时又将天晚,赵姨娘的声音只管喑哑起来了,居然鬼嚎一般。 |
瘖药 | yīnyào | 服用后使人失音变哑的毒药。《史记 吕太后本纪》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
喑噫 | yīnyī | 形容心情郁结。唐 韩愈《刘统军碑》:“西戎乘势盗有河外,公虽家居,为国喑噫。” |
愔 | yīn | ①愔愔:a.形容安静和悦;b.形容静寂,深沉。②愔然:形容沉默无声或安静。 |
愔愔 | yīnyīn | ①和悦安舒貌。《左传·昭公十二年》:“祈招之愔愔,式招德音。”杜预注:“愔愔,安和貌。”南朝陈 徐陵《劝进梁元帝表》:“邦畿济济,还见隆平。宗祀愔愔,方承多福。”宋 王禹偁《唱山歌诗》:“夜阑尚未闋,其乐何愔愔。”康有为《诗集·自序》:“玉磬鏗鏗,和管鏘鏘,铁笛裂裂,琴丝愔愔,皆自然而不可以已者哉!”②幽深貌;悄寂貌。蔡琰《胡笳十八拍》:“雁飞高兮邈难寻,空肠断兮思愔愔。”唐 韩愈《送浮屠令纵西游序》:“乘间致密,促席接膝,讥评文章,商较人士,浩浩乎不穷,愔愔乎深而有归。”宋 周邦彦《瑞龙吟 词》:“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明 汤显祖《紫钗记·谒鲍述娇》:“客思绕无涯,青门近狭斜,愔愔陌巷是谁家?”鲁迅《无题诗》:“几家春裊裊,万籟静愔愔。” ③柔弱貌。《晋书·石弘载记》:“大雅愔愔,殊不似将家子。”《资治通鉴·唐昭宗景福二年》:“上曰:‘朕不能甘心为孱弱之主,愔愔度日,坐视陵夷。’”宋 沉辽《读书诗:“病骨愔愔百不如,不应投老更看书。” ④以指柔靡之音。 唐 牛僧孺《守在四夷论》:“夏捨淑德而嬖妹喜,是色攻而亡也;商捨德音而耽愔愔,是声攻而亡也。” |
韾 | yīn | 形容声音安和。《封神演义 第十四回》只听得韾一声,跳起一个人来,面如傅粉,唇似涂朱,眼运精光,身长一丈六尺,此乃哪咤莲花化身,见师父拜倒在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