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中国周代地方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鄙师(古官名,周制每县五鄙,“鄙师”掌其鄙之政令祭祀)。②郊野之处,边远的地方,边境:边鄙。西鄙。作意动词,表示把…当边境。《左传 展喜犒师》夏,齐孝公伐我北鄙。《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聊斋志异 董生》董生,字遐思,青州之西鄙人。③粗俗:鄙陋。鄙俗。鄙夫。鄙近(庸俗浅近)。④轻蔑,看不起:鄙视。鄙夷。鄙弃。鄙薄。《庄子·人间世》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乎鄙。晋 干宝《晋纪总论》:“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晋书 符坚载纪上》愿陛下则采椽之不琢,鄙琼室而不居。⑤品质低劣:卑鄙。⑥谦辞,用于自称:鄙人。鄙老。鄙见。鄙者自隘。⑦ 吝啬:鄙吝。鄙诈(贪吝诈伪)。

鄙暗

鄙闇

bǐàn

bǐān

亦作“鄙晻”。鄙陋昏昧。《后汉书·赵咨传》:“彼数子岂薄至亲之恩,亡忠孝之道邪?况我鄙闇,不德不敏。”《三国志·蜀志·董和传》:“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也。”《南史·邓琬传》:“琬性鄙闇,贪吝过甚,财货酒食,皆身自量校。”宋 苏洵《辨奸论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用为自称的谦辞。宋 曾巩《谢吴秀才书》:“顾不自足,忘前之患,而有求於鄙闇。” 

鄙倍

bǐbèi

倍,通“ 背 ”;浅陋背理,多用于形容诗歌的风格。《论语·泰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朱熹集注:“鄙,凡陋也。倍,与‘背’同,谓背理也。”清 恽敬《序》:“鄙倍不可训者十之七。”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第二十篇》:“然所谓才者,惟在能诗,所举佳篇,复多鄙倍,如乡曲学究之为。”

鄙薄

bǐbó

①轻视,看不起。鄙薄体力劳动。鄙薄流俗。鄙薄嗤笑。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七回:"又有介子推,原是从亡人数,他为人猖介无比。因济河之时,见狐偃有居功之语,心怀鄙薄,耻居其列。"②浅显微薄(多作谦辞)。鄙薄之见。唐·元稹《会真记》鄙薄之志,无以奉酬。

鄙忱

bǐchén

谦称自己真诚的心意。明 施耐庵 《水浒 第九十回》:燕青取白金二十两,送与贯忠道:‘些须薄礼,少尽鄙忱。’贯忠坚辞不受。《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臣虽不才,敢忘答效?谨以绿玉如意一枚,聊布鄙忱,愿陛下鉴纳。清·陆陇其《与郑堂邑书》:“一芹之微,聊中鄙忱,并祈哂纳。”

鄙夫

bǐfū

①见识浅薄的人。人格卑陋的人。农夫。《论语 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 阳货》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孟子《尽心下》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一》朱熹论:其所以常不得如此之人而反容鄙夫窃位者,直以一念之间未能彻其私邪之蔽,而燕私之好,便嬖之流,不能尽由于法度。②自称的谦词。唐 钱起《幽居春暮书怀诗》自哂鄙夫多野性,贫居数亩半临湍。

鄙怀

bǐhuái

谦称自己的心愿,心意。唐 王勃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宋 苏舜钦《舟中感怀寄馆中诸君诗》:“作诗寄诸君,鄙怀实所望。”清 曾国藩《覆胡润之书》:“闻台端剗除暴强,不遗餘力,鄙怀欲取为伐柯之则。”

鄙贱

bǐjiàn

①卑微下贱。有时用作谦词。②指卑微下贱的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五》(王)黼位元宰,每陪曲宴,亲为俳优鄙贱之役以献笑取悦,太子闻而恶之。③鄙视,轻视。

鄙俚

bǐlǐ

①粗野;庸俗。鄙俚亵慢。鄙俚浅陋。文辞鄙俚。《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一十》(李)捧状貌伟健,且勇于战斗,虽语言鄙俚,每合兵机,又能不贪,采用众谋以得下情。鲁迅 《热风·随感录十七》:"高雅的人说:'白话鄙俚浅陋,不值识者一哂之者也。'"②指粗俗的人。《新五代史·杂传十七·刘岳》:“而其事出鄙俚,皆当时家人女子传习所见。”

鄙俚浅薄

鄙俚浅陋

bǐlǐqiǎnbō

bǐlǐqiǎnlòu

鄙俚:粗俗;浅陋:见闻不多。多形容文章或言谈粗俗浅薄。宋 王傥《唐语林 政事上》卷一:“上询其政事,光不知文字,对皆鄙俚。”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 序》然如《沅江楼》、《双鱼坠记》等类.又皆鄙俚浅薄,齿于弗馨焉

鄙吝

bǐlìn

①形容心胸狭窄。唐 高适《苦雨寄房四昆季》诗:“擕手流风在,开襟鄙吝祛。”宋曾巩《东轩小饮呈坐中》诗:“高情坐使鄙吝去,病体顿觉神明还。” ②过分爱惜钱财。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贵义轻财。”明 马愈《马氏日抄·胡宗伯》:“岂鄙吝邪?不欲过享其福耳。” 《聊斋志异 姬生》仆虽不充裕,然非鄙吝者。③庸俗,鄙俗。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宪传》:“时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复存乎心。”(东汉学者黄宪出身贫寒,从小学识超人,名士荀淑见了他,发现14岁的他居然可以当他的老师。别人把黄宪与功曹袁阆比较,认为他超出袁阆。周子居常说:“我如一段时间见不着黄宪,那么浅俗欲利的念头便又萌生了。”)

鄙吝复萌

bǐlìnfùméng

鄙吝:庸俗;萌:发生。庸俗的念头又发生了。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 黄宪传》:“时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复存乎心。”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大全·瞻仰类》:“已觉鄙吝复萌矣!”

鄙陋

bǐlòu

①粗俗浅薄。学识鄙陋。西汉 杨恽《报孙会宗书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过。②丑陋。书迹鄙陋。《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鄙僻

鄙:品质低劣:卑。吝啬:吝。诈(贪吝诈伪)。性情古怪,不合群:孤。怪。乖戾。性。《太平广记》上面写着:“张某弃背祖宗,窃假名位,不顾礼法,苟且官荣,而又鄙僻多藏,诡诈无实,百里之任,已是叨居

鄙人

bǐrén

①对自己的谦称。 边鄙的人,乡下人。《史记·游侠列传序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享其利者为有德。”《战国策 燕策》北蛮夷之鄙人。《庄子·应帝王》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韩愈《争臣论》晋之鄙人,熏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

鄙生

bǐsheng

①乡野儒生。《后汉书·儒林传论》:“而权彊之臣,息於闚盗之谋,豪俊之夫,屈於鄙生之议者,人诵先王言也,下畏逆顺埶也。”李贤注:“谓董卓欲大起兵,郑泰止之,卓从其言。”《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六》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②学生的自谦之称。明 陈子龙《上石斋师》:“二者必有所审,无俟鄙生之忖度也。”

鄙食

bǐshí

周制,王城郊外四鄙之地,十里设“庐”,供行人饮食,称“鄙食”。《国语·周语中》:“立鄙食以守路。”韦昭注:“鄙,四鄙也。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也。”

鄙事

bǐshì

①鄙人之事。旧多指各种技艺与耕种等体力劳动。《论语·子罕》:“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何晏集解引包咸曰:“故多能为鄙人之事。”《宋书 卷九 后废帝纪》凡诸鄙事,过目则能,锻炼金银,裁衣作帽,莫不精绝。宋 黄庭坚《次以道韵寄范子夷子默》:“小心学忠孝,鄙事能壠亩。”康有为《大同书己部第三章》:“皆熟悉工艺,多能鄙事。”②指鄙俗琐细之事。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梁世有庾晏婴、祖孙登,连古人姓为名字,亦鄙事也。”唐 刘知几《史通·疑古》:“孔父截翦浮词,裁成雅、誥,去其鄙事,直云惭德。”《二刻拍案惊奇 卷七》:“然如此鄙事,不知大人何以知而问及?”

鄙俗bǐsú

鄙陋庸俗。鄙陋的习俗。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

鄙慝

bǐtè

卑劣邪恶。《南史·齐纪下·废帝郁林王》:“矫情饰诈,阴怀鄙慝。” 

鄙猥bǐwěi鄙野猥琐。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故不肖者,素餐尸禄,安然而莫有为也,虽愚暗鄙猥,人莫齿之,而三年一迁,坐至卿监丞郎者,歷歷皆是。”《水浒传第八三回》:“臣乃鄙猥小吏,误犯刑,流递江州。”清 昭槤《啸亭杂录·魏长生》:“辞虽鄙猥,然其繁音促节,呜呜动人。”丑陋矮小。《水浒传第七十一回》宋江与众头领道:鄙猥小吏,原来上应星魁。《西游记第二一回》:“那妖仔细观看,见行者身躯鄙猥,面容羸瘦,不满四尺。”

鄙细

bǐxì

①微贱。《史记·张仪列传》:"舃(庄舃)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②指琐碎之事。《资治通鉴 后唐纪一》(景)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后唐帝李存勖),上亦欲知外间事,遂委进以耳目。清 黄生《义府·隶释》:"《金广延母徐氏纪产碑》,此亦家庭分析琐屑之语,与前碑所纪同极鄙细,而勒之碑版与诸碑并寿,真可笑之甚也。"

鄙亵

bǐxiè

鄙陋轻慢。《北齐书·恩倖传·和士开》:“言辞容止,极诸鄙褻,以夜继昼,无復君臣之礼。”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气序风寒,人性暴獷,言辞鄙褻,婚姻杂乱。”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陈质斋云:‘伯可(康伯可)词,鄙褻之甚。’此不足以服其心。” 

鄙言

bǐyán

①俚俗的言词。《汉书·司马迁传》赞“辨而不华,质而不俚”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如淳曰:“言虽质,犹不如閭里之鄙言也。”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太真终日无鄙言。”宋 叶适《与戴少望书》:“鄙言可听,不可忽!”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六篇》:“时窃佛传,杂以鄙言。”②谦称自己的言辞。《后汉书·马援传》:“凡人为贵,当思可贱,如卿等欲不可復贱,居高坚自持,勉思鄙言。”《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上》既而阴谓高祖曰:“公当为天下君,必大诛杀而后定。善记鄙言。”鲁迅《热风·儿歌的“反动”》:“胡先生夙擅改削,当不以鄙言为河也。”

鄙谚

bǐyàn

俗语。《韩非子·五蠹》:“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司马相如《上书谏猎》:“故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西汉·贾谊《过秦论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二年》:“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章炳麟《訄书·订文正名杂义》:“有‘追胥’,律令伪为‘缉捕’,而鄙谚谓‘俾睨侦伺’,犹存‘胥’语。”

鄙野

bǐyě

郊外之地。《战国策·齐策四》:“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閭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郭沫若《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管仲相齐桓公 ……农人则居于鄙野,这是他的‘四民者勿使杂处’的政策。” ②指乡野之人。唐 柳宗元《非国语下·具敖》:“鲁有大夫公孙敖,鲁之君臣莫罪而更也,又何鄙野之不云具敖 ?” ③鄙陋粗野。《南史·胡僧祐传》:“(僧祐)性好读书,爱缉缀,然文辞鄙野,多被謿謔。”宋 苏轼《私试策问之四》:“今也无尸而受胙於虚位,不亦鄙野可笑矣夫!”明 陆深《春雨堂随笔》:“此画甚好,但恨鄙野尔。”鲁迅《书信集·致增田涉》:“中国究竟有无‘幽默’作品?似乎没有,多是一些拙劣鄙野之类的东西。”

鄙夷不屑

bǐyíbùxiè

指轻视;看不起。叶圣陶《倪焕之 九》:“难得笑的平板的脸上却浮着鄙夷不屑的笑意。”钱锤书《猫》他小学校里的先生老觉得傅聚卿这孩子跟梢瞟着自己在表示鄙夷不屑。

鄙意bǐyì

谦辞,称自己的意见。清 恽敬《与朱干臣》吾弟前书称老夫子大人,鄙意颇不愿从俗。《红楼梦芙蓉女儿诔》在卿之尘缘虽浅,而玉之鄙意尤深。

鄙于不屑

bǐyúbùxiè

鄙:粗俗卑鄙。不屑:认为不值得(做或看)。粗俗卑鄙到不值得一顾的程度。指既丑陋又下贱,叫人看不上眼。

鄙语

bǐyǔ

俗语。《战国策·楚策四》:“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桓宽《盐铁论·备胡》:“鄙语曰:‘贤者容不辱。’”《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山谷上复斋漫录》:“谚云:‘情人眼里有西施。’又云:‘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皆鄙语也。”章炳麟《訄书·订文正名杂义》:“有农牧之言,有士大夫之言,此文言与鄙语不能不分之由。”

鄙拙

bǐzhuō

浅俗拙劣。《晋书·王隐传》:“隐虽好著述,而文辞鄙拙,芜舛不伦。”《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五》谏者虽辞情鄙拙,亦当优容以开言路,若震之以威,折之以辩,则臣下何敢尽言。宋 苏辙《丐者赵生传》:“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西游记 第一百回》:“口占叙文,诚为鄙拙。”

①啚是鄙的古字。图的繁体字也有简作啚的。参见“图⑥”。②啬;鄙吝。③啚是会意字,上面的口表示区域,下面的部分表示农业。乡下或边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