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án

①马嚼子。《庄子·人间世》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聊斋志异 画马》次日紧衔不令驰,而马蹄嘶喷沫,健怒如昨。②用嘴含,用嘴叼:衔枚。燕子衔泥。宋 雷震《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③含在心里:衔恨。衔冤。衔恤(含哀,怀着忧伤)。衔戢(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衔忍。《资治通鉴 汉纪十二》上怒曰:“义纵以我为不复行此道乎!”衔之。《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三》上幸商第,见穿城引水,意恨,内衔之,未言。《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八》臣恐有司卒然见构,衔恨蒙枉,不得自叙,《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一》(符)健以中书令贾玄硕始者(当初)不上尊号,衔之,使人告玄硕与司马勋通,并其诸子皆杀之。《资治通鉴 宋纪五》骁骑将军徐湛之,逵之之子也,与(刘)义康尤亲厚,上(刘宋文帝)深衔之。④接受,奉:衔命。《资治通鉴 汉纪十四》陛下显而用之,衔至尊之命以迫蹴皇太子,造饰奸诈,郡邪错缪,是以亲戚之路鬲塞而不通。⑤指前后相接:衔接。⑥职务和级别的名号:学衔。军衔。官衔。

衔哀

xián‘āi

心怀哀痛。三国魏 嵇康《养生论》:“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飢。”晋 陶潜《悲从弟仲德诗》:“衔哀过旧宅,悲泪应心零。”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清 吴伟业《思陵长公主挽诗》:“衔哀存父老,主祭失元良。”

衔报

xiánbào

街环以报的省辞;意谓报思。南朝梁 吴均《续齐谐记》,汉朝杨宝少时,在华阴山营救一只黄雀,后来黄雀衔来玉环相报,祝其累世为宫,以报其恩。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逆旅孤臣,过蒙优宠,衔报之诚,结於肺肝。”《聊斋志异 刘全》今日虽蒙覆庇,生平实未识荆。乞示姓字,以图衔报。参见“衔环结草 ”

衔杯

xiánbēi

亦作“衔盃”。亦作“衔桮”。口含酒杯。多指饮酒。衔杯跃马。《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晋书 王羲之传》衣食之余,欲与亲知时共欢宴,虽不能兴言高咏,衔杯引满,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其为得意,可胜言邪!唐 李白《广陵赠别》诗:“繫马垂杨下,衔盃大道间。”杜甫《饮中八仙歌》: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衔杯乐圣称避贤。唐 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衔悲茹恨

衔悲蓄恨

xiánbēirúhèn

衔:含着。茹:吃。心里藏着悲痛和仇恨。《乐府诗集·蔡琰<琴曲歌辞>》:“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悲蓄恨兮何时平!”宋·李昉《太平广记·还冤记》:“尸骸流漂,怨酷无双,奉违累载,一旦长辞,衔悲茹恨,如何可说,歔欷不能自胜。”

衔璧

xiánbì

①《左传·僖公六年》:“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絰,士舆櫬。”杜预注:“缚手於后,唯见其面,以璧为贄,手缚故衔之。”后因称国君投降为“衔璧”。晋 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伪孙衔璧,奉土归疆。”《资治通鉴 晋纪二》青盖入洛者,将有衔璧之事,非吉祥也。《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六》秘书监朱肜曰:“陛下恭行天罚,必有征无战,晋主不衔璧军门,则走死江海,…”《晋书 愍帝纪》(建兴四年)十一月乙末,使侍中宋敞送笺于(刘)曜,帝乘羊车,肉袒衔壁,舆榇出降。宋 文莹《玉壶清话 卷四》:“有司候昶至闕,令衔璧俘献於太庙。”《痛史第一回》:“不比那失位的昏君衔璧舆櫬之后,不过封他一个归命侯。”②镶嵌玉璧。班固《西都赋》:“金釭衔璧,是为列钱。”

衔璧舆榇

xiánbìyúchèn

杜预注:"缚手于后唯见其面以璧为贽手缚故衔之。"后因称国君投降为"衔璧"。舆榇:载棺以随。表示决死或有罪当死。《左传·僖公六年》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绖,士舆榇。《后汉书·梁冀传》絜初逃亡,知不得免,因舆榇奏书冀门。《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八十》二策果不得行,则衔璧舆榇之礼,请备以俟!

衔恩

xián’ēn

受恩;感恩。唐 李白《塞下曲 之二:“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唐 李白与韩荆州书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喻世明言第22卷》:倘日后育得一男,实为万幸,贾氏祖宗也当衔恩于地下。《资治通鉴 唐纪二》贼(对李世民)畏威衔恩,皆愿效死。明 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

衔感xián’gǎn

心怀感激。《晋书·张骏传》:“休宠振赫,万里怀戴,嘉命显至,衔感屏营。”南朝梁 江淹《别赋》:“方衔感於一剑,非买价於泉里。”李善注:“言衔感恩遇,故効命於一劒。”明 张居正《答中元高相公书》之三:“存殁衔感,言不能喻。”镜花缘《第十回》:“虽死九泉,亦必衔感。”

衔恨

xiánhèn

心中悔恨、懊恼、怨恨。含恨;怀恨。衔恨切于骨髓。《三国志·吴志·孙策传》:“ 策昔曾诣康,康不见,使主簿接之。策尝衔恨。”郑观应《盛世危言·传教》:“民之受屈愈甚,则衔恨愈深。”峻青《秋色赋·记威海》:“多少空有抗敌救国伟大抱负的忠勇之士,壮志不能得酬,而不得不衔恨以终。”《聊斋志异 胡四娘》姊妹惴惴,惟恐四娘衔恨不至。

衔华佩实

xiánhuápèishí

衔:包含;华:比喻文采;佩:佩带;实:果实,比喻文章的思想内容。形容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完美。也形容草木开花结果。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 徵圣》:“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清·钱谦益《复徐巨源书》:“窃观古人文章,衔华佩实。”

衔环xiánhuán

古代报恩的传说。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镜花缘 第二十六回》即如黄雀形体不满三寸,尚知衔环之报,何况偌大人鱼。

衔环结草


xiánhuánjiécǎo


结草: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衔环:嘴里衔着玉环。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封神演义 第八回》倘得寸土可安,生则衔环,死当结草,没世不敢忘将军之大德!

   

衔结

xiánjié

衔接。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 第三篇第十七章》:“召集日期,略与军府改组期间相衔结。” ②见“衔环结草”。蒙恩衔结,至于没齿,则人有惭于禽兽者矣。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第八卷》倘垂念乡曲,录及细微,使保安得执鞭从事,树尺寸于幕府,足下丘山之恩,敢忘街结?《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此事全仗玉成,当效衔结之报。

衔橛

衔橜

xiánjué

①马嚼子。《韩非子·奸劫弑臣》:“无捶策之威、衔橛之备,虽造父不能以服马。”明 文徵明《失解无聊诗》:“疲马尚怜衔橛在,冥鸿翻困稻粱谋。”一说,衔,指马嚼子;橛,指车之钩心。②指驰骋游猎。《汉书·王吉传》:“訢訢焉发愤忘食,日新厥德,其乐岂徒衔橛之间哉。”③见“衔橜之变”。 《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陛下(赵光义)继统,海内翕然望中兴之治,十馀年间,征伐未已,疮痍未复,正宜恐惧修省以怀永图,乃闻恣意游猎,甚于往日,万一有衔橛之虞,悔将何及!

衔橜之变

衔橛之虞

衔橜之虞

衔橛之变

xiánjuézhī biàn

指车马倾覆的危险。亦喻意外发生的事故。汉书·司马相如传》:“且夫道清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橜之变。” 颜师古注:“张揖曰:‘衔,马勒衔也,橜,騑马口长衔也。’橜谓车之鉤心也。衔橜之变,言马衔或断,鉤心或出,则致倾败以伤人也。”晋潘岳《西征赋》:“惧衔橜之或变,峻徒御以诛赏。”《明史·赵佑传》:“万一有衔橜之变,岂不为两宫忧。”亦省称“衔橛 ”。唐元稹《献事表》:“十曰,省出入畋游以防衔橛。”唐吴兢贞观政要·论畋猎》:“清道而行,犹戒衔橛。”

衔蹶

xiánjuě

咬辔头尥蹶子。比喻不受羁系。《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九》辽主猎于平地松林,太后诫曰:“前圣有言,欲不可纵。吾儿为天下主,驰骋田猎,万一有衔蹶之变,适遗予忧。其深戒之!”

衔勒

xiánlè

马嚼口和马络头。法纪。控制;限制。《孔子家语·执辔》:“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犹御马之有衔勒也。”《旧唐书·陆贽传》:“輗軏níyuè之所以行车,衔勒之所以服马也。”唐 戴孚《广异记·张嘉祐》:“不能闻义而举,反受杨坚衔勒。”《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二》(宋)琪曰:“赏罚二柄,乃御世之衔勒,治天下者,苟赏罚至公,未有不致太平者。”

衔枚

xiánméi

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像筷子的东西),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人尽衔枚,马皆勒口,长驱大进。《资治通鉴 秦纪三》章邯夜衔枚击,大破齐、楚军于临济下,杀齐王及周。《南史 本纪卷六梁武帝》于是(王)广之益帝精甲,衔枚夜前。参见“卷甲衔枚”。

衔枚疾走

xiánméijízǒu

衔:用嘴含;枚:像筷子的东西,两头有带,可系于颈上;疾走:快走。形容夜晚秘密急行军。·欧阳修秋声赋》:“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四十七回》:“遂出令秣谷饲马,军士于寝蓐饱食,衔枚疾走。比至秦寨,恰好三更。一声呐喊,鼓角齐鸣,杀入营门。”

衔命

xiánmìng

①遵奉命令。《管子·形势》:“衔命者君之尊也,受辞者君之运也。”《资治通鉴 汉纪六十》 (费)诗谓羽曰:“…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候不受拜,如果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后汉书 董卓列传》灾异屡降,阴雨为害,使者衔命宣布恩泽,原解轻微,庶合天心。《晋书 符坚载纪上》遣尚书朗阎负、梁殊衔命军前,下书征(张)天锡。郭沫若等《集校引猪饲彦博曰》:“衔,奉而守之也。言民奉命令则君尊。”②接受使命。衔命接客。《后汉书·邓寇传》:“使君建节衔命,以临四方。”《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三》(李)萼曰:“清河遣仆衔命于公者,非力不足而借公之师以尝寇也,亦欲观大贤之明义耳。” 宋 苏轼《送北朝生辰等使副相逢传宣抚问口宣制》:“卿等衔命出使,徂冬涉春。” 梁斌《红旗谱五三》:“你们有这个意思,我可以衔命奔走。”

衔木

xiánmù

口叼树枝。唐 李白《寓言 诗之三》:“区区精卫鸟,衔木空哀吟。”《聊斋志异 王子安》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参见“衔石填海”

衔辔

xiánpèi

①马嚼子和马缰绳。《荀子·性恶》:“前有衔轡之制,后有鞭策之威。”晋 葛洪《抱朴子·嘉遁》:“孰与衔轡而伏櫪,同被绣于牺牛哉。”明 方孝孺《马图赞》:“强加衔轡,於马为疵。”②指马匹。宋 叶适《著作正字二刘墓志铭》:“而陛下乃亲技击,骋衔轡,岂缓急欲为自将地乎?”③喻法令。《后汉书·鲍永传》:“永以吏人痍伤之后,乃缓其衔轡,示诛彊横而镇抚其餘,百姓安之。”清 夏燮《中西纪事·剿抚异同》:“靡不宽其衔轡,示以优容。”《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三》法禁者,俗之堤防;刑罚者,民之衔辔。

衔沙填海

xiánshātiánhǎi

犹言衔石填海。明·何景明《送吕子迁右给事中》诗:“衔沙填海志,炼石补天情。”

衔山xiánshān

形容太阳快要落山。《花月痕第四二回》见日色衔山,赶紧寻着原路,奔上坡来。

衔觞

xiánshāng

犹含杯。引申为饮酒。晋 陶潜《和郭主簿诗之二》:“衔觴念幽人,千载抚尔袂。”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梁书·张缵传》:“居衔觴而接席,出方舟以同济。”唐 李白《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诗》:“愁为万里别,復此一衔觴。”

衔石填海

xiánshítiánhǎi

指古代神话中的精卫鸟填海事。亦比喻冤恨极深或意志坚定。参见“精卫填海”。 《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清·谭嗣同《报贝元微书》:“此日之衔石填海,他日未必不收入人材蔚起之效。”

衔霜

xiánshuāng

犹逢霜。南朝梁 吴均《橘赋》:“风賷寒而北来,雁衔霜而南渡。”南朝梁 何逊《咏早梅诗》:“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唐 王勃《春思赋》:“蜀川风候隔秦川,今年节物异常年。霜前柳叶衔霜翠,雪里梅花犯雪妍。”

衔涕

xiántì

衔泪,含泪。《后汉书·独行传·李充》:“(李充)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南朝梁 沉约《昭君辞》:“衔涕试南望,关山鬱嵯峨。”南北朝 江淹《别赋》“造分携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唐 司空图《成均讽》:“犹是史迁衔涕,愤沉湎於衰周。”

衔尾相随

xiánwěixiāngsuí

衔:马嚼子;尾:马尾巴。马嚼子接着马尾巴。形容一个紧跟着一个,成单行前进。《汉书·匈奴传》:“如遇险阻,衔尾相随。”

衔绁

xiánxiè

马的嚼口和缰绳。谓制驭,驾驭。《后汉书·仲长统传》:“角知者皆穷,角力者皆负,形不堪復伉,势不足復校,乃始羈首係颈,就我之衔紲耳。”李贤注:“衔,勒也;紲,韁也。”

衔恤

xiánxù

含哀;心怀忧伤。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郑玄笺:“恤,忧也。” 汉 张衡《思玄赋》:“王肆侈於汉庭兮,卒衔恤而絶绪。”唐 薛逢《邻相反行》纵令得官身须老,衔恤终天向谁道?唐 张说《唐赠丹州刺史先府君碑》:“小子衔恤,非曰能文。”父母死后守丧。 晋 陆机《兄平原赠 诗序》:“余弱年夙孤,与弟士龙衔恤丧庭。”宋 王安石《将至丹阳寄表艮》诗:“三年衔恤空餘息,一日忘形得旧游。” 清冯桂芬《与李方赤太守书》:“丙午夏衔恤归里,见之为之慨然。”蒙受冤屈。清 恽敬《上陈笠轨按察书》:“其有匹夫匹妇之衔恤者,可诉之县。”关怀,顾恤。清 方苞《七思·三姊 :“嗟余兄弟常危疾,姊在视兮时衔恤。”

衔玉贾石

xiányùshí

给人看的是玉,卖给人的却是石头,义同“挂羊头,卖狗肉”这家小店老板经常做些衔玉贾石的买卖,以此发财。

衔冤xiányuān

含冤。谓冤屈无从申诉。《封神演义 第九回》叹曰:“天不亡衔冤之子,地不绝成汤之脉。”

衔冤负屈

xiányuānfùqū

心怀冤枉,身受委屈。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张平《抉择》:“忍辱含羞、衔冤负屈,活脱脱地就像一群遭了大灾大难、无家可归的叫化子!”

xián I.

古同“”,含。II.gān方言,这样,这么,如此。咁快。

xián I. 

①古同“衔”,用嘴含;怀恨:“太后由此嗛嫣。”《史记·大宛列传》而昆莫生,弃于野。乌嗛肉飞其上,狼往乳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初,丁德裕、王珏、张玙同领兵屯西川,德裕颇自专恣,以兵马都监张延通党于玙,嗛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七》辽殿直达尔旺哈,知辽主恶直言,心嗛萧乌纳,乃诬告乌纳私借内府犀角。《西游记第六一回》那牛王也知是孙行者变化,急忙抖抖翅,变作一只黄鹰,返来嗛海东青。歉收;不足。《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一谷不升谓之嗛。II. qiān通"谦"。谦虚。嗛小(谦虚谨慎);嗛退(谦逊退让);嗛约(谦恭检束);嗛嗛(谦逊的样子) 《庄子·齐物论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II.qiǎn猴鼠之类的颊囊。唐·柳宗元《赠王孙文》窃取人食,皆知自实其嗛。IV.qiè满足。快意。通“慊”。《战国策·魏策二》齐桓公夜半不嗛。

嗛而未发

xiánérwèifā

怀恨在心而未露表露出来。《史记·外戚世家》:“景帝恚,心嗛而未发。”

xián

《玉篇》戸巖切,音衔。鱼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