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íng

①实体:形仪(体态仪表)。形体。形貌。形容。形骸。形单影只。形影相吊。②样子:形状。形式。形态。形迹。地形。情形。③表现:形诸笔墨。喜形于色。④对照,比较:相形见绌。⑤状况,地势:形势。宋 苏洵《心术》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⑥古同“”,模子。⑦古同“”,刑罚。形戮;参见“刑戮”。⑧ 形体;身体。容色,容貌。《韵会》形,体也。《谷梁传》望远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庄子·至乐》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故夫子胥争之,以残其形。《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⑨诈。《孙子兵法·势篇》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杜牧曰:“言我强敌弱,则示以羸形,动之使来;我弱敌强,则示之以强形,动之使去。敌之动作,皆须从我。”郭化若说:“这里的‘形’字是作动词用是把我方佯动的假象故意暴露给敌人看,使敌人信以为直发生错觉而听从我调动。”故把“形”解释为“诈”。参见“形兵”。

形便

xíngbiàn

①谓地理形势有利。《战国策·秦策一》:“大王之国……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姚宏注:“攻之不可得,守之不可坏,故曰形便也。” 唐 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阁下果能充其言,继之以无倦,得形便之地,甲兵足用,虽国家故所失地,旬岁可坐而得。”②指有利的地理形势。 清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援朝》:“地之东南达王京,西南至大同江口,东走元山浦,地要而险,最据形便。”③指形势发展的有利时机。《三国志·吴志·陆逊传》:“(陆逊)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復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韜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 宋 叶适《外论四》:“臣常患今世之言国事者,不见天下之势而好为无益之谋。盖其形便曲折,本非人主之所当尽知。”

形兵xíngbīng指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的一种战术。《孙子·虚实》:“故形兵之极,至於无形。”清 唐甄《潜书·五形》:“有游兵以扰之,有缀兵以牵之,有形兵以疑其目,有声兵以疑其耳。”

形单影双

xíngdānyǐngshuāng

形容人无亲无友、孤独无依。他的性情孤僻,所到之处总见他形单影双,无人为伴。

形单影只

xíngdānyǐngzhī

影只有一个。形容孤独,没有人做伴。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形而上

xíng’érshàng

“形而上”谓之“道”,道,宇宙的本源,形而上的本体,超越一切世间存在,包括时空能量因果这些存在。形而下”谓之“器”。器,有形的存在,大器者,名也,即文字文理真理公理,是道之载体。这里的“上与下”,指抽象的相对位置。道为上界,统领约束下界作为器的自然万物。

形而上学

xíng’érshàngxué

指对世界本质的研究,即研究一切存在者,一切现象(尤其指抽象概念)的原因及本源。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所构建,称其为“第一哲学”、“第一科学”。 原始哲学的一个门类,指对不可证明的无形世界本质的猜测,我们常说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是它后来的引申义。

形格势禁

xínggéshìjìn

亦作“形禁势格”。亦作“形劫势禁”。谓受形势的阻碍或限制。紧张的形势受到阻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救鬭者不搏撠,批亢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司马贞索隐:“谓若批其相亢,击擣彼虚,则是事形相格而其势自禁止,则彼自为解兵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三》贼入寇必自延、渭,而兴州巢穴之守虚,我师自麟、府度河,不十日可至,此所谓攻其所必救,形格势禁之道也。宋 苏辙《唐论》:“有周秦之利而无周秦之害,形格势禁,内之不敢为变,而外之不敢为乱,未有如唐制之得者也。”

形孤影寡

形孤影只

Xínggūyǐngguǎ

xínggūyǐngzhī

同“形单影只”。明·高濂《玉簪记·占儿》:“春去秋来,秋去春来,形孤影寡,想杀我膝下斑斓。”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1卷:“我上京听选,留贤妻在家形孤影只。不若同到京中,百事也有商量。”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三卷:“二来小生的形孤影只,岑寂不过,贪着骨肉相傍,懒向外边去了。”

形骸

xínghái

①形体(多指人的躯体)。《庄子·逍遥游》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庄子·德充符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白居易《自觉》: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晋 王羲之《兰亭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北史 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朕虽没九泉,形骸不朽。《聊斋志异 宫梦弼》母把手泣曰:“儿何形骸 至此耶!”女又惨然而告以故。《聊斋志异 真生》由是往来无间,形骸尽忘。②指外貌;容貌。明 唐寅《感怀》诗:“镜里形骸春共老,灯前夫妇月同圆。”

形迹

xíngjì

①踪迹。晋 陶潜《答庞参军》诗: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唐 李幼卿《游烂柯山》诗之四:作礼未及终,忘循旧形迹。"②指遗迹。《平山冷燕 第七回》一路上,逢山看山,遇水览水,凡过古人形迹所在,无不凭吊留题。③痕迹,迹象。行动上表现出的迹象。《聊斋志异 嫦娥》由此蹈隙往来,形迹周密。《宋书·桂阳王休范传》朝廷知其有异志,密相防御,虽未表形迹,而衅难已成。宋 司马光《论横山疏》然形迹已露,谅祚必叛无疑也。④嫌疑。《北齐书·王松年传》诸旧臣避形迹,无敢尽哀。⑤形式。《续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四十四》争,君臣之间,不可事形迹。孽海花《第十八回》我国现在事事要仿效西法,徒然用心那些机器事业的形迹,是不中用的。⑥世俗礼节。唐 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形迹可疑

xíngjìkěyí

举止和神情很值得怀疑。形迹:举动和神色;可疑:值得怀疑。清 孔尚任《桃花扇》:“圆老故交虽多,因其形迹可疑,亦无人代为分辩。”鲁迅《两地书》贴在教务处骂他的纸条,确有点过火,但也是他形迹可疑所致。

形解

xíngjiě

犹尸解。古代方士谓修道成仙,魂魄离体,留下形骸。《史记·封禅书》:“(宋毋忌等)为方僊道,形解销化,依於鬼神之事。”裴駰集解引服虔曰:“尸解也。”唐 颜真卿《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先生)德本无累,道心有常,寔曰形解,孰云坐亡?”宋 庄季裕《鸡肋编卷中》:“道有默僊,谓之形解。”②身体松散;全身散架。《庄子·田子方》吾闻子方之师,吾形解而不欲动,口钳而不欲言。

形具神生

xíngjùshénshēng

形:形体;神:精神。人的形体具备,精神随之产生。《荀子·天论》:“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藏)焉,夫是之谓天情。”

形开

xíngkāi

指形体不宁。忙个不停,巴不得有“分身术”:“形”指身体,“开”是分离、散开义。《庄子·齐物论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形夸骨佳

xíngkuāgǔjiā

夸:柔软,美好。形容女子外貌美丽,体形优美。《淮南子·修务训》:“曼颊皓齿,形夸骨佳,不待脂粉芳泽而性可说者,西施、阳文也。”

形累

xínglèi

谓形体受拘牵。《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牘,敝精神乎蹇浅,而欲兼济道物,太一形虚。若是者,迷惑於宇宙,形累不知太初。” 郭象注:“志大神蔽,形为之累,则迷惑而失致也。”清 朱鹤龄《感遇诗之一》:“庶几屏形累,出入无穷门。”

形貌

xíngmào

外形相貌。她的衣着形貌完全不像城里人。汉 刘向《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

形名

xíngmíng

指形体和名称,即表现事物的“形”与表达事物的“名”必须相当。《庄子·天道》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庄子・天道》:“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郭象注:“得分而物物之名各当其形也。”指指挥方式、方法。形名:形是旌旗,名是金鼓。《孙子·兵势》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③即刑名。指刑律。

形躯

xíngqū

身体,躯壳。《庄子·在宥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庄子·达生》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庄子·达生》:“汝得全而形躯,具而九窍,无中道夭於聋盲跛蹇而比於人数,亦幸矣。”三国魏 阮籍《答伏义书》:“徒寄形躯於斯域,何精神之可察?” 明 李东阳《九日柬敷五诗》:“茂林对修竹,足以寧形躯。”

形人xíngrén使敌现形。形:使显露。梅尧臣注:他人有形,我形不见。故敌分兵以顾我。《孙子·虚实》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形容

xíngróng

①古义指容貌神色。形体容貌。今义指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形容枯槁。《管子·内业》:"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於形容,见於肤色。"《北史·夏侯道迁传》:"时日晚天阴,空中微暗,咸见夬在坐,衣服形容,不异平昔。"《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七回》须贾那时又饥又渴,又苦又愁,又羞又恼,胸中烦懑,不可形容。宋 侯蒙《临江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朕(宋孝宗)见太上(宋高宗)寿康如此,回顾皇太子侍侧,三世同此安荣,其乐有不可形容者。明 李昌祺《乡人至夜话》:“形容不识识乡音,挑尽寒灯到夜深。”清·林觉民《与妻书》以寸管形容。闻一多《关于儒道土匪》:"儒道交融的妙用,真不是笔墨所能形容的。"②传达一种观念、印象或对某些无形事物之性质及特色的了解,即称作"形容"等等。

形容枯槁

xíngróngkūgǎo

《战国策·秦策一》描写苏秦游说秦国后大困而归的状况:"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三回:"见(屈)原被发垢面,形容枯槁,行吟于江畔,乃喻之曰:'楚王不听子言,子之心已尽矣!忧思何益?幸有田亩,何不力耕自食,以终余年乎?'"

形色

xíngsè

①指形体和容貌。《孟子·尽心上》:“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庄子·天道》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南史·梁豫章王综传》:“淑媛问梦中形色,颇类东昏。”元 崔璆《咄咄诗》:“咄咄復咄咄,小儿成老翁,幺微各形色,追逐元化工。”②体表气色。 南朝宋 颜延之《庭诰文》:“贫之为病也,不唯形色麤黶,或亦神心沮废。” 宋 范成大《问天医赋》:“袭於皮毛,客於络脉,次於焦府,盎於形色。”③形态、颜色。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又星与日月,形色同尔,但以大小为其等差。”清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絪緼之中,阴阳具足而变易以出,万物并育於其中,不相肖而各成形色。”④样式、色泽。 元 陶宗仪《辍耕录·玉辘轳》:“(吴和之)收一轆轤,玉青色,形如吕字,环口中间,轆轤旋转,无分毫缝罅,形色极古,人皆以为鬼工。”许地山《山响》:“质虽是旧的,可是形色还不旧。”⑤指神态表情。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我财不赡,不饜所求,顿生异心,形色索漠。”鲁迅《呐喊·端午节》:“于是递给伊一迭簇新的中交票,脸上很有些得意的形色。”⑥形之于色。谓在脸色、表情上显示出来。《南齐书·王玄载传》:“世祖时在大牀寝,瞻谓豫章王曰:‘帐中物亦復随人寝兴。’世祖衔之,未尝形色。”唐 刘肃《大唐新语·公直》:“则天朝,豆卢钦望为丞相,请輟京官九品已上两月日俸以赡军,转帖百司令拜表。羣臣俱赴拜表,而不知事由。拾遗王求礼谓钦望曰:‘羣官见帖即赴,竟不知拜何所由……岂国之柄耶!’钦望形色而拒之。”

形神

xíngshén

①形骸与精神。《战国策·颜斶说齐王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史记·太史公自序》:“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资治通鉴 魏纪七》(李)胜退,告(曹)爽曰:“司马公(司马懿)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唐 吴融《谷口寓居偶题诗》:“不能尘土争閒事,且放形神学散仙。”明 张居正《答督抚吴环洲言敬事后食之义》:“僕以菲薄,待罪政府,每日戴星而入,朝不遑食,夕不遑息,形神俱瘁,心力并竭,于国家岂无尺寸效?”②形貌神情。 宋 孔平仲《续世说·栖逸》:“鋭在泽潞,有道人自称卢老,鋭馆之於家。一旦辞去,且曰‘我死当为君子。’因指口下黑子为志。及生咸,果有黑子,其形神,即卢老也。” 明 陶宗仪《辍耕录·猴盗》:“次日,客酬讌,邀至其室,见柱上锁一小猴,形神精狡。” 清 梅曾亮《原任予告大学士戴公墓碑》:“其形神清和舒平,动若有餘。”③指造型艺术的外在物象和内在神韵。亦泛指文艺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邢煦寰《“意境”新识》:“它们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征是:情景交融,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形神兼备。”④谓形肖神似。宋 苏轼《与何浩然书》:“且喜起居佳胜,写真奇絶,见者皆言十分形神,甚夺真也。”

形神不全

xíngshénbùquán

形象和精神不能保全;后泛指精神、形象不完美。《战国策·齐策四》:“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形胜

xíngshèng

谓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险要。元 萨都刺《徐州怀古》:“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荀子·强国》:“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晋书 谢安传》虑其骁猛,在形胜之地,终或难制,乃以桓石民为荆州,改桓伊于中流,石虔为豫州。《周书·齐炀王宪传》:“初,平蜀之后,太祖以其形胜之地,不欲使宿将居之。”②指险要之地。《魏书·杨侃传》:“白捺小城,本非形胜。”《明史·太祖纪一》:“天下形胜入我掌握,然后进兵。” 郭孝成《陕西光复记》:“秦陇据天下之上游,佔西北之形胜。”《资治通鉴 晋纪八》今据形胜之地,国富兵强,奉天子以号令,谁敢不从,柰何拱手受制于人!③谓山川壮美。指山川壮美之地。《魏书·冯亮传》:“世宗给其工力,令与沙门统僧暹、河南尹甄琛等,周视崧高形胜之处,遂造闲居佛寺。”《旧唐书·司马承祯传》:“玄宗令承禎於王屋山自选形胜,置坛室以居焉。”唐 高适《观宓子贱神祠碑 诗》:“形胜驻羣目,坚贞指苍穹。”宋 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轶闻·鬼神默护吉埌》:“吴塘山滨临太湖,两峰夹峙,为吾锡形胜之地。”陈毅《广东诗》:“百粤自来形胜地,人民建设更生光。”④谓利用有利的形势制胜。银雀山墓竹简《孙膑兵法·奇正》:“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形莫不可以胜,而莫知其所以胜之形。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

形势

xíngshì

①地势(多指从军事角度看):形势险要。②事物发展的状况:国际形势。客观形势形势逼人。形势好转。③指人事上的强弱盛衰之势;事物的发展状况,区别于“形式”。权势。《文子·自然》:“夫物有胜,唯道无胜,所以无胜者,以其无常形势也。”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

形势逼人

xíngshìbīrén

指形势发展很快,迫使人不得不更加努力。形势逼人,我们得赶紧行动。谢觉哉《冷和热》:“‘热’可以逼得喜冷的人也热起来,形势逼人,不热不可。”

形式主义

xíngshìzhǔyì

给予形而上学的诸形式以首要地位的一种哲学。我不想那样搞形式主义。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

形枉影曲

xíngwǎngyǐngqū

东西的形状歪斜了,它的影子也就弯曲了。比喻有什么原因就会有什么结果。《列子·说符》:“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

形销骨立

xíngxiāogǔlì

销:消瘦。形容身体非常消瘦。只余一把骨头。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叶生》及放榜时,依然铩羽。生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李梦霁《鲁迅之妻朱安 一生欠安》世人都说先生待我好,谁知我吞下多少形销骨立的荆棘?《聊斋志异 连琐》杨(于畏)思之,形销骨立,莫可追挽。

形形色色

xíngxíngsèsè

形容事物类别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有。形形:原指生出这种形体;色色:原指生出这种颜色。元 戴表元《剡源集》:“如造化之于万物,大而大容之,小而小养之,形形色色,无所弃遗。”闻一多《死水 大鼓师》:“我唱过了形形色色的歌儿,我也听饱了喝不完的彩。”

形性

xíngxìng

①指身心。《礼记·月令》:“君子齐戒,处必掩身,身欲寧,去声色,禁耆慾,安形性。”《庄子·徐无鬼》驰其形性,潜之万物,终身不反,悲夫!唐 王昌龄《缑氏尉沉兴宗置酒南溪留赠诗》:“卷舒形性表,脱略贤哲议。”②指形体和性质。晋 干宝《搜神记卷十二》:“隺之为麞也,蛬之为虾也,不失其血气而形性变也。”

形颜

xíngyán

颜面,面子。 汉 蔡琰《悲愤诗》:“薄志节兮念死难,虽苟活兮无形颜。”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莲香》:“君行花烛於人家,妾从而往,亦何形颜?” 

形役

xíngyì

谓为形骸所拘束、役使。犹言被功名利禄所牵制、支配。晋 陶潜《归去来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悵而独悲?”宋 刘敞《睡起诗》:“有生滞形役,万物安静便。”清 朱鹤龄《春日郊行同赵徐二子诗》:“营营欲何为,形役滋烦懣。”参见“心为形役”。

形影

xíngyǐng

物体和身影,影踪;迹象。《庄子·在宥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荀子·礼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晋 葛洪《抱朴子·交际》:“若乃轻合而不重离,易厚而不难薄,始如形影,终为参辰。”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自此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

形影不离

xíngyǐng-bùlí

形容关系亲密,难以分离。清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青县农家少妇,性轻佻,随其夫操作,形影不离。”《中国民间故事选·红军的故事》:“每当他完成了任务回来,总是和小鬼在一起,两人形影不离,成了好朋友。”清 冯桂芬《潘母张太夫人墓志铭》:“公薨,哀毁尽礼,与汪夫人相慰藉,形影不离。”叶圣陶《辛苦》:“丧事过后,表婶开始同孙儿过形影不离的生活。”

形影相吊

形影相弔

xíngyǐngxiāngdiào

只有与影子相伴。形影相吊,若履春冰。形影自吊。形容非常孤单寂寞。· 李密《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三国魏·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窃感《相鼠》之篇,无礼遄死之义,形影相吊,五情愧郝。” 《聊斋志异 张诚》父自讷去,妻亦寻卒;块然一老鳏,形影自吊。

形影相随

xíngyǐngxiāngsuí

像人或物体与其影子那样总是在一起。形容关系密切;永不分离。两人结婚后,更是恩恩爱爱,形影相随。唐 崔峒《江山书怀》:“登高回首罢,行影自相随。”

形援

xíngyuán

指军事布局上的声援、呼应。《晋书·谢玄传》:“时苻坚遣军围襄阳,车骑将军桓冲御之。詔玄发三州人丁,遣彭城内史何谦游军淮泗,以为形援。”《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二》(司马)道子从之,以其司马王愉为江州刺史,都督江州及豫州之四郡军事,用为形援,日夜与(司马)尚之谋议,以伺四方之隙。《旧唐书·黄巢传》:“巢徒党既盛,与仙芝为形援。”

形状

xíngzhuàng

表示特定事物或物质的一种存在或表现形式,如长方形正方形,也指形相外貌。作动词表示描摹,形容比拟。《荀子·非相》:“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史记·刺客列传》:“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於市。”李准 《人比山更高》:“两边都是高山,象个小瓶口,中间象个葫芦形状,因此就叫个‘葫芦峪’。”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府尹见这般形状,心下愈加狐疑。”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裴谌》:“烟翠葱茏,景色妍媚,不可形状。”参见“奇形异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