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 běn | ①草木的根:本草(泛指中药)。无本之木。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②事物的根源,根本,与“末”相对:本末(头尾;始终)。根本(根源;彻底;本质上)。《史记 屈原列传》:父母者,人之本也。汉景帝刘启《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农事伤,则饥之本也。③草的茎,树的干:草本植物。《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唐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④中心的,主要的:本部。本体。⑤原来:本来。本领。列御寇《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⑥自己这方面的:本国。本身。本位。本分(fèn)。⑦即道家所称的“道”,古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庄子·天下》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⑧推究,考察。宋 欧阳修《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
本本分分 | běnběnfènfèn | 非常本分诚实,说话做事不越轨。她是一个本本分分的人。清·文康《儿女英雄传》:“那亲家老爷倒也本本分分的说了几句谦虚话,又嘱咐了女儿一番。” |
本初 | běnchū | 原初;原始。常指古代淳朴之风。《后汉书 袁绍传》袁本初坐作声价,好养死士,不知此兒终欲何作。宋 司马光《稷下赋》:“诚能拨去浮末,敦明本初,修先王之礼,践大圣之规模,德彼品物,威加海隅。”清 魏源《偶然吟为和师感兴诗而作之七》:“去国日以远,本初日以还。” |
本道 | běndào | ①正道。指本根之道。《京氏易传·蛊》:“蛊适六爻,阴阳上下,本道存也。”《汉书 王莽传》寻旧本道,遵术重古,动而有成,事得厥中。②以道为根本。晋 孙楚《庄周赞》:“本道根贞,归于大顺。”③本地道府。道,古代行政区划名。唐 白行简《李娃传》:“有灵芝产于倚庐,一穗三秀,本道上闻。”《新唐书·李吉甫传》:“州刺史不得擅见本道使。”《宋史·礼志二七》:“国朝之制,有於私第册之者,有於本道册之者。”④谓正派、本分。克非《春潮急一》:“这天上午,太平镇场口外的桥楼底下,站着两个老实本道的青年。” |
本等 | běnděng | 本分。恰如其身份地位。元 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一折:“进取功名是你读书的本等,则要你着志者。”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二 众名姬春风吊柳七》至于吟诗作赋,尤其本等。《醒世恒言·陆五汉硬留合色鞋》:“那张荩乃风流子弟,只晓得三瓦两舍,行奸卖俏,是他的本等,何曾看见官府的威严。” |
本根 | běn’gēn | ①草木的根干。《左传·隐公六年》:“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藴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殖。”宋 李纲《论用兵》:“以多胜敌者,必将以殄灭为期,而不再举,其机在多。譬犹拔大木之本根,非众其力则不可。” 清 邵曾训《蚕妇吟》:“种桑亦爱枝叶多,空抱本根奈尔何。”②根本。指事物的最重要部分。《庄子·知北游》:“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成玄英疏:“亭毒羣生,畜养万物,而玄功潜被,日用不知,此之真力,是至道一根本也。”宋 司马光《赠邵兴宗诗》:“君子固无愧,立身明本根。”明 李东阳《祁阳县学重修记》:“其弊也,则修节目而弃本根。”③根基,基础。《晋书·刘颂传》:“借令愚劣之嗣,蒙先哲之遗绪,得中贤之佐,而树国本根不深,无干辅之固,则所谓任臣者化而为重臣矣。” 鲁迅《坟·文化偏至论》:“久食其赐,信乃弥坚,渐而奉为圭臬,视若一切存在之本根。”④指基地。宋 陆游《山南行》:“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宣和遗事后集》:“神京者,太祖、太宗一统之本根。”⑤本原,初始。《北齐书·杜弼传》:“窃惟道德二经,阐明幽极,旨冥动寂……实众流之江海,乃羣艺之本根。” 唐 韩愈《论淮西事宜状》:“原其本根,皆是国家百姓,进退皆死,诚可閔伤。”宋 陈亮《普明寺长生谷记》:“及至后世,於民之中又有为释老之徒者,坏形恶服,不耕不蚕,以自枯槁于山林,而求识其所谓心性之本根者。”⑥指最初的。王充《论衡·正说》:“説论语者,但知以剥解之问,以纤维之难,不知存问本根篇数章目。”⑦根由,根源。《汉书·张耳陈馀传》:“具道本根所以,王不知状。”宋 范仲淹《润州谢上表》:“议治乱之本根,求治乱之故事。”章炳麟《四惑论》:“法律本浮栖之物,无可索其本根,类如是矣。”⑧喻指帝室。《汉书·诸侯王表序》:“内亡骨肉本根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明 沉德符《野获编·宗藩·二邵王建白》:“天下将谓主上薄于本根,非亲亲盛节。”⑨喻指家乡,故土。 明 刘基《题解于伯机杜工部诗后诗》:“我今亦飘泊,不得归本根。” |
本固枝荣 | běn’gùzhīróng | 主干强固,枝叶才能茂盛。比喻事物的基础巩固了,其他部分才能发展。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 第一回》:“也有书写‘陶朱事业’及‘本固枝荣’等字,下款俱是士、农、工、商有名之人。” |
本官 | běn’guān | ①原任官职。相对于后之兼职而言。本官如故。②指本部门的主管官员。③旧时官吏的自称。④该官,此官。 |
本贯 | běn‘guàn | 原籍。前蜀 韦庄《秦妇吟》乡园本贯东畿县,岁岁耕桑临近甸。《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四》累朝覆涵,不加之罪,甚者,押归本贯或它州听读而已。元 王实甫《西厢记 第一本第三折》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初刻拍案惊奇 卷十二》宋朝崇宁年间有一个姓王的公子,本贯浙西人。 |
本怀 | běnhuái | 本意,本来意愿,本来面目。自己的心迹;自己的心愿。张潮《幽梦影 之三论春秋》 “春者,天之本怀也;秋者,天之别调也。"《聊斋志异 贾奉雉》郎既去,贾取文稿自阅之,大非本怀,怏怏不自得,不复访郎,嗒丧而归。清 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谪江州,有《自诲》一首,谓:年已四十四,即活至七十,亦不过二十六年,惟当饥而食,渴而饮,昼而兴,夜而寝,何必舍此而遑遑他求!此尤其思退之本怀也。” |
本来面目 | běnláimiànmù | 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唐·慧能《六祖坛经·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宋·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宋 惠洪《渔父词(香严)》:画饼充饥人笑汝。一庵归扫南阳坞。击竹作声方省悟。徐回顾。本来面目无藏处。 |
本末 | běnmò | ①树的主干和枝节。《史记·秦楚之际月表》于是谨其终始,表见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汉 马融《长笛赋》逮乎其上,匍匐伐取,挑截本末,规摹彟矩。唐 白居易《寓意诗之一》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围。②事物的根本与细节。《易经 系辞下》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史记 卷六 秦始皇纪》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宋 朱熹《大学·第一章》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③事情的原委、经过。《五代史平话 唐史 卷上》分明说得后唐国祚个本末了。《魏书 卷四世祖纪上》性又知人,拔士于卒伍之中,惟其才效所长,不论本末。《续资治通鉴 梁纪十九》霅川之变,非济王(赵竑)本志,前有避匿之迹,后闻捕讨之谋,情状本末,灼然可见。④先后次第。《汉书 卷二十三 刑法志》用之有本末,行之有逆顺耳。⑤指农业和工商业。《史记·孝文本纪》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后汉书·王符传》本末不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 ⑥始末。《庄子·知北游》:“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成玄英疏:“终始为本末;生来为积,死去为散。”⑦知道原委,有见识。《庄子·寓言》是为耆艾,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 |
本末倒置 | běnmòdàozhì | 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根本的和非根本的关系弄颠倒了。金·无名氏《绥德州新学记》然非知治之审,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 |
本末相顺 | běnmòxiāngshùn | 本:根本;末:梢;顺:指合于自然情势。由根到梢,次序不乱;比喻事物的发展合乎规律。《史记·礼书》:“本末相顺,终始相应。” |
本剽 | běnpiāo | 始末。《庄子·庚桑楚》:“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成玄英疏:“剽,末也。” |
本情 | běnqíng | ①本心。《后汉书·王望传》:“今望怀义忘罪,当仁不让,若绳之以法,忽其本情,将乖圣朝爱育之旨。”②实情。唐 柳宗元《驳复仇议》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词讼》:“狡诈之徒,欲陷害怨家,恐细事不准,务张大其词,以耸上听,及其准后,始将所告本情説出。”③原来的感情。《南史·范泰传》:“与范本情不薄,中间相失,傍人为之耳。” |
本生 | běnshēng | ①亲生父母。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第169篇》接替光绪帝位的是宣统皇帝溥pǔ仪,监国摄政王载沣之子,是德宗本生弟子。②亲生,生身。③指嫡亲。④犹个人,自身。 |
本事 | běnshi | ①胜任工作的技能,本领。②这一事或物。本事评论员。③文学作品主题所依据的故事情节。④事情本来面目,史实。《汉书·司马迁传赞》:“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 |
本数 | běnshù | ①根本之道。《庄子·天下》:“明於本数,係於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成玄英疏:“本数,仁义也;末度,名法也。” 清 姚鼐《庄子章义 序》:“庄子之书,言明於本数。”②原定数目。宋 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制》:“民纳租税数至或倍其本数。” |
本同末异 | běntóngmòyì | 本:本原。末:末流。比喻事物同一本原,而派生出来的末流则有所不同。晋 卢湛《赠刘琨书》:“盖本同末异,杨朱兴哀。”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 |
本乡本土 | běnxiāngběntǔ | 指本地、家乡。明·冯梦龙《古今小说·蒋兴歌重会珍珠衫》:“你老人家女儿多,不把来当事了。本乡本土少什么一夫一妇的,怎舍得与异乡人做小。”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回》:“就是本乡本土的人,除非不做官还使得,要是做官的,谁保的住总在一处”。陈允豪 《海滨一少年》:“其中有一位烈士,是道道地地本乡本土生长的宝山人。”《儿女英雄第二一回》:“从不曾听见说那里是姑娘的本乡本土,方才说要扶柩回乡,却是怎讲”。 |
本相毕露 | běnxiàngbìlù | 原形完全显露了出来。你终于本相毕露了。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第三种人’杜衡辈,标榜超然,实为群丑,不即本相毕露,知耻者皆羞称之,无待这里多说了。” |
本小利微 | běnxiǎolìwēi | 指买卖很小,得利不多。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小贩不论肩挑叫卖,或街畔摊售,总之本小利微,吃着不够。” |
本心 | běnxīn | ①原来的心愿。②旧指天生的善性;天良。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孟子 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朕平生居处,每存菲薄;非直以训子孙,亦乃本心所好。唐 张九龄《感遇诗之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
本性 | běnxìng | 固有的性质或个性。文选·汉 刘桢《赠从弟诗 之二》:“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
本性难移 | běnxìngnányí | 移:改变。本质难于改变。元·尚仲贤《柳毅传书 楔子》:“想他每无恩义,本性难移,着我向野田衰草残红里。 |
本原 | běnyuán | 根本,事物的最重要部分。《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宋 苏辙《御试制策》:"臣请为陛下推其本原,而极言其故。"《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五》(杨)时学有本原,行无玷缺,进必以正,晚始见知。金 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上:"说者谓东汉多名节之士,赖以久存。迹其本原,正在子陵钓竿上来。"柳亚子《胡寄尘诗序》:"今日诗道之弊,其本原尚不在此。" |
本章 | běnzhāng | 即“奏章”清·方苞《狱中杂记》别具本章。《说岳全传第七十二回》今告急本章雪片一般,小官们不敢轻自奏闻,故特来请命。 |
本支 本枝 | běnzhī | ①同一家族的嫡系和庶出子孙。举贤才以强本支。《汉书·韦玄成传》:"子孙本支,陈锡无疆。" 《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伏惟大王出自孝景皇帝中山靖王之胄,本支百世。南朝宋 颜延之《赭白马赋》:"效足中黄,殉驱驰兮;愿终惠养,荫本枝兮。"宋 苏轼《赐皇弟大宁郡王佖生日礼物口宣》:"乃眷贤王,笃生兹日,本枝之庆,华萼相承。"②原栖的树枝,指旧巢。 唐 杜甫 《无家别》诗:"宿鸟恋本枝,安辞穷且栖。" |
本枝百世 本支百世 | běnzhībǎishì | 指子孙昌盛,百代不衰。《诗·大雅·文王》:“文王孙子,本支百世。”毛传:“本,本宗也;支,支子也。”郑玄笺:“其子孙适为天子,庶为诸侯,皆百世。”《后汉书·五符传》夫五代之臣,以道事君,泽及草木,仁被率土,是以福祚流行,本支百世。《晋书 武帝纪》然处富贵而能慎行者寡,召穆公纠合兄弟而赋《棠棣》之诗,此姬氏所以本枝百世也。 |
本志 | běnzhì | 历来的意愿或志向。《后汉书·班超传》:“超恐于窴终不听其东,又欲遂本志,乃更还疏勒。”《晋书谢安传》闻当舆入西州门,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南史·何尚之传》:“礼毕,将亲迎,点累涕泣,求执本志,遂得罢。”唐 韩愈《上宰相书》:“忽将弃其旧而新是图,求老农老圃而为师。悼本志之变化,中夜涕泗交颐。”《新五代史·吴世家·杨行密》:“今彦且死,鍠失所恃,而守宣州非其本志,且其为人非公敌,此可取也。” |
本自 | běnzì | 本来就,一向是。《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焦仲卿妻》:“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王本自有一往雋气,殊自轻之。”唐 高适《燕歌行》:“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唐 徐惠《赋得北方有佳人》:“由来称独立,本自号倾城。”唐 孟郊《婵娟篇》:“夜半姮娥朝太一,人间本自无灵匹。” |
夲 | běn I. | 在行书中常以“夲”为“本”,故古同“本”。II.tāo意为快速前进,“左视右顾,莫得而夲。”中国古代神话中神医大道公在人间的姓名即为“吴夲(tāo)”。 |
苯 | běn | 有机化合物,化学式C6H6。无色液体,有芳香气味,容易挥发和燃烧。可做燃料、溶剂等,也用来合成有机物质。 |
畚 | běn | 畚箕。可作动词,用畚箕之类装东西,如:畚泥土。《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五》(苏)轼初至,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明 王守仁《瘗旅文》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 |
畚锸 | běnchā | 亦作“畚臿”,“畚插”。畚,盛土器;锸,起土器。泛指挖运泥土的用具。亦借指土建之事。《晋书·石季龙载记论》穷骄极侈,劳役繁兴,畚锸相寻,干戈不息。《续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九十四》(王)伯胜立具畚锸,集土石毡罽以塞,分决濠隍以杀其势,至旦始定,而民弗知。《聊斋志异 王十》淘河者皆赤体持畚锸,出没其中。 |
畚挶 | běnjū | 盛土和抬土的工具。泛指土建工具。《周文 单子知陈必亡》收而场功,待而畚梮,营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见,期于司里。《左传·襄公九年》:“火所未至,彻小屋,涂大屋,陈畚挶,具綆缶,备水器。”杜预注:“畚,簣kuì笼。挶,土轝yú。”杨伯峻注:“挶即梮,与輂jú同,音菊,舁土之器。畚音本,以草索为之,可以盛粮,亦可以盛土。其器较大,甚至晋灵公用以盛死尸。梮或是以二木为之,贯穿畚之两耳,二人抬之以运土。”《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十三》至于畚挶所经,泥沙所积,当预空其处,则居民及富家以僦屋取赀者,皆非所便,恐议者或以为言。参见“篑笼kuìlóng”条 |