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烏 | wū I. | ①指“乌鸦”:乌白马角(喻 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乌飞兔走(喻日往月来,时间流逝)。乌合之众。② 黑色的:乌亮。乌云。③无,没有:化为乌有。④文言疑问词,哪,何,为什么:乌足道哉?此处乌可自匿?《资治通鉴 秦纪一》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乌足愍/悯哉!《资治通鉴 汉纪十二》将军之功独有先破石门、寻,非有斩将搴旗之实也,乌足以骄人哉!宋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不然连山絶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覩其为快也哉!”明 王守仁《瘗旅文》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聊斋志异 狼三则》非屠,乌能作此谋也!《聊斋志异 云萝公主》而非仙人洞见脏腑,又乌敢以毒药贻子孙哉! ⑤ 古同“呜”,呜乎。⑥ 姓。II.参见 wù。 |
乌白马角 | wūbáimǎjiǎo | 乌鸦变白,马头生角。比喻不能实现之事。南朝宋 鲍照《代白紵舞歌辞》:“思君厚德委入山,洁诚洗志期暮年,乌白马角宁足言。”南朝宋 鲍照《代白紵舞歌》诗:洁城洗志期暮年,乌白马角宁足言。 |
乌驳 | wūbó | 毛色青白相杂。《晋书·王献之传》:“(献之)工草隶,善丹青…… 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駮牸牛,甚妙。” |
乌踆兔走 | wūcūntùzǒu | 乌踆即踆乌,古代传说日中的三足乌。借指太阳。指日月运行。兔,传说中的月中玉兔。借指月亮。元·柳贯《题<瀛洲仙会图>》诗:“茅龙飞去杳无迹,乌踆兔走双跳丸。” |
乌飞兔走 | wūfēitùzǒu | 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形容日月轮转,光阴迅速流逝。唐·韩琮《春愁》诗:“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鬓长青古无有。”唐·韦庄《秋日早行》诗:“行人自是心如火,兔走乌飞不觉长。”明·许仲琳《封神演义 第十二回》乌飞兔走,瞬息光阴,暑往寒来,不觉七载。 |
乌龟 | wūguī | ①爬行动物。体扁有硬甲,头尾四肢能缩入壳内,生活在河流、湖泊里,龟甲能入药。亦叫金龟,俗称王八。唐 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乌龟怯姦怕寒,缩颈以壳自遮。”元 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二折》:“如今只学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明 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四》:“今人以妻之外淫者,目其夫为乌龟,盖龟不能交而纵牝者与蛇交也。”《红楼梦第二八回》:“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胡适《镜花缘 引论(四)》:“妇人和别的男子有爱情,自己的丈夫若宽恕了他们,社会上便要给他‘乌龟’的称号。”②讥称妻有外遇的人。《笑林广记 倒做龟》龙阳毕姻后,日就外宿。妻走母家,诉曰:“我不愿随他了。”母惊问故,答曰:“我是好人家儿女,为甚么倒去与他做乌龟?”③旧时称开设妓院或在妓院执役的男子。《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谁知这人,却是扬州一个大光棍,当机兵,养娼妓,接子弟的,是个烟花的领袖,乌龟的班头。”《儒林外史第二二回》:“两个秀才一眼看见王义安,那穿茧绸的道:‘这不是我们这裡丰家巷婊子家掌柜的乌龟王义安 ?’” |
乌号 | wūhào | ①《淮南子·原道训》:“射者扞乌号之弓,弯棊卫之箭。”高诱注:“乌号,桑柘,其材坚劲,乌峙其上,及其将飞,枝必橈下,劲能復巢,乌随之,乌不敢飞,号呼其上。伐其枝以为弓,因曰乌号之弓也。一説黄帝铸鼎于荆山鼎湖,得道而仙,乘龙而上,其臣援弓射龙,欲下黄帝,不能也。乌,於也;号,呼也。於是抱弓而号。因名其弓为乌号之弓也。”后以“乌号”指良弓。②表示对死者哀悼。③称人死亡的敬辞。 |
乌合 | wūhé | 指暂时凑合的一群人。形容人群没有严密组织而临时凑合,如群乌暂时聚合。《管子》乌合之众;初虽有欢;后必相吐;虽善不亲也。《晋书·慕容廆载记》廆曰:“彼信崔毖虚说,邀一时之利,乌合而来耳。”《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今藉其屡奔,人情未固,夷獠乌合,易为摧殄,正当共出百死,决力取之,无故停留,时事去矣。《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一》乡村农夫洊罹饥馑,投充壮丁,生不习兵,乌合瓦解。 |
乌合之众 | wūhézhīzhòng | 乌鸦聚合,受惊易散。意为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晋纪总论》新起之寇,乌合之众,非吴蜀之敌也。《梁书卷三十九 羊侃传》景进不得前,退失巢窟,乌合之众,自然瓦解。《文明小史 第三回》这绿营的兵固然没用,然而出来弹压这般童生。与一班乌合之众,尚觉绰绰有余。亦作“乌合之卒”。 |
乌桓 乌丸 | wūhuán | 古时北方少数民族名。原是东胡族的一支,西汉初被匈奴击败,迁移到乌桓山,因以为名。建安十二年曹操破乌桓,徙万馀落至中原,其势遂衰。后世诗文中亦泛指北方少数民族或其居住地。《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冬十月,遣伏波将军马援出塞击乌桓,不克。《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三郡乌丸攻鲜于辅于犷平。秋八月,公征之,斩(赵)犊等,乃渡潞河救犷平,乌丸奔走出塞。《晋书 符坚载纪上》徙关东豪杰及诸杂夷十万户于关中,处乌丸杂类于冯翊、北地。 |
乌喙 | wūhuì | 形容人之嘴尖。指代勾践。汉 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夫越王为人长颈乌喙、鹰视狼步,可以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一本作"鸟喙"。闽 徐夤《勾践进西施赋》:"乌喙年年,誓啄夫差之肉;稽山日日,拜听范蠡之言。"《资治通鉴 后晋纪四》唐主(李昪)怒曰:“公以游客干朕,今为三公,亦足矣。乃与人言朕乌喙如句践,难与共安乐,有之乎?” |
乌获 | wūhuò | 战国时秦之力士。一说可能为更古之力士。后为力士的泛称。《孟子·告子下》:“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杨伯峻注:“《史记·秦本纪》言秦武王时有力士乌获,但此时孟子年已踰七十,而乌获远在西方之秦,未必能举肯举以为例証。此乌获或者是古之有力人,秦之力士又袭用其名耳。”司马相如《谏猎书》:“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賁育。”晋 葛洪《抱朴子·博喻》:“量才而授者,不求功於器外……故灭荧烛者不烦沧海,扛斤两者不事乌获。”宋 苏洵《心术》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 |
乌集 | wūjí | 犹乌合。《史记·淮阴侯列传》:“秦之纲絶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汉书·谷永传》:“(成帝)与羣小相随,乌集杂会,饮醉吏民之家。” 颜师古注:“言聚散不恒,如乌鸟之集。”西汉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秦信左右而亡,周用乌集而王。何则?宋 叶适《温州开元寺千佛阁记》:“然自是人益以施为难,乌集其门,侧睨横出,漫不酬对,有终不捐一钱者。”章炳麟《革命之道德》:“又况天造草昧,壮士乌集,纪律未申……而欲人为尽力,虽乳儿知其不能矣。”参见“乌合”。 |
乌集之交 | wūjízhījiāo | 指以利聚合,不以诚相待的交情。春秋·齐·管仲《管子·形势解》:“与人交,多诈伪无情实,偷取一切,谓之乌集之澔。” |
乌集之众 | wūjízhīzhòng | 犹言乌合之众。三国魏·曹冏《六代论》:“故汉祖奋三尺之剑,驱乌集之众,五年之中而成帝业。”晋·陈寿《三国志·吴志·虞翻传》:“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 |
乌江 | wūjiāng | ①也叫黔江。长江支流,贵州省最大河流。发源于该省西部乌蒙山,在重庆市涪(fú)陵入长江。长1018千米。中游谷深水急,险滩相接。②古地名。秦置乌江亭,因附近有乌江而得名。在今安徽和县东苏皖界上有乌江镇,楚汉之际项羽垓下之战败溃,至此自杀。宋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
乌焦巴弓 | wūjiāobāgōng | 乌:黑色;焦:火力过猛,使东西烧成炭样。原是《百家姓》中的四个姓氏。比喻烧得墨黑。蔡东藩《民国演义》第五回:“良弼正要进门,猛听得一声怪响,不禁却顾,可巧弹落脚旁,把左足轰得乌焦巴弓,呼痛未终,已是晕倒。” |
乌巾 | wūjīn | 黑头巾。即乌角巾。古代多为隐居不仕者的帽子。南朝宋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吴时张弘好学不仕,常著乌巾,时人号为张乌巾。”唐 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诗之一》:“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仇兆鳌注:“南史:‘刘巖隐逸不仕,常著緇衣小乌巾。’”宋 张孝祥《念奴娇·欲雪再和呈朱漕元顺词》:“忍冻推敲清兴满,风里乌巾猎猎。”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清 孔尚任《桃花扇·侦戏》:“草堂图裡乌巾岸,好指点银筝红板。” |
乌蛮 | wūmán | 乌蛮为黑彝是统治阶级,白蛮为白彝,“彝”原为“夷”取于汉族对西南土著民族统一的称呼“西南夷”。《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四》蒙古乌兰哈达攻乌蛮,次罗部府,蛮酋高升拒战,大破之,进至其所都押赤城。 |
乌帽红裙 | wūmàohóngqún | 泛指男女。清·孔尚任《桃花扇·闹榭》:“丝竹隐隐,载将来一对乌帽红裙。” |
乌蒙 | wūméng | ①古少数民族。居住在今云南省昭通县一带。②山名。在云南省禄劝县东北。云岭的分支,其脉东北延,入贵州省为七里山,总称为乌蒙山脉。毛泽东《七律 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乌面鹄形 | wūmiànhúxíng | 脸黑如乌,身瘦如鹄。形容人困饿潦倒之状。《南史·侯景传》:“百姓流亡,死者涂地……其绝粒久者,乌面鹄形。” |
乌鸟 | wūniǎo | ①乌鸦之属。②古称乌鸟反哺,因以喻孝亲之人子。《花月痕第十一回》明知乌鸟伤心,翎原急难,而道弗难行,力穷莫致。 |
乌鸟私情 | wūniǎosīqíng | 谓乌鸟反哺之私情。比喻人子的孝思。文选·李密《陈情事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李周翰注:“乌鸟反哺其母,言我有此乌鸟之私情,乞毕祖母之养也。”唐 白居易《谢官状》:“乌鸟私情,得尽欢於展养;犬马微力,誓効死以酬恩。”明 张居正《谢召见疏》:“臣一念乌鸟私情,若非圣慈曲体,何由得遂?” |
乌盆 | wūpén | 陶器,溺器或尿壶,相当于现代的尿盆或便盆。《乌盆记》是包公审案故事中的一个经典案例,讲述了张三追债时发现赵大发财后不还债,反而将债主杀害并烧成乌盆。张三在捡到乌盆后,乌盆开始喊冤,张三将其带到开封府,包拯通过智慧和公正的审判,最终揭露了真相,为乌盆申冤。 |
乌七八糟 | wūqībāzāo | 肮脏污秽;十分糟糕。在这种乌七八糟的地方,好人也会变坏。老舍《四世同堂 偷生 四十糟中》:“可是,整个的北平都在污七八糟中,她所知道的‘能人’们,都闭着眼瞎混。”同“污七八糟”。 |
乌漆墨黑 | wūqīmòhēi | 乌黑,深黑。在一些方言中也称为乌漆嘛黑。乌漆墨黑的夜晚,我们只好停止行军。 |
乌鹊 | wūquè | ①指喜鹊。古以鹊噪而行人至,因常以乌鹊预示远人将归。三国魏 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唐 杜甫《喜观即到复题短篇诗之二》:“待尔嗔乌鹊,抛书示鶺鴒。”仇兆鳌注:“按西京杂记:乾鹊噪而行人至。”宋 戴复古《镇江别总领愚子催归诗》:“老妻悬望占乌鹊,愚子催归若杜鹃。”金 元好问《送钦叔诗之五》:“遥知慈母心,已为乌鹊喜。”②特指神话中七夕为牛郎、织女造桥使能相会的喜鹊。唐 李邕《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织女桥边乌鹊起,仙人楼上凤凰来。”唐 李商隐《辛未七夕诗》:“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明 何景明《织女赋》:“凤凰翼以翳车兮,命乌鹊以筑梁。”③乌鸦和喜鹊。《楚辞·九章·涉江》:“燕雀乌鹊,巢堂坛兮。”王逸注:“燕、雀、乌、鹊,多口妄鸣,以喻谗佞。”《庄子·天运》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晋书·李士业传》:“通街大树上有乌鹊争巢,鹊为乌所杀。”《隋书·孝义传·郭儁》:“家门雍睦,七叶共居,犬豕同乳,乌鹊通巢,时人以为义感之应。”④指乌鸦,乌鸟。《淮南子·说林训》:“赤肉悬则乌鹊集,鹰隼鷙则众鸟散。物之散聚,交感以然。”唐 李峤《鉴诗》:“月中乌鹊至,花里凤皇来。” |
乌撒 | wūsǎ |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居住在今云南省。在历史的长河中,乌撒这一古代西南少数民族,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云南省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吴三桂》吴三桂知道白文选已经发现自己的后路被扼住,便急令大军冲过七星关,兵发乌撒,终于打开通往云南的大门。 |
乌丝阑 乌丝栏 | wūsīlán | 书籍卷册中,绢纸类有织成或画成之界栏,红色者谓之朱丝栏,黑色者谓之乌丝栏。栏亦作阑,或作襕。乌形容其色黑,丝形容其界格之细。在古代用毛笔蘸墨,进行划线,可以如头发丝粗细,漂亮美观。现如今可以用书法界尺进行划线,如古代作品相同效果。唐 李肇《唐国史补 卷下》:“宋亳间,有织成界道绢素,谓之乌丝栏、朱丝栏。”宋 袁文《瓮牗闲评》卷六:“黄素细密,上下乌丝织成栏,其间用朱墨界行,此正所谓乌丝栏也。”宋 陆游《雪中怀成都》诗:“乌丝阑展新诗就,油壁车迎小猎归。”宋 辛弃疾《乌夜啼》词:“一段乌丝阑上、记多情。”宋 刘克庄《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词》:“更玉花驄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明 郁逢庆《续书画题跋》:“乌丝栏唐界黑而细,宋人淡墨而粗,此唐界宋界之别。”清 黄景仁《岁暮怀人》诗:“乌丝阑格鼠须描,爱我新诗手自抄。” |
乌孙 | wūsūn | ①古代西域国名。地在今伊犁河谷。桓宽《盐铁论·西域》:“乌孙之属骇胆,请为臣妾。匈奴失魄,奔走遁逃。”晋 石崇《琵琶引序》:“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唐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清 林则徐《致郑夫人书》:“伊犂在北魏为乌孙国。”②古亦泛指侵扰族王朝疆土的西北边境少数民族统治者。唐 耿湋《送杨将军诗》:“一身良将后,万里讨乌孙。”③复姓。金有乌孙讹论。 |
乌台诗案 | wūtáishīàn |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 |
乌啼 | wūtí | 指琴曲乌夜啼引或乌啼引。乌鸦叫声。唐 元稹《听庾及之弹 乌夜啼引 诗》:“謫官詔下吏驱遣,身作囚拘妻在远……今君为我千万弹,乌啼啄啄泪澜澜。”唐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乌天黑地 | wūtiānhēidì | 犹言昏天黑地。比喻社会黑暗。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1卷:“这等乌天黑地,去那里敲门打户,惊觉他,他又要遁了去。”邓小平《当前钢铁工业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有的人把党的事业闹得乌天黑地,你还等他觉悟,你能等得及吗?” |
乌白马角 乌头马角 | wūbáimǎjiǎo wūtóumǎjiǎo | 乌鸦变白,马头生角。比喻不能实现之事。南朝宋 鲍照《代白紵舞歌辞》:“思君厚德委入山,洁诚洗志期暮年,乌白马角宁足言。”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柳亚子《夜梦陶公醒而赋此》诗:“乌头马角费疑猜,又见离魂入梦来。” |
乌兔 | wūtù | 神话谓日中有乌,月中有兔,故以“乌兔”指日月。《封神演义 第五回》任寒暑之更变,随乌兔之逡巡。《封神演义 第四十三回》任乌兔如梭,何有与我。 |
乌焉成马 | wūyānchéngmǎ | 指文字因形体相似而转写错误。《周礼 天官 缝人》:“丧,缝棺饰焉汉 郑玄注:“故书焉为马,杜子春云'当为焉'。”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第四卷:“字经三写,乌焉成马。” |
乌烟瘴气 | wūyānzhàngqì | 乌:黑。瘴气:南方的林中的湿热空气。原指环境污染。多比喻环境嘈杂;秩序混乱;风气不正或社会黑暗。毛泽东《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这样,汪精卫派和国民党的反共顽固派两家里应外合,把时局闹得乌烟瘴气了。” |
乌衣门第 | wūyīméndì | 指世家望族。清·陈维菘《渡江云·扬州感旧》词:“风流推宋玉,更有乌衣门第旧琅琊。” |
乌衣巷 | wūyīxiàng | 地名。在今南京市秦淮河南。三国吴时在此置乌衣营,以士兵著乌衣而得名。东晋时王谢等望族居此,因著闻。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有往来者云:‘庾公有东下意。’或谓王公曰:‘可潜稍严,以备不虞。’王公曰:‘我与元规虽俱王臣,本怀布衣之好。若其欲来,吾角巾径还乌衣,何所稍严?’”刘孝标注引山谦之丹阳记:“乌衣之起,吴时乌衣营处所也。江左初立,琅玡诸王所居。”《晋书·纪瞻传》:“厚自奉养,立宅於乌衣巷,馆宇崇丽,园池竹木,有足赏翫焉。”唐 刘禹锡《乌衣巷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元 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词》:“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清 陈维崧《满庭芳·赠表兄万大士词》:“乌衣巷,蔓草平田。谁能料,童时伴侣,相对两华颠。” |
乌衣之游 | wūyīzhīyóu | 《宋书·谢弘微传》:“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矅、弘微并以文酒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混五言诗所云‘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侄’者也。”后因谓亲属间文酒赏会为“乌衣之游”。 王闿运《罗季子诔》:“乌衣之游,帷余最密;青青子衿,劳思何及!” |
乌衣子弟 | wūyīzǐdì | 指出身贵族的年轻人。清·孔尚任《桃花扇·拒媒》:“水阁含春,便有那乌衣子弟伴红裙。” |
乌有先生 | wūyǒuxiānsheng | 虚拟的人名或事物。汉·司马相如《子虚赋》:“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姹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宋 苏轼《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诗: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 |
乌鸢 | wūyuān | 乌鸦和老鹰。均为贪食之鸟。《庄子·列御寇》:“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曰:‘吾恐乌鳶之食夫子也。’”西汉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前蜀 韦庄《闻官军继至未睹凯旋诗》:“阵前鼙鼓晴应响,城上乌鳶饱不飞。”宋 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词》:“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明 谢榛《四溟诗话卷四》:“予拟一絶云:‘将讨楼兰,旗荡朔云破。战鼓半天声,乌鳶已相贺。’” |
乌珠 | wūzhū | ①箭靶的黑心。《南史·柳恽传》:“(柳惲)尝与琅邪王瞻博射,嫌其皮濶,乃摘梅帖乌珠之上,发必命中,观者惊骇。”②黑眼珠。《水浒传 第三回》:“(鲁达)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稜缝裂,乌珠迸出。”明 康海《中山狼》第一折:“俺战兢兢遍体寒毛乍,呆邓邓两眼乌珠咤。”③西夏君主称号,意为首领。《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元年》:“且贼于其种落自尊大久矣,向者求请,但欲自称乌珠之号,当国者虑害不深,吝此虚名,遂成实祸。”④指金兀术,完颜宗弼。《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四》帝(宋高宗)曰:“首祸者惟乌珠,戒诸将无务多杀,惟取乌珠可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向来乌珠南下,陈思恭邀截于平江,官军乃用长枪不能及,乌珠遂以轻舸遁。 |
乌骓 | wūzhuī | 项羽所骑战马名骓,后人称作乌骓。元 萨都剌《木兰花慢•彭城怀古》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王帐连空。《说岳全传第七十七回》狮蛮带,腰间紧束;牛皮靴,脚下双登。坐下乌骓马,追风通电;手提合扇刀,霹雳飞腾。 |
呜 | wū | ①呜呼:a.文言叹词;b.旧时祭文常用以表示叹息,后借指死亡,如“一命呜呼”。均亦作“乌呼”、“於呼”、“於戲”。②象声词:汽笛呜呜地响。她呜呜地哭。 |
呜恻 | wūcè | 悲泣。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娥》:“(青娥)见(霍)生,惊曰:‘郎何能来?’生不暇陈,抱袪呜恻。” |
呜呼 | wūhū | ①对不幸的事表示叹息、悲痛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唐 李商隐《韩碑》:“呜呼圣王及圣相,相与烜赫流淳熙。”唐 韩愈《石鼓歌》:“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②指人丧命。呜呼哀战。 |
呜呼哀哉 | wūhūāizāi | 旧时祭文中常用的表示对死者哀悼的语句;意思是“唉!伤心啊!”后用以指死亡或完蛋。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十六年》:“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那婆娘精神恍惚,自觉无颜。解腰间绣带,悬梁自缢,呜呼哀哉。 |
呜呼噫嘻 | wūhūyīxī | 叹词。表示慨叹。 |
呜噜 | wūlū | 形容说话含糊不清。袁静《伏虎记》第三五回:“一看到连长,小家伙高兴得直蹦,嘴里呜噜呜噜,咬字不清地说:‘阎长(连长),仙(三)兜,给依(你)一兜吧!’” |
呜呜 | wūwū | ①歌咏声;吟咏声。宋 苏轼《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清 田兰芳《皇清太学生信菴袁公(袁可立孙)墓志铭》:“冬夏手一编,常至夜分。邻院梦觉时,犹闻其诵读呜呜未休也。” ②象声词。多形容低沉的声音。 ③也形容哭:比如呜呜大哭。《聊斋志异 胡四娘》四娘扶而笑曰,“大哥好男子,此何大事,直复尔尔?妹子一女流,几曾见呜呜向人?” ④有时候也用来形容心情或者内心的想法。 |
呜咽 | wūyè | ①伤心哽泣的声音。行路亦呜咽。南北朝 佚名《陇头歌辞 三首》:“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明 茅坤《青霞先生文集序》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抱公膝而呜咽。②形容水、风等的声音凄切。逝水犹呜咽。 |
呜咂 呜嘬 | wūzā wūzuō | 亲吻。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五》:“恣恣地覷了可喜寃家,忍不得恣情呜嘬。”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五:“拍惜了一頓,嗚咂了多時,緊抱着噷,那孩兒不動。”《初刻拍案惊奇 卷三五》将自己的脸偎着他脸上,又把口呜嘬一番,将手去摸摸肌肤,身体还是和软的,不觉兴动起来。清 洪昇《长生殿·窥浴》:“不住的香肩呜嘬,不住的纤腰抱围。” |
於 | wū I. | 文言叹词。於乎/於戏:文言叹词,旧时祭文常用“呜呼”表示叹息。II.yū姓。III.yú同“于”。 |
於乎/於戏 | wūhū | 同“呜呼”。《笑林广记 僧士诘辩》僧亦回问云:“相公四书上‘於戏’二字,为何亦读作‘呜呼’? 《笑林广记 於戏》左读至冬间,读《论语》注:“傩虽古礼而近於戏。”乃读做呜呼。主人曰:“又误矣,此乃於戏也。” |
邬 | wū | ①古代中国的一地名。a、在今河南省偃师县;b、在今山西省介休县)。春秋郑邑,后入周。在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②姓。《左传》司马弥牟为邬大夫。 |
钨 | wū | 一种金属元素,银白色的结晶,质硬而脆。熔点很高,可以制成很细的丝和特种合金钢:钨丝。钨铁。钨钢。钨砂(精选的钨矿石)。钨丝wūsī:钨抽成的丝,可做电灯泡、电子管等里面的灯丝。钨丝灯 wūsīdēng:具有一根以金属钨作为灯丝的白炽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