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āo

①冷落,没有生气的样子:萧然。满目萧然 萧瑟。萧索。萧飒。萧森。萧骚。萧疏。萧条。唐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五柳先生》: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清 纳兰性德《秣陵怀古》:“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②萧萧a.象声词,形容马叫声或风声,如“风萧萧兮易水寒”;b.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如“华发萧萧老遂良,一身萍挂海中央”。③古时是艾草别称。《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六》宗庙之有祼鬯爇萧,则与祭天燔柴、祭地瘗血同意。

萧曹

xiāocáo

萧何和曹参。萧何曾参照秦律制定汉的律令制度,曹参继任后相沿不变。可以以“萧曹”之律指代国法。《史记·张丞相列传》:“昌(周昌)为人彊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唐 杜甫《咏怀古迹其五》:“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聊斋志异 犬奸》尨吠奸而为奸,妒残凶杀,律难治以萧曹。

萧曹避席

xiāocáobìxí

萧曹:指汉高祖的丞相萧何、曹参;避席:起立离座,表示敬意。连萧何、曹参都要对他肃然起敬。比喻政治才能极大,超过前人。《旧唐书 李德裕传论》:“语文章,则严、马扶轮;论政事,则萧、曹避席。”

萧敷艾荣

xiāofūàiróng

比喻小人得志。萧、艾:艾蒿,蒿草;敷、荣:开花。指蒿草长得很茂盛。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毛伯成既负其才气,常称:‘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萧斧

xiāofǔ

古代兵器斧钺。萧,通“肃”。说文·艸部“萧,艾蒿也。从艸,肃声” 清 段玉裁注:“与肃同音通用。萧墙、萧斧皆训肃。”按,因斧鉞用于刑罚,故取严肃之义。刘向《说苑·善说》:“夫以秦楚之强而报讐於弱薛,譬犹摩萧斧而伐朝菌也。”《资治通鉴 梁纪七》先遣辩士晓以祸福,如其不悛,以顺讨逆,如此,则何异厉萧斧而伐朝菌,鼓洪炉而燎毛发哉!

箫鼓xiāogǔ

泛指乐奏。指军乐。汉武帝《秋风辞》:“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南朝梁 江淹 《别赋》:“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宋 陆游《游山西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萧关

xiāoguān

①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为自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汉书·武帝纪》:“(元封四年冬十月)通回中道,遂北萧关。”颜师注引如淳曰:“匈奴传:‘入朝郍萧关’,萧关在安定朝郍县也。”唐·王维《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唐 卢照邻《上之回诗》:“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候多。”唐 王昌龄《塞上曲 其一》:“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②指北宋崇宁四年为防御西夏而筑的萧关,故址在今固原北二百馀里。③古县名。唐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置。治所在今固原北一百八十里。至德后地入吐蕃,大中间收复,置武州治此,旋废。④古县名。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侨置于潘原县(今甘肃省平凉市东),仍为武州治所。五代周显德中废。

萧规曹随

xiāoguīcáosuí

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史记·曹相国世家》:“(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汉·扬雄《解嘲》:“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隤。”

萧郎

xiāoláng

汉代 刘向《列仙传》讲述的故事: “萧史者,秦穆公(嬴姓)时人也,善吹箫,能致白孔雀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日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后遂用“弄玉”泛指美女或仙女;用“萧史”借指情郎或佳偶,又称“萧郎”。《聊斋志异 巩仙》书壁上曰:“侯门似海久无踪。”惠续云:“谁识萧郎今又逢。”

萧郎陌路

xiāolángmòlù

萧郎:旧时泛指女子所爱恋的男子;陌路:过路人。比喻女子对原来爱恋的男子视若路人,不愿或不能接近。唐·崔郊《赠婢诗》:“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萧娘

xiāoniáng

《南史·梁临川靖惠王宏传》云:宏受诏侵魏,军次洛口,前军克梁城。宏闻魏援近,畏懦不敢进。魏人知其不武,遗以巾帼。北军歌曰:“不畏萧娘与吕姥,但畏合肥有韦武。”“萧娘”即姓萧的女子,言宏怯懦如女子。后以“萧娘”为女子的泛称。唐 杨巨源《崔娘》诗:“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宋 周邦彦《夜游宫 叶下斜阳照水》:“不恋单衾再三起。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此指词人的情侣

萧墙

xiāoqiáng

①萧,通“肃”。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顓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唐 白行简《李娃传》:“乃引至萧墙间,见一姥垂白上僂,即娃母也。”《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今张角起于赵、魏,黄巾乱于六州,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者也。《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三》若内相猜忌,则萧墙之变,旦夕至矣!参见“祸起萧墙”②萧,通“肃”。指垣墙。③萧,通“肃”。借指内部。《韩非子·用人》:“不谨萧墙之患,而固金城於远境。”《后书·刘虞传》:“明公不先告晓使得改行,而兵起萧墙,非国之利。”《晋书 文帝纪》乃者王室之难,变起萧墙,赖公之灵,弘济艰险。宋 陆游《德勋庙碑》:“萧墙衅起,羣公喑拱,公则唱勤王復辟之大策。”郁达夫《感时诗》:“谋倾孤注终无补,乱到萧墙岂易平?”参见“祸起萧墙”。

萧墙祸起

xiāoqiánghuòqǐ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八:萧墙祸起片时间,到如今反为难上难。

萧墙之危

xiāoqiángzhīwēi

因内部问题而引起的危机。《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今社稷之难,急于陇、蜀,(曹)操外吞天子,内残群寮,朝廷有萧墙之危而御侮未建,可为寒心。”

萧然xiāorán①犹骚然。扰乱骚动的样子。《史记·酷吏列传》:“及孝文帝欲事匈奴,北边萧然苦兵矣。”《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一》江、淮南租庸等使韦坚引水抵苑东望春楼下为潭,以聚江、淮运船,役夫匠通漕渠,发人丘垄,自江、淮至京城,民间萧然悉怨。唐 元稹《两省供奉官谏驾幸温汤状》:“不废戒严,而犹物议喧嚣,财力耗顇,数年之外,天下萧然。”《明史·宦官传二·陈增》:“大率入公帑者不及什一,而天下萧然,生灵涂炭矣。”②简陋。《陶渊明集卷六 五柳先生传》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赵曙)遂与宗谔等同入内,良贱不满三十口,行李萧然,无异寒士,有书数橱而已。宋陆游《自笑》诗:“惟餘数卷残书在,破篋萧然笑獠奴。”明 方孝孺《先府君行状》:“(先君)每行县以物自随,杯汤不肯受。去官贫甚,鬻所乘马以行,行李萧然,观者嘆息。”王闿运《侯官陈君墓志铭》:“乘舆萧然,襆被而已。”③空寂;萧条。晋 陶潜《五柳先生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新唐书·宦者传上·程元振》:“虏扣便桥,帝仓黄出居陕,京师陷。贼剽府库,焚閭衖,萧然为空。”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袁鹰《故乡夜话》:“此外四壁萧然,再没有任何东西。”

萧飒

xiāosà

①形容风雨吹打草木发出的声音。唐 陈羽《湘妃怨诗》:“商人酒滴庙前草,萧颯风生斑竹林。”宋 欧阳修《秋声赋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宋 王安石《次韵酬朱昌叔之六》:“长以声音为佛事,野风萧颯水潺湲。”清 纳兰性德《唐多令·雨夜词》:“萧颯不堪闻,残妆拥夜分。”②萧条冷落。 唐 杜甫《相从歌赠严二别驾》:“成都乱罢气萧颯,浣花草堂亦何有。”宋 王安石《金陵怀古诗之三》:“山水寂寥埋王气,风烟萧颯满僧窗。”清 狄亿《菩萨蛮词》:“萧颯不胜情,孤鸿三两声。”③稀疏;凄凉。唐 李白《飞龙引之二》:“下视瑶池见王母,蛾眉萧颯如秋霜。”宋 陆游《独立诗》:“白髯萧颯一愚公,独立濛濛细雨中。”元 郝经《巴陵女子行》:“诗成泪尽赴江流,蛾眉萧颯天为愁。”④萧洒自然。唐 白居易《画竹歌》:“嬋娟不失筠粉态,萧颯尽得风烟情。”

萧散

xiāosàn

犹萧洒。形容举止、神情、风格等自然,不拘束;闲散舒适。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王逸少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唯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柳宗元《读书》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消散;消释。萧条;凄凉。

萧骚

xiāosāo

①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②萧条凄凉。③稀疏。宋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短髮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萧瑟xiāosè①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汉 王粲《登楼赋》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三国魏 曹操《乐府诗集·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三国魏 曹丕《燕歌行 二首 其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唐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宋 苏轼《定风坡 莫听穿林打叶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②寂寞凄凉;空空。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宋 刘克庄《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词》:“两河萧瑟惟狐兔。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宋 刘克庄《贺新郎 九日》:“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镜花缘 第十五回》无奈囊橐萧瑟,衣食甚难。凋零;冷落;凄凉。稀疏。《二刻拍案惊奇 卷三九》看见贫家夫妻对食,盘餐萧瑟。
萧森xiāosēn

①草木茂密貌。②草木凋零衰败貌。③阴森。《水浒传第一○八回》玉露凋伤枫树林,深岩邃谷气萧森

萧寺

xiāo

佛寺。唐李肇《唐国史补 卷中》:"梁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至今一'萧'字存焉。"后因称佛寺为萧寺。《聊斋志异 鲁公女》招远张于旦,性狂不羁。读书萧寺。

萧疏

xiāoshū

①凄凉的,孤寂的:《封神演义》白云飞雨过南山,碧落萧疏春色闲。《红楼梦 第82回》:一时走到沁芳亭,但见萧疏景像,人去房空。② 清冷疏散;稀稀落落的:杜甫《除架》瓠hù叶转萧疏。唐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元 张养浩《山坡羊 骊山怀古》: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萧索

xiāosuǒ

衰败,冷落;萧条冷落;凄凉。阴空低垂,寒野萧索。苍茫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村落。唐 白居易《自觉》: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唐 白居易《长恨歌》:“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李白《其十四》: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宋 朱淑真《自责二首》:“添得情怀转萧索,始知伶俐不如痴。”清 孔尚任《桃花扇》:二则又自己萧索囊乏,那有银钱治办妆具。《聊斋志异 莲香》一夜,莲香来,惊云:“郎何神气萧索?”(桑)生言:“不自觉。”

萧条

xiāotiáo

①寂寥冷落;草木凋零。西汉 李陵《答苏武书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三国魏 曹植《梁甫行》:“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唐 杜甫《咏怀古跡之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唐 杜甫《宿府》:“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唐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唐 高适《燕歌行》:“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宋 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 序》: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宋 欧阳修《秋声赋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少。《负曝闲谈》我这样的行李萧条,未免叫他瞧不起。③经济成长退缩。经济萧条。

萧萧

xiāoxiāo

①形容马嘶鸣声。马鸣萧萧。唐 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唐 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②风声。雨声。凄清冷落的样子。荆轲歌/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燕策》风萧萧兮易水寒。《汉乐府 民歌 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晋 陶渊明《咏荆轲》:“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唐 皇甫松《梦江南词》:“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宋 寇准《书河上亭壁》:“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 苏轼《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宋 李清照《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琐窗》:“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宋 叶绍翁《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宋 蒋捷《一剪梅 舟过吴江》:“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明 李东阳《柯敬仲墨竹》:“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草木摇落声。唐 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 许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④萧条,冷落凄清的样子。⑤(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祖父看见了镜里的白发萧萧。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萧斋

xiāozhāi

简陋的房舍。蒲松龄《聊斋自志》萧斋瑟瑟,案冷疑冰

xiāo

①管乐器名,古代的“排箫”是许多管子排在一起的,现代用一根管子,竖着吹,亦称“洞箫”。②弓的末端。

箫鼓

xiāogǔ

箫与鼓。泛指乐奏。汉 刘彻《秋风辞》:“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唐 杜甫《丽人行》:“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宋 柳永《望海潮》:“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宋 万俟咏《三台 清明应制》:“望凤阙、非烟非雾。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宋 俞国宝《风入松 词》:“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宋 陆游《游山西村诗》:“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箫勺

xiāosháo

古乐名。《箫》,舜乐;《勺》,周乐。亦谓以《箫》《勺》之乐进行教化。《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八》游言噂沓,宠赂章闻,欲箫勺太和,得乎?

箫韶九成

xiāosháojiǔchéng

箫韶:虞舜时的乐章;九成:九章。指箫韶音乐奏了九章。《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元 马致远《汉宫秋》第四折:猛听得仙音院凤管鸣,更说甚箫韶九成。

xiāo

①潇洒:(行动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②潇潇:a.形容风雨暴疾的样子,如“风雨潇潇”;b.形容小雨,如“潇潇细雨”。③水深而清。

潇洒

xiāosǎ

①洒脱不拘、超逸绝俗貌。宋 张昪《离亭燕 一带江山如画》:“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宋 张抡《踏莎行 秋入云山》:“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②悠闲自在。③凄清、寂寞貌。④幽雅、整洁。⑤清凉。⑥雨落貌。

潇洒风流

xiāosǎfēngliú

气度超脱,风度大方。亦作“风流潇洒”。明·谢谠《四喜记·诗礼趋庭》:“几年踪迹叹江湖,潇洒风流人怎知。”清·张南庄《何典》第七回:“臭花娘见他美如冠玉,潇洒风流的,心里也十分爱慕。”

潇湘

xiāoxiāng

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指湘江。因湘江水清深故名。《山海经·中山经》:“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瀟湘之渊。”文选·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 诗》:“洞庭张乐池,瀟湘帝子游。”李善注引王逸曰:“娥皇女英随舜不返,死於湘水。”唐 李白《远别离诗》:“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王琦注引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蒲矣,五色鲜明。”宋 秦观《踏莎行词》:“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元 耶律楚材《用薛正之韵》:“凤池分付夔龙去,万顷瀟湘属湛然。”明 徐祯卿《古意诗》:“帝子葬何处,瀟湘云正深。”②湘江与潇水的并称。多借指今湖南地区。三国魏 曹植《杂诗七首,其四》:“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唐 杜甫《去蜀诗》:“五载客蜀鄙,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瀟湘游?”唐 杜甫《寄韩谏议注诗》:“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唐 温庭筠《瑶瑟怨》“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唐 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五代 孙光宪《浣溪沙》:“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宋 范仲淹《岳阳楼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大观园里,设置了一个潇湘馆。

潇潇

xiāoxiāo

①风雨急骤貌。宋 柳永《八月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宋·岳飞满江红 写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②小雨貌。宋 朱淑真《蝶恋花 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③凄清、冷寂貌。④头发稀疏貌。⑤清高超俗貌。⑥象声词。

潇潇洒洒

xiāoxiāosǎsǎ

指人的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元·孔文卿《地藏王证东窗事犯》第三折:“三魂儿潇潇洒洒,七魄儿怨怨哀哀,一灵儿荡荡悠悠。”高阳《胡雪岩全传·灯火楼台》:“然后挑了个空闲的日子,轻装简从,潇潇洒洒地去看罗四姐的母亲。”

xiāo

蟏蛸xiāoshāo:蜘蛛的一种,腿很长,结网成车轮状。亦称“喜蛛”、“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