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ún

①找,搜求:寻找。寻觅。寻机。寻问。寻访。寻衅。追寻。寻章摘句。②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寻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都是平常的长度,后泛指平常、素常)。《资治通鉴 陈纪六》城中危急,楼堞皆尽,所存之城,寻仞而已。《聊斋志异 汤公》一巨人来,高几盈寻,掇拾之,纳诸 袖中。《聊斋志异 云翠仙》以枯受腹,手足无着。下视茫茫,不知几何寻丈。③很快。不久、接着、随即。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晋书 景帝纪》事平,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寻加卫将军。《晋书 武帝纪》帝复寻至迷乱,杨后辄为诏以(杨)骏辅政,促(王)亮进发。晋 刘琨《劝进表》不图天不悔祸,大灾荐臻,国未忘难,寇害寻兴。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寻解卫尉,加侍中,领石头戍军事。《资治通鉴 梁纪六》(宋)维阿附元叉/乂,超迁至洛州刺史,至是除名,寻赐死。《资治通鉴 梁纪六》(胡)太后欲杀贾粲,以(元)叉/乂党多,恐惊动内外,乃出粲为济州刺史,寻追杀之,籍没其家。《资治通鉴 梁纪九》值贼帅陈周马步万余,(侯)渊潜伏以乘其背,大破之,虏其卒五千余人。寻还其马仗,纵令入城…《聊斋志异 章阿端》无何,(戚)生妻以暮至楼亭,既归得疾,数日寻毙。

寻常

xúncháng

①通一般。不寻常的来客。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唐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宋 周邦彦《西河·大石金陵词》:“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宋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宋 杜耒《寒夜》:“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宋 张炎《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②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都是平常的长度,后泛指平常、素常。《庄子·天运》:“以舟之行於水也,而求推之於陆,则没世不行寻常。”

寻芳

xúnfāng

①游赏美景。游春,踏青。唐 姚合《游阳河岸诗》:“寻芳愁路尽,逢景畏人多。”宋 岳飞《池州翠亭》:“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宋 朱熹《春日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②喻狎妓。《花月痕第八回》:“(荷生)独自玩赏了一回,鸟声聒碎,花影横披,遂起了访友念头,寻芳兴致。”

寻访

xúnfǎng

访求寻找。《后汉书·逸民传·梁鸿》:“曾误遗火延及他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 卷十》:“独所谓家乘者,仓忙间为人窃去,寻访了不可得。”宋 柳永《鹤冲天 黄金榜上》:“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红楼梦第九八回》:“适闻有一故人已死,遂寻访至此。”碧野《山城灯火》:“我路过山城重庆,寻访一位多年被禁锢在图书馆一角整理古籍的老友。”

寻根究底

寻根问底

寻根追底

xún’gēnjiūdǐ

xún’gēnwèndǐ

xún’gēnzhuīdǐ

寻找根源;追究底细;弄清来龙去脉。寻:寻求;寻找;根:根源;根由;究:探究;追究;底:底细。

这个学生对学习有股钻劲,什么问题都想寻根究底。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至于内中暧昧情节,谁曾亲眼见来,何必去寻根问底!”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9回:“刘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要寻根究底。”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凡事不能寻根问底,追究到底,好些话都不通。”

寻行数墨

xúnhángshǔmò

寻行:一行行地读;数墨:一字字地读。指只会诵读文句,而不能理解义理。也指专在文字上下功夫。宋 韩虎《涧泉日记》中卷:“其寻行数墨,又拘拘以论说为学。”清 陈澧《东塾读书记 朱子书》读书初时,尽且寻行数墨,久之,自有见处。

寻壑经丘

xúnhèjīngqiū

寻幽探胜,游山玩水。陶潜《归去来辞》:“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寻花问柳

xúnhuāwènliǔ

原指赏玩春天的景色,后旧小说用来指宿娼。唐·杜甫《严中丞枉驾见过》诗:“元戎小队出郊坰,问柳寻花到野处。”宋·王质《银山寺和宗禅师四季诗·春》诗:“寻花问柳山前后,隐隐钟声暮已传。”元·谷子敬《城南柳》楔子:只等的红雨散,绿云收,我那其间寻花问柳,重到岳阳楼。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一七回:“这样好天气,他先生正好到六桥探春光,寻花问柳,做西湖上的诗。”《金瓶梅》八二回:“韩道国与来保两个,且不置货,成日寻花问柳,饮酒宿娼。”

寻欢作乐

xúnhuānzuòlè

寻求欢快;设法取乐。形容追求享乐。清 吴梅《风洞山》附《先导》:“风尘倾洞,天地丘墟,这班人儿还要演起戏来寻欢作乐。”陈登科《赤龙与丹凤》也是地主恶霸寻欢作乐的场所。

寻见xúnjiàn找到。《西游记第八回》:“容弟子去寻见母亲,然后头顶香盆,重建殿宇,报答师父之深恩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日,汪锡在外行走,闻得县前出告示,道滴珠已寻见之说。冰心《寄小读者十》:“小朋友!当你寻见了世界上有一个人,认识你,知道你,爱你,都千百倍的胜过你自己的时候,你怎能不感激,不流泪,不死心塌地的爱她。”

寻究

xúnjiū

①查考;研求。晋 葛洪《抱朴子·内篇自序》:“考览奇书,自非至精,不能寻究。”南朝 梁元帝《洞林序》:“余幼学星文,多歷岁稔。海中之书,略皆寻究。”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一》:“然其间有常用之药,而载以异名,卒难寻究。”②追查;查究。唐 段成式《剑侠传·田膨郎》:“内官惶慄伏罪,请以浹旬求捕,大悬金帛贮之,略无寻究之跡。”宋 苏轼《参定叶祖洽廷试笔状之一》:“臣取祖洽印本试策寻究,即无讥訕之言,不知君锡何以见其讥訕也。”《二刻拍案惊奇 卷八》:“明日主人寻究,定遭鞭箠。”

寻盟

xúnméng

重温旧盟。《左传 齐桓下拜受胙》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左传·哀公十二年》:“今吾子曰: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 杜预注:“寻,重也。寒,歇也。” 孔颖达疏引郑玄仪礼注云:“寻,温也……则诸言寻盟者,皆以前盟已寒,更温之使热。温旧即是重义,故以寻为重。”

寻觅

xúnmì

寻求,探索。寻寻觅觅。不难寻觅到服饰与战争之间的联系。宋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绕墙寻觅。

寻山问水

xúnshānwènshuǐ

指游山玩水。元·石子章《竹坞听琴 第二折》:“只待要说古谈今,寻山问水,傍柳穿花,那里也修身正己,利民润物,治国齐家。”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三十三回》:“每日寻山问水,种竹浇花,酒送黄昏,棋消白昼。”《西湖佳话·葛岭仙迹》:“我看长兄神情英发,当驰骋于仕路中,为何有闲工夫寻山问水,做此寂寞之事?”

寻声

xúnshēng

①随声;紧接别人的声音。《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令发之日,下之应也,犹响寻声耳。”唐 郑綮《开天传信记》:“上尝问曰:‘此胡腹中何物,其大如是。’禄山寻声应曰:‘腹中更无他物,惟赤心尔。’”②循着声音;寻找发声之处。唐 白居易《琵琶行》:“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鲁迅《呐喊·阿Q正传》:“阿Q寻声渐渐的寻到赵太爷的内院里。”

寻省

xúnshěng

推求省察。《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尚书奏案,多自寻省。明 归有光《尚书叙录》:“学者蹈常习故,漫不復有所寻省。”明 李东阳《兆先墓志录》:“荼毒之餘,痛自寻省,求其端而不可得也。”

寻胜

xúnshèng

游赏名胜。寻访圣地。唐 韩愈 《送灵师》诗:“寻胜不惮险, 黔江屡洄沿” 《聊斋志异 海公子》彼寻胜翱翔,妾以艰于步履,故留此耳。

寻思

xún

思考。宋 李昉《赠襄阳妓》:“夜深无睡暗寻思”《后汉书·循吏传·刘矩》:“民有争讼,矩常引之於前,提耳训告,以为忿恚可忍,县官不可入,使归寻思。讼者感之,辄各罢去。”唐 王昌龄《长信怨诗》:“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白居易《南池早春有怀》诗:“倚棹忽寻思,去年池上伴。”《三国志平话 卷上》:“仲相低头寻思半晌,终不晓其意。”《古今小说·羊角哀舍命全交》:“角哀寻思:‘我若久恋,亦冻死矣;死后谁葬吾兄?’”

寻俗

xúnsú

寻常,平凡。元 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套曲》:“这差使不寻俗,一壁厢纳草除根,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元 武臣《生金阁第一折》:“我则见他人马闹喧呼,这人物不寻俗。”

寻瑕伺隙

xúnxiásìxì

寻:找;瑕: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何:观察,隙:空子,机会。找别人缺点,看是否有空子可钻。指待机寻衅。汉·吾丘寿王《骠骑论功论》:“内用商鞅李斯之谋,外用白起王翦之兵,窥闲伺隙。”鲁迅《两地书》四九:此校学生曾起反对校长风潮,后虽平息,而常愤愤,每寻瑕伺隙,与办事人为难。

寻瑕索瘢xúnxiásuǒbān

犹言吹毛求疵。也作“寻瑕索垢”。《孽海花第二七回》然而这件事,清帝办得非常正大,太后又不好说甚,心里却益发愤恨,只向宝妃去寻瑕索瘢。

寻消问息

xúnxiāowènxī

寻、问:打听。打听消息。明·冯梦龙《醒世通言》卷十三:“今日慕小妹之才,虽然炫玉求售,又怕损了自己的名誉,不肯随行逐队,寻消问息。”

寻行数墨

xúnhángshǔmò

寻行:一行行地读;数墨:一字字地读。指只会诵读文句,而不能理解义理。也指专在文字上下功夫。宋 韩虎《涧泉日记》中卷:“其寻行数墨,又拘拘以论说为学。”清 陈澧《东塾读书记 朱子书》读书初时,尽且寻行数墨,久之,自有见处。

寻死觅活

xúnsǐmìhuó

叫喊着要去死。多形容因极其悲痛或耍无赖而疯疯颠颠的样子。元 关汉卿《金钱池》:“只为杜蕊娘他把俺赤心相待,时常与这虔婆合气,寻死觅活,无非是为俺家的缘故。”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六:直至日晚,身边无银子还酒钱,便放无赖,寻死觅活,自割自吊。

寻寻觅觅

xúnxúnmìmì

觅:找寻。指反复寻求探索。形容六神无主,像是找寻失掉的东西似的。宋·李清照《声声慢》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高阳《胡雪岩全传·灯火楼台》:“朱铁口寻寻觅觅,找出来四样古玩。”

寻绎

xúnyì

①抽引推求。反复探索,推求。《汉书·循吏传·黄霸》:“米盐靡密,初若烦碎,然霸精力能推行之。吏民见者,语次寻绎,问它阴伏,以相参考。”颜师古注:“绎,谓抽引而出也。”唐 刘知几《史通·惑经》:“经既不书,传又缺载,缺略如此,寻绎难知。”《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一》典故散亡,未易寻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臣(枢密副使王庶)晓夜寻绎此语,彼必以用兵之久,人马消耗,又老师宿将,死亡略尽,敌人互有观望,故设此策以休我兵,俟稍平定,必寻干戈。明 归有光《与沉敬甫》:“苏秦二公文字少尝读,今忘之,俟再寻绎也。”茅盾《虹》:“梅女士从她们的眼光中却寻绎出这样的意义来了:如何?早料到是这一番话!”②追思。《周书·邵惠公颢传》:“而灾衅仍集,丁此穷忧,至性过人,遂增旧疾,因兹毁顿,以至薨殂。寻绎贯切,不能自已。”宋 秦观《虞氏夫人墓志铭》:“仙源之殁,几三十年,而君寻绎悼念,眷眷不忘如初。”③犹推移。晋 陶潜《己酉岁九月九日诗》:“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寻寻

xúnxún

无边无际。马王堆 汉 墓帛书《老子》甲本:“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诸本《老子》俱作“绳绳”。《老子·第十四章》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说文通训定声·升部》引梁简文帝注:“无涯际之皃。”

寻寻觅觅

xúnxúnmìmì

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宋 李清照《声声慢》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阳

xúnyáng

历史地名,在今湖北省黄梅县蔡山镇聂福俊村一带。宋 司马光《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晋书 武帝纪》癸丑,王浑克吴寻阳赖乡诸城,获吴武威将军周兴。《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大宝三年)十二月,晋安王(萧方智)至自寻阳,入居朝堂,给高祖班剑二十人。

寻引

xúnyǐn

量度长短的工具;尺度。唐 柳宗元《梓人传》:“所职寻引规矩绳墨……不知绳墨之曲直,规矩之方圆,寻引之短长。”廖莹中辑注:“寻,八尺;引,十丈。寻、引,所以度长短也。”

寻章摘句

xúnzhāng-zhāijù

寻:找;章:篇章;摘:摘录。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三国演义第四三回》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

寻枝摘叶

xúnzhīzhāiyè

比喻追求事物次要的、非根本的东西。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评》:“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

xún

①水边深处:江浔。②中国江西省九江市的别称。

浔阳

xúnyáng

江名。长江流经江西省九江市北的一段。南朝梁 萧统《文选·陶渊明传》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唐 白居易《琵琶行》:“潯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索索。”明 李梦阳《浮江诗》:“万古滔滔意,潯阳更向东。”清 赵翼《庐山纪游诗》:“广陵涛接潯阳涛,夜梦五老来相招。”

xún I.

皮肤病,症状是局部皮肤突然成块地红肿、发痒,几小时后消退,不留痕迹。常常复发。药物、寄生虫、血清、细菌感染、接触刺激性物质等都能引起这种病。也叫风疹块,有的地区叫鬼风疙瘩。II.qián①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对生,卵形,开穗状小花,茎和叶子都有细毛,皮肤接触时能引起刺痛。茎皮纤维可以做纺织原料。②这种植物的茎皮纤维。

xún

鲟鱼:体呈纺锤形,背面青黄色,腹白色,长三米余。为大型经济鱼类。

鲟鳇

xúnhuáng

鱼名。亦作"鱏鳇"。宋 吴自牧《梦粱录·肉铺》:“大鱼鮓、鱘鳇鱼鮓等类。”徐珂《清稗类钞·动物·鱏鳇》:“奉天之鱼,至为肥美,而鱏鳇尤奇。巨口细睛,鼻端有角,大者丈许,重可三百斤,冬日可食,都人目为珍品。” 《聊斋志异 白秋练》会有钓鲟鳇者,得白骥。生近视之,巨物也,形全类人,乳阴毕具。

xún

①中国春秋时周邑名,在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②古国名,在今中国山东省潍坊市境。《左传 吴许越成》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③姓。

xún

用火烧熟。古代祭祀用的煮得半熟的肉:“祭礼有腥、燖、熟三献。” 方言,用开水烫后去毛:扬汤燖毛。鸭毛不燖不净。燖鸡。晁补之《猪齿臼化佛赞》扬汤燖毛,毛须弥聚。晁补之《猪齿臼化佛赞》《聊斋志异 秦桧》青州冯中堂家,杀一豕,燖去毛鬣,肉内有字云:“秦桧七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