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 xú | ①缓,慢慢地:徐步。徐缓。徐图。徐徐。《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九》(赵)俨徐喻以成败,慰励恳切。《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一》不若固垒以挫其锐,徐观其衅而击之。《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徐言奴反,大将军被伤,无大吉也。宋·欧阳修《卖油翁》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②姓。 |
徐步 | xúbù | 缓慢步行。战国楚宋玉《神女赋》动雾縠以徐步兮,拂墀声之珊珊。唐 翁承赞《晨兴》诗:“披襟徐步一萧洒,吟绕盆池想狎鸥。”《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八十一》北兵今日取某城,明日筑某堡,而我以文相逊,以迹相疑,譬犹拯溺救焚而为安行徐步之仪也。元 赵孟頫《浪淘沙》词:“今古几齐州?华屋山丘。杖藜徐步立芳洲。无主桃花开又落,空使人愁。” |
徐方 | xúfāng | ①指古徐国。《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天安以来,军国多务,南定徐方,北扫遗虏。②指徐州。《后汉书 袁绍传》故(曹操)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晋书 文帝纪》孙峻猾夏,致寇徐方,戎车首路,威灵先迈,黄钺未启,鲸鲵窜迹。《晋书 惠帝纪》东海王(司马)越严兵徐方,将西迎大驾。 |
徐妃 | xúfēi | 南朝梁元帝妃,姓徐,名昭佩。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事见《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载应不捷声价益振》:“乾符中,蒋凝应宏辞,为赋止及四韵,遂曳白而去。试官不之信,逼请所试,凝以实告。既而比之诸公,凝有得色。试官叹息久之,顷刻之间,播於人口,或称之曰:‘臼头花鈿满面,不若徐妃半粧。’”参见“徐娘”。 |
徐疾有致 | xújíyǒuzhì | 徐:缓慢;疾:迅捷;有致:有次序。指快慢有致,形容事物有快有慢,却有情趣。顾林曜《写意乡情牛年春—观牛人候德剑画展》:评此画以书法为骨,创造了中国画独特的风貌,飞动流走,徐疾有致,浓淡渗化,虚实相生,似画似书,绘画书法情趣神采融为一体,富有了现代节奏和时代气息。 |
徐来 | xúlái | 徐,缓,慢慢地:徐步。徐缓。徐图。徐徐。慢悠悠来到。宋 苏轼《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徐娘 | xúniáng | 指南朝梁元帝的后妃徐昭佩。《南史》:“徐娘虽老,犹尚多情。”后因用以称尚有风韵的中、老年妇女。清 赵翼《题许松堂亡姬小像》诗:“徐娘自知老,专恃多情牵。”《花月痕》第四三回:“徐娘虽老,丰韵犹存,竟会想出这个令来!”邹韬奋《萍踪寄语》二四:“那个女主人徐娘半老,风韵犹存,拿着一瓶酒和几个玻璃杯出来。” |
徐娘半老 | xúniángbànlǎo | 指中年妇女虽不再娇美;但尚有风韵。后泛指有风韵的妇女已过中年。徐娘:梁元帝妃徐氏;泛指妇女。她虽然徐娘半老,但是风韵尤存。《南史 后妃传下 梁元帝徐妃》:“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
徐趋 | xúqū | 犹徐步,徐行。《礼记·玉藻》:“君与尸行接武,大夫继武,士中武,徐趋皆用是;疾趋则欲发,而手足毋移。”郑玄注:“君、大夫、士之徐行也,皆如与尸行之节也。” 姜宸英《湛园札记》:“徐趋对下疾趋,则趋犹行也。”《战国策·赵策四》:“左师触讋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
徐行 | xúxíng | 缓慢前行。《孟子·告子下》:“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唐 柳宗元《钴鉧潭记》:“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宋 曾巩《喜晴诗》:“今晨霾曀一扫荡, 羲和徐行驱六龙。”宋 王安石《同学一首别子固》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堂,舍二贤人者而谁哉?宋 苏轼《定风坡 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明 扬基《天平山中》:“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郭沫若《曼陀罗华》:“我默默地徐行,哈夫人在后面跟着。” |
徐徐 | xúxú | ①速度或节奏缓慢地;安闲、舒缓的样子。红旗徐徐升起。《庄子·应帝王》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玉台新咏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徐徐更谓之。②以缓慢而尊严的步伐。徐徐而来。 |
徐言 | xúyán | ①低声细语。《吕氏春秋·精谕》:“徐言则不闻,疾言则人知之。”②从容而言。《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二》协律郎沈既济上选举议,以为:“夫安行徐言,非德也;丽藻芳翰,非才也;累资积考,非劳也。执此以求天下之士,固未尽矣。”③犹缓言。缓气言之。 |
禑 | xú | 古同“祦wú””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