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蒙古连宋灭亡金朝,金军抗蒙可歌可泣”,当时南宋当家人是宋理宗赵昀,本篇首先对赵昀的身世作一个交待。

宋宁宗赵扩的八个亲生子皆幼年夭折,他一直为后嗣犯愁。赵询,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世孙,6岁时,被宋宁宗收为养子,并立为太子,他协助史弥远杀害韩侂胄,去世时年仅29岁。

宋宁宗皇弟沂王赵抦也无嗣,给自己的养子赐名均,又改名贵和。太子询死后,宋宁宗赵扩就立贵和为皇子,赐名竑。 

赵竑不满权臣丞相史弥远杨皇后专权。他好鼓琴,史弥远找来善琴的美女献给赵竑,其实是充当史的耳目。赵竑一次在宫壁上的地图前,指着琼厓道:“吾他日得志,置史弥远于此。”他甚至私下里称史弥远为“新恩”,以他日流放史不是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就是恩州(今广东恩平市)。史弥远闻知,大惧,日夜谋废赵竑。 

皇弟沂王赵抦无后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宋宁宗赵扩命宰相史弥远找寻品行端正的宗室继承沂王的王位,而史弥远将此任务交了其幕僚余天锡。余天锡途经绍兴遇着大雨,在一个姓全的保长家中避雨,认识了赵与莒兄弟。 

赵与莒是何许人物?据说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九世孙,到他就是赵匡胤的第十辈了。赵匡胤死于976年,赵与莒生于1205年,过去了229年,赵与莒的曾祖和祖父均无官职,父亲赵希瓐也不过是一个九品县尉。赵与莒七岁时,父赵希瓐逝世,生母全氏带他及弟赵与芮返娘家,三母子在绍兴当保长的兄长家寄居,一直到十六岁,完全是一介草民的赵与莒碰上了大运。 

余天锡知他们为赵氏宗族,也觉得兄弟二人行为得体,认为是合适人选继承宁宗弟沂王,故向史弥远推荐。史弥远要接两兄弟往临安,全保长洋洋得意,乐不可支。他变卖家产筹集盘缠,送甥到京城临安,可又被退了回来,保长心灰意冷,回到家还遭邻居嗤笑。没想到第二年好运兑现,俩兄弟又去了京城,史弥远亲自考量,认为兄长赵与莒继承沂王的合适人选,故于嘉定十四年(1221年)将赵与莒选入宫内,赐名贵诚,继承沂王王位,赵与芮立为荣王。嘉定十七年(1224年),宋宁宗病危,史弥远假传圣旨,改立赵贵诚为太子,赐名昀,封成国公。 

史弥远改立平民赵贵诚为太子.jpeg

          史弥远改立平民赵贵诚为太子 

五天后,宁宗驾崩,史弥远在说服杨皇后同意后,立即派人去宣召赵贵诚。史书记载:赵竑时闻帝崩,跂足俟宣召,久而不至,乃属目墙壁间,见快行过其府而不入,已而拥一人径过,天暝,不知为谁,甚惑之。后太子赵竑被召进宫中时,赵贵诚已正式即位,赵竑气愤而不肯向新帝下跪。殿前都指挥使夏震强行按住赵竑的头,才算完成了登基仪式。赵昀以一介平民,在三年的时间内登上了皇帝宝座,成为宋朝第十四代,南宋第五个皇帝,即宋理宗。原太子赵竑则被废为济王,出居湖州。 

史弥远的废立之举,引起朝野内外的普遍不满,湖州百姓首先发难。湖州人潘壬、潘丙兄弟及堂兄潘甫等人对史弥远擅自废立很愤慨,派人与山东“忠义军”首领李全联系。李全表面上与湖州方面约定起事日期,表示届时将进兵接应,但到了日期却并未前来。潘壬等人遂组织起一帮盐贩和太湖的渔民,半夜进入湖州城,将赵竑拥入州衙,黄袍加身,立为皇帝。知州谢周卿率领官吏前来恭贺。潘壬随即以李全的名义发布榜文,列举史弥远的罪状,声称将领精兵二十万,水陆并进,直捣临安。 

第二天天亮,赵竑发现所谓的兵马不过是当地渔民假扮,人数不足百人。他知道事情难成,便急忙倒戈,一面派人向朝廷告变,以求自己脱身,一面率领州兵追捕潘壬等人。史弥远得报后,调军弹压,事变很快平息。 

史弥远担心还会有人利用赵竑作乱,诈言竑有疾,令秦天锡挟医至湖州视之,天锡谕旨,逼竑缢于州治,以疾卒即病故闻。赵竑死后,史弥远剥夺了他的王爵。因湖州别称霅川,这场事变即被称作“霅川之变”。 

109篇最后说到嘉定和议之后,史弥远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独相宋宁宗赵扩十七年。宋理宗继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权相史弥远挟制之下,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过问,心甘情愿地充当起史弥远的傀儡理宗很清楚,要想巩固名不正言不顺的帝位,必须要有史弥远的支持。皇子赵竑的遭遇,更使理宗亲眼目睹了史弥远翻云覆雨的手段。基于这种考虑,理宗将政事完全交给史弥远处理,自己则韬光养晦,心甘情愿地过起了碌碌无为的日子。在史弥远的挟持下,理宗度过了默默无为的十年。一直到1233年史死后宋理宗才开始亲政,从端平元年(1234)到淳祐十二年(1252)的近二十年间,理宗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他勤奋好学,寒暑不辍,为政十分勤勉。又招揽人才,整顿吏治,在各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整顿措施。《宋史·宰辅年表》记载,理宗在更化期间任用过三十七名宰执,大多皆一时之选。在这些人的主持之下,这一时期的朝政也较为稳定。台谏官本是朝廷耳目,史弥远专权期间,却沦为他攻击政敌的工具,至此,理宗重新将选拔台谏官的权力收归皇帝。这一时期理宗任用的台谏官,也大多立论忠直,颇能胜任其职。

不过,“端平更化”虽然声势很大,但并没有改变南宋走向衰落的趋势。虽然网罗了不少贤良之士,但他们“所请之事无一施行”,朝令夕改,最终无所建树。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的各项措施也大多就事论事,治标不治本。因此,相对它的具体实效,“端平更化”更多体现出的是理宗欲求有所作为的一种态度。 

宋蒙联手灭金时,并未就灭金后河南的归属作出明确规定。金亡以后,蒙军北撤,河南空虚。以赵范赵葵兄弟为代表的一些人欲乘机抚定中原,提出据关(潼关)、守河(黄河)、收复三京(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南京归德即商丘)的建议。而大部分朝臣对此都持反对态度,认为此时并非出兵的时机,认为南宋的力量不足以与蒙古为敌。刚刚摆脱史弥远控制而得以“赫然独断”的理宗,面对此种“大好时机”,屡屡发出“抚定中原好机会”的感叹。收复故土、建立盖世功业的念头促使他作出了出兵中原的决定。他罢免了反对出师的吴渊吴潜和京湖制置使史嵩之。端平元年五月,理宗任命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先锋,赵范节制江淮军马以为策应,正式下诏出兵河南。 

六月十二日,宋军进军河南。全子才收复南京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随后向开封进发。开封蒙军都尉李伯渊、李琦、李贱奴长期遭受主将崔立的侮辱,此时三人杀掉崔立,献城投降。七月五日,宋军进驻开封。经历了战火的开封此时已是一片废墟,宋军收复的只是一座空城,但毕竟他们还是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圆了“靖康之难”以来无数志士仁人的梦想。 

全子才占领开封后,后方没有及时运来粮草,以至无法继续进军,贻误了战机。半个月后,赵葵又兵分两路,在粮饷不继的情况下继续向洛阳进军。宋军到达洛阳,遭到蒙军伏击,损失惨重,狼狈撤回。留守东京(开封)的赵葵、全子才看到战机已失,加上粮饷不继,率军南归。其他地区的宋军也全线败退,理宗君臣恢复故土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

 

宋军进驻开封并向洛阳进军遭遇蒙军伏击.jpeg

       宋军进驻开封并向洛阳进军遭遇蒙军伏击

自此以后宋理宗赵昀逐渐丧失了当初勤政图治的锐气,怠于政事,沉迷于声色犬马,朝廷和后宫也出现了一批窃威弄权之徒,朝政大坏。 

蒙古大汗蒙哥在钓鱼城一战中死于城下,宰相贾似道得知忽必烈会回国夺回汗位,便看准机会,与忽必烈签订和约,表示愿意称臣、岁奉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贾似道却视之为“空前绝后”的战功,夸大自己的成绩,连奉“捷报”,却不报蒙军撤退的真正原因。理宗收到情报后,被贾似道蒙骗,从而使贾似道得以专权。贾似道的下场后篇将有陈述。

忽必烈回国夺汗位,贾似道乘机说成是自己的功劳.jpeg

                 忽必烈回国夺汗位,贾似道乘机说成是自己的功劳 

景定五年(1264),理宗病逝,在位40年,是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仅次于在位41年的北宋的宋仁宗赵祯。 

 张正立评议:

第111,112篇主叙南宋渐衰,蒙军渐强,宋元接点之时间段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