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嚮 | xiàng | ①对着,朝着,与“背”相对:向背(bèi )。向北。②目标,意志所趋:志向。方向。③偏袒,袒护:偏向。④近,临:向晚。秋天漠漠向昏黑。⑤从前;过去;刚才:向日。向者。《庄子·山木》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资治通鉴 随纪七》庚戌,须(张须陀)引兵击让,(翟)让向数为须所败,闻其来,大惧,将避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八》后又于辽主前博,(耶律)义先祝曰:“向言人过,冒犯天威;今日一掷,可表愚款。”宋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聊斋志异 侠女》曰:“养母之德,刻刻不去诸怀。向云‘可一而不可再’者,以相报不在床笫也。《聊斋志异 辛十四娘》薄暮醉归,道侧故有兰若,久芜废,有女子自内出,则向丽人也。《聊斋志异 王桂庵》向于此处遇卿,固疑不类舟人子。当日泛舟何之?⑥从开始到现在:向例。一向。《晋书 陶潜传》(王)弘要之还州,问其所乘,答云:“素有脚疾,向乘蓝舆,亦足自反。”《聊斋志异 小谢》二女戚然曰:“向受开导,颇知义理,何忍以爱君者杀君乎?” ⑦等于“向使”表示假设。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⑧通“响”,回响。《庄子·达生》未也,犹应向景。《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⑨姓。 |
向背 | xiàngbèi | ①指切合与不切合。《尉缭子·天官》:“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所谓天官时日阴阳向背也。”②谓迎合或背弃。三国魏 李康《运命论》:“凡希世苟合之士,蘧蒢戚施之人……以闚看为精神,以向背为变通。势之所集,从之如归市;势之所去,弃之如脱遗。”③谓拥护与反对。《魏书·杨侃传》:“今且停军於此,以待步卒,兼观民情向背。” 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荐主同咨》:“参劾会试大座师者屡见……而参荐主者无一人焉,其向背最为易见。”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四》:“中农态度的向背是决定革命胜负的一个因素。”④谓反复不定,有二心。南朝梁 沉约《大赦诏》:“王室多难,祲沴相仍……故今迷疑互起,向背者多。”《新唐书·韦处厚传》:“魏博史宪诚怀向背,裴度待以不疑。”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四七章》:“他妈的,人一倒了霉,人心也都向背啦。”⑤谓归顺或背叛。《新五代史·杂传·王珂》:“不然,且为款状以缓梁兵,徐图向背。”⑥正面和背面;面对和背向。唐 刘长卿《湘中纪行·秋云岭诗》:“云起遥蔽亏,江迴频向背。”宋 林逋《山园小梅诗》:“剪绡零碎点酥乾,向背稀稠画亦难。”宋 梅尧臣《和杨直讲夹竹花图》:“萼繁叶密有向背,枝瘦节踈有直曲。”清 赵执信《彭蠡湖 诗》:“山移舟向背,目荡心飘摇。” |
向壁虚构 向壁虚造 | xiàngbìxūgòu xiàngbìxūzào | 向壁:对着墙壁。即对着墙壁,凭空造出来的。比喻不根据事实而凭空捏造。汉 许慎《<说文解字>序》:“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我这种议论并不是向壁虚造的。”严复《救亡决论》乡壁虚造,顺非而泽,持之似有故,言之若成理。 |
向晨 | xiàngchén | ①谓报晓。《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正始九年举秀才” 裴松之注引《辂别传》:“天时大热,移牀在庭前树下,乃至鷄向晨,然后出。”②黎明;凌晨。《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七》已未向晨,(张)玄稔积薪数千束,纵火焚之,如城陷军溃之状,直趋苻离,苻离纳之,既入,斩其守将,号令城中,皆听命,收其兵,复得万人,北趋徐州。明刘基《郁离子·蛇蝎》:“鸡不鸣於向晨而鸣於宵中,则人听惑。”天色将明。《金史·襄传》:“嚮晨压敌,突击之。”清 吴炽昌《客窗闲话续集·南宋高宗遗事》:“天亦嚮晨,王先闻僧与神言,放胆闯入军营。” |
向方 | xiàngfāng | ①归向正道。《晋纪总论》故众知向方,皆乐其生而哀其死,悦其教而安其俗。唐 白居易《田颖可亳州刺史制》故临戎则士乐为用,抚下而众知向方。宋 范仲淹《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士务稽古,人知向方。《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八十一》夫建宁实朱熹讲道之阙里,虽三尺童子亦知向方,闻似道名,咸欲呕吐,况见其面乎?②谓遵循正确方向。元 揭傒斯《送张都事序》天下郡县不患无贤守令,患上之人不能正其好恶以示其向方。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上》掇遗逸,抉隐幽,榷向方,树惩劝。 |
向风 | xiàngfēng | ①临风;迎风。《楚辞·远游》:“谁可与玩斯遗芳兮,晨向风而舒情。”三国魏 曹丕《杂诗之一》:“向风长叹息,断絶我中肠。”明 陈子龙《过酥溪水深不可涉诗》:“纂纂枣垂雨,离离苗向风。”②谓仰慕其人之品德或学问。《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七》宣恺悌之风,涤残秽之政,使群士向风,遗黎企踵…南朝梁陆倕石闕铭:“於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人识廉隅,家知礼让。”《南史·梁纪中·武帝下》:“於是四方郡国,莫不向风。” 宋 岳珂《桯史·李敬子》:“方其居乡时,士子向风,不远千里至。” 胡蕴玉《中国文学史 序》:“於是有文无学之士,靡然向风。” |
向后 | xiànghòu | 后面;以后;往后。唐 白居易《十二月二十三日作兼呈晦叔诗》:“案头历日虽未尽,向后唯残六七行。”《西游记第四回》等如今见了天尊,授了仙录,注了官名,向后随你出入,谁复挡也?《西游记第五七回》:“师父,恕弟子这遭!向后再不敢行凶,一一受师父教诲。” |
向化 | xiànghuà | 归化;顺服。《资治通鉴 梁纪二十二》“…且要荒向化,旧多浮伪,百室之邑,遽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循名责实,事归焉有。”于是并省三州,一百五十三郡。唐 刘禹锡《为淮南杜相公论西戎表》:“陛下镜歷代无益之端,修大君文德之教,遂得北狄深藏,五城晏闭,百蛮嚮化,四海无虞。”宋 王禹偁《北狄来朝颂》:“遂使朔易之方,戎狄之众,有见机之义,生嚮化之心。”况周颐《蕙风词话 卷三》以奬许舒頔之言为向化输诚者劝。 |
向火 | xiànghuǒ | 烤火。《水浒传第十回》林冲径投那草屋来,推开门,只见那中间坐着一个老庄家,周围坐着四五个小庄家向火。 |
向火乞儿 | xiànghuǒqǐér | 向火:烤火;乞儿:乞丐。近火取暖的气丐。比喻趋炎附势的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向火乞儿》:“今时之朝彦皆是向火乞儿,一旦火尽灰冷,暖气何在?” |
向来 | xiànglái | ①一贯如此。②先前;原先。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惟觉时之枕席,向来之烟霞。”宋 朱熹《观书有感 其二》:“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戴复古《淮村兵后》:“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向来不过笼络耳。③刚才。唐 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宋 苏轼《定风坡 莫听穿林打叶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向例 | xiànglì | 以往的规则,惯例。《彭公案》飞云向例的脾气,一看见女人就把什么都忘了。《官场现形记第六回》向例抚院谦和点的,必定免射,况且他是武鼎甲出身,是天子开轩亲取的门生… |
向慕 | xiàngmù | 向往羡慕;向往,思慕。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所值名贤,未赏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一时名公巨匠,浸浸知向慕云。《聊斋志异 柳生》柳起告客:“公子向慕己久,每托某代访,曩夕始得晤。又闻不日远征,立刻相邀,可谓仓卒主人矣。”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沉鹿坪师》:“远近向慕,登堂负笈者,踵相接。”《聊斋志异 乔女》孟益贤之,向慕尤殷,使媒者函金加币而说其母。 |
向年 | xiàngnián | 往年。《西游记第九十九回》行者笑道:“老鼋,向年累你,今岁又得相逢。”参见“向日”。 |
向平之原 向平之愿 | xiàngpíngzhīyuán xiàngpíngzhīyuàn | 向平:东汉人向长,字子平,隐居不仕。原:同愿,表示心愿。比喻子女婚嫁事未完成。《后汉书》向长传:“建武中, 男女娶嫁既毕, 敕断家事勿相关,当如我死也。 于是遂肆意与同好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 竟不知所终。”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6卷:“这般一走,便可与杜郎相会,遂了向平之愿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6回:“如今儿子已经长大,拟于秋间为之完姻,以了‘向平之愿’。” |
向去 | xiàngqù | 犹今后,以后。宋 范仲淹《与中舍书》见使命自江南来,一例大水,饶州市中行船,睦州楼居,犹不能免。向去民力必困。宋 刘克庄《水龙吟》词:“待从今向去,年年强健,插花高会。”《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四》被水州郡,速议赈济,仍与放行竹木等税及富室假贷,向去且令倚阁,庶几贫富相资,以宽目前之急。 |
向日 曏日 | xiàngrì | ①向者,往日;从前。参见“向年”。《玉娇梨》向日所议非小女,原是舍甥女。《三国演义 第四十五回》瑜惊曰:“非向日斩颜良、文丑者乎?” 《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三》李德裕言于上(武宗李炎)曰:“臣见向日河朔用兵,诸道利于出境仰给度支。《聊斋志异 甄后》刘惊喜曰:“子有异术,向日昧于物色。果能之,不敢忘也。” ②朝着太阳;面对太阳。唐 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向若而叹 | xiàngruòértàn | 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叹不如。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清·钱谦益《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未有不望崖而返、向若而叹者也。” |
向上一路 | xiàngshàngyīlù | 佛教禅宗谓不可思议的彻悟境界。《碧岩录》第二卷:“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要之,更有向上一路在。” |
向声背实 | xiàngshēngbèishí | 向往虚名而不求实际;注重传闻而背离事实。三国魏 曹丕《典论·论文》:“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唐 刘知几《史通·杂说中》:“士安撰《高士传》,具説箕山之迹;令升作《搜神记》,深信叶县之灵。此并向声背实,捨真从伪。” |
向时 | xiàngshí | 从前;昔时。汉·贾谊《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资治通鉴 汉纪十四》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一》然而急趋无善迹,促柱少和声,向时之妙策,乃当今之刍狗也。《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八》(成都)城中大为守备,而堑垒比向时严固。宋 王安石《上欧阳永叔书》:“於今窘迫之势,比之向时为甚。”《天雨花 第二回》:“向时还有一个养媳妇儿,如今也不见了。”清 吴骞《扶风传信录》:“翠云早来,追述嚮时 徐竹逸兄弟暨诸人皆作词咏其事。” |
向使 | xiàngshǐ | 连词,假使,假如。《后汉书·荀彧传》:“向使臣退军官度,绍必鼓行而前。”唐·白居易《放言五首 其三》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宋·苏洵《六国论》向使三国。清·黄宗羲《原君》向使无君。 |
向天而唾 | xiàngtiānértuò | 仰头向着天吐唾沫,唾沫还是落在自己的脸上。比喻本来想损害别人,结果受害的还是自己。 |
向晚 | xiàngwǎn | 临近晚上的时候。向晚的风很凉爽。唐 李颀《送魏万之京诗》:“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唐 李商隐《乐游原/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宋 万俟咏《三台 清明应制》:“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 |
向往 | xiàngwǎng | 思慕,理想,追求。向往幸福的新生活。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
向午 | xiàngwǔ | 将近中午。或作“晌午shǎngwǔ”。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到了向午时候,方才回来一同吃饭。 |
向夕 | xiàngxī | 傍晚;薄暮。《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张)贵人潜怒,向夕,(西晋孝武)帝醉,寝于清暑殿,贵人遍饮宦者酒,散遣之,使婢以被蒙帝面,弑之,重赂左右,云“因魇暴崩”。晋 陶潜《岁暮和张常侍 诗》:“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 唐 刘长卿《宿怀仁县南湖寄东海荀处士 诗》:“向夕敛微雨,晴开湖上天。”宋 晏殊《殢人娇词》:“一叶秋高,向夕红兰露坠。”明 雷士俊《春日咏怀诗之二》:“孤鸟蹲寒树,向夕鸣不已。”《聊斋志异 贾儿》由是复颠,不欲与夫同室处。向夕,竟奔他室。挽之,骂益甚。 |
向隅 | xiàngyú | ①面对着屋子的一个角落。比喻孤独失意或不得机遇而失望。汉 刘向《说苑·贵德》:“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 ②犹负隅。谓据险以抗。宋 王禹偁《拟侯君集平高昌纪功碑并序》:“其子智盛,袭爵继位,婴城向隅,忘我大义,事不获已,举而伐之。” |
向者 | xiàngzhě | 副词。以往。《三国演义 一百零九回》从前 向者不克而还,盖因羌兵不至。《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二》中州好食言,向者石氏使车适返,而戎骑已至,吾不敢信也。《资治通鉴 后晋纪六》郭仁遇至其国(高丽),见其兵极弱,向者(胡僧)袜之言,特(高丽王王)建为夸诞耳,实不敢与契丹为敌。《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七》先是五月丙子,帝(宋真宗赵恒)复言梦见向者神人,言来月上旬复当赐天书于泰山,密告王钦若。 |
向之 | xiàngzhī | 从前。过去,往昔;先前。《庄子·天地》向之人何为者邪?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自反邪?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兰亭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宋 欧阳修《丰乐亭记》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宋·苏轼《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宋 苏轼《上梅直讲书》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
向中 | xiàngzhōng | 谓近午。比喻鼎盛时期。《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四》日向中,上(玄宗李隆基)犹未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明 李贽《与周友山书之二》:“在今日实为极盛之时,向中之日,而二三叛卒为梗,庙堂专閫竟无石画,是则深可愧者。”参见“向午”。 |
乡鄉 | xiàng I. | 通“向”。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乡坐。亚父南乡坐。”“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史记 淮阴侯列传》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史记 孝文本纪》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於今。《汉书 霍光金日磾dī传》日磾每见画常拜,乡之涕泣,然后乃去。西汉·贾谊《治安策》细民乡善,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汉书 苏武传》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II.参见xiāng |
曏 | xiàng | 同“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