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 | xū | ①空;洞:虚无。虚实。虚度。虚名。虚左(尊敬地空出左边的座位,古代以左为尊)。空虚。乘虚而入。徒然。《庄子·齐物论》乐出虚,蒸成菌。成玄英疏:夫箫管内虚,故能出于雅乐;湿暑气蒸,故能生成朝菌。亦犹二仪万物,虚假不真,从无生有,例如菌乐。浮幻若是,喜怒何施!唐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②不真实的:虚伪。虚假(jiǎ)。虚妄。虚惊。虚夸。虚构。虚传。虚张声势。③内心怯懦:做贼心虚。④不自满:虚心。谦虚。虚怀若谷(喻对人十分谦虚)。《晋书 王羲之传》追咎往事,亦何所复及,宜更虚己求贤,当与有识共之,不可复令忠允之言常屈于当权。⑤抽象的:虚词。⑥衰弱:虚弱。虚胖。虚汗。虚脱。气虚。血虚。⑦星名,二十八宿之一。⑧古同“墟”,大丘。《庄子·至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⑨古同“圩”,集市。⑩无声。《庄子·齐物论》:“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11.道教语。指无欲无为的思想境界。《老子》致虚极。魏源本义:“虚者无欲也。”《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12.古同“墟”,大丘。地域。《庄子 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
虚薄 | xūbáo | ①空虚浅薄;浮浅。晋 袁宏《后纪·光武帝纪五》:“叔对曰:‘始得明公辟,且喜且惧。何者?喜於为明公所知,惧於虚薄不能宣益拾遗。’”《宋书 本纪武帝上》讳(刘裕)以虚薄,才非古人,接势于已替之机,受任于既颓之运。南朝陈 徐陵《为贞阳侯重答王太尉书》:“忽荷不世之恩,仍致非常之举,自惟虚薄,兢惧已深。”《隋书·礼仪志一》:“顾惟虚薄,德化未畅,夙夜忧惧,不敢荒怠。”清 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 卷四》:“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发乎情,止乎礼义,故谓之性。亦须有才,乃能挥拓;有学,乃不虚薄杜撰。”②虚浮,不笃实。晋 干宝《晋纪总论》:“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俭。”易·大畜“刚健篤实”唐 孔颖达疏:“若无篤实,则虚薄也。”明 方孝孺《答王仲搢书之五》:“今世有贤者作,当以躬行为先,一反浇陋之习,以表正海内,庶几有所益,岂宜復增以浮辞而长其虚薄邪?”③形容光色清明。宋 姚宽《西溪丛语卷上》:“博雅:瑟瑟,碧珠也。杜阳编有瑟瑟幕,其色轻明虚薄,无与为比。” |
虚比浮词 | xūbǐfúcí | 虚比:虚拟的比方;浮词:浮泛的话。空虚不实的言词。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6回》“探春笑道:‘虽也看过,不过是勉人自励;虚比浮词,那里真是有的。’” |
虚畅 | xūchàng | 谓声音悠扬。宋 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皆竹楼之所助也。” |
虚称 | xūchēng | ①不顾事实地加以赞颂。王褒《四子讲德论》:“夫世衰道微,伪臣虚称者,殆也;世平道明,臣子不宣者,鄙也。鄙殆之累,伤乎王道。”②虚假的名声;空名。空职称,虚头衔。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窃名者,厚貌深姦,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宋 曾巩《罢馆职加官制》:“儒馆之设,有位号而无分职,使学士大夫将何以效其实歟?是用命尔进阶一等而罢其虚称。” |
虚辞 | xūcí | 浮夸不实之言。《战国策·楚策一》:“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吕氏春秋·知度》:“至治之世,其民不好空言虚辞,不好淫学流説。”西汉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可以虚辞借也。《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虚辞引岁。”三国魏 曹植《九愁赋》:“恨时王之谬听,受奸枉之虚辞;扬天威以临下,忽放臣而不疑。”唐 白居易《青石诗》:“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坟土未乾名已灭;不愿作官家道傍德政碑,不鐫实録鐫虚辞。” |
虚词诡说 | xūcíguǐshuō | 虚:虚假;诡:欺诈。虚假不实的话。《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虽多虚词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唐 蒋防《霍小玉传》玉自生逾期,数访音信。虚词诡说,日日不同。 |
虚诞 | xūdàn | 荒诞无稽。晋 王羲之《兰亭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三》虚诞昔获誉,拘检者离毁。《红楼梦 第一一四回》:“这些事情,原都是虚诞的,可是信得的么?” |
虚荡 | xūdàng | 谓浮夸而不切实际。《晋书·怀帝愍帝纪论》:“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荡为辨而贱名检。” |
虚度 | xūdù | 岁月空过,光阴浪掷;自称徒长年龄的谦词。虚度年华。宋 柳永《迷仙引 才过笄年》:“常只恐、容易蕣华偷换,光阴虚度。” |
虚度年华 | xūdùniánhuá | 白白地度过年岁。虚:指没有收获、成就。古今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不虚度年华。《忆邓拓 邓拓与人民日报》:“他认为:古今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不虚度年华。” |
虚额 | xū’é | ①限额外的数目。《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四川酒课,折沽虚额钱四十七万馀缗,请自淳熙三年为始减放。《宋史·食货志上二》先是,刚中奏:“本司旧贮备边岁入钱引五百八十一万五千道,如拨供岁计,即可对减增添,宽省民力。”诏李璆、符行中参酌减放。於是减四川科敷虚额钱岁二百八十五万缗。《宋史·食货志下五》昌州岁收虚额盐万八千五百馀斤。②空设的名额。清 王韬《平贼议》毋使以虚额冒粮。 |
虚废词说 | xūfèicíshuō | 空费精神白说话。指说话不起作用。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刘使君与孙将军自来无旧,恐虚废词说。” |
虚浮 | xūfú | 浮而不实。清 曹雪芹《红楼梦 |
虚寡 | xūguǎ | 空乏。《魏书 皇后列传 卷一》朕以虚寡,幼纂宝历,仰恃慈明,缉宁四海。 |
虚诡 | xūguǐ | ①虚假离奇。南朝梁 王僧孺《为人述梦 诗》:“及寤尽空无,方知悉虚诡。”《资治通鉴 汉纪三》以子房(张良)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②指虚伪欺诈。《云笈七籤 卷二六》:“臣学仙者耳,非得道之人。以国家盛美,特招延儒墨於文纲之内,抑絶俗之道,摈虚诡之迹。” |
虚耗 | xūhào | ①空竭。②白白地消耗,浪费。《晋书 王羲之传》自军兴以来,征役及充运死亡叛散不反者众,虚耗至此,而补代循常,所在凋困,莫知所出。 |
虚怀 | xūhuái | ①谦逊虚心。虚怀若谷。《晋书·王浑传》:“时吴人新附,颇怀畏惧。浑抚循羇旅,虚怀绥纳,座无空席,门不停宾。於是江东之士莫不悦附。”《资治通鉴 宋纪三》至讯日,虚怀博尽,慎无以喜怒加人。唐 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洗眼看轻薄,虚怀任屈伸。”《明史·隐逸传·吴海》:“平居虚怀乐善,有规过者,欣然立改,因颜其斋曰闻过。”姚雪垠《李自成 第一卷第二八章》:“他现在深佩李闯王确是创业英雄,也深感于闯王对他的隆重接待与虚怀问计,所以他就将明朝将近三百年的重大积弊以及今日病入膏肓的情况分析得十分透辟。”②言知识浅薄。 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五十》:“千言只作卑之论,敢以虚怀测上公?” |
虚怀若谷 | xūhuáiruògǔ | 谦虚的胸怀像深广的山谷。形容非常谦虚。谷:山谷。每个人都应有虚怀若谷的态度,遇事不固执己见。先秦 李耳《老子》:“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
虚皇 | xūhuáng | 道教神名。《水浒传 第一回》虚皇坛畔,依稀垂柳名花;炼药炉边,掩映苍松老桧。 |
虚晃一枪 | xūhuàngyīqiāng | 形容佯作进攻,以便退却。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回:“栾廷玉抵当不住,虚晃一枪,败阵而走。”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 “来个‘虚晃一枪,回马便走’。” |
虚己 | xūjǐ | 谦虚,虚心。一般用在“虚己以听”中,意思是以谦虚的态度听取别人的意见。《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朕将虚己听受,择善而行,庶深鉴物情,匡我王度。 |
虚己受人 | xūjǐshòurén | 亦虚已下人。指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谦虚恭谨的对待别人,不要瞧不起别人,尊重别人。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海鳖曾欺井内蛙,大鹏张翅绕天涯。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这四句诗,奉劝世人虚己下人,勿得自满。 |
虚极 | xūjí | 太空。老子《道德经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唐代道家学者李荣曰:“道者,虚极之理也。唐玄宗曰:道者,虚极妙本之强名也。唐 于邵《唐释奠武成王乐章·送神》:“返归虚极,神心则悦。”唐 独孤及《梦远游赋》:“思欲冲三清,出五浊,乘陵虚极,与造物者为伍。” |
虚极静笃 | xūjíjìngdǔ | 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篤。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
虚己 | xūjǐ | ①犹无我。言人能无我,则凡事不着意。《庄子·山木》:“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成玄英疏:虚己,无心也。《晋书·元帝纪》:“帝性简俭冲素,容纳直言,虚己待物。”《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三》然非至诚虚己,兼听并观,在我者空洞清明而无一毫物欲之蔽,亦未有能循天下之理者也。②犹虚心。虚己延纳。《韩诗外传 卷二》:“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汉书·霍光传》:“光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宋 王安石《宝文阁待制常公墓表》:於是天子悦其至,虚己而问焉。《明史·张居正传》:“帝虚己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中外想望丰采。”《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一》蒙古诸王呼必赉/忽必烈,图垒/托雷第四子也,思大有为于天下,访求贤才,虚己咨询。 |
虚己受人 | xūjǐshòurén | 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二卷:“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 |
虚己以听 | xūjǐyǐtīng | 形容接受意见的态度诚恳。这位主管工作踏实,对于属下所反映的意见,都能虚己以听。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二卷:“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 |
虚骄 | xūjiāo | 浮华不实,骄傲自大。《庄子·达生》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
虚骄恃气 | xūjiāoshìqì | 虚骄:虚浮而骄矜;恃气:凭着意气。虚浮骄矜,意气用事。《庄子·达生》:“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严复《原强续篇》夫所恶于虚骄恃气者,以其果敢而窒,如醉人之勇,俟其既醒,必怯懦而不可复作也。 |
虚襟 | xūjīn | ①虚怀,虚心。《晋书·姚兴载记下》:“太子詹事王周亦虚襟引士,树党东宫。”《魏书·高道悦传》:“是以置鼓设谤,爰自曩日;虚襟博听,义属今辰。”《隋书·辛德源传》:“齐尚书僕射杨遵彦、殿中尚书辛术皆一时名士,见德源,并虚襟礼敬,因同荐之於文宣帝。”唐 贺遂亮《赠韩思彦 诗》:“欲交天下士,未面已虚襟。” 刘洎上书谏曰:“陛下(李世民)降恩旨,假慈颜,凝旒以听其言,虚襟以纳其说,犹恐群下未敢对扬;”②淡泊的胸怀。 明 顾梦游《夜投祖堂勗公房诗》:“老僧具客主,入夜披虚襟。” |
虚静 | xūjìng | ①清虚恬静。《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文子·自然》:“静则同,虚则通,至德无为,万物皆容。虚静之道,天长地久,神微周盈,於物无宰。”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国身》:“夫欲致精者必虚静其形,欲致贤者必卑谦其身。”唐 李复言《续玄怪录·杨恭政》:“邯问昔何修习?曰:‘村妇何以知,但性本虚静,闲即凝神而坐,不復俗虑得入胸中耳。’”明 唐顺之《吏部郎中薛西原墓志铭》:“读老子及瞿曇氏书,得其虚静慧寂之説,不逆于心。”②宁静。 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脯腊》:“脯成,置虚静库中,纸袋笼而悬之。” 朱自清《论逼真与如画》:“元朝倪瓒的山水画,就常不画人,据说如此更高远、更虚静、更自然。” |
虚拘 | xūjū | 以虚假的礼仪笼络人或虚假不实;少数语境下也指受限制。《孟子·尽心上》:“食而勿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宋 洪巽 《旸谷漫录》:“﹝厨娘﹞探囊取数幅纸以呈,曰:‘是昨在某官处所得支赐判单也。’守视之,其例每展会支赐或至千券数疋;嫁娶或至三二百千双疋。无虚拘者。” |
虚旷 | xūkuàng | ①空虚。《后汉书·南匈奴传论》:“若因其时埶,及其虚旷……使耿国之筭不谬於当世,袁安之议见从於后王,平易正直,若此其弘也。”《晋纪总论》其倚杖虚旷,依阿无心者皆名重海内。《北史 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今大位虚旷,社稷无主;朕兒幼少,未堪当国。唐 孟郊《吊元鲁山诗之七》:“名位苟虚旷,声明自销鑠。”宋 曾巩《送程公辟使江西诗》:“讼庭终日自虚旷,德宇平生本萧洒。”明 王九思《醉罗歌·闺情曲》:“花枝开尽也不见郎,鸟声啼彻也不见郎,一春消息成虚旷。”②广大宽阔。唐 薛用弱《集异记·蔡少霞》:“碧天虚旷,瑞日曈曨,人俗洁清,卉木鲜茂。”③空费。明 张居正《陈六事疏》:“人怀疑贰,动见譸张,虚旷岁时,成功难睹。” |
虚厉 | xūlì | 亦作“虚戾”。田舍荒废,人民灭绝。《庄子·人间世》:“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国为虚厉,身为刑戮。” 陆德明释文引 李颐 曰:“居宅无人曰虚,死而无后为厉。”《战国策·赵策三》:“今为天下之工,或非也,社禝为虚戾,先王不血食,而王不以予工,乃与幼艾。”《墨子·非命中》:“繁为无用,暴逆百姓,使下不亲其上,是故国为虚厉,身在刑僇之中。” |
虚论高议 | xūlùngāoyì | 不切实际,高妙空洞的议论。亦作“高谈虚论”。《六韬·上贤》:“博闻辩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 |
虚美隐恶 | xūměiyǐn‘è | 凭空加以赞美而掩蔽其过错。《汉书.司马迁传赞》:“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晋葛洪《抱朴子·应嘲》:“若徒阿顺谄谀,虚美隐恶,岂所匡失弼违,醒迷补过者乎!” |
虚糜 | xūmí | 枉费、浪费。《福惠全书 卷八 杂课部 芦课》任其淹留守候,虚糜金钱。或作“虚靡”“虚费”“虚耗”。《清史稿卷十一 高宗本纪二》谕顾琮查明南河虚糜之款,令白锺山赔补。 |
虚明 | xūmíng | ①空明,清澈明亮。晋 陶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唐 杜甫《夏夜叹》诗: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②指内心清虚纯洁。南朝梁 任昉《王文宪集序》莫不揔制清衷,递为心极,斯固通人之所包,非虚明之绝境,不可穷者,其唯神用者乎。宋 苏辙《赠石台问长老二绝 之二》蒲团布衲一绳床,心地虚明睡自亡。 |
虚名 | xūmíng | 空虚的名称,不符实际的声誉。不求虚名。《隋书 帝纪卷四炀帝杨广下》初,上自以籓王,次不当立,每矫情饰行,以钓虚名,阴有夺宗之计。 |
虚幌 | xūhuǎng | ①指透光的窗帘或帷幔。唐 杜甫《月夜诗》:“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 宋 苏辙《次韵张耒学士病中之二》:“长空鴈过疑相答,虚幌萤飞坐恐烧。”②同“虚晃”。空扬一扬。《儿女英雄传 第六回》:“不想他把拳头虚幌了一幌,踅回身去就走。”《儿女英雄传第六回》:“説着虚幌一刀,故意的让出一个空子来。” |
虚空 | xūkōng | ①真正的什么也不存在的状态,即无的状态。②天空;空中。唐 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③犹荒野。空旷无人之处。《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径,良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又况乎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者乎! ④包容所有事物的存在。 |
虚诳 | xūkuáng | 欺蒙,欺骗。《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有德不假身高,无智徒劳百岁。构之虚诳,不如验之取实。宋 范仲淹《奏辩陈留移桥》又根究得元《乞移桥状》内所说损却人命及陷没财物,并是虚诳。《续资治通鉴 元纪五》朝廷信其(卢世荣)虚诳之说,俾居相位,名为试验,实授正权。 |
虚谬 | xūmiù | 虚假荒谬。《晋书·吕光载记》:“郭黁巫卜小数,时或误中,考之大理,率多虚谬。”《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顷(倾)肝露胆每兢兢,不曾分寸行虚谬。”《元典章·刑部十四·伪造佛经》:“僧人袁普照,自号无碍祖师,伪造论世秘密经文,虚谬凶险,刊板印散,扇惑人心。” 《聊斋志异 封三娘》女子曰:“久闻芳名,人言果不虚谬。” |
虚器 | xūqì | ①谓有其器而无其位。器,指古代表示等级的车服、仪制等。②言空有帝王的名位而无其实。③虚设而不用的器物。意谓形同虚设。④中空的器物。 |
虚情假意 | xūqíngjiǎyì | 虚假的情意。指虚伪做作;假装殷勤。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我也见出你那心来了,一味在我面上虚情假意,到老还疼你那正经夫妻。”清 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一回:在我是虚情假意,你听了一样的难过。 |
虚日 | xūrì | ①空闲的日子;间断的日子。《资治通鉴 唐纪八十一》自馀或门胄高华,或科第自进,居三省台阁,以名检自处,声迹稍著者,(朱全忠)皆指为浮薄,贬逐无虚日,缙绅为之一空。明 刘基 《送道士张玄中归桐柏观》诗序:" 至正甲午,予来会稽,因得与群士大夫为宝林之游,而赋诗倡和,无虚日焉。"清 曹寅 《戏题王安节画》诗:"风泉浩浩无虚日,但起诗情是俗人。"②赶集的日子。宋 陆游 《江亭》诗:"野市逢虚日,江亭候暮潮。" |
虚设 | xūshè | ①机构职位等虽然存在,实际上不起作用。这个职位等于虚设。该机构形同虚设。②徒有虚名。宋·柳永《雨霖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虚生 | xūshēng | ①徒然活着,白活。唐 王建《宫中调笑》词之三:“愁坐、愁坐,一世虚生虚过。”宋 孔平仲《续世说·企羡》:“武后时,宗楚客坐赃贬,太平公主观其第舍,叹曰:‘见其居处,吾辈乃虚生尔。’”②凭空生出;无故生出。《晋书·刘元海载记》:“左贤王元海姿器绝人,榦宇超世。天若不恢崇单于,终不虚生此人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七》变不虚生,缘类而应,永思厥咎,在予一人。 |
虚声 | xūshēng | ①虚名;虚誉。《韩非子·六反》布衣循私利而誉之,世主听虚声而礼之,礼之所在,利必加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一》若其(金国)许我,必邀重币。陛下(宋孝宗)度可以虚声下之乎?②假话;空话。唐 皇甫湜《制策一道》臣伏见赦令节文,周备纤悉,空文虚声,溢於视听,而实功惠未有分寸及於苍生。③虚假的声势。宋 司马光《言西边上殿札子》谅祚又数扬虚声以惊动边鄙,而将帅之臣率多懦怯,别无才谋以折衝御侮,只知多聚兵马以自卫其身。④空谷间传出的回声。唐 姚崇《故洛阳城侍宴应制》诗:川鳧连倒影,巖鸟应虚声。 |
虚实 | xūshí | ①虚或实;虚和实。避实就虚。《孙子兵法 兵势》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②真伪。③指内部的实际情况。 |
虚室 | xūshì | ①空室。晋·陶渊明《归园田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②比喻心境。 |
虚室生白 | xūshìshēngbái | 虚:使空虚;室:指心;白:指道。心无任何杂念,就会悟出“道”来,生出智慧;也常用以形容清澈明朗的境界。亦虚室上白。《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
虚谥 | xūshì | ①无益于实际的谥号。引晋 潘岳《笙赋》:“人生不能行乐,死何以虚謚为。”②谓有名无实的美谥。引《北史·魏纪三·孝文帝纪论》:“海内黔黎,咸受耳目之赐。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利物,亦无得而称之。其经纬天地,岂虚諡也!” |
虚死 | xūsǐ | 无谓而死。西汉李陵《答苏武书》:“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勇不虚死,节不苟立。屈伸变化,唯道所存。故乃建丘山之功,享不訾之禄。”唐 韩愈《题杜子美坟诗》:“英豪虽没名犹嘉,不肖虚死如蓬麻。” |
虚谈 | xūtán | 空谈。《晋书 谢安传》虚谈废务,浮文妨要。 |
虚堂悬镜 | xūtángxuánjìng | 旧时比喻地方官廉明公正。《宋史 陈良翰传》:“无术,第公此心如虚堂悬镜耳。” |
虚往实归 | xūwǎngshíguī | 无所知而往,有所得而归。《庄子·德充符》:“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 |
虚伪 | xūwěi | 虚假,不真实。虚伪的眼泪。《庄子·盗跖》:“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三国志 诸葛亮传》:"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 |
虚位 | xūwèi | ①空的坐位。唐 韦应物《出还诗》:“入室掩无光,衔哀写虚位。”《旧唐书·李勉传》:“以名士李巡、张参为判官,卒於幕,三岁之内,每遇宴饮,必设虚位於筵次,陈膳执酹,辞色悽惻,论者美之。”②空着的职位;有名无实的职位。《汉书·诸侯王表》:“(周朝)歷载八百餘年,数极德尽,既於王赧,降为庶人,用天年终。号位已絶於天下,尚犹枝叶相持,莫得居其虚位,海内无主,三十餘年。”《南史·茹法亮传》:“文度为外监,专制兵权,领军将军守虚位而已。”唐 韩愈《天星送杨凝郎中贺正诗》:“侍从近臣有虚位,公今此去归何时?”③特意空出职位。表示期待贤能。南朝梁 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养素丘园,台阶虚位;庠序公朝,万夫倾望。”唐 杜甫《赠韦左丞丈济诗》:“左辖频虚位,今年得旧儒。”《明史·吴宽传》:“弘治八年,擢吏部右侍郎,丁继母忧,吏部员缺,命虚位待之。”④空名号。唐 韩愈《原道》:“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章炳麟《陇西有壮士诗》:“虚位不如尘土,何为硜硜独自苦。” |
虚位以待 | xūwèiyǐdài | 留着位置等待。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宁可虚位以待人,不可以人而滥位。”熊召政《张居正》第一卷第18回:“三年后再入京秋闱,甲科榜上一定会虚位以待。” |
虚文 | xūwén | ①虚幻荒诞的文字,夸夸其谈的文字。晋 葛洪《抱朴子·论仙》:"又《神仙集》中有召神劾鬼之法,又有使人见鬼之术。俗人闻之,皆谓虚文。"《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一》韩世忠言:如臣前后累具己见,冒犯天威,日后事成虚文,亦乞将臣重置典宪,以为狂妄之戒。《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帝(宋孝宗)曰:“世以凤凰、芝草、甘露、醴泉为佳瑞,是皆虚文,不若使年谷屡丰,公私给足,此真瑞也。”②没有意义的礼节。《后水浒传》进门便是财主娘子,故此不用虚文。③徒具形式的规章、制度。宋 李纲 《人物志》:"使士夫不复事虚名而收寔效,官司不复行虚文而施实绩。"《元典章·圣政一·兴学校》:"农桑学校,为政之本……累圣相继,具有典章,仰各处提调官常切加意,勉求实效,勿事虚文。" |
虚无 | xūwú | ①荒诞无稽。②天空。柳宗元《省试观庆云图诗》高标连汗漫,向望接虚无。③虚静,清虚恬静。《庄子·刻意》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④道家用以指“道”的本体。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史记 太史公自序》其(道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
虚无缥缈 虚无飘渺 | xūwúpiāomiǎo | 虚幻渺茫,捉摸不定。形容若有若无,空虚渺茫。人要到月亮上去,以前认为是虚无飘渺的想法,而现在则是确实可行的事实。唐·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
虚闲 | xūxián | ①谓疏朗有致。唐 李邕《秦望山法华寺碑序》:“覯秦望西北山,其峯五莲,其溪双带,气象灵胜,林壑虚闲。”②犹旷废。《元章·户部九·立司》:“如长官有故或缺去处,以次官不得推避,虚闲月日,失误劝课农桑兴举水利勾当。”③清闲。《晋书 陶潜传》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唐 白居易《睡起晏坐诗》:“澹寂归一性,虚閒遗万虑。”唐 薛能《春雨诗》:“迸溼消尘虑,吹风触疾颜。谁知草茅逕,霑此尚虚閒。” |
虚心 | xūxīn | ①谦虚,不自满。《庄子·渔父》:“(孔子)曰:‘ 丘少而脩学,以至於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晋书·潘岳传》:“若乃弱志虚心,旷神远致……不自贵於物而物宗焉,不自重於人而人敬焉。”宋 王安石《诸葛武侯》诗:“区区庸蜀支全魏,不是虚心岂得贤。”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②一心向往。《史记·秦始皇本纪》:“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宋书·夷蛮传论》:“山琛水宝,由兹自出,通犀翠羽之珍,蛇珠火布之异,千名万品,并世主之所虚心,故舟舶继路,商使交属。”③虚情假意。明 贾仲名《对玉梳 第二折》:“休假温存絮叨叨取撮,佯问候热剌剌念合,更怕我不趲你那冷气虚心廝拾掇。”明 张居正《请择有司蠲逋赋以安民生疏》:“其沿袭旧套,虚心矫饰者,虽浮誉素隆,亦列下考。”《天地会诗歌选·莫学庞涓害孙膑》:“如有虚心和假意,洪门法律不留情。”④心虚。明 李贽《史纲评要·南宋纪·高宗》:“桧贼以子领国史,又禁野史,亦虚心,怕后世知其为贼耳。”⑤减少欲望欲求。《老子·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
虚弦 | xūxián | 空弦。言弦上无箭。传说战国时更羸曾引弓虚发,惊下受伤的雁。见《战国策·楚策四》。宋 黄庭坚《鼓笛慢》词:"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宋 秦观《李陵论》:"所谓伤弓之禽可以虚弦下也,况於劲骑三千乎,与陵之事异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二》吾以大军临之,彼君臣方且心破胆裂,将哀鸣不暇,盖伤弓之鸟,可以虚弦下也!参见"惊弓之鸟"。 |
虚虚实实 | xūxūshíshí | 假假真真,以假乱真。指军事上讲究策略,善于迷惑对方。也指文艺作品中虚写、实写并用,表现方法耐人思索回味。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岂不闻兵法‘虚虚实实’之论?操虽能用兵,只此可以瞒过他也。”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回:此诗虚虚实实,何能逆料就是才女。 |
虚玄 | xūxuán | ①虚幻玄妙。 《资治通鉴 晋纪八》(耿)等皆尚虚玄,不以世务婴心,纵酒放诞。唐 孔颖达《周易正义 序》:“其江南义疏十有餘家,皆辞尚虚玄,义多浮诞。” 明 宋濂《章氏三子制字说》:“学贵能辨,辨则不戾。视德为虚玄而不验之於实德者,其所谓德,非吾之所谓德。” 胡适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宗教皆创自亚剌伯民族,印度亦受其影响,故一为神秘,一为虚玄,简直是半人半鬼的民族。”②指道家思想。《晋书·儒林传序》:“有晋始自中朝,迄於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南史·何敬容传》:“是年, 简文频於玄圃自讲老庄二书…… 敬容谓孜曰:‘昔晋氏丧乱,颇由祖尚虚玄,胡贼遂覆中夏。’”③形容寂静。晋 张协《七命》:“临重岫而揽轡,顾石室而迴轮,遂适冲漠之所居。其居也,峥嶸幽蔼,萧瑟虚玄。” |
虚邑 | xūyì | ①空虚之邑。《易·升》:“九三,升虚邑。象曰:升虚邑,无所疑也。” 孔颖达疏:“若升空虚之邑也。”②名义上的封邑。封君在这些封地上没有征收赋税的经济权。《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久令陛下蒙尘忧厄,幽处虚邑。唐 韩愈《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阶为特进,勋为上柱国,爵为清边郡王,食虚邑自三百户至三千户,真食五百户终焉。” 宋 洪迈《容斋三笔·司封失故》:“旧学士待制食邑千五百户以上,每遇恩则加实封。若虚邑五百者,其实加封二百;虚邑三百二百者,实加封一百。今復不然,虽前执政亦只加虚邑三百耳。故侍从官多至实封百户即止。”③墟落,村落。宋 朱熹《安溪书事诗》:“清溪流不极,夕雾起嵐阴。虚邑带寒水,悲风号远林。” |
虚与委蛇 | xūyǔwēiyí | 虚:假;委蛇:随便应付。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付。《庄子.应帝王》: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委蛇”在古书中一般指委婉曲折状,形容山川、道路、行止、态度等,例如《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委蛇自相属”,“委蛇”写出城墙弯曲而长的样子;庄子在回应神巫时“虚而委蛇”(随顺颓靡状),就是一种敷衍、不可捉摸的姿态。既然“委蛇”与“逶迤”字相通,那么读音自然也相同。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59篇》遭到八大臣抵制以后,慈禧费尽心思未能得逞,只好虚与委蛇,暂时向八大臣妥协,但她始终也没放弃垂帘听政的想法。参见“委蛇③”。 |
虚盈 | xūyíng | ①空和满。汉 荀悦《申鉴·俗嫌》:“故喜怒哀乐思虑必得其中,所以养神也。寒暄虚盈消息必得其中,所以养神也。” 《聊斋志异 爱奴》长山某,每延师,必以一年束金,合终岁之虚盈,计每日得如干数。②比喻事物的盛衰、消长、兴亡等变化。三国魏 阮籍《答伏义书》:“若良运未协,神机无准,则腾精抗志,邈世高超……齐万物之去留,随六气之虚盈。” |
虚应 | xūyìng | 照应的类别之一,文章或作品中在内在的文意上相互呼应、意脉上彼此勾联,使文章首尾前后联成一个有机整体。故又称“暗应”或“意应”。 《水浒传第十九回》(王伦)自己沉吟,虚应答筵宴。 |
虚有其表 | xūyǒuqíbiǎo | 形容外表好看,实际上不行。《聊斋志异·嘉平公子》:“妾初以公子世家文人,故蒙羞自荐。不图虚有其表!以貌取人,毋乃为天下笑乎!”邓友梅《无事忙杂记 一五》:“那酒实在不能与绍兴花雕、加饭相比,淡而不醇,虚有其表。” |
虚语 | xūyǔ | ①假话;空话。《列子·周穆王》:“古之真人,其觉自忘,其寝不梦,几虚语哉。”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 南朝梁 江淹《诣建平王上书》:“下官闻‘仁不可恃,善不可依’,谓徒虚语,乃今知之。”唐 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明 刘基《发普济过明觉寺至深居记》:“人言天下名山水,多为浮屠所占,岂虚语哉?” ②不用典故的语句。南朝梁 锺嵘《诗品·总论》:“近任昉、王元长等,辞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寖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 |
虚与委蛇 | xūyǔwēiyí | 待人处事没有真心诚意;只在表面敷衍应酬。虚:表面的;委蛇:随便应顺;敷衍。先秦 庄周《庄子 应帝王》:“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闻一多《诗与批评 戏剧的歧途》他也要同你虚与委蛇了。 |
虚誉 | xūyù | 无实的空名。《汉书 王莽传》故在位更推荐之,游者为之谈说,虚誉隆洽,倾其诸父矣。《三国演义第四三回》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 |
虚愿 | xūyuàn | 不切实际的愿望。《逸周书·武纪》:“恃名不久,恃功不立,虚愿不至,妄为不祥。” 康有为《大同书乙部第二章》:“然则欲弭兵而去国,天下为一,大地大同,岂非仁人结想之虚愿哉?” |
虚张声势 | xūzhāngshēngshì | 假装出强大的气势。虚:虚假;张:张扬。唐 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淄青、恒冀两道,与蔡州气类略同,今闻讨伐元济,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无暇,虚张声势,则必有之。”明 冯惟敏《不伏老》第一折:都只是虚张声势,止不过故意穷忙。 |
虚掷 | xūzhì | 白白地丢弃、扔掉。唐 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诗》:“秖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力携一罇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宋 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词》:“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明 梁辰鱼《浣纱记·允降》:“看江东海西俱入款,是苍天赐吴越国,这光阴百年难遇,岂容虚掷?”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三·苏门孙先生言行》:“岁月虚掷,良可浩叹!”鲁迅《华盖集续编·空谈》:“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 |
虚舟飘瓦 | xūzhōupiāowǎ | 比喻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方船济乎江,有虚船从一方来,触而覆之,虽有忮心者,必无怨色。”明·汤显祖《牡丹亭·谒遇》:“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看他似虚舟飘瓦。” |
虚伫
| xūzhù | 虚心期待。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范虽实投桓,而恐以趋时损名,乃曰:“虽怀朝宗,会有亡儿瘗在此,故来省视”桓怅然失望,向之虚伫,一时都尽。唐 杜甫《北征》诗: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宋 陈亮《制举》肆我主上,切於求言……其於国家之大略,当世之大计,人之所不敢言而上之虚伫以待者,固将无所不闻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七》自今后,行在百官日轮一员面对,朕(宋孝宗)当虚伫以听其言,且观其行。 |
虚嘴掠舌 | xūzuǐlüèshé | 比喻花言巧语。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1回:“谁听你那虚嘴掠舌的?我到明日死了,你也舍不得我吧?” |
虚左以待 | xūzuǒyǐdài | 原义是古礼以左为尊,留待左边的位置给对方,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魏公子无忌信陵君放下身段去邀请侯赢做自己的门客,表现了他对贤士的重视。而侯蠃也不负信陵君期望,帮助信陵君出谋划策,打退秦军解救赵国。对于信陵君来说,即使自己受委屈也要把握住才华出众的人,这便是领导者的智慧。 |
嘘 | xū I. | ①慢慢地吐气,呵气:嘘寒问暧。《老子·第二十九章》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②叹气:嘘唏(哭泣时抽噎)。仰天而嘘。《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③火或气的热力熏炙:这点菜放到锅里嘘嘘。II.shī叹词,表示反对,制止等:嘘,别出声! |
嘘寒问暖 | xūhánwènnuǎn | 问冷问热;口可出热气使受寒的人温暖。形容对别人的生活非常关心。嘘:缓缓吹气。社队干部对军烈属非常关心,经常到他们家里了解情况,嘘寒问暖。冰心《关于女人 我最尊敬体贴她们》:“孩子们安静听话,太太笑脸相迎,嘘寒问暖。” |
嘘枯 | xūkū | 比喻拯绝扶危。宋 苏轼 《答丁连州启》:“每怜迁客之无归,独振孤风而愈厉,固无心於集苑,而有力於嘘枯。” 宋 陆游 《上史运使启》:“虽多病怀归,徒费嘘枯之力;然至仁逮下,实宽束湿之忧。” 清 王韬 《淞隐漫录·鲍琳娘》:“怜影知己命为琳娘所救,乘轩亲往致谢。一见如旧识,甚相爱悦,曰:‘姊操何妙术,竟能续断嘘枯、拯絶援危,而至若是之神哉?’” |
嘘枯吹生 嘘枯回生 | xūkūchuīshēng xūkūhuíshēng | ①枯了的吹气使生长,生长着的吹气使枯干。比喻生命垂危,快要死的人有可能起死回生。后书。郑太传:“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鋭之干。” 李贤注:“枯者嘘之使生,生者吹之使枯。言谈论有所抑扬也。”后因以指能说会道,有辩才。宋 陈亮《钱叔因墓碣铭》:“齿牙所至,嘘枯吹生,天下之学士大夫贤不肖,往往繫其意之所向背,虽心诚不乐而亦阳相应和。”宋 邵博《闻见后录 卷十》:“予尝论国有政事,何太学之士得议,盖其嘘枯吹生,抑扬震动至此。”②谓拯绝扶危的恩德。 清 龚自珍《与吴虹生书》:“明日文战想不改期,先此布谢阁下嘘枯吹生之赐。”参见“嘘枯”。 |
嘘吸 | xūxī | ①大气鼓荡,吐纳呼吸。《庄子·天运》:“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嘘吸是?”成玄英 疏:“嘘吸,犹吐纳也。”《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共为欢乐” 裴松之注引辂别传:“殷殷雷声,嘘吸雨灵。” 康有为《大同书辛部 第七章》:“几榻之机皆含音乐,嘘吸之气并属云霞。”②啼泣貌。楚辞·刘向《九叹·忧苦》:“长嘘吸以於悒兮,涕横集而成行。”王逸注:“嘘吸、於悒,皆啼泣貌也。” |
嘘唏 歔欷 | xūxī | 哽咽;抽泣。文选·枚乘《七发》:“纷屯澹淡,嘘唏烦酲。”李善注:“王逸楚辞注曰:‘歔欷,啼貌。’方言曰:‘哀而不泣曰唏。’嘘与歔古字通。”《后汉书 袁绍传》斯蒙恬所以悲号于边狱,白起歔欷于杜邮也。《后汉书 刘表传》季友歔欷而行叔牙之诛。参见“逵泉之诛”。三国魏 阮籍《乐论》:“今则流涕感动,嘘唏伤气,寒暑不适,庶物不遂,虽出丝竹,宜谓之哀。”《晋书 惠帝纪》至温,将谒陵,帝丧履,纳从者之履,下拜流涕,左右皆歔欷。《晋书 愍帝纪》刘聪出猎,令帝行车骑将军,戎服执戟为导,百姓聚而观之,故老或歔欷流涕,聪闻而恶之。明 王守仁《瘗旅文》吾与尔遨以嬉兮,骖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乡而嘘唏兮。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 卷二》:“题毕,嘘唏再三,未五日而卒。”常任侠《吴淞诗》:“我尽力的摇撼与热烈亲吻,而且嘘唏泣下,海风吹起我的衣襟。” |
墟 | xū | ①有人住过而现已荒废的地方:废墟。殷墟。墟里(村落)。丘墟(a.废墟,荒地;b.坟墓)。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聊斋志异 阿霞》一日,陈(生)暮过荒落之墟,闻女子啼松柏间。②山墟等于山丘,山。宋玉《对楚王问》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明 王守仁《瘗旅文》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③域,所在之处。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④毁坏,使成为废墟。《晋书 武帝纪》师不延时,獯虏削迹,兵无血刃,扬越为墟。 |
墟里 | xūlǐ | 村落。晋 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
墟落 | xūluò | ①犹墟墓。晋 夏侯湛《张平子碑》:“於是乃剪其墟落,宠其宗人,使奉其四时,献其粢盛。”②村落。南朝梁 范云《赠张徐州稷诗》:“轩盖照墟落,传瑞生光辉。”唐 王维《渭川田家诗》:“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宋 王安石《示张秘校诗》:“月出映沟坻,烟升隐墟落。”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鐘声散墟落,灯火见人家。” |
墟莽 | xūmǎnɡ | 废墟榛莽;荒野。汉 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军败身辱,逋逃出走,栖於 会稽 ,国为墟莽,身为鱼鳖。”宋 欧阳修《集古录目序》:“怪奇伟丽工妙可喜之物……湮沦磨灭,散弃於山崖墟莽之间,未尝收拾者,由世之好者少也。”《聊斋志异 黄九郎》曩不实言,今魂气已游墟莽,秦缓何能为力? |
墟市 | xūshì | 中国南方农村的定期市集。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之虚所卖之。”吴处厚《青箱杂记》:“岭南谓村市为虚。……盖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而岭南村市,满时少,虚时多,谓之为虚。”清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粤谓野市曰虚”。今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乡村集市还多称“墟”。《聊斋志异 伍秋月》顿见雉堞在杳霭中,路上行人如趋墟市。 |
歔 | xū | ①歔欷(xī):同“欷歔”。②哈气使温暖:“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 |
歔欷 | xūxī | 指悲泣;叹息等。语出《楚辞·离骚》:"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汉书 王莽传》读策毕,莽亲执孺子手,流涕歔欷。《新唐书·刘祥道传》:"稍迁司刑太常伯。每覆大狱,必歔欷累叹。"宋 司马光《论横山疏》:"长老至今言之,犹歔欷酸鼻。"《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九》及神主至京,迎拜涕咽,观者莫不歔欷。《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七》金天兴二年五月己亥,入蔡州,父老罗拜于道,见仪卫萧条,莫不感泣,金主(宛颜守绪)亦歔欷久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