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杈的:树丫。丫杈。像树枝的分杈:丫头(a.古代女孩子头上梳双髻,如树丫杈,因以称女孩子;b.指受役使的女孩子,亦称“丫鬟”。“头”、“鬟”均读轻声)。脚丫子。

丫钯yābǎ叉草用的农具。《西游记第七五回》:“惊得那大小群妖,一个个丫鈀扫箒,都上前乱扑苍蝇。”
丫鬟yāhuán谓梳着丫形发髻。婢女。《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许宣平生是个老实之人,见了此等如花似五的美妇人,旁边又是个俊俏美女样的丫鬟,也不免动念
丫髻yājì

①谓梳着丫形发髻。指丫形发髻。《水浒传第七十三回》庄主狄太公出来迎接,看见李逵绾着两个丫髻,却不见穿道袍,面貌生得又丑,正不知是甚么人。②借指童仆。③荔枝品种之一。

丫角

yājiǎo

梳在头顶两边像犄角的短发辫,是女孩子梳的,“丫角终老”就是梳丫角一直到老,就是一辈子不嫁人的意思。《聊斋志异 细柳》父母怒之曰:“天下迄无良匹,汝将以丫角老耶?”

yā I.

①从上面加力:压住。压碎。压缩。泰山压顶。②用威力制服、镇服:镇压。压服。压迫。③控制,使稳定,使平静:压价。压住阵脚。④搁置:积压。⑤逼近:大兵压境。⑥赌博时在某一门上下注:压宝(亦作“押宝”)。II.参见 yà

压倒元白

yādǎoyuánbái

元、白:指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用来比喻作品胜过同时代有名的作家。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我今日压倒元白。”元 钟嗣成《录鬼簿》卷下:辞章压倒元白。

压肩迭背

yājiāndiébèi

迭:重迭。形容观看的人极多。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回:“江州府看的人,真乃压肩迭背,何止一二千人。”

压酒

yājiǔ

米酒酿制将熟时,压榨取酒。唐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诗》:“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唐 罗隐《江南行》:“水国多愁又有情,夜槽压酒银船满。”

压良为贱

yāliángwéijiàn

旧指强买平民女子为奴婢。《资治通鉴·后晋纪齐王天福八年》:“自烈祖相吴,禁压良为贱。”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五:“师曰:‘和尚莫压良为贱。’”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池州南泉普愿禅师》:“洞山云:‘和尚莫压良为贱。’”

yā I.

①压,倾覆。压制;抑制。《礼记·深衣》:“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汉书·翼丰传》:“臣愿陛下徙都于成周……东厌诸侯之权,西远羌胡之难。”《新唐书·刘悟传》:“朱克融乱,议者假威名以厌其乱,移守庐龙。”迷信指以诅咒镇服或驱避可能出现的灾祸,或致灾祸于人。《史记·高祖本纪》:“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③堵塞。《荀子·修身》:“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④迫近。《周礼·春官·巾车》:“厌翟,勒面缋总。”⑤佩带。东方朔《七谏·自悲》:“厌白玉以为面兮,怀琬琰以为心。”⑥收缩。《隋书·天文志上》:“日无小大,而所存者有伸厌。厌而形小,伸而体大,盖其理也。”⑦承担。《汉书·周勃传》:“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厌之,则祸及身矣。”⑧吃饱,满足。后作“餍”。《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左传·僖公三十年》:“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新唐书·高适传》:“浑、陇武士饭粝米曰不厌,而责死战,其败固宜。”⑨嫌弃;憎恶。《论语·宪问》:“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个不厌其取。”《北史·周纪上》:“天厌我魏邦,垂变以告,惟尔罔弗知。”II.参见yàn

厌苦

yànkǔ

厌烦以为苦事。宋 司马光《肥水之战》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

厌禳

yāráng

谓以巫术祈祷鬼神除灾降福,或致灾祸于人,或降伏某物。厌禳之术。 薛能《黄蜀葵》诗:记得玉人初病起,道家妆束厌禳时。《宣和遗事 前集》诏:“诸卿相,谁人能厌禳此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三》定宗皇后及实勒们母,以厌禳并赐死,禁锢实勒们于摩多齐之地。 蒲松龄《聊斋志异·崔猛》道士笑曰:“……我先君以解死之术。”崔生平不信厌禳,笑而不言。《聊斋志异 董生》王(九思)曰:“或室人忧病,信巫家作厌禳耳。”

厌胜

yāshèng

古代一种巫术,谓能以诅咒制胜,压服人或物。《汉书·匈奴传下》:“元寿二年,单于来朝,上以太岁厌胜所在,舍之上林苑蒲陶宫。”《汉书·王莽传下》:“威斗者,以五石铜为之,若北斗,长二尺五寸,欲以厌胜众兵。”《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八》宋贵人病,思生兔,令家求之,因诬言欲为厌胜之术,由是太子出居承禄观。 《资治通鉴 随纪三》(杨)勇颇知其谋,忧惧,计无所出,使新丰人王辅贤造诸厌胜。《资治通鉴 随纪五》以元德太子有三子,恐不得立,阴挟左道为厌胜,至是皆发。《资治通鉴 唐纪十五》六月,武昭仪诬王后其母魏国夫人柳氏为厌胜,敕禁后母柳氏不得入宫。唐 杜甫《石犀行》:“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三》(秦)彦与毕师铎出师屡败,疑(高)骈为厌胜,外围益急,恐骈党有为内应者。 宋 孔平仲辍耕录卷一:“塞上有一山,形势雄伟,金人望气者谓此山有王气,非我之利。金人欲厌胜之。”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嫦娥:“嫦娥曰:‘我岂医巫厌胜者?汝自欲捧心傚/西子耳。’”叶圣陶未庆集·遗腹子:“两坛陈绍两只火腿买来了,就放在卧房里,仿佛看作一种厌胜的宝物,又象是一定生男儿的预约券。”

①在文书、契约上签名或画记号:画押。签押。②把财物交给人作保证:押租。押金。押当(dàng)。典押。③拘留:看(kān)押。拘押。押禁。④跟随看管:押送。押运。⑤同“”,用于“押宝”、“押队”、“押韵”。⑥姓。

押班

bān

朝会时领班。唐制,凡朝会奏事,以监察御史二人押班,宋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余官随班升政事堂朝谒。②宋宦官官名。在副都知下,供奉官之上。《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四十六》时曾觌以使相领京祠,王抃知閤门事,枢密都丞旨甘昪为入内押班,三人相与盘结,士大夫无耻者争附之。

押榜

yābǎng

签发布告文书。《三国演义 第十九回》曹操闻此信,便押榜数十张射入城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一》(秦)桧言:(李)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帝(宋高宗)乃许之。

押司yāsī宋时办理文书,狱讼的地方胥吏,多由当地有产业人户中差选。《水浒传第十八回》这宋江自在郓城县做押司。

押宴

押燕

yāyàn

指陪伴宾客,主持宴会。《宋史·欧阳修传》(修)奉使契丹,其主命贵臣四人押宴,曰:“此非常制,以卿名重故尔”《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二年》是日,萨喇、哈噜等入辞於崇政殿,赐宴显静寺,命赵良嗣押宴,王环 ()伴送。"《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三》(贺)允中等至汴京,金主(完颜亮)命故叛将孔彦舟押宴,且用常礼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