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 | yě | ①郊外,村外:野外。野景。野游。野趣。野餐。野战。四野。郊野。唐 柳宗元《梓人传》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②界限,范围:分野。视野。③指不当政的地位,与“朝(cháo)”相对:朝野。下野。在野。野史。④不讲情理,没有礼貌:野蛮。粗野。《论语·雍也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⑤巨大而非分的欲望:野心。⑥不受约束:心玩儿野了。⑦不是人工驯养或栽培的(动物或植物):野生。野兽。野味。野花。野菜。⑧参见“国野”。 |
野草 | yěcǎo | 元 萨都剌《上京即事五首 其三》:“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
野草闲花 | yěcǎoxiánhuā | 野生的花草。比喻男子在妻子以外所玩弄的女子。宋 辛弃疾《定风波》词:“野草闲花不当春,杜鹃却是旧知闻。”明 汤显祖《紫钗记 哭收钗燕》俺见鞍思马,难道他是野草闲花? |
野处 | yěchǔ | ①栖息野外。指上古时期人们学会构建房屋之前的居住方式。《易·繫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清 唐甄《潜书·抑尊》:“(尧舜)虽贵为天子,制御海内,其甘菲食,暖粗衣,就好辟恶,无异于野处也。”②指在乡野居住。《国语·齐语》:“是故农之子恒为农,野处而不暱。”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二》:“卫文公东徙渡河,野处曹邑。”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清 刘体仁《寄阮亭司理诗》:“野处寡新友,良辰多远情。” |
野次 | yěcì | ①野外止宿之处。《三国志·魏志·陈群传》:“若必当移避,缮治金墉城西宫,及孟津别宫,皆可权时分止。可无举宫暴露野次,废损盛节蚕农之要。”《资治通鉴·后周太祖显德元年》:“是夕,帝宿於野次。”《明史·刘士元传》:“野次无杖,取生柳榦痛笞之四十。”②止宿于野外。 南朝梁 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富商野次,宿秉停菑。”《新唐书·李光弼传》:“是日,思明果召日越曰:‘光弼野次,尔以铁骑五百夜取之。不然,无归!’”金 王若虚《臣事实辨下》:“西平曰:‘天子野次,臣下知死敌而已。’” |
野店 | yědiàn | ①指乡村旅舍。唐 牟融《送罗约诗》:“月明野店闻鸡早,花暗关城匹马迟。”元 萨都剌《宿大横驿诗》:“村舂千涧落,野店四山齐。”元 赵孟頫《东城》:“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清 魏源《三龙洞诗之一》:“野店不成眠,中宵梦神禹。”②指乡村饭店、茶馆。清 濮淙《闻梁蘧玉已寓京口诗》:“已辞野店中山酒,望断烟江北固峯。”许地山《危巢坠简·东野先生》:“星期日,他每同孩子们出城去,在野店里吃。” |
野调无腔 | yědiàowúqiāng | 形容言行放肆,没有礼貌。《白雪遗音 马头调 九尽寒退》:“横吹短笛,一声一声把春歌唱,野调无腔。”老舍《老张的哲学》:“野调无腔的山姑娘!” |
野渡 | yědù | 荒落之处或村野的渡口。唐 韦应物《滁州西涧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鸝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宋 谢逸《江神子》:“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宋 吴潜《海棠春·郊行词》:“云梢雾末,溪桥野渡,尽是春愁落处。”清 沉自友《平沙滩诗》:“野渡伤归客,斜阳冷钓船。” |
野芳 | yěfāng | 犹野花。唐 戴叔伦《南野诗》:“野芳緑可採,泉美清可掬。”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宋 欧阳修《戏答元珍诗》:“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
野夫 | yěfū | ①草野之人,农夫。《礼记·郊特牲》:“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孔颖达疏:“田夫则野夫也。”唐 柳宗元《禜门文》:“淫雨斯降,害於麰麦。野夫兴忧,官守增惕。”明 刘基《苦斋记》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清 厉鹗《雨后诗》:“野夫欣雨足,米价及时平。”②用作自己的谦称。明 屠隆《綵毫记·颁诏云梦》:“如此,野夫不敢久覊使节,明日……即当祖饯河桥也。”③指隐者。唐 黄滔《严陵钓台诗》:“终向烟霞作野夫,一竿竹不换簪裾。”金 元好问《太原赠张彦远诗》:“明星煌煌大於月,野夫一笑冠缨絶。” |
野凫 | yěfú | ①野鸭。《隋书·卢思道传》:“匹晨鷄而共饮,偶野鳧以同膳。”宋 梅尧臣《东溪诗》:“野鳧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清 厉鹗《晓至湖上诗》:“安能学野鳧,汎汎逐清景。”②喻妓女。清 阮大鋮《燕子笺·偕征》:“他从良誓不渝,淡扫娥眉思凤侣,怎肯浪过横塘学野鳧。” |
野服 | yěfú | 村野平民服装。《礼记·郊特牲》:"大罗氏,天子之掌鸟兽者也,诸侯贡属焉。草笠而至,尊野服也。"孔颖达疏:"尊野服也者,草笠是野人之服。今岁终功成,是由野人而得,故重其事而尊其服。"《晋书·隐逸传·张忠》:"坚(苻坚)赐以冠衣。辞曰:'年朽发落,不堪衣冠,请以野服入觐。'从之。"《资治通鉴 后唐纪一》梁主(朱友贞)登建国楼,而择亲信厚赐之,使衣野服,赍蜡诏,促段凝军,既辞,皆亡匿。《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七》僧子聪参密谋,定大计,积有忠勤,然犹仍其野服散号;宜正其衣冠,崇以显秩。 |
野合 | yěhé | ①一种低于正当礼仪的婚配,也指不合礼制的婚姻或男女苟合。不合礼制的一种性行为,其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孔子世家》:“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迎娶颜徵zhēng,在时已66岁,故称之为“野合”。有说颜徵在属贱民阶级,叔梁纥却是士大夫,迎娶于礼不合,故称“野合”。亦有指司马迁只是说叔梁纥和颜徵在于野外交合(这是一种古代习俗),故称之“野合”。《聊斋志异 黎氏》偕入静壑,野合既已,遂相欣爱。②非法性交。《聊斋志异 野狐》马疑其迷途,顾四野无人,戏挑之。妇亦微纳。欲与野合。 |
野鹤闲云 | yěhèxiányún | 闲:无拘束。飘浮的云,野生的鹤。旧指生活闲散、脱离世事的人。宋·尤袤《全唐诗话》卷六:“州亦难添,诗亦难改,然闲云孤鹤,何天而不可飞。”清·石玉昆《小五义》第四回:“你我回到原籍,野鹤闲云,浪迹萍踪,游山玩水。” |
野火 | yěhuǒ | ①荒山野地燃烧的火。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②燃烧地里野草的火。③指磷火;鬼火。 |
野径 | yějìng | 亦作“野逕”。村野小路。南朝梁 沉约《宿东园诗》:“野径既盘紆,荒阡亦交互。”唐 杜甫《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宋 方岳《梦寻梅诗》:“野逕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清 郝明龙《乙未诗》:“乘便小舠看钓去,偶来野径得花归。” |
野哭 | yěkū |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唐·杜甫《阁夜》:“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晚清诗人沈曾植悼刑部同僚、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而作《野哭》:野哭荒荒月,灵为暗暗魂。 |
野旷 | yěkuàng | 荒野空阔。南朝宋 谢灵运《初去郡诗》:“野旷沙岸浄,天高秋月明。”唐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二刻拍案惊奇 卷八》:“我要城外野旷去处走走,散心耍子一回何如?” |
野老 | yělǎo | 村野的老百姓,农夫。唐 杜甫《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唐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诗》:“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唐 王维《渭川田家诗》:“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宋 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清 周容芋《老人传》野老鄙夫。 |
野马 | yěmǎ | ①兽名。一种野生的马。②兽名。貉的俗称。③指野性不驯的马。④指野外蒸腾的水气。《庄子·内篇 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野马无缰 | yěmǎwújiāng | 没有拴上缰绳的野马。比喻任意行动,没有约束。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四回:“天机有碍尖还钝,野马无缰快已迟。” |
野蔓 | yěmàn | 野生的蔓草。宋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金 元好问《岐阳诗之二》:“野蔓有情縈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
野幕 | yěmù | 野外的帐篷。《左传·哀公六年》:“使毛迁孺子於駘。不至,杀诸野幕之下,葬诸殳冒淳。”唐 卢纶《塞下曲 其四》:“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
野情 | yěqíng | ①不受世事人情拘束的闲散心情。唐 包佶《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东归诗》:“野情偏得礼,木性本含真。”宋 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明 文徵明《夏意诗》:“白日幽深茅屋静,野情萧散薴袍宽。”清 黄景仁《舟中咏怀》:“殊悲生事薄,聊觉野情胜。”②天然情趣。朱自清《欧游杂记·巴黎》:“(花园)又整洁,又玲珑,教人看着赏心悦目;可是没有野情。” |
野人 | yěrén | ①田野之民,农人。试问野人家。《孟子·滕文公上》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宋·苏轼《浣溪沙》“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宋 张抡《踏莎行 秋入云山》:“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②质朴的人,无爵位的平民。《论语·先进篇》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③粗野的人。④流浪。⑤未开化的人,生活在原始状态或属于原始社会的人。 |
野人献曝 | yěrénxiànpù | 比喻贡献的不是珍贵的东西。(向人建议时的客套话)。《列子·杨朱》:“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貉。” |
野人献芹 | yěrénxiànqín | 不值钱的芹菜当好东西献给别人。比喻贡献的不是有多大价值的东西(多用作送人礼物或建议时的客套话)。《列子·杨朱》:“昔人有美戎菽、甘台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 |
野僧 | yěsēng | ①山野僧人。唐 张籍《赠王秘书 诗》:“身屈祗闻词客説,家贫多见野僧招。”唐 马戴《灞上秋居》:“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宋 吴聿《观林诗话 卷二》:“新成文刻在,往事野僧传。”清 袁枚《随园诗话 卷二》:“余二月出门,有野僧送行。”②为僧人自谦之称。 唐 皎然《戏题诗之一》:“时人不解野僧意,归去溪头作鸟羣。” |
野蔬 | yěshū | 野菜;山间野地所产蔬菜。唐 王维《济州过赵叟家宴诗》:“上客摇芳翰,中厨馈野蔬。”唐 罗隐《雪诗》:“撅冻野蔬和粉重,扫庭松叶带酥烧。”唐·元稹《三遣悲怀》:“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清 王琛《闲居诗》:“山妻具粗饭,稚子擷野蔬。” |
野水 | yěshuǐ | ①野外的水流。《管子·侈靡》:“今使(民)衣皮而冠角,食野草,饮野水,孰能用之?”唐 韩愈《宿神龟招李二十八冯十七诗》:“荒山野水照斜暉,啄雪寒鸦趁始飞。”宋 谢枋得《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元 黄庚《约王琴所不来舟中偶成诗》:“篱落鷄欲栖,野水牛已渡。”②指非经人工开凿的天然水流。唐 裴度《白二十侍郎有双鹤在洛下余西园多野水长松可以栖息遂以诗请之》:“且将临野水,莫闭在樊笼。”宋 吴淑《江淮异人录·建康贫者》:“内臣张琪果园中多荒秽,亦有野水。”清 施闰章《过湖北山家诗》:“野水合诸涧,桃花成一村。” |
野死 | yěsǐ | 死于野外。《礼记·祭法》:“舜勤众事而野死。” 郑玄注:“谓征有苗死於苍梧也。”《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一·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清 黄宗羲《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谥忠襄徐公神道碑铭》:“吾大臣不可野死,当与城共存亡。”清 陈廷敬《平滇雅·岳湖逐寇》:“老雄野死,梟雏栖栖。” |
野寺 | yěsì | 野外庙宇。唐 韦应物《酬令狐司录善福精舍见赠诗》:“野寺望山雪,空斋对竹牀。”唐 杜甫《咏怀古迹之四》:“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唐 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宋 苏轼《游杭州山诗》:“山平村坞迷,野寺鐘相答。”清 张锡祚《谒韦刺史祠诗》:“道心栖野寺,诗思冷秋塘。” |
野蔌 | yěsù | 野蔬。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宋 陆游《农家诗》:“谿碓新舂白,山厨野蔌香。” |
野蔌山肴 | yěsùshānyáo | 肴:熟的鱼肉;簌:野菜。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
野田 | yětián | 犹田野。《南齐书·祥瑞志》:“永明二年八月,梁郡睢阳县界野田中获嘉禾,一茎二十三穗。”唐 王维《偶然作诗之二》:“得意苟为乐,野田安足鄙。”宋 汪藻《春日》:“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清 魏源《京口琴娘曲》:“野田积水淮南道,日乞穷途夜青草。” |
野亭 | yětíng | 野外供人休息的亭子。《后汉书·郭伋传》:“(伋)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晋书·隐逸传·陶潜》:“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宋 陆游《有客诗》:“有客南山至,相携饭野亭。”清 厉鹗《冬日移寓葭白斋中诗之二》:“闭门清寂如野亭,四壁铅槧栖餘馨。” |
野无遗贤 | yěwúyíxián | 谓民间没有被弃置不用的人才。古多以称颂圣明之世。《尚书·大禹谟》:“野无遗贤,万邦咸寧。”《陈书·高祖纪上》:“朝多君子,野无遗贤。”亦作“野无遗才”、“野没遗贤 ”。《周书·苏亮等传论》:“既焚林而访阮,亦牓道以求孙,可谓野无遗才,朝多君子。”明 王鏊《亲政篇》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那爷爷圣武神文,英明仁孝,真个朝无倖位,野没遗贤。” |
野心勃勃 | yěxīnbóbó | 野心:指攫取名利、地位、地盘等的欲望;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野心很大。清 陈天华《狮子吼》:“这一位大帝野心勃勃,就想把世界各国尽归他的字下。”华而实《汉衣冠》七:济度野心勃勃地说大话:“我要斩草除根,拿下厦门,踏平他的巢穴!” |
野兴 | yěxīng | 对郊游的兴致或对自然景物的情趣。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正始寺》:“是以山情野兴之士,游以忘归。”唐 杜审言《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之一》:“野兴城中发,朝英物外求。”宋 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明 何景明《秋夕同萧执夫舍侄士饮诗》:“野兴林间竹,乡心楚上薇。” |
野烟 | yěyān | 指荒僻处的霭霭雾气。唐 王维《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唐 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宋 梅尧臣《赴霅任君有诗相送仍怀旧赏因次其韵》:“野烟昏古寺,波影动危楼。”金 元好问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诗之四:“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清 张廷璐《岍山招游云龙山用东坡答吕梁仲屯田韵》:“残碑寂寞野烟罨,虚廊萧瑟寒云屯。” |
野语 | yěyǔ | ①俚语;俗语。《庄子·刻意》:“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 唐 皮日休《茶中杂咏·茶鼎》:“此时勺复茗,野语知逾清。”②指民间传闻或私人杜撰之言。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第十五篇》:“宋代外敌凭陵,国政弛废,转思草泽,盖亦人情,故或造野语以自慰。” |
野战 | yězhàn | ①交战于旷野。墨子《兼爱》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②不按常法作战。③喻不按棋谱对弈。 |
埜 | yě | 同“野”。参见“闲花埜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