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ēng

①倒塌:崩塌。崩坍。崩毁。崩解(jiě)。崩溃。崩决。崩颓。分崩离析。②破裂:崩裂。把气球吹崩了。③崩裂的东西击中:放爆竹崩了手。④败坏:礼坏乐(yuè)崩。⑤称枪毙:拉出去崩了。⑥君主时代称帝王死:驾崩。唐 杜甫《咏怀古迹之四》: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崩剥

bēngbāo

①纷乱,衰乱。②倒塌;剥落。《后汉书 董卓列传》董卓初以虓虎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势,故得蹈藉彝伦,毁裂畿服。

崩城

bēngchéng

城墙倒塌。刘向《列女传·齐杞梁妻》:“荘公袭莒,殖(杞梁殖)战而死…… 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后汉书·袁绍传》:“绍上书曰:‘臣闻昔有哀叹而霜陨,悲哭而崩城者。’”三国魏 曹植《求通亲亲表》:“臣伏以为犬马之诚不能动人,譬人之情不能动天,崩城陨霜,臣初信之,以臣心况,徒虚语耳。”南朝梁 何逊《七召》:“击哀响则春臺之人悵焉而雪泣,起懽情则崩城之妇粲然而微笑。”

崩弛

bēngchí

①塌毁。 宋 王安石原过:“地有过乎?有之,崩弛竭塞是也。”②涣散;败坏。礼教崩弛。管子·版法:“故曰:费怨起而不復反,众劳而不得息,必有崩弛堵坏之心。” 晋 干宝《晋纪总论》:“故观阮籍之行,而觉礼教崩弛之所由。” 宋 苏辙《齐州闵子祠堂记》:“方周之衰,礼乐崩弛,天下大坏。”

崩殂

bēngcú

指帝王之死。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路易第十四籍法国全盛之业,在位七十餘年,骄侈满盈,达於极点。遂有‘朕即国家也’一语,为今日全世界人所唾駡,及其崩殂,而法国无寗岁矣。”

崩摧

bēngcuī

崩塌。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崩沸

bēngfèi

山崩河沸。喻社会动乱。《诗·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后汉书·董卓传赞》:“董卓滔天,干逆三才,方夏崩沸,皇京烟埃。”

崩感

bēnggǎn

痛心伤感。《魏书·皇后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尊旨从俭,不申罔极之痛;称情允礼,仰损俭训之德。进退思惟,倍用崩感。”

崩骇

bēnghài

惊慌恐惧。《隋书·高祖纪上》:“(北周)宣帝时,刑政苛酷,羣心崩骇,莫有固志。”参见“崩恐”。

崩渹

bēnghōng

水奔涌声。《聊斋志异 姊妹易嫁》已而雨益倾盆,潦水奔穴,崩渹灌注,遂溺以死。

崩角

bēngjiǎo

指暴虐的统治。《尚书 泰誓中》:"百姓懔懔,如崩厥角。"孔传:"言民畏纣之虐,危惧不安,若崩摧其角,无所容头。"②叩头声响如山之崩,后因称叩响头为崩角。角,额角。《聊斋志异 红玉》(冯)生闻,崩角在地。

崩恐

bēngkǒng

形容极度恐慌。《后汉书 董卓列传》人情崩恐,不保朝夕。

崩溃

bēngkuì

①崩毁溃散。堤坝可能崩溃,会淹死成千上万的人。敌军全线崩溃。国民经济崩溃。②彻底破坏或垮台。清·黄宗羲《原君》视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③突然死亡。《晋书 元帝纪》朕今幽塞穷城,忧虑万端,恐一旦崩溃。

崩离

bēnglí

①倒塌断裂。宋 苏舜元 苏舜钦《地动联句》:“民甍函鼓舞,禁堞强崩离。”《明史·马从聘传》:“言近日泰山崩离,坼者里餘,由开矿断地脉所致,当速罢。”②犹言分崩离析。《晋书 愍帝纪》帝之继皇统也,属永嘉之乱,天下崩离,长安城中户不盈百,墙宇颓毁,蒿棘成林。晋 刘琨《劝进表》自京畿陨丧,九服崩离,天下嚣然,无所归怀。韦孟《讽谏诗》:“庶尹羣后,靡扶靡卫,五服崩离,宗周以坠。”《宋书·索虏传》:“今宋室衰微,凶难洊起,国有杀君之逆,邦罹崩离之难,起自萧墙,衅流合境。”唐 杨炯《唐同州长史宇文珽神道碑》:“自中州圮坼,上国崩离,魏氏忘其宝图, 齐人弄其神器。”宋 文莹《玉壶清话卷九》:“天下自广明之后,崩离板荡,垂四十年,诸侯角立。”

崩腾

bēngténg

奔腾。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粉蝶》:“阳笑曰:‘海风引舟,亦可作一调否?’十娘曰:‘可。’即按弦挑动,若有旧谱,意调崩腾;静会之,如身仍在舟中,为飓风所摆簸。” 奔走,奔波。唐 高适 《送蔡山人》诗:“丈夫遭遇不可知, 买臣主父皆如斯。我今蹭蹬无所似,看尔崩腾何若为。” 动荡,纷乱。南朝 宋 谢灵运《述祖德诗 之二》:“崩腾永嘉末,逼迫太元始。” 形容杂乱之貌。唐 刘禹锡《平蔡州》诗之一:“贼徒崩腾望旗拜,有若羣蛰惊春雷。” 唐 王维《老将行》:“汉兵奋迅如霹靂,虏骑崩腾畏蒺藜。”⑤飞扬,纷飞。林景行《独归》诗:“正愁风雨崩腾夕,难访成连到海滨。” ⑥颤动。《聊斋志异 人妖》停手不摩,遽探其私,触腕崩腾。

崩颓

bēngtuí

①倒塌毁坏。唐 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喑呜则山狱崩頽,叱咤则风云变色。”《元章·户部八·河伯》:“雨復霖霈,塘路衝陨,园岸崩頽,稻秧浸烂。”《东周列国志 第二回》:“况岐山王业所基,一旦崩頽,事非小故。” 郭沫若《陶行知挽歌》:“真是天变地异呀,又崩颓了一座泰山。” ②败坏衰落。《孝经注疏 序》:“适值周室衰微,王纲失坠,君臣僭乱,礼乐崩頽。”清 顾炎武《骊山行》:“一朝大运合崩頽,三宫九市横豺虎。”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大家族制度既入了崩颓粉碎的运命,孔子主义也不能不跟着崩溃粉碎了。”

崩殒/崩陨

bēngyǔn

塌陷。迸裂。犹痛心。《史记 吕太后本纪》孝惠崩殒,其哭不悲。南朝·陈·徐陵《广州刺史欧阳頠德政碑》:“天地崩霣,川冢沸腾,羣悍酋豪,更为祸乱。”《陈书·废帝纪》:“上天降祸,大行皇帝奄弃万国,攀号靡及,五内崩殒。”南朝梁·任昉《为褚谘议蓁让代兄袭封表》:“永惟情事,触目崩陨。”

崩坠

bēngzhuì

①倒塌坠落。《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王充《论衡·效力》:“至于大石,沙土不覆,山不能持,处危峭之际,则必崩坠于坑谷之间矣。”②指坠落。明 唐顺之《叙广右战功》:“甚者我所任为乡导,往往为贼,误我入死地,崩坠厓谷,不战而糜烂者过半。”③碎裂;摧裂。《宋书·庐江王袆传》:“朕当时惶骇,五内崩坠,于其语次,劣得小止。”

bēng I.

①张紧,拉紧:绷紧。小褂紧绷在身上。②当中用藤皮、棕绳等物绷紧的竹木框:床绷。棕绷。绣绷。绷子。③一种缝纫方法,粗粗缝上或用针别上:绷被头。④束,包扎:绷带。⑤(物体)猛然弹起:绷簧。绷弓子。⑥勉强支持:绷场面。⑦方言,骗财物:坑绷拐骗。II.běng板着,强忍着:绷劲。绷着脸。III.bèng①裂开:绷瓷儿。②方言,用在某些形容词前面,有“”的意思:绷硬。绷亮。

绷巴吊拷

绷扒吊拷

bēngbādiàokǎo

古代的一种刑罚。强行脱去衣服,捆绑并吊起来拷打。绷:捆绑。扒:脱掉。我们不搞绷巴吊拷的刑事逼供。元 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你若经官发落,这绷扒吊拷要桩桩儿捱过。”元 王仲文《救孝子》第三折:“并无聪明正直的心腹,尽都是那绷扒吊拷的招状。”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他把绷扒吊拷般般用,情节根由细细穷,那其间枯皮朽骨难禁痛,少不得从实攀供。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四回:“好女婿呀!这早晚还不起来谢亲,又不到师父处报喜,还在这里卖解儿耍子哩!咄!你娘呢?你老婆呢?好个绷巴吊拷的女婿呀!”

绷冬bēngdōng

象声词。《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当街爬下,綳冬綳冬的磕了三个头。”《官场现形记第三六回》:“睏在地下,又趁势打了几个滚,两隻手在地下乱抓,两隻脚却蹬在地板上綳冬綳冬的响。”

bēng I.

 ①绳子:“妻自组甲。”②继续:“将万嗣。”③编织。④捆绑。参见“脚絣”。⑤绷;张。⑥古代氏族人用杂色线织成的布。II.bīng错杂:“之以象类,播之以人事。”III.pēng①张弓。②没有花纹的丝织品。

絣扒bēng

同“絣把”。剥去衣服捆绑起来。絣,通“绷”。 《水浒传第一○八回》军汉依令,便来套枷絣扒摆布。

bēng

象声词,形容东西跳动或爆裂声:心里嘣嘣直跳。

bēng

出使,令使;使者。《聊斋志异 辛十四娘》公子沾沾自喜,走伻来邀(冯)生饮。生辞,频招乃往。《聊斋志异 萧七》叟即遣伻告其亲族,又传语令女郎妆束。《聊斋志异 陈云栖》怅恨而归,伪告母曰:“舅言:陈翁如岳州,待其归,当遣伻来。” 

bēng I.

①古代在宗庙门内举行的祭祀“设祭于堂,为乎外。”②古代在宗庙门内设祭的地方“祝祭于。”③中国春秋邑名,今山东省费县东南。II. fāng古通“方”,指四方之祭。

béng

(方言)副词。不要;不必。“不用”的合音今天甭去了,明天再说吧!。甭管他,让他慢慢摸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