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厭 | yàn I. | ①嫌恶,憎恶,厌烦:厌恶(wù)。讨厌。厌倦。喜新厌旧。不厌其详。学而不厌。《老子·第七十二章》夫唯不厌,是以不厌。(第一个“厌”见yā②同“压”。)《礼记·中庸》:衽金革,死而不厌。②满足,足够:贪得无厌。学问不厌。《老子·第五十三章》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餘。《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周文 襄王不许请隧》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史记·游侠列传序》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六》今贫民菜食不厌,衣又穿空,父子、夫妇不能相保,诚可为酸鼻。《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七》愿陛下加致精诚,思承始初,事稽诸古,以厌下心,则黎庶群生无不说喜。《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六》愿下公卿,平援功罪,宜绝宜续,以厌海内之望。《后汉书 董卓列传》夫以刳肝斫趾之性,则群生不足以厌其快。三国魏 曹操《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资治通鉴 晋纪十四》(邓)骞笑曰:“此欲用我耳,彼新得州,多杀忠良,故求我以厌人望也。”《资治通鉴 梁纪十五》上(梁武帝)年老,厌于万几。《资治通鉴 唐纪十五》(李)义府然之,是日,代德俭直宿,叩阁上表,请废皇后王氏,立武昭仪,以厌兆庶之心。《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八》果其言有补国是,则至公之议,帖然自厌。③以迷信的方法,镇服或驱避可能出现的灾祸,或致灾祸于人。《史记·高祖纪》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汉书 王莽传下》莽以王况谶言刑楚当兴,李氏为辅,欲厌之。《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二》帝师命僧修佛事于盐官州,造浮屠二百一十六,以厌海溢。参见“厌胜”。④同“餍”,饱食。可表示“吃”。《庄子·徐无鬼》先生居山林,食芧栗,厌葱韭,以宾寡人,久矣夫!《庄子·外物》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聊斋志异 小翠》是从我糠覈不得饱,一旦置身广厦,役婢仆,厌膏粱,彼意适,我愿慰矣,岂卖菜也而索直乎!II.yā①见“厌yā胜”。“厌禳”。②同“压”。压制;抑制。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曰……子於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新唐书·刘悟传》:“朱克融乱,议者假威名以厌其乱,移守庐龙。”③堵塞。《荀子·修身》:“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④收缩。《隋书·天文志上》:“日无小大,而所存者有伸厌。厌而形小,伸而体大,盖其理也。”⑤承担。《汉书·周勃传》:“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厌之,则祸及身矣。”III.ǎn沈溺意。《庄子·齐物论》: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 |
厌兵 | yànbīng | 厌战。唐 钱起《江行无题诗之十二》:“静听江叟语,俱是厌兵人。”宋 苏洵《心术》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宋 周密《齐东野语·诛韩本末》:“秦檜揣知上意厌兵,力主和议。”金 王若虚《史记辨惑三》:“乃復备论帝王以来用兵之事,而终於文厌兵,百姓乐业,几七百年,何关於律意哉。”刘国钧《辛壬之间杂诗》:“北人歌舞南人泣,毕竟天心未厌兵。” |
厌薄 | yànbó | 厌恶、鄙视。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耿十八》:“由此厌薄其妻,不复共枕席 |
厌钝 | yàndùn | 扫兴;不顺遂。《西游记第二十回》:“我出家人远来借宿,就把这厌钝的话虎唬我。” |
厌昧 | yànmèi | 指用巫术妖道迷惑、祸害人。《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人神无主,遏绝王命,厌昧皇极,欲盗神器。 |
厌难折冲 | yànnánzhéchōng | 指能克服困难,抗敌取胜。汉·刘向《说苑·尊贤》:“故虞有宫之奇,晋献公为之终夜不寐;楚有子玉、得臣,文公为之侧席而坐。远乎!贤者之厌难折冲也。”明·文征明《乡里祭沈都宪文》:“厌难折冲,边用靖谧。” |
厌然 | yànrán | ①安然;安定。《荀子·儒效》:“天下厌然犹一也。” 王先谦 集解引 王念孙 曰:“厌然,安然。”《荀子·王制》:“是以厌然畜积修饰,而物用之足也。” 王先谦集解:“厌然,犹安然。”②和悦貌。 宋 司马光《上体要疏》:“其议者固不能一,必有参差不齐者矣,於是天子称制决之,曰丞相议是,或曰廷尉当是,而群下厌然,无有不服者矣。” 宋 叶适《中奉大夫薛公墓志铭》:“公魁重凝特,造次不以词色自达。自诚意内充,与之游久者,皆厌然心服。”③闭藏貌。《礼记·大学》:“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孔颖达疏:“厌然,闭藏其不善之事。” |
厌薄 | yànbó | 厌恶鄙视。宋 苏轼《论时政状》:“士莫不怅恨者,以陛下有厌薄其徒之意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三》(蔡)京专政日久,公论不与,帝(宋徽宗)亦厌薄之。《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可成还是败落财主的性子,疑心春儿厌薄他,忿然而去。”《聊斋志异 梅女》年余,大成渐厌薄之,因而郎舅不相能。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耿十八》:“由此厌薄其妻,不复共枕席云。” |
厌代 | yàndài | 特指帝王逝世。唐人因避太宗李世民讳,改"世"为"代"。后遂沿用下来。唐 舒元舆《桥山怀古》诗:"轩辕(黄帝)厌代千万秋,渌波浩荡东南流。"《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四》白敏中召诘之,曰:宪宗厌代之夕,事出暖昧;太皇太后母天下,历五朝,岂得以暖昧之事遽废正嫡之礼乎! |
厌旦 | yàndàn | 黎明。《聊斋志异 柳氏子》厌旦伺之,子果至,系骡厩柱,趋进笑言。《聊斋志异 武孝廉》厌旦往朝,如事姑嫜。妇御下宽和有体,而明察若神。 |
厌祷 | yàndǎo | 以巫术祈祷鬼神。《资治通鉴 齐纪八》(冯皇)后闻之,始惧,阴与母常氏使女巫厌祷,曰:“帝疾若不起,一旦得如文明太后辅少主称制者,当赏报不赀。”《旧唐书·萧复传》:“又言公主行厌祷,其子位为祷文。”唐 张鷟《朝野佥载卷三二》:“下里庸人,多信厌祷,小儿妇女,甚重符书。”明 冯梦龙《智囊补·明智·剖疑》:“或告主淫乱,且厌祷,上大怒。” |
厌覆 | yànfù/yāfù | 车翻人压。犹覆灭。《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王符《潜夫论·贤难》:“齐侯之以夺国,鲁公之以放逐,皆败绩厌覆於不暇,而用及治乎?” |
厌服 | yànfú | ①信服;心服。《东观记·冯勤传》:“由是使诸侯封事,勤(冯勤)差量功次轻重,国土远近,地势丰薄,不相逾越,莫不厌服焉。”宋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今乃以一人之荐举而予之,犹恐未称,章服随至,使积劳久次而得者,何以厌服哉!”宋 马令《南唐书·何敬洙传》:“民有白事者,随其所言,(敬洙)亲加剖析,无不厌服。”金 刘祁归潜志卷十:“俄钦叔中宏词科,遂入翰林,众始厌服。”②使心服。《后汉书·朱浮传》:“唐尧大圣,兆人获所,尚优游四凶之狱,厌服海内之心,使天下咸知,然后殛罚。”宋 苏洵《礼论》:“圣人之始作礼也,不因其势之可以危亡困辱之者,以厌服其心。”明 宋濂《送觉初禅师还江心序》:“非有名德如觉初,不足以厌服人心。”清 曹寅《重葺鸡鸣寺浮屠图碑记》:“非遇圣天子明扬丕彰,诚无足以厌服前代之贤君也。” |
厌伏 | yànfú | ①倾倒伏地。《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而散,吏士皆厌伏。”晋 陶潜《搜神后记》卷七:“(周子文)少时喜射猎,常入山,忽山岫间有一人……此人便牵弓满镝向子文,子文便失魂厌伏。”②用权威和强力制伏。《北齐书·神武纪下》:“王若厌伏人情,杜絶物议,唯有归河东之兵,罢建兴之戍……则谗人结舌,疑悔不生。”宋 苏轼 《议学校贡举状》:“唐之通牓,故是弊法,虽有以名取人,厌伏众论之美,亦有贿赂公行,权要请托之害。”《金史·海陵纪》:“(亮)在东京,专务立威,以厌伏小人。”③折服。《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四年》:“内臣将命,能采善恶,固亦可奬,然便尔赏罚,外人必未厌伏,当须转运使深察之。” |
厌蛊 | yàn‘gǔ | 谓以巫术致灾祸于人。《北史·恩幸传·穆提婆》:“又恐胡后不可以正义离间,乃外求左道行厌蛊之术,旬朔之间, 胡氏遂即精神恍惚,言笑无恒, 后主遂渐相畏恶。”《新唐书·肃宗七女传·郜国公主》:“贞元四年,又以厌蛊废。”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林四娘》:“夫人窥见其容,疑人世无此妖丽,非鬼必狐,惧为厌蛊,劝公绝之。” |
厌极 | yànjí | 满足穷尽。引汉 扬雄《逐贫赋》:“长与汝居,终无厌极,贫逐不去,与我游息。”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两句似异而实同例》:“然则若羿之好田猎,无有厌极,以亡其身,亦可谓之亡矣,何以从兽无厌谓之荒乎?” |
厌乱 | yànluàn | 厌恶战乱。《新唐书·高开道传》:“将士多山东人,思归,众益厌乱。” |
厌魅 | yànmèi | 亦作“厌媚”。谓用迷信方法祈铸鬼神以迷惑或伤害别人。《陈书·皇后传后主张贵妃》:“又好厌魅之术,假鬼道以惑后主 。”《资治通鉴·陈长城公至德元年》:“叔坚既失恩,心不自安,乃为厌媚,醮日月以求福。”《资治通鉴 随纪二》夏,四月,辛亥,(隋文帝)诏:“畜猫鬼、蛊毒、厌媚野道之家,并投于四裔。”唐 张鷟《朝野佥载》卷三:“韦庶人之全盛日……专行厌魅,平王诛之。”《辽史·列女传·耶律奴妻萧氏》:“尝与娣姒会,争言厌魅以取夫宠。”《元典章·刑部三·厌镇》:“王鹏举因与马闍闍通姦,有刘显引领前去冯珪处,厌魅马闍闍夫耿天祐,欲令身死。” |
厌塞 | yànsāi | ①压倒;镇住。《后汉书·党锢传·范滂》:“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四年》:“魏主珪自览占书,多云改王易政;乃下詔风励羣下,以帝王继统,皆有天命,不可妄干;又数变易官名,欲以厌塞灾异。”②满足。《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宜因盛夏吉时,定号位,以广藩辅,明亲亲,尊宗庙,重社稷,应古合旧,厌塞众心。”唐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 卷三》:“示难进於谦退,思厌塞於羣情。” |
厌世 | yànshì | 悲观消极,厌弃人世。《庄子 天地》千岁厌世,去而上仙。《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而早怀厌世之心,终致宫闱之变,将天意哉!南北朝 鲍照《白云篇》情高不恋俗,厌世乐寻仙。 |
厌厌 | yànyàn | ①整齐茂盛貌;秀美貌。清 金农《秋雨坐槐树下书怀》诗:“阶前老槐十围大,碧罗张繖高厌厌。”②安静;安逸。《诗·秦风·小戎》:“厌厌良人,秩秩德音。”毛传:“厌厌,安静也。”③微弱貌;精神不振貌。《明史·方献夫传》:“虽执大政,气厌厌不振。”《聊斋志异 向杲》又经宵,始能行步,厌厌以归。④形容病态。欧阳予倩《桃花扇 第七幕》:“她头上扎着一条手巾,身上披着一件斗篷,厌厌病容,弱不禁风的样子。”⑤懒倦;无聊。宋 柳永《定风波词》:“暖酥消,腻云嚲。终日厌厌倦梳裹。”元 李致远《新水令·离别》套曲:“黯黯愁成阵,厌厌日胜年。”⑥绵长貌。闻一多《红豆 诗十一》:“相思枕上的长夜,怎样的厌厌难尽啊!”⑦同“恹恹”,忧愁苦闷的样子。宋 贺铸《石州慢 薄雨收寒》:“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 |
厌饫 | yànyù | 吃饱;吃腻。满足。《资治通鉴 随纪四》后宫厌饫,将发之际,多弃埋之。唐 杜甫 《丽人行》:“犀箸厌飫久未下,鸞刀缕切空纷纶。” |
厌足 | yànzú | 满足。《史记·淮阴侯列传》:“今王復兴兵而东……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汉书·食货志下四》:“富人臧钱满室,犹无厌足。”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序》:“僕数十年烂赏叠游,莫知厌足。”明 李贽《又与焦弱侯》:“然林汝寧向者三任,彼无一任不往,往必满载而归,兹尚未厌足。” |
猒 | yàn | 古同“厌”。《后汉书 袁绍传》夫权不失几,功不猒速,愿其图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