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 | xù | ①光明,早晨太阳才出来的样子:旭日东升。朝(zhāo)旭。②姓。 |
旭旦 | xùdàn | 初升的太阳。亦指日出时。 南朝梁 任昉《苦热诗》:“旭旦烟云卷,烈景入东轩。” 唐 骆宾王《畴昔篇》:“昨夜琴声奏悲调,旭旦含嚬不成笑。”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王成》:“旭旦候之,已杳矣。” |
旭日初升 | xùrìchūshēng | 早晨的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比喻充满活力、生气勃勃的景象。《诗经·邶风·匏有苦叶》:“緇緇鸣雁,旭日始旦。”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史料·咸丰季年三奸伏诛》:“于是权奸既去,新政如旭日初升,群贤并进,内外协力,宏济艰难,遂启中兴之治。” |
旭日东升 | xùrìdōngshēng |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形容朝气蓬勃的气象。旭日:早晨刚出来的太阳。正当旭日东升的时候,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诗经 邶风 匏有苦叶》:“緇緇鸣雁,旭日始旦。” |
恤卹 | xù | ①对别人表同情,怜悯:恤刑(施刑慎重,不严刑以逼供)。体恤。恤近忽远。悯恤《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五》岂可以去明即昧,履危自安,主孤时困而莫之恤乎!《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三》(哥舒)翰用法严而不恤,士卒皆懈弛,无斗志。②救济:恤金。抚恤。汉 贾谊《论积贮疏》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军兴日久,民离农畔,父子夫妇,不听相恤,孤甚愍之。③忧虑;顾及;顾念。恤恤(忧虑的样子)。参见“殒身不恤”。《战国策》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庄子·徐无鬼》天下马有成材,若卹若失,若丧其一。《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八》内省不疚,何恤人言!《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四》上下放纵,不恤军事,士卒不得其死者,白骨相望于野。《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五》或荒耽耆欲,不恤万机;或耳蔽诲,厌伪忽真;或犹豫岐路,莫适所从。《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危亡弗恤,上下相蒙,众叛亲离,临机不寤。《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七》陈荐言:“外人云,今朝廷以为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九》(王安石)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温家宝:我将坚持人言不足恤的勇气,义无反顾地继续奋斗。参见“不恤”。 |
恤典 | xùdiǎn | ①朝廷对去世官吏分别给予辍朝示哀、赐祭、配飨、追封、赠谥、树碑、立坊、建祠、恤赏、恤荫等的典例。宋 朱弁《曲洧旧闻》卷六:"京以子由长厚,必不肯发其变役法事,而疑其诸郎,故恤典独厚也。"②帝王对臣属规定的丧葬善后礼式。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崔纵之榇金人付臣护之而来,谨置之临安府城内妙行寺,乞赐检举,特与恤典,访其亲而官助葬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五》帝(宋高宗)初欲擢(胡)世将以签书枢密,讣闻,赠资政殿学士,恤典如执政。 |
恤孤 | xùgū | 存恤孤弱的人。《礼记·大学》:“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孔颖达疏:“孤弱之人,人所遗弃。在上君长若能忧恤孤弱不遗,则下民学之,不相弃倍。”《新唐书·韩愈传赞》:“至进諫陈谋,排难恤孤,矫拂媮末,皇皇於仁义,可谓篤道君子矣。” |
恤顾 | xùgù | 怜爱照顾。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颜氏》:“生叔兄尚在,见两弟如冠玉,甚喜,晨夕恤顾之。” |
恤患 | xùhuàn | 谓济人于患难。救济遭受祸患的人。《后汉书·皇后纪论》:“故知持权引谤,所幸者非己;焦心卹患,自强者唯国。”《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救危恤患,分灾共庆,好恶齐之,无或携贰。南朝陈 徐陵《为贞阳侯与太尉王僧辩书》:“黄河白日,亟亶诚言,分灾卹患,事非虚旨。”唐 皮日休《春秋决疑》:“故春秋之时,灭人国者多,救人国者鲜,仲尼旌其卹患也。”明 刘基《春秋明经·莒人伐我东鄙》:“凡书‘救’者,皆善其恤患而解纷也。” |
恤老怜贫 | xùlǎoliánpín | 周济老人,怜惜穷人。恤老怜贫是人的基本美德。元·刘时中《端正好·上高监司》:“恤老怜贫,视民如子,起死回生。” |
恤录 | xùlù | 谓予以抚恤,并记其功。 归有光《隆庆元年浙江程策四道 之一》言官加恤录之恩,方士致左道之辟。《明史 卷十七 世宗一》恤录正德中言事罪废诸臣,赐天下明年田租之半,自正德十五年以前逋赋尽免之。《明史·宋濂传》(濂)久死远戍,幽壤沉沦,乞加恤录。 |
恤慎 | xùshèn | 谨慎。潘勗《册魏公九锡文》:“君有定天下之功,重以明德,班叙海内,宣美风俗,旁施勤教,恤慎刑狱。” |
恤事 | xùshì | 谓考虑问题。《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 |
恤纬 | xùwěi | 寡妇不忧其织事,而忧国家之危亡。后因以“恤緯”指忧虑国事。宋 洪迈《容斋三笔·太一推算》:“人情業業,皆有憂葵恤緯之慮。”宋 陆游 《读史》诗:“恤緯不遑嫠婦嘆,美芹欲獻野人心。” |
恤刑 | xùxíng | 用刑慎重不滥。最初见于《尚书·舜典》:"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惟刑之恤哉!"意即考虑到刑罚可能滥用失当,量刑时要有悯恤之意,使刑罚轻重适中。后世一般指对于老幼废疾者的减刑和对狱囚的悯恤。《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以盛暑,(宋太祖赵匡胤)诏诸州恤刑。《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三》欲望自今除盛夏仍旧降诏恤刑外,每岁自孟秋中气后、秋分前,遴选周行,分道决狱。 |
恤焉 | xùyān | 犹卹然。忧闷貌。《庄子·德充符》:“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卹焉若有亡也。”成玄英 疏:“卹,忧也。” |
恤隐 | xùyǐn | 忧念百姓疾苦。语本《国浯·周语上》:“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韦昭注:“恤,忧也;隐,痛也。” 晋 干宝《晋纪总论》:“节理人情,恤隐民事。”《资治通鉴 齐纪二》皇慈恤隐,振廪蠲调。《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五年春正月)丁酉,诏分遣大使,周省四方,察讼听谣,问人恤隐。南朝陈 徐陵《陈武帝下州郡玺书》:“卿等拥旄方岳,相任股肱,剖符名宇,方寄恤隐。” |
洫 | xù | ①田间的水道,沟渠:沟洫。②护城河。③滥,坏败。《庄子·齐物论》: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④迷惑。《庄子·杂篇·则阳》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庄子·内篇·齐物论》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⑤空出,使中空。《管子》是以长者断之,短者续之,满者洫之,虚者实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